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鑫宇,周忻,占揚帆,夏一鳴
(湖北省交通規劃設計院股份有限公司 綜合交通規劃研究院,湖北 武漢 430051)
SWOT(優勢、劣勢、機會、威脅)分析法又稱態勢分析法,它全面分析企業內部、外部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并與企業戰略目標相結合,是一種戰略規劃方法,被廣泛運用于相關行業的規劃論證中。李敏將SWOT分析法引入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中,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取長補短,為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提出指導和建議;袁牧等以雅安城市發展為例,基于SWOT分析法,從國土、旅游、城市發展等方面提出了建議;申彧等通過SWOT分析法的交叉分析,將環羅源灣區定位為福州省會中心城市的重要港區和臨港工業基地。當前是加快推進交通強國戰略的關鍵之年,經濟發展,交通先行,一個正確、合理的綜合交通發展戰略能更快地推動區域經濟發展。該文以湖北省團風縣交通發展為例,采用SWOT分析法,在分析區域內部綜合交通發展優勢和劣勢的基礎上,結合外部宏觀政治經濟環境機會和威脅,研究團風縣綜合交通發展規劃。
團風縣位于湖北省東部,大別山南麓,長江中游北岸(見圖1)。

圖1 團風縣區位圖
近年來,團風縣大力推進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內抓提等升級、外抓溝通銜接,搶抓機遇、攻堅克難,全縣交通運輸工作取得了重大突破。截至2019年止,全縣公路總里程為2 718 km,路網密度為324 km/(100 km2),“三橫四縱一環七支”的干線公路網絡、“三高速、三國道、三省道”道路網逐漸形成,基本實現了100%鄉鎮通國省道、100%行政村通硬化路、100%自然村通硬化路的目標;等級汽車客運站共7個,農村道路候車亭有256個,設置招呼站、信息牌約163個,基本實現了村村通客車的目標,公共客運體系逐步形成。但總體來說,在當前交通高質量發展的要求下,團風縣的綜合交通發展仍存在諸多薄弱環節,亟需系統的規劃指明未來發展方向。
主要從團風縣的區位優勢、發展不足、政策機遇、發展制約條件等4個方面進行論述,剖析當前乃至未來一段時間團風縣發展的大環境,為其綜合交通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研究思路見圖2。

圖2 SWOT分析思路
(1)交通區位優勢明顯。團風縣地處大別山南麓、長江中游北岸,東鄰羅田和浠水,西接武漢,南通黃州、毗鄰長江,北與麻城相連,位于長江經濟開發帶重要區段,處于國家發展戰略的主軸線上??h城北距武漢天河國際機場70 km,距武漢火車站、武漢陽邏深水碼頭、陽邏機場、陽邏大橋、京珠(北京—珠海)高速公路均在40 km以內;南距黃岡市區21 km;東距黃州火車站28 km,素有“鄂東門戶”和“小漢口”之稱,是黃岡市進出武漢的要地,也是聯系黃岡南北縣市的重要通道,同時還是大別山區農副產品西運的重要通道,在黃岡市乃至全省運輸網中占有重要地位。
(2)地面綜合交通網絡齊全。團風縣是少有的集公路、鐵路、水路為一體的縣級行政中心??h域境內有106、318國道和江北一級公路貫穿全境,大廣(大慶—廣州)、武英(武漢—英山)高速公路和黃鄂(黃岡—鄂州)高速公路延長線團風段在境內縱橫交錯,區域交通日益完善;京九(北京—香港九龍)、江北鐵路貫穿境內,進一步帶動了團風縣境內的產業發展;同時團風西面緊靠長江黃金水道,有長江岸線10余 km,羅霍洲建有2個5 000 t級泊位深水碼頭,是武漢新港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良好的公、鐵、水聯運發展條件。
