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勝超
(1.華北有色工程勘察院有限公司,河北 石家莊 050021;2.河北省礦山地下水安全技術創新中心,河北 石家莊 050021)
礦山帷幕注漿技術在大水礦山水患治理、保證井下作業安全、減少礦山排水運行成本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已在國內眾多水患礦山成功實施并取得了良好效果。由于目前使用的注漿材料為黏土、水泥以及水玻璃等物質,其反應后的產物為水化硅酸鈣、氫氧化鈣、水化鋁酸鈣等堿性物質[1],使得地下水pH值升高,人為地破壞了地下水環境。另外,在全球性淡水缺乏的形勢下,該地下水作為污染源隨著礦山開采排放注入河床,進一步污染了地表水資源,破壞了周邊生態環境。而采取對排放水進行處理后再注入河床的方式,則礦山需要付出很大的經濟代價。
以某礦山為例,該礦目前排水量為70728 m3/d,同時該礦正在實施礦山帷幕注漿工程,所用漿液為黏土水泥混合漿液,在注漿過程中礦山發生多次因排放水pH值超標導致礦山停產及帷幕注漿工程停工現象,經對排放水測試,pH值為10(排放標準為6~9),pH值超標阻礙了礦山的正常生產,影響了帷幕注漿的施工進度,破壞了當地的生態環境。
注漿過程中均采用高壓注漿,高壓帷幕注漿能有效縮短整個漿液體系的初凝時間,研究顯示注漿壓力從1.5 MPa提升至2.0 MPa時,漿液初凝時間縮短約1 h[2-3]。而高壓注漿條件是否是導致地下水pH值快速升高的主要因素,也是本文的研究目標。
目前注漿采用的漿料水泥材料中,硅酸三鈣(3CaO·SiO2)和硅酸二鈣(2CaO·SiO2)是其主要成分,且能通過水化反應(式1和式2)生成強堿性的氫氧化鈣(Ca(OH)2)[4],為加速水化反應加入了水玻璃(NaO·nSiO2)[5]。為模擬水化反應特進行了水化學試驗研究,本次選取了氫氧化鈣、硅酸鈉及其兩者的混合溶液,通過測定pH值來研究哪種物質為主要影響因素。

Ca(OH)2溶解度低易達飽和,因此研究了0.01~0.27 mol/L濃度下的Ca(OH)2溶液,并測定了飽和溶液的pH值,如圖1所示。作為一種強堿性的物質,溶液中存在少量Ca(OH)2時也會導致水環境的pH值急劇增大,在氫氧化鈣為0.00333 mol/L時,水體pH值能達到11.65,且隨著物質的量增大,水體pH值也增大,在室溫條件下飽和Ca(OH)2溶液的pH值約為12.55。
試驗中采用不同Na2SiO3·5H2O的量來模擬水玻璃對水環境pH值的貢獻,其具體影響程度如圖2所示。與 Ca(OH)2的區別是,由于 Na2SiO3·5H2O溶解度大,水體pH值會隨Na2SiO3·5H2O濃度的增大而增加。同樣,當 Na2SiO3·5H2O濃度達 0.0033 mol/L時,水體pH值能達到11.44,并隨濃度的增加,水體pH值增大。

圖1 Ca(OH)2溶液pH值

圖2 Na2SiO3·5H2O溶液pH值
水泥漿液中加入水玻璃,會和水泥水化過程中產生的 Ca(OH)2進一步反應,生成 NaOH[6],故研究了 Na2SiO3·5H2O 和 Ca(OH)2在物質的量之間的關系。
在上述單項溶液基礎上,以Ca(OH)2定量,不斷投入Na2SiO3·5H2O,通過反應后pH值變化,如圖3所示,可見在Ca(OH)2達到飽和之前,相同濃度下 Ca(OH)2的 pH 值大于 Na2SiO3·5H2O 溶液的pH值,是影響水環境pH值的主要因素。當Ca(OH)2達到飽和后,相同濃度下Na2SiO3·5H2O的pH值大于Ca(OH)2溶液的pH值,并且當兩者等量混合后,溶液pH值的增量變大,大于Ca(OH)2達飽和之前的兩物質等量混合后的溶液pH值。

圖3 定量氫氧化鈣下硅酸鈉對水環境pH值的影響
實際應用中,水泥為主要注漿材料,而水玻璃作為主材的添加劑,水泥相對于水玻璃是過量的,其水化反應的過程中Ca(OH)2會不斷被釋放出來,逐漸從少量至過量,因此試驗模擬了不同配單號下的一定水玻璃濃度在不同 Ca(OH)2濃度的條件下水環境pH值的變化,其結果如圖4所示。在Na2SiO3·5H2O為0.0067 mol/L時,用不斷增加的Ca(OH)2濃度來表示水泥水化反應的進行,隨著Ca(OH)2量的增加,水體pH值不斷增大,直到和溶液中的Na2SiO3·5H2O完全反應后,水體中的Ca(OH)2才會有所剩余,并隨水化反應的進行最終達到局部飽和,最終溶液的pH值基本穩定,期間最大 pH值可達 12.56。當Na2SiO3·5H2O為0.0133 mol/L時,同樣,隨著Ca(OH)2量的增加,水體pH值不斷增大,如圖4所示,其溶液最大pH值可達12.57。由此可知,Na2SiO3·5H2O在可控量范圍內隨著Ca(OH)2量的增加,進行相關化學反應后pH值會相應增加,隨著反應的進行,后期 Ca(OH)2對水體 pH值影響較大,但由于Ca(OH)2溶解度有限,pH值最終會趨于穩定。

