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果
內容摘要:縱觀維尼一生,其創作的詩歌雖少,但貴在“精”。他的代表作《狼之死》,描繪了公狼為了保護小狼,與獵犬搏斗的寧死不屈的精神。他的詩作形式完美、結構嚴謹,而且運用象征將個人的痛苦升華,這種客觀化的寫作為后來的帕爾納斯派和象征主義開辟了道路。但作為普通讀者的我們,通常很難讀懂《狼之死》這部著作,因為詩歌主旨表達得較為隱晦,所以本文利用拉波夫的敘事分析法對其詩歌《狼之死》進行語篇分析,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欣賞該詩作。
關鍵詞:維尼詩歌 《狼之死》 敘事分析法
維尼是一位孤獨高傲的貴族詩人,他開始發表詩作是在拉馬丁之后,拉馬丁筆下孤獨、悲觀、絕望的主題在維尼手里進一步發展了。他的詩歌不多,僅有《古今詩集》(1826-1837)和遺著《命運集》(1864),但他也是一位思想家,他的詩歌包含著豐富的哲理。他創造的哲理詩歌采用象征化的手法,來表達人生孤獨冷漠、惟有沉默偉大的哲學思想,特別謳歌了沒落貴族的孤傲堅忍的精神,是獻給即將滅亡的貴族階級的挽歌。如果按照維尼的比喻,詩歌是“思想的珍珠”,是“無與倫比的鉆石”,那么《狼之死》作為維尼最負盛名的詩篇,可以說是無與倫比的珍珠鉆石中最耀眼的一顆。該詩對于狼臨死之際的壯烈的描寫以及最后一段深刻又濃烈的抒情震撼人心。
《狼之死》講述了一只公狼為了保護母狼和兩只狼嵬被“我們”獵殺的故事。詩歌描繪了老狼為了保護小狼,與獵犬搏斗的寧死不屈的精神:它精疲力竭地倒下,草上血流如注;我們的幾管獵槍把狼三面圍住——它又抬頭看看,終又黯然倒下,舔著嘴邊的鮮血,默默地邊舔邊咂。明知必死無疑,它神情異常峻冷,闔上一雙大眼,到死都不哼一聲。維尼出于對現實的不滿,不到40歲就隱居不出,“狼”是他精心選擇的形象,象征他不隨波逐流的高傲和沉默。他的詩作形式完美、結構嚴謹,而且運用象征將個人的痛苦升華,這種客觀化的寫作為后來的帕爾納斯派和象征主義開辟了道路。
一.拉博夫的敘事分析模式
文學大師普遍認為任何敘事都有開頭,中間高潮和結尾,也就是說,敘事一般按照一定順序展開,時間順序、思想順序或者是故事順序。敘事順序是文學創作中非常關鍵的一環,因為它可以決定或改變故事的意義。敘事類型同樣關鍵,不同的敘事目的通過不同的敘述類型展開。相應的,不同類型的敘事包含著不同的敘事結構,《敘事分析》(Narrative Analysis)的作者瑞斯曼(Riessman, 1993)認為敘事結構至少可以分為三種:拉波夫(Labov)的結構取向(structural ap- proach)、博克(Burke) 的擬劇結構(dramatism)和基(Gee)的詩意結構(poetic structural approach)。下面就著重解釋拉波夫以結構取向為基礎的敘事分析法。
拉波夫的敘事分析法認為,一個結構完整的基于個人體驗的口頭敘事分為6個部分。筆者將以圖表的形式加以說明:
人們通常認為(3)進展或繁雜的行動以及(5)結果或結局在敘述結構中必不可少,因為這兩者體現了故事的主要內容和發展進程。拉波夫所提出的敘事模式不僅用于分析口頭敘事,也被用來進行書面文本的分析,下面就以其提出的敘事分析法為基礎,對維尼詩歌《狼之死》作簡要的語篇分析。
二.《狼之死》的敘事分析
首先筆者將闡述用拉波夫敘事理論分析《狼之死》的可行性。我們一起看一下詩歌選段:“于是當機立斷,張開血盆大口咬住最先竄來的那條獵狗的喉頭/不顧彈落如雨,顆顆射進皮肉,它只死死咬住,絕不松開獵狗/我們的幾把獵刀,像幾把巨大的鐵鉗,交叉地一齊插進它那壯碩的肋間/最后我們的獵狗,喉管被它咬斷,早已咽氣死掉,倒在狼的腳前”從詩行中我們可以看到:1.從主旨上看,這位沒落的貴族詩人通過隱喻和象征的手法,表達出自己的孤獨和高傲、痛苦和不屈,同時還喟嘆命運的多舛,流露出自己的堅忍。一個痛苦、高貴而沉默的靈魂鮮活地顯現在我們腦海中;2.從形式上看,全詩分三段,123行。它是用空白詩句寫成的,這意味著它沒有規則的押韻方案,而且它的許多行都是用抑揚格五音步寫的。詩中缺乏韻律和對韻律的細心注意,使詩歌擺脫了押韻的限制,而是通過詞的運動和節奏來產生詩意的效果。這種形式與這首詩的中心含義非常吻合,因為缺乏韻律和通過韻律傳達詩意的方式不像押韻詩那樣做作和構造,更接近于自然的人類語言。正是由于該詩歌接近人類的自然語言,所以我們可以更容易地從敘事角度來分析它。
1.摘要
顯而易見,標題《狼之死》就很清楚地告訴讀者該詩的主要內容,即點題。“狼”表明故事的主題,“死”暗示故事的結局。這么一個簡短的標題就吸引了讀者的閱讀欲望:狼為什么會死?
