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佩雪
(河北省邢臺市柏鄉縣農業農村局,河北 邢臺 055450)
鄉村振興戰略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點,因而在實際落實期間應強調提高農村發展質量的重要性。農村地區的發展應始終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在分析發展不平衡現象的基礎上,總結工農關系處理經驗,使“三農”問題得以改善。為了進一步推動鄉村的高質量發展,需在實踐中規避以下傾向。
基于鄉村振興戰略全面落實,為解決小康社會建設任務提供了極大幫助,因而在落實戰略階段,要對鄉村振興的具體方向、關鍵性以及全局性作出判斷,借助重點工程、行動與計劃的開展,增強戰略頂層設計系統化特征[1]。一般需通過戰術問題呈現戰略問題,然而在實踐中戰略問題更重要,因此要避免戰略過于戰術性:即管理方向模糊,未展開總體考慮,行動多但中心意識缺失,鄉村干部缺乏打“持久戰”的耐心。落實鄉村振興戰略中的頂層設計,需強調戰略規劃統籌性以及主導性,加大相關立法工作力度,在戰略規劃的推動作用下實現鄉村振興的目的。
鄉村振興戰略的落實需穩扎穩打,預期不應過于理想[2]。與實際不吻合的目標一般無實現可能,與發展規律相背離會直接誤導政策的落實,進而影響社會經濟發展動力機制的構建,不利于戰略落實效果。若在鄉村振興戰略落實過程中,政府相關部門以此為導向,則會對社會運行的效率產生直接影響,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落實效果產生直接影響。為此,貫徹落實鄉村振興戰略的過程中應結合實際情況,重點解決城鄉收入和社會服務等問題,在推行城鄉統籌協調發展的基礎上可進一步規劃基礎設施建設路徑。
在強化鄉村生產功能的基礎上,同樣要強調生活功能與生態功能優化的重要性,進而形成農村地區的人文精神。在這種情況下,有必要將鄉村振興的要求與農村地區的特點相融合,在農村建設中更好地融入產業資源、人才資源與企業資源。在城市資源和農村資源雙向流動的過程中構建管理體系,以形成全新鄉村振興格局。
為進一步推動鄉村發展,應將重點集中于振興途徑的拓展[3]。根據實踐經驗發現,在單一的鄉村振興模式下,對于產業建設以及社區治理的作用過于忽視,很難將以人為本思想充分彰顯出來。長此以往,鄉村地區的美化以及標準化建設的盲目性更加顯著,將影響鄉村自身風貌特點的彰顯,影響農村自然環境和田園生態環境。
如果鄉村振興的方式過于單一,還會影響農民主體積極性與參與感,制約新型農村建設工作的開展,長此以往,必然會影響農村對工業資源、商業資源以及人才資源的吸引力。此外,為縮減農民群眾的住房用地空間,部分相關部門在未獲得群眾認可的情況下采取強制性搬遷手段,轉變了分散居住的模式,實現了集中居住目的。但在這種情況下,很多農民群眾會產生強烈的抵制情緒,且增加了就業壓力,最終只會降低鄉村建設成效。由于農村地區的人口和經濟布局集中性較強,因此致使中心鎮、中心村逐漸成為空心狀態,加之農村地區老齡化趨勢的加劇和勞動力的削弱,進而影響了戰略落實效果。
伴隨工農和城鄉聯系的強化,為確保鄉村振興的多元化與特色化發展,要求在建設美麗鄉村的基礎上適應農村發展需求,這樣才能進一步推進鄉村建設目標的落實。
經濟的發展需要充分結合地域特色,堅決不允許過度強調經濟發展。究其原因,在于大部分區域對于經濟發展的技巧與經驗掌握不到位,若盲目開發旅游資源,則會使農村土地資源出現過度開發的現象,使農民缺少農業耕種土地。對于農民而言,土地是其根基所在,一旦喪失將無法從事農業生產,最終在落實鄉村振興戰略中產生不利影響。此外,鄉村游客量增加還會破壞農村既有生態平衡,直接影響自然環境,不利于農業生產秩序的正常運行[4]。為此,農村在發展經濟過程中,應與實際發展趨勢有效結合,合理制定可持續發展規劃,進一步推動農業經濟和自然環境的協調發展。除此之外,應強調鄉村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不應因經濟發展而破壞既有生態平衡。
鄉村振興戰略落實期間,要突出農民的主體地位,確保其平等參與等相關權益,使其積極性與創造性被有效調動。在實踐過程中,應優先發展農業農村基本策略,加快農業的現代化發展速度[5]。以農民為主體并非對其主體作用發揮的局限性加以否定,也不應排除其他主體在戰略落實期間的支持必要性。為此,必須有效結合人才振興與鄉村振興,將企業與鄉村振興帶頭人的主導作用發揮出來,實現鄉村的全面發展。
我國是農業大國,在現代農業建設階段,社會主義現代化農業同樣需與時俱進實現創新發展。在落實鄉村振興戰略過程中需將農民作為主體,以免產生諸多不利影響。發展農業經濟至關重要,但同樣要注重農村發展的多元化,為獨具地域特色的新農村建設提供必要幫助。借助農業科學生產模式實現傳統技術的創新,并在落實戰略期間有效規避不良傾向,才可全面推進農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