圖4 定量硅酸鈉下氫氧化鈣對水環境pH值的影響
結合現場注漿實際,固體注漿材料中54.51%為水泥,水玻璃僅占水泥質量的3%,因此水泥相對于水玻璃是過量的,而通過文獻查閱,相對初凝的反應過程而言,水泥中的 3CaO·SiO2(占 37. 5%~60%),2CaO·SiO2(占 15%~37. 5%)主要生成物為Ca(OH)2,經綜合分析得出,水泥水化反應生成的Ca(OH)2是導致礦區水體pH值升高的主要原因。
由于現場采用高壓注漿方式,為研究高壓注漿條件是否為pH值升高主要原因,選擇現場采用的配比漿液分別在常壓、2 MPa、4 MPa、6 MPa 的注漿壓力條件下進行初凝時間及pH值測定,試驗儀器采用高壓固結試驗裝置,試驗流程如圖5所示。

圖5 試驗流程
同一配比的注漿混合漿液在不同注漿壓強下的初凝時間如圖6所示。由圖6可知,在2 MPa注漿壓強下,漿液在 40 min左右其測試電流基本不變,表明漿液已從可塑狀轉為不可塑的初凝狀態。同理,在4 MPa和6 MPa壓強下,漿液的初凝時間分別約為30 min和23 min。以上數據顯示,在同種漿液條件下,隨注漿壓強的增大,漿液的初凝時間縮短[7-8]。

圖6 不同壓強下漿液的初凝時間
由上述研究可知,Ca(OH)2是漿液 pH值偏堿性最直接的原因,而帷幕灌漿采用高壓注漿的方法已被證實可以縮短漿液的初凝時間,通過分析,初凝過程中會有Ca(OH)2的釋放,而Ca(OH)2與漿液中水玻璃(Na2SiO3)反應生成的 NaOH是導致溶液pH值上升超過飽和Ca(OH)2溶液pH值(12.65)的主要原因。
高壓注漿環境是否能夠導致Ca(OH)2快速釋放需要進一步研究。本次試驗進行了高壓注漿試驗測定pH值,同一配比漿液不同壓強下漿液初凝過程中析出溶液的pH值如圖7所示。在不同壓強條件下,溶液的pH值隨時間的增加而增大,且隨著注漿壓強從2 MPa增大至6 MPa的過程中,同一時刻漿液的pH值的大小關系(單位時間內釋放的OH-量)為隨著壓強增加,pH值增大,表現為 6 MPa下溶液pH值>4 MPa下溶液pH值>2 MPa下溶液pH 值,以未到達初凝時間 20 min為例,0、2 MPa、4 MPa、6 MPa壓力條件下 pH 值分別為 12.09,12.16,12.24,12.27。結合漿液初凝時間和壓強的關系可知,壓強的增大能縮短漿液初凝時間,而漿液的初凝過程中水泥的水化反應能釋放大量Ca(OH)2,并且 Ca(OH)2能進一步與水玻璃發生化學反應生成溶解度更大的NaOH,因此增大注漿壓強能增大單位時間內OH-的釋放量,但從數據上分析,pH值隨著壓力的增大,變化相對緩慢,由 0增大到6 MPa后,pH值變化僅為0.18,因此高壓注漿條件是影響漿液pH值增大的因素之一,但不是主要因素。

圖7 不同壓強下析出溶液pH值與時間的關系
對初凝后的混合漿液結石體使用清水,按照初凝后混合漿液結石體與清水質量1∶4的比例浸泡,研究水溶液pH值的變化,其結果如圖8所示。可見初凝的混合漿液柱在釋放 OH-時可分為 3個階段,0~60 min為第1階段,是OH-的快速釋放階段(水體pH值快速增長階段);60~1320 min為第2階段,是OH-的緩速釋放階段(水體pH值緩慢增長階段);1320 min之后為第3階段,是OH-釋放平衡階段(水體pH值相對穩定階段)。利用現場使用的兩種配比漿液進行了相關試驗,其中配單 9使用的水泥量比配單5多100 kg/m3,由圖8可知,在第1階段中兩者釋放OH-的速度和量相差較小,其60 min時溶液的pH值分別為8.84和8.74,在第2階段期間配單9釋放OH-的速度開始大于配單5,最終兩者均在1320 min之后的第3階段基本達到平衡,其平衡時溶液pH值分別為11.25和10.14。

圖8 OH-離子釋放階段
采用不同配比漿液注漿時,水泥使用量為pH值增大的關鍵,且緩速增長期決定了 pH值的大小,為后期降低pH值的研究提供了理論基礎。
通過本項研究得出如下結論:
(1)水泥水化反應生成的Ca(OH)2是導致礦區水體pH值升高的主要原因;
(2)高壓注漿條件是影響地下水pH值增大的因素之一,但不是主要因素;
(3)在水化反應過程中,OH-離子釋放分為快速釋放、緩速釋放及釋放平衡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