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傳忠
內容摘要:散文是語言的藝術。優秀的散文總是充滿了語言的藝術之美,帶給讀者美的語言審美愉悅。吳伯簫是當代散文大家,他在散文創作上取得了卓越成就,他筆下的許多篇什走進了大中小學的教材,成為膾炙人口的名篇佳作。吳伯簫散文語言如同無花果不炫耀,質樸無華,又自然深沉蘊藉,真誠厚重,回甘余韻,耐人尋味,具有別一樣的藝術魅力。
關鍵詞:吳伯簫 散文 語言藝術
吳伯簫出生于1906年3月,是一位專心致志只寫散文的大家。1925年秋,吳伯簫在北京師范大學讀書時,在《京報·副刊》上發表了散文《白天與黑夜》,后來又在《晨報》《大公報》《新生》等北京刊物陸續發表了約四十篇散文,從此開始了近六十年的散文創作活動。吳伯簫一生一直利用業余時間筆耕不輟,共創作散文作品200余篇,已出版的散文集有10個,推動了現代散文創作的繁榮,豐富了我國的散文藝術寶庫[1]。吳伯簫許多篇什走進了大中小學語文課本,數量在同代作家中名列前茅,許多作品成為廣為傳頌的經典佳作。吳伯簫用他精湛的文學創作技巧構筑了一個風光旖旎的散文藝術世界,展現出了他高超的語言藝術造詣。
一.吳伯簫散文語言藝術之美
(一)質樸之美。吳伯簫散文語言,突出的特點就是質樸平實精粹。沒有華麗詞藻的堆砌,讀來卻真摯感人,意蘊深厚。臧克家在評論吳伯簫散文語言時說:“樸素而又美麗”“頗具匠心,卻無雕琢之感”[2]。
吳伯簫散文創作經過幾十年的不斷錘煉,語言由樸實到華麗,又由華麗而質樸,到創作《北極星》時,語言日臻成熟,筆法嫻練,達到了自然醇厚的佳境。遣詞造句平易通俗流暢,和諧雋永,文字像泥土一般樸實,舒緩有致,意到文生,從容凝重中飽含著深沉的感情。
吳伯簫的散文中,語言樸素的特點是非常顯著的。《記一輛紡車》寫于上世紀六十年代初,是一篇回憶性敘事散文。戰爭年代作者用紡車紡紗織布,和平時期作者又從中汲取積極向上的精神力量。作者在懷想自己用過的紡車時,“常常想起它。想起它,就像想起旅伴,想起戰友”,語言平實,沒有奢華的詞匯,也沒有奇異的句式,簡潔明了,表情達意卻親切感人,心里充滿了對紡車深沉的眷戀、深切的懷念。紡線時線穗子一層層加大,“像成熟了的肥桃”。這是作者描繪紡線的情景,語言質樸無華,看著線穗子不停地加大,勞動的快樂油然而生,洋溢著收獲勞動果實的暖暖幸福。
吳伯簫散文沒有張揚的“豪言壯語”,更沒有矯揉造作的抒情,有的是發自內心的真誠和坦然,和洗盡鉛華的厚樸語言。比之其他名家,吳伯簫散文的魅力,源于心智,是自然的表現而非刻意的“表達”。讀吳伯簫散文,就像與自己熟悉親近的老朋友促膝交談,一切都那么隨心隨意可親可近,話語樸實而內情豐富濃郁。
(二)音韻之美。優秀的散文往往在聲律、節奏上有著和諧之美,朗讀輕快流暢,聽來悅耳動聽,給人以美的享受。《海》這篇散文,寫于三十年代作者任職時在青島的山東大學期間。三十年代青島人才薈萃,老舍、王統照、臧克家等作家詩人都在山東大學任職,很快他們在這里后結識,常常在一起品評作品、切磋文學創作技藝,吳伯簫的散文創作也大受裨益。吳伯簫此期的作品,感情高亢粗獷,行文生動活潑,加上想象豐富,語言鏗鏘、富于節奏感,寫出了一批意境悠遠,充溢著情思與遐想的富于詩意的篇章。1935年作者曾提到,“曾妄想創一種文體:小說的生活題材,詩的語言感情,散文的篇幅結構。體裁歸散文,但希望不是散文詩。”[3]《海》這篇散文,是吳伯簫在當時語言追求上的一個代表。“海風最硬。海霧最濃。海天最遠。海的情調最令人憧憬迷戀。”這一組排比句,韻律整齊,氣勢連貫酣暢,節奏和諧,讀來朗朗上口,猶如美麗的律詩。林非曾稱贊道,讀《海》“像是在朗誦新式的《滕王閣序》……”,“在五·四以后的散文創作中,這種寫法似乎還不多見”[4]。海風、海霧、海天、海的情調、海波、海潮、海的呼聲種種海景綿延而來,讓人盡情享受大海的帶來的美景。