(3)區域發展特點鮮明。團風縣主城區位于縣域西南部,臨靠江北鐵路、羅霍洲港區,產業發展迅速,逐漸形成了以鋼結構、建材、紡織、造紙包裝、食品飲料、醫藥化工為支柱產業的產業集群,規劃形成“團風產業新城”,助力團風打造產業轉型發展示范區;團風縣東南片區則以豐富的自然資源聞名,有“鄂東泰山”之譽的大崎山省級森林公園;有黃岡革命傳統教育基地杜皮烈士陵園等景區,是團風縣旅游開發的重點片區。
(1)布局結構不盡合理。團風縣公路網技術等級結構不盡合理,二級以下公路比例過高,一級公路缺口明顯。城鎮化的快速發展導致干線公路不斷被城鎮包圍,不僅影響了干線公路的通行能力,也影響到城鎮的拓展,穿越城鎮公路同時承擔著過境交通和內部交通功能,各種類型車輛混行,已出現服務水平較低、行車安全較差等問題。團風縣干線網絡結構不合理,全縣覆蓋程度不足,整體呈西強東弱、南強北弱,路網布局有待完善。
(2)交通發展不平衡。呈現出公路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發展遠領先于水路、鐵路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的發展態勢,公路運輸仍占主導地位,其余運輸方式明顯滯后;各種交通方式的規劃銜接需進一步加強,缺乏總體的協調發展和規劃,資源利用效率不高,構建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的壓力巨大。
(3)運輸服務有待提升。客運方面,現狀站點主要集中布置在縣城內,其服務面積有限,場站布局不合理,部分鄉鎮缺乏站場,尤其是在旅游資源集中分布的北部鄉鎮,僅有2個五級客運站場,無法滿足乘客的運輸需求;各站點之間銜接不協調,難以發揮運輸系統的整體效益,難以提供高效、便捷的運輸服務。貨運方面,團風縣境內暫無大型綜合物流園區,難以滿足公、鐵、水聯運的需求。
(1)交通強國發展機遇?!督煌◤妵ㄔO綱要》明確了中國交通逐漸由量轉向質的變化。未來團風縣應積極統籌各種運輸方式的發展,促進各種運輸方式更大范圍、更深層次的融合,大力發展運輸效率高、通達度深的客貨運輸組織形式,大力推進多式聯運的發展。
(2)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機遇。湖北省提出“一主兩翼”平衡發展的戰略構想,要求推進區域協調發展,帶動城市群、城鎮帶發展,著力解決根本性、長遠性、影響湖北高質量發展的重大問題。黃岡市也提出“黃團浠地區一體化”、“武鄂黃黃發展戰略”,旨在推進黃岡區域內的協調發展,打通黃岡至武漢的區域大通道。團風縣未來應充分發揮自身地理優勢,大力推進直達武漢大通道的建設,加快團風融入武漢城市圈。
(3)大別山生態旅游區發展機遇。大別山革命老區示范區戰略為團風縣的發展指明了方向。未來團風縣應以發展紅色旅游為主題,進一步發揮其產業和資源優勢,并與試驗區中其他縣市協作聯合,帶動大別山革命老區社會經濟的跨越式發展。
(1)用地指標限制。新時代國土空間規劃對建設用地指標要求把控更加嚴格,基本農田土地等“三區三線”(根據城鎮空間、農業空間、生態空間三類空間,分別對應劃定城鎮開發邊界、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紅線、生態保護紅線3條控制線)因素制約著規劃項目建設的發展,為保證項目的順利實施,規劃項目應與國土空間規劃項目保持一致,同時加快推進國土空間規劃的批復,為規劃項目的實施掃清土地制約屏障,加快項目的實施進展。
