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蘇寧 朱瑞馨 汪盼盼
(常州工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江蘇 常州 213032)
隨著“互聯網+教育”技術的不斷推進,線上教學的方式不斷優化創新。以老師學生直播視頻互動為特征的在線課堂在5G 時代成為一種快速發展的新興在線教學形式,特別在新冠肺炎疫情下“停課不停學”期間,教師根據QQ 群視頻、釘釘軟件以及騰訊會議、Zoom 等會議系統教學平臺,將傳統的面對面教學課堂拓展到線上,這在開展“停課不停學”中不僅發揮了重要作用,而且豐富了教學方式,優化了教學結構,能更大范圍的滿足絕大多數學生實現教育公平與資源共享,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也滿足了社會對個性化的高質量教育的需求。后疫情時代同步直播教學也可能會成為教育教學“新常態”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如何提高直播教學的教學質量成為一個重要的研究課題。在線教學平臺有哪些互動方式?這些方式是促進還是干擾學習?什么樣的互動環境能激勵學生更積極地投入學習?基于上述問題的思考是本文的出發點。
學習中的互動活動發生在學習者、授課者和學習環境之間,即學生與老師,學生與學生、學生與系統中資源之間的相互互動和作用。在線課程視頻里的互動活動不應該只包含授課者對學習者的單方面教學,還應包含學習者在觀看教學視頻中與視頻彈幕、內容等其他方式的雙向互動(孫田琳子,2021)[1]。有學者從感知互動性視角研究了交互方式如何影響教學效果,并設計了相關量表,丁寶聚(2019)編制了適用于彈幕視頻情境的感知互動性問卷[2]。但現有研究大多建立在基于MOOC 等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的在線學習情境搭建的,缺乏對相關在線教學情境下互動活動對學習行為投入的影響研究。在直播教學中,學生改變了參與課堂的方式,隨之改變的是學生數據的構成與形態。在文獻中學者們對學生學習行為投入的觀點不一,主要持三種看法:一種觀點表示學生在教師帶領的學術任務活動中的表現是行為投入的重要組成部分(Skinner &Belmont,1993)[3];一種是認為學生在社會性互動活動中的投入情況是學生學習行為投入的重要組成部分,因為有助于建立融洽的社會關系、增強歸屬感和凝聚力(李爽,等,2016)[4];一種認為對課堂規范的遵守是行為投入的重要組成部分(Finn &Rock,1997)[5]。本文綜合以上觀點,構建學習行為投入測量指標體系。
1.互動活動測量
在所有形式的教育中互動都是一個復雜和多元的概念。最為廣泛使用的遠程教育系統是由Moore(1989)所開發的,在他看來遠程教育的交互組有三種類型,分別為:學習者與內容之間的交互、學習者與學習者之間的交互、學習者與教師之間的交互[6],陳麗(2004)在遠程學習過程方面提出了學習者-媒體界面的操作交互,學習者與教學要素(包括學習者-資源、學習者與教師以及學習者-學習者)的信息交互,學習者概念-新概念的交互[7]?;诖?,本文對交互方式進行分類,分為:人機交互:用戶與學習平臺的交互,人際交互:用戶與用戶的交互,人知交互:用戶與內容的交互。具體而言,從學生對平臺交互活動的感知易用性、感知有用性、響應性和互助性四個方面體現。
2.感知價值測量
李雅箏(2016)提出感知有用性、感知信任、感知風險、感知成本、社會因素等是影響在線教育平臺用戶持續使用意向及課程付費意愿的重要影響因素[8]。結合顧客感知價值理論,本文提出功能價值、情感價值、風險價值作為影響學生學習行為投入的因素。
3.學習行為投入測量
借鑒學者在學習行為投入方面的各色觀點,本文選擇作為學生學習行為投入的測量指標為:規范遵守、學術參與和社會參與。
利用問卷星APP 向在線教育平臺的用戶們廣泛地發起問卷調查,收集調研數據,發行問卷的方式包括微信群、QQ 群、各色社交平臺以及朋友圈等。另外為了盡可能保證收的調研數據和滿意度評價真實有效,本文將調研對象定義為有使用過在線直播教學平臺的用戶。