這些語言特色在吳伯簫的散文前期作品中較為常見,清新、流暢、生動傳神,嚴謹中見功夫,華美中顯一脈深情。后期幾乎則是明凈、典雅、厚樸的。
(三)清新精練之美。精練,是指用語精粹凝練,用最經濟的文墨恰當準確地表現形象的特征,人物的思想內涵。語言精練,就能夠言簡意賅的傳情達意,即可描繪動人的場景,抒發美好的情感,顯示深遠的意境,或表達發人深省的哲理。清新,是指語言不落俗套,清雅明快,生動活潑。吳伯簫散文一般篇幅較為短小,但紙短情長,意蘊深厚,用語清新精煉,總有讓人感到如沐清風的美感,心情爽朗愉悅。《難老泉》是一篇難得的晉祠風物游記,語言洗練傳神。文章繪景敘事抒情,展現太原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表現建設時期山西的日新月異的新變化。寫“宋塑侍女”栩栩如生,她們的身體,她們的臉形,她們的神態,各具情狀,作者對形象捕捉到位,用語準確精練,侍女們的形象如躍紙上,如在眼前。而表現她們神情用語就更精到了,“有的在沉思,有的在凝視……”。塑像固然塑的逼真,而吳伯簫清新生動,貼切自然的語言,使宋塑侍女的風姿神韻更加活靈活現,讓人有身臨其境之感,用語精妙醇熟。
(四)情感之美。語言無不浸潤著作家的強烈的思想感情,作者在創作散文時,總是用充滿真摯感情的語言去撥動讀者的心弦。吳伯簫散文的特點在于,不會介紹一些較為重大的事物,寫得也不是那么轟轟烈烈,但卻總能引起讀者的共鳴。吳伯簫常常把自己深厚的思想情感移入到一事一物一景之中,融情于事、于景、于物,潤物無聲地陶冶讀者的心靈。
散文集《北極星》許多篇什用輕松愉悅的筆調回憶了延安時期干部群眾衣、食、住、行諸個方面的生活,形象地詮釋了延安精神的內涵,展示延安軍民以苦為樂、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窯洞風景》表現延安的居住生活。窯洞在陜北不過是再普通不過的民居。然而在吳伯簫筆下,窯洞生活成為其獨特的審美對象,延安的生活當時十分艱苦,物質資料極度匱乏,但讓我們深切感受到他們精神生活的充實,戰勝困難倒也是一種享受。圍繞窯洞,作者行文舒緩有致,對窯洞多側面的進行描寫,將自己的情思深深蘊含窯洞形象之中,簡陋的窯洞深得作者的喜愛。文中這樣描繪,窯洞雖然陳設簡單,物品不夠豐富,但窗明幾凈,“人的精神生活卻是豐富的:擁有一壁圖書,就足以包羅宇宙萬有”,坐在“簡陋的沙發上同樣可以俯仰嘯傲,胸懷開闊地縱論天下大事”。這些文字情致興會,酣暢淋淋,讀來如詩如畫,情遠韻長。
二.吳伯簫散文創作的語言追求
吳伯簫散文語言之美,離不開作者在散文藝術天地的辛勤耕耘,執著的藝術追求。韋佩(王統照)在1982年花城出版社出版的《羽書·序》中說:“伯簫好用思,好鍛煉文字。”[5]錘煉語言是每個作家的必修課,吳伯簫散文語言在幾十年創作實踐中逐漸走向洗練嫻熟。