(2)傳統道路運輸企業亟需轉型。隨著武漢城市圈、長江中游城市群城際高鐵、動車組路網的完善和站點的開通,沿線道路客運企業客運量出現“斷崖式”下降,長途公路客運線基本停運;同時“互聯網+”背景下的線上購票、網約車、順風車、共享汽車等新興業態的發展,充分滿足市場多樣化出行需求,傳統道路運輸企業發展放緩、優勢不再,面臨深度變革局面,轉型升級迫在眉睫。
未來,團風縣應緊緊圍繞交通運輸高質量發展,通過強化通道、網絡及樞紐建設,優化交通設施布局,逐步形成連通武漢并服務長江中游城市群的“交通大走廊”,努力實現“一樞紐一示范一基地”的目標(見圖3)。

圖3 團風縣交通發展思路
(1)黃岡市地區性綜合運輸樞紐。統籌推進縣域內各運輸方式的均衡發展,重點打造團風至武漢的交通大走廊,實現團風縣與武漢市的快速銜接,助推“武鄂黃黃一體化”的實現。
(2)大別山片區交旅融合示范區。以團風縣東北片區大別山旅游資源為核心,重點開發特色旅游道路建設,完善區域路網布局,全面推進“四好”(建好、管好、護好、運營好)農村公路建設,爭取形成“一主環兩副環多支線”的路網結構,支撐團風縣打造大別山旅游示范區。
(3)鄂東片區重要的多式聯運物流基地。以團風縣西南產業新城片區為重點,大力推進道路的提檔升級,完善集疏運路網的建設,形成“一環一支三橫四縱”的港區集疏運網絡,打造鄂東片區多式聯運物流基地。
(1)加密高速公路網絡。積極推進大廣、武英高速公路的擴容工程,提升高速通道的服務能力;積極配合黃岡市政府爭取將江北高速公路納入規劃,打造團風縣繼江北快速通道后又一條直達武漢的大通道,實現“武團融合15 min交通經濟圈”。
(2)全面擴展鐵路網。積極推動京九客運專線建設,形成南北向的客運大通道;積極推動陽邏至黃岡輕軌建設,將武漢至陽邏軌道交通接入團風連接至黃州,更好地融入武漢城市圈,爭取在團風境內構建“兩縱兩橫”的鐵路網。
(3)升級內河航道網。著力推進團風內河航道整治工程,重點對舉水河航道按照四級航道進行整治,提升內河支流航道通航能力;依托長江、舉水河、巴河和園港等航道,構建形成干支銜接、運轉高效的“一主三支”航道體系,為實現船舶標準化、擴展港口功能提供基礎支撐,振興團風水運業。
(1)加快國省干線升級改造。加強市域范圍內G347等過境重點城鎮路段的國省干線進行繞城改建,分離城市內出行交通與過境交通,提升道路的通行能力;大力推進G106、S207等縣際出口主干線的提檔升級,提升團風縣對外出行能力,加強同黃州區、浠水縣、新洲的密切聯系;重點推進S241等連接型干線建設,實現團風縣城市內環線與生態外環線、高速互通、國省干線間的密切聯系;積極爭取在大廣高速公路淋山河以北打開互通出口,進一步優化國道網規劃中“縣級行政區15 min上高速”的目標。
(2)推進集疏運道路建設。積極推進江北鐵路團風東站集疏運通道、G106至淋山河站前公路、楊羅線楊鷹嶺至羅家溝黃州站集疏運公路建設,有效解決“最后1 km”的突出問題,強化淋山河貨運站、團風東站及黃州站與公路運輸間的無縫銜接;遠期,圍繞羅霍洲碼頭,加快推進團風大橋、環港區公路等港區集疏運公路建設,實現洲內港口、物流中心及景點的互相連通。
(3)推進旅游示范道路建設。統籌考慮交通、游憩、娛樂等旅游要素和旅游資源開發,完善公路沿線游憩與交通服務設施。整體上,重點提升G106和G318等旅游主干線的服務質量;局部以大崎山、牛車河水庫、烈士陵園等景區為重點,完善馬鞍山至上巴河、黃岡革命烈士陵園紅色旅游公路等旅游支線路的建設;不斷提高區域綠化覆蓋率,提升通道整體綠化量,打造精品旅游線路和綠色交通,爭取形成“一主環二副環多支線”的旅游空間布局。
(4)完善農村基礎網。以打造“通達聯網路”為重點,大力推進自然村通硬化路,重點實施通村公路、村組連通公路建設,擴大農村公路網覆蓋范圍;以打造“美麗鄉村路”為重點,按照“實、安、綠、美”的標準,開展特色農村路創建,大力開展路域環境整治,打造農村公路精品工程,做到農村公路量、質并升;以打造“平安暢通路”為重點,深入實施農村公路安全保障工程,加大安全生命防護設施建設,加快危橋改造進度,全面落實“3年消危行動”。