2.指向
指向告訴人們When and where did the story happen?縱觀該詩前三行,維尼以詭異的色彩(火紅火紅的月亮)、陰沉的意象(穿月的亂云,昏昏冥冥的大地)以及令人驚恐的場景描寫(烏黑如漆的叢林)開場,類似于音樂作品中一個帶有兇兆的令人悸動不安的引子,預示著血色傍晚一場血腥的圍獵即將開始。所以該詩的指向即為最后一個意向——烏黑如漆的從林。
3.進展
整篇詩歌分為三大段。故事情節由獵人的所見所感展開,它缺少明確的時間順序指示詞,但讀者可以歸納出故事的進展:第一段里,更多的是以獵人的身份展開描寫,情感的表露還相對隱秘,至多是通過環境渲染和典故運用來暗示愛憎;在第二段里,更多的是通過站在狼的立場上來考慮問題,獵人已經感到內疚;那么,在第三段里,詩人完全是站在狼的立場上,也就是站在“人類”的對立面上。所以該詩歌對自然生活方式和拒絕人類虛榮心的核心訴求是一種解釋性的線索,甚至滲透到詩歌的最小細節中,這使得故事情節流暢緊湊,給讀者一種欲罷不能的感覺。
4.評議
評議在敘事結構中是不可缺少的,拉波夫說評議可以制造懸念,使故事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因此評議在敘事結構中十分重要。該詩歌也不例外,例如作為圍獵者之一,“我”目睹公狼之死,在第二段里不禁陷入沉思,現舉下面就是加以說明:①他有豐富的經驗,我們從來沒見他有過錯誤的判斷;②我相信,要沒有兩條小狼隨身,母狼決不會丟下公狼獨自逃遁;③但母狼的責任要救出幼小的狼崽,還要教會它們忍受饑寒和禍災,永遠藏身山林,決不同市鎮妥協。
句1獵人評價了公狼在應對危機前如何聰明機智,反偵察能力極強。句2和句3獵人把視角轉向母狼設身處地替母狼著想,母狼之所以丟下公狼獨自逃遁,有兩個理由:一是有責任從獵人的刀槍之下救出小狼;二是有義務繼續撫養小狼長大,教會它們適應艱苦的環境,躲避人類以及“奴性的走狗”(獵犬)的傷害。總的來說作者在這里贊揚了公狼和母狼的優良品格,從而引發對人類自身的思考。
5.結果
《狼之死》實際包含了兩個結果:公狼父親勒死了其中一只獵犬,并被刀和槍火殺死,死得尊嚴而安靜;母狼丟下公狼獨自逃遁。作者將狼設置為人類的“死敵”并評論母狼的古典美的場景之后,我們見證了公狼勒死獵犬——這是人類的直接勝利。天然勝過人工和人造。公狼死后,演講者在第二部分進一步闡述了家犬和野狼之間的比較。在第三部分,說話者將他的思考轉向人間界,他說:“細想碌碌一世,生前身后多少事,唯有沉默偉大,其余都渺小不值。”這種關于自然沉默至高無上的含蓄主張有助于加強說話者對后來被稱為自然“堅忍的驕傲”的崇敬。因此,在詩的結尾,說話者在森林“野蠻人”的生活中找到了一種美麗和真實,渴望人類更大的獨立性和忍耐力。所以,《狼之死》的結局運用了對比的修辭手法,包含兩個大元素:狼死得堅韌而光榮;我將死得軟弱還怯卑。
6.回應
“回應”則是故事的結尾。為了使讀者或聽眾對故事有一個完整的了解,敘事者往往在故事的結尾用一兩句話照應主題,使讀者對敘述者有一個完整的了解,并把敘述者和聽眾從故事中帶出來。
《狼之死》第一段最后部分對狼冷峻赴死的杰出描寫,與第三段全詩最后部分濃烈的抒情,前后照應,華光四射,令人目眩心驚,從而升華主旨。在第一段里,更多的是以獵人的身份展開描寫,情感的表露還相對隱秘,至多是通過環境渲染和典故運用來暗示愛憎;在第二段里,更多的是通過站在狼的立場上來考慮問題,獵人已經感到內疚;那么,在第三段里,詩人完全是站在狼的立場上,也就是站在“人類”的對立面上,以羞恥的心情來譴責殘酷而渺小的“人類”,以敬仰之情贊賞狼面對死亡的態度可以作為人類“結束多災多難的一生”的榜樣。這種看似陰郁灰色的生命哲學,本質上卻具有超越一切的巨大的精神能量;也正是憑借這樣的精神能量,詩人在現實生活中忍受并超越了母親的死亡,女友的背叛,友人的反目,政治上的失敗,胃癌的折磨,一聲不吭,冷傲堅韌地走向生命終點,實踐自己崇高的生命哲學。
綜上所述,使用拉波夫的敘事分析法來分析《狼之死》是獨辟新徑的詩歌欣賞方法,它可以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該詩歌,提高讀者的分析能力和欣賞水平。但是作為一種文學體裁,詩歌的結構形式內容千變萬化,拉波夫的敘事分析法并非能一一適用,讀者切不可死硬亂套,而該審時度勢,選擇最適合自己的閱讀方法。
參考文獻
[1]高莉莉.從Labov的分析模式看“A horseman in the sky”的敘事結構[J].山西教育學院學報,2001.
[2]胡壯麟.語篇銜接與連貫[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4.
[3]江伙生,譯著.法國歷代詩歌[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6.
[4]鄭克魯.法國詩歌史[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6.
(作者單位:湖北工業大學外國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