文學作品是語言的藝術。好的散文作品總是體現出遣詞造句的精妙之處,是真正的美文。語詞不僅具有恰且和準確的含義,還和作者的思想觀點有非常緊密的關聯。所以作者在選擇的過程中,往往斟酌詞語多向取義,并且這個“選擇”的過程還要考慮濃郁的情感色彩。詞語的含義不僅限于其本意,也包括了色彩義、隱含義、比喻義等意義。《菜園小記》寫菜園其實是花園就很精彩。“每年春二三月,粉紅的桃杏花開罷,不久就開綠葉襯托的艷麗的海棠花,很熱鬧。”菜園里粉紅的桃杏花、艷麗的海棠花、絳紫的、銀白的波斯菊,色彩艷麗奪目,搭配和諧,簡直就是五彩斑斕的花的海洋。作者抓住事物的色彩特征,用詞精當妥帖,生動活潑地寫出了菜園既是菜園又是花園的生機盎然的景象,流露出對生活的無比熱愛。
吳伯簫散文喜歡引用詩文、用典、諺語和俗語。“言約而旨豐,辭近而意遠”,給人以“繞梁三日”的美感。吳伯簫從小接受傳統文化的熏陶,有深厚的古詩文功底,在古詩文的引用上應心自如,貼切自然,使得作品也增添了厚重的文化底蘊。“仰手接飛猱,俯身散馬蹄”,出自曹植的《白馬篇》,意指青年英雄技藝高超,揚起手俯下身就能射中飛猿射破箭靶。這里寫人們對紡車的感情像是射手對良弓的感情,激發讀著無盡的想象力,讀來意蘊十足。《菜園小記》篇幅不長,引用詩文、諺語和俗語就達十處之多,仿佛信手拈來,卻又自然妥貼,普通的菜園增添了豐厚的情致。
比喻是最形象最生動的語言。比喻句用得好,會給文章增色不少。《記一輛紡車》讀來醇厚有味離不開生動活潑的比喻。有了這些比喻,平平常常的紡線有了生活的樂趣,也增加了作品的濃濃的詩意。如寫站著紡線,“步子有進有退,手臂盡量伸直,像‘白鶴晾翅。”并不輕松的體力勞動寫得如詩如畫,勞動的場景令人陶醉。讀作者寫的紡線競賽場地:“天地是廠房,深谷是車間,幕天席地”,視野開闊,境界恢弘闊大,給人昂揚向上的豪邁雄壯之感。
吳伯簫散文也喜歡運用排比句、擬人句、對偶句等修辭手法,有時作者還喜用設問、頂針,行文貼切自然、妙趣雋永。“田野里很靜,高粱秸豎成攢,像一座一座的尖塔;收獲的莊稼堆成垛,像穩穩矗立的小山。”這里對偶與比喻并用,生動逼真地寫出了秋后農村田野的空曠、寂靜,莊稼成攢成垛農村景象,也表現出農人忙碌的秋收過后內心的沉靜和適意,收獲的甜蜜。對偶工整,比喻貼切傳神,顯示了作者深厚的語言修辭功夫。
吳伯簫散文注意文章語言的內在韻律。他總以不同的內容為依據,從文章節奏、段落安排等方面對散文的節奏進行統一,使其具備張弛有致、舒緩紆徐等特點。處理好字與字、段與段之間的關系,可以讓文章看起來更加生動。同時注意字的使用情況,注意字的平仄性與音節之間奇偶性搭配。每一篇文章都文氣貫通,體現著內在的和諧韻致,都是一首優美的歌。
每一次翻開吳伯簫的散文作品時,讀者總會被其中的充滿意蘊的文字所吸引。誦讀吳伯簫先生的作品,總是能激起人內心最深處的情緒。這是一種建立在質樸的散文語言藝術之上的,對生活、革命的記錄,對自身思想情感的表達,這是一種最真摯的情感,筆酣墨飽,品吳伯簫的散文,帶入讀者進詩意當中,豈不快哉。
參考文獻
[1]裴瀅.吳伯簫散文創作嬗變特征:從精美到質樸[J].快樂閱讀,2015(22):44.
[2]臧克家.給吳伯簫同志 臧克家全集(第9卷)[M].時代文藝出版社,2002.12.
[3]吳伯簫.無花果[J].吳伯簫文集(下)[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10.489.
[4]林非.現代六十家散文札[M].記百花文藝出版社,1980.03:149.
[5]王統照(韋佩).《羽書·序》[M].花城出版社,1982.12.
(作者單位:萊蕪職業技術學院師范教育與藝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