1.問卷的信度分析
共收集到問卷460 份,剔除無效問卷后,共有400 份有效問卷,問卷回收有效率為87%。信度檢驗又被稱為可靠性分析,為了測量問卷的可信度。主要為了測量判斷所收集的問卷數據的穩定與可靠性,一般通過學術界公認依Cronbach-α 值來分析問卷可信度。Cronbach-α 值位于0-1,其數值越接近1,表明問卷數據可靠性越強。本文研究整體量表的Cronbach-α 值為0.727,信度較可靠,并且分量表的Cronbach-α 值也都超過0.7,說明量表信度較好。

表1 各個維度之間的信度分析表
2.問卷的效度分析
通過效度檢驗可以驗證問卷所測變量的正確度。效度檢驗結果中的KMO 值大于0.7,Bartlett 值越趨于0,就代表問卷適合做因子分析。本文量表的KMO 值為0.959,大于0.7,Bartlett 球形檢驗值為8757.326,伴隨概率為0,表明問卷有效。
3.共同方法偏差檢驗
數據由問卷形式收集,因此可能存在共同方法偏差。采用Harman 單因素檢驗,結果顯示有10 個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第一個因子的變異量是54.722%,遠小于40%的臨界值,所以共同方法偏差不顯著,表明變量間的共同方法變異影響較小。
1.人口學變量分析
表2 是根據樣本得出的人口學變量結果。

表2 人口學變量分析
根據以上分析結果,本次調研對象男女分布較為均衡,男性和女性的占比分別為43%和57%,在學歷方面,此次調研的在線直播教學平臺的用戶以本科生為主,其占比高達79.2%,超過了被調查用戶數量的一半以上。在地理位置方面,樣本源絕大部分來源于江蘇省內部,涉及大多數省份,所以樣本在地里位置上,涵蓋面較為廣泛,樣本數據可以滿足研究的需要。
2.在線教學平臺使用緣由
表3 調查了使用在線教學平臺的原因。從使用平臺的緣由選擇可以看出,主要是學校課程以及學校課程校外輔導這兩方面原因促使用戶使用在線直播教學平臺,這兩方面分別占比92%、40%。另外職業技能提升類課程以及興趣生活兩方面占比旗鼓相當。總的看來,用戶選擇使用在線直播教學平臺的緣由眾多,也從側面說明了在線直播教學平臺的使用能夠滿足眾用戶的各方面需求,充實用戶的學習以及生活的方方面面。

表3 使用緣由
由上述內容可知,本次問卷調研的用戶在年齡段和地理位置分布、性別比例方面都是較為合理的,這從側面說明了本次問卷所收集到的樣本數據具相對典型性,所采集的問卷填寫者具有隨機性,這可以較好地代表平臺中用戶群體的主要偏好和態度。
在問卷設計中,量表盡量采取以往量表中使用過的指標,并結合互動環境和學習行為投入的特點對模型中變量的相關題項進行了相應的修改,每個構念都由 2~3條測量題項構成,共計27 條題項,五級量表中的1 到5 分別表示了由“非常不同意”至“非常同意”的五種程度,即描述被提問者自身的實際使用感受與題項的符合程度。
1.互動活動滿意度分析
互動情況主要從感知易用性、感知有用性、響應性和互助性四方面分析。在“感知易用性”上,45%以上的學生對其持有“比較同意”、“非常同意”的態度。說明在感知易用性方面,大部分學生在直播平臺上學習時能夠很好的應用不同的交互渠道,但是仍有部分學生不熟練直播平臺交互渠道的使用。因此可以優化直播平臺上的交互功能,具體而言,把彈幕、討論區、直播聊天區、答疑區等板塊設置在直播頁面上最顯著的地方,從根本上解決學生不能夠發現這些板塊的問題;簡化上述板塊的操作難度,使之與主流APP 上相似板塊的使用方法相一致,間接地讓學生輕松應用;可以設置反饋區,學生們可以在這一板塊上及時反饋自己遇到的技術問題,這種實時搜集學生問題的措施,直接與學生對接,可以更快速簡便的解決問題。
在“感知有用性”上,50%以上的學生對其持有“比較同意”、“非常同意”的態度。說明在感知有用性方面,半數以上的學生能夠在直播課平臺中的交互功能中簡便的找到所需要的知識,然而仍然有少數學生沒能在教學平臺的交互功能中獲取所需知識。因此可以進一步加強答疑的效率,對學生的疑問匯總展示并不斷完善;添加搜索功能,使得學生通過關鍵詞的搜索立即找到交互平臺中出現過的知識,簡化學生獲取知識的途徑,提高獲取所需知識的效率。