(1)有序推進客運站場建設。對團風縣內現有客運站進行提質升級,增強服務能力,實現客運與貨運一體化發展目標;結合現有交通布局,謀劃客運站新建工程,擴大客運站的服務輻射范圍;大力推進港灣式客運站場建設,為乘客提供臨時上下車的便捷服務,增強客運服務的靈活性。
(2)積極引導物流設施建設。重點推進團風物流園區建設,打造集公、鐵、水為一體的多式聯運中心,帶動全縣經濟發展;重點推進京九鐵路淋山河貨運站的升級改造,強化鐵路運輸服務能力;建設一批服務于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鄉鎮交通綜合物流服務站點,實現各鄉鎮物流服務站點全覆蓋,構建“物流配送中心(基地)+鎮級綜合運輸服務站+村級物流服務點”的公路物流站場體系。
(1)大力發展城鎮公共客運。積極探索出租車市場管理新模式,加快推進出租汽車企業品牌化經營,同時積極引導汽車租賃企業規?;?、網絡化、品牌化發展;完善公交候車亭及站牌設施,大力推進新能源公交發展,創建綠色交通;完善公共交通補貼補償機制,設立對老年人、現役軍人等群體免費乘車的社會公益服務全額補償機制;開設特色旅游專線,以烈士陵園片區為重點開發紅色旅游專線,以大崎山片區為主題開展生態旅游專線等,提供吃、住、行、玩一站式服務,提升團風縣旅游資源的市場吸引力。
(2)探索客運管理新模式。全面實行公車公營的運營模式,大力整頓和轉變掛靠的運營方式,通過企業的規范化管理,保障客運行業穩定與健康發展;通過企業合理的資源調配,提升線路及車輛使用效率,有效增強車輛抗風險能力;適當采取低票價、大密度、多站點、多班次的運營方式,實現客運的公司化管理、公交化經營、公益化服務。
(3)探索多式聯運發展模式。以規劃的團風縣物流園為依托,積極探索不同運輸方式間高效融合、協同發展的運營模式,爭取構建無縫對接的“公、鐵、水”多式聯運體系,充分發揮各種運輸方式的優勢,打造服務高效、綠色環保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實現團風縣同武漢的產業銜接。
(4)推進物流標準化發展。以物流信息標準、服務標準和管理標準為切入點,參照國際通行標準,研究制定對團風縣物流產業發展和服務水平提升有重大影響的物流標準;在規劃的團風物流院開展物流標準化示范工程,不斷提高團風物流標準化水平;建設物流標準信息庫,推進物流標準咨詢、實施及認證等配套服務,適應物流企業的標準化服務需求。
(1)完善公路養護管理制度。完善道路養護管理相關制度、標準和規范,提高管理單位和維護單位工作效率,將養護責任明確到村、到組、到人,逐步實現村級公路養護的臺賬化、規范化;加快推動公路管理工作重心下移,不斷加強路基排水設施的維護與路面日常養護,堅持“有路必養、養必到位”的原則,開展規范化、常態化的農村公路管理養護活動,為公路養護應急管理常備保障力量,為市民打造舒適、通暢的出行體驗。
(2)提高特殊時期交通的應急能力。加強交通運輸管理部門與衛生健康局等部門的聯系,進一步完善疫情期間交通運輸運轉防控機制,更好地保障重大疫情期間的生產生活要素供給;整合交通內部信息資源,搭建覆蓋縣域交通局及業務管理部門的平臺,組織應急救援培訓和演練,提升突發事件應急處理能力。
采用SWOT分析法,從區位、政策、發展等角度分析團風縣未來交通發展的內外影響因素,在此基礎上提出團風縣未來交通發展戰略目標,并從通道建設、路網建設、增強服務、加強管養等方面提出團風縣綜合交通的發展策略,具有較強的理論指導和實際意義。但還存在一些不足,未來應重點關注綜合交通客觀發展與策略研究的吻合性,進一步量化研究SWOT分析法的科學性及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