文/鄒會生 易春輝 梅鋒 劉弈良 張愉(會昌縣農業(yè)農村局植保站)
植保的公敵——紅火蟻,是一種高度危險性、檢疫性,外來入侵的自然擴散、人為擴散的有害生物害蟲。它的攻擊性強,人和動物不慎被它叮咬,如多次叮咬會造成人畜傷害甚至過敏休克死亡。它與本地螞蟻有明顯區(qū)別:用一根細棍子插入蟻穴,紅火蟻會馬上沿著棍子往上爬,爬行過程中反復停頓用腹尾部螯針重復蟄刺細棍,而本地蟻在棍子周圍徘徊,確定安全后才會上棍子,而且體型較小、較黑。
紅火蟻取食植物細嫩部位及花果,危害農作物生長,與本地蟻競爭會趕走益蟲,破壞生態(tài)環(huán)境。2016 年會昌縣城月亮灣新區(qū)首次發(fā)現紅火蟻,它是膜翅目、蟻科、火蟻屬。會昌縣政府和農業(yè)農村局高度重視保障殺滅紅火蟻所需防控經費,會昌縣農業(yè)農村局下發(fā)《關于認真做好紅火蟻防控普查工作的通知》,進行了全面部署,先后在縣內文武壩鎮(zhèn)古坊村、小壩村、晨光村(老廟下)、林崗公園、湘江公園至水西出口路公路兩旁,以及麻州鎮(zhèn)、周田鎮(zhèn)、白鵝4 個鄉(xiāng)(鎮(zhèn))村的耕地以及縣鄉(xiāng)部分中小學校校園的綠化草坪、花圃上發(fā)現不同程度大小范圍的紅火蟻巢。然后組織縣、鄉(xiāng)(鎮(zhèn))村及相關部門舉辦了多期紅火蟻防控技術培訓班,印發(fā)了近2萬份紅火蟻防控技術資料,充分利用網絡、手機、電視等媒體,廣泛宣傳普及紅火蟻防控知識,共同在防控紅火蟻時務必做到“五統(tǒng)一”“五不擴散”和“三結合”,即統(tǒng)一組織、統(tǒng)一時間、統(tǒng)一地點、統(tǒng)一行動、統(tǒng)一撒放;甲方不擴散乙方、甲地不擴散乙地、野外不擴散公路、河流不擴散公園、指數不擴散人畜;城鄉(xiāng)與街道相結合、農村與果園菜地相結合、群防與群控相結合。使農民群眾真正認識到了紅火蟻是可控、可滅的,只有這樣才能行之有效殺滅紅火蟻巢。
筆者下鄉(xiāng)隨身裝卸殺蟻餌劑,隨地殺滅紅火蟻巢穴。開展點施、環(huán)撒蟻巢,第1 天至第15 天各撒放1 次毒餌,如撒放6 小時內無雨效果很好(如有下雨或氣溫較低,則第20 天補撒1 次),利用紅火蟻交哺特性達到殺死蟻群的目的。被紅火蟻叮咬的一般癥狀為紅腫、產生膿包、痛癢。一旦被叮咬應馬上擠出傷口的膿液,先用冰塊或涼水進行冷敷,再用洗手液或肥皂水清洗患部,反復幾次擦干后涂抹少量清涼油、風油精或皮康霜,保持傷口清潔以免傷口發(fā)生二次感染,
通過兩年的實踐操作,筆者推論防治紅火蟻的最佳時間是:每年4月初~4月中旬,9月下旬~10月中旬,地表溫度22℃~36℃或氣溫21℃~34℃,地表干燥溫度25℃~35℃。因紅火蟻覓食比較活躍,在撒藥前不能破壞蟻巢,如發(fā)現疑似蟻巢,先用周邊的中、小棍子試插確定,再用藥殺蟻。餌劑均勻點施或環(huán)撒在紅火蟻巢50 ~100 ㎝范圍內。根據制劑使用說明和蟻巢的密度(卵-幼蟲-蛹-工蟻-兵蟻-有翅雄蟻-有翅雌蟻-蟻后8 個繁殖密度)期間所處的綠化草坪、路邊樹林、雜草、魚塘基、堤壩、基耕路、田埂、園林苗圃、河邊竹林等環(huán)境中,防控單個蟻巢用量10 g/巢時,防控多個蟻巢用量30 ~50 g/巢時,1 hm2(15 市畝)最低用量4 ~6 kg,2 種 包 裝100 g 殺蟻餌劑黃、白色粉末,均勻點施餌劑或環(huán)撒餌劑蟻巢邊緣10 ~50 cm,每巢15 ~20 g,小于20 cm或大于40 cm 的蟻巢使用推薦用量的下限值或上限值,凡大面積蟻巢發(fā)生區(qū)域進行均勻遍施餌劑,按每畝(667 m2)劑量500~1000 g,通過它取食餌劑經工蟻、幼蟻傳遞給巢內整個蟻群的蟻后中毒3 ~10 天,巢內螞蟻逐步死亡,15 天左右達到最佳防效。有的蟻巢深度10 cm,高10 ~30 cm,直徑30 ~50 cm,有的蟻巢深度100 ~200 cm 左 右,高30 ~60 cm,直徑40 ~100 cm。雖然紅火蟻防控技術比較簡單,可防可滅,但要滅除紅火蟻確實是一場持久戰(zhàn),在降低危害程度的同時采用單個蟻巢與多個蟻巢都可普遍點施、環(huán)撒毒餌相結合的方法,隨時隨地殺滅蟻巢中的紅火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