在響應性上,40%以上的學生持“比較同意”、“非常同意”的態度。說明大部分學生在直播課平臺上能夠獲得老師或學習者及時有效的回答,但突出的是有30%左右的學生反映在教學平臺上,自己的問題得不到及時的回答。因此可以增加系統的自動答復功能,通過老師講課的內容,自動提取知識點,以此及時回復學生提出的疑問。
在互助性上,45%以上的學生持“比較同意”、“非常同意”態度。說明大部分學生都能在教學平臺上獲得其他用戶的經驗建議并很樂意分享自己的建議,但仍有極少數學生不愿意在教學平臺的交互功能中回答別人的疑問或給出建議。因此可以增加教學平臺互動功能的多樣性,具體措施如下:設置多種互動形式,增設有趣問答或制定積分制,大大增強學生使用互動功能的積極性。
2.感知價值測量結果分析
本文從功能價值、情感價值、風險價值作為影響學生學習行為投入的因素分析。在功能價值上,45%以上的學生對其持“比較同意”、“非常同意”的態度。說明大部分學生認同教學平臺直播課的內容,但仍有少數學生在教學平臺的直播課中不能獲得所期望的學習內容。因此可以參考其他相對同類價產品或服務,優化教學平臺的知識體系,使之結構富有條理性,內容具有飽滿性。
在情感價值上,40%以上的學生對其持“比較同意”、“非常同意”的態度。說明大部分學生在直播教學平臺中有豐富的體驗感,但仍有部分同學對直播課教學具有距離感。因此可以通過加強互動來增強學生在直播教學平臺中體驗感與情感價值認同感。
在感知風險價值上,40%以上的學生對其持“比較同意”、“非常同意”的態度。說明大部分學生能夠在教學平臺中積極參與互動并認同直播課質量,但仍有部分學生沒能在教學平臺中獲得良好的體驗感。因此可以簡化簽到功能,避繁就簡,減輕學生負擔,同時建立監督機制,保證教學平臺直播課的質量。
3.學習行為投入測量結果分析
在規范遵守上,50%以上的學生對其持“比較同意”、“非常同意”的態度。說明半數以上的學生都能很好的遵守教學平臺的規章制度,但仍有少數的學生不能嚴格遵守教學平臺的規則。因此可以加強考勤制度,從形式上規范紀律,引導學生從思想上重視遵守規則。
在學術參與上,444%以上的學生對其持“比較同意”、“非常同意”的態度。說明與線下課堂相比,大部分學生更愿意參加教學平臺的課堂任務并主動回答問題,但仍有少部分學生不愿意在教學平臺中參與互動。因此可以增加教學平臺交互方式的多樣性,將線下課堂的優勢轉變為教學平臺的優點,進一步加強學生的學習體驗感。
在社會參與上,47%以上的學生對其持“比較同意”、“非常同意”的態度。說明相較于線下課堂,大部分學生更愿意在教學平臺中表達真實看法并通過其他形式表達情感,但仍有部分學生不愿意在教學平臺上表達真實看法和表達情感。筆者認為,可以增強教學平臺互動性,具體措施如下:實行獎勵制;增設互動度,激勵學生加強互動,加強學習體驗感。
為了進一步檢驗在線教學平臺感知價值對學習行為投入的影響,本文將感知風險價值、功能價值和情感價值作為自變量,把學習行為投入作為因變量,構建模型,數據來源于問卷滿意度的匯總值。回歸結果如表4 所示。調整后的R2 為0.618,模型的擬合指數較高。經方差分析可知,F=216.439,p <0.001,回歸方程顯著。經t檢驗可知,三個自變量的回歸系數顯著,且系數均為正,所以感知風險價值、功能價值和情感價值能夠正向顯著影響學習行為投入。

表4 回歸結果
通過對常見的學習教育平臺交互方式的研究調查,得出絕大多數人對問題列出的這幾類最常見的交互方式是熟知和經常使用的;對于部分人群交互設計還是較復雜和不友好,甚至出錯率較高,交互設計還需進一步完善和提高;教學平臺設計交互功能區對用戶的學習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平臺能夠有針對性地為用戶解決所詢問題,用戶能夠得到相應且較滿意的回復,但在一定程度上不能及時地回答用戶所提問題;有區別于傳統的線下教學模式及其交互方式,線上直播教學及教學平臺上各類豐富的交互方式更能有效地激發使用者的課堂參與度以及交流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