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天寶
內容摘要:在外交部例行記者會上,發言人需要通過應答話語實現相關交際與互動目的。在語用論辯學理論框架下,該交際目的主要體現為合理有效地消除意見分歧。為此發言人會使用恰當的論證圖式對自己的立場進行辯護,勸服受眾接受中方立場。本研究將對發言人應答話語中的實用型論證展開研究,探究外交語境下實用型論證的具體表現形式,以及在使用該論證圖式時,需要仔細把握的相關批判性問題。
關鍵詞:例行記者會 語用論辯學 實用型論證
在外交部例行記者會交際語境下,發言人肩負的交際任務主要是,闡述中方政策立場并通過相關辯護證明中方立場的合理性,已達到勸服受眾相信中方立場或支持中方行為的交際目的。由此可見,發言人應答話語的質量很大程度上能影響交際目的的實現。目前,學界對于發言人應答話語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條路徑下:語言學、修辭學和語用論辯學。前兩條路徑下的研究更多關注語用策略以及勸服的有效性問題,而論辯合理性層面并未有所涉及。以語用論辯學為研究框架的相關學者對應答話語中立場免疫、分離論證等開展了相關研究。(Wu 2017, 2019a, 2019b)但對于實用型論證的研究仍然較少,為此本研究以應答話語中的實用型論證為研究對象,旨在發現外交部例行記者會語境下的實用型論證的具體表現形式,以及使用論證時所需要考量的相關批判性問題。
一.語用論辯學
論辯是雙方為消除意見分歧而開展的批判性討論。語用論辯學認為,理想狀態下批判性討論理應經歷四個階段,分別為:沖突階段、開始階段、論辯階段以及結束階段。在沖突階段,論辯者的主要目的是對意見分歧是否存在進行確定;開始階段,雙方需要就正反雙方角色進行劃分,提出立場的一方為正方,對立場有疑問或質疑的另一方為反方。與此同時,還需就共同承認的出發點達成一致;進入論辯階段后,正方有義務辯護己方立場,反方則享有對正方立場或論證提出質疑的權利。最后,結束階段雙方需要就意見分歧是否得到消除達成一致。當然現實論辯實踐中,批判性討論未必會嚴格按照上述四個階段的順序逐一展開并且完全包含四個階段,但該理想模型為我們進行話語重構提供理論模式。語用論辯學者強調,論辯者進行批判性討論時,需要遵守系列規則,以使論辯話語保持合理性,這些規則被稱為“批判性討論行為準則”。在現實語境中,論辯者除了希望能夠保持合理性,也企望獲得受眾認可的交際目的,為此,在拓展理論,融入修辭學相關概念,提出“策略操控”理念,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潛在話題”“受眾需求”以及“表達方式”,至此語用論辯便系統地兼顧論辯合理性與修辭有效性兩大維度,為論辯話語分析提供了充分的理論模型。(van Eemeren 2002)
二.外交部例行記者會機構性先決條件
宏觀層面而言,外交部例行記者會語境對話語存在制約,語用論辯學將其稱為機構性先決條件。對應答話語的分析需要建立在對宏觀語境限制的系統把握之上。根據《政府新聞發布工作手冊》(2017版)的相關說明,外交部發言人的應答話語需要維護中國的理性大國形象,對于相關敏感性問題、無權回答的問題,可基本闡釋中方相關政策立場,不對相關問題做直接回應,或轉移話題等;在無證據支持的情況下,避免中傷他人等,這一系列先決條件對話語存在較大的限制影響。
三.發言人應答話語中的實用型論證
實用型論證主要被用來證明規范性立場,即某行為應該/不應該實施,主要的論證方式是通過指出該行為帶來的積極/消極結果。
本研究關注的是第三階段,即論辯階段中實用型論證的使用。在該階段,發言人需要去辯護己方立場。通過對外交部例行記者會文本語料的分析發現,發言人所欲辯護的立場可歸納為:中方行為或某方行為是應該受到支持的,或某方行為是不應該受到支持的。該語境下所使用的實用型論證的論證圖式為:
積極情況:
1.行為X應該受到支持。
1.1行為X能夠帶來積極結果。
(1.1如果行為X能夠帶來積極結果,則行為X應該受到支持。)
消極情況:
1行為X不應該受到支持。
1.1行為X會帶來消極結果。
(1.1如果行為X會帶來消極結果,則行為X不應該受到支持。)
例一:
問:據外媒報道,美國高官日前表示,中國正通過經濟手段將拉美納入自己的軌道,損害有關國家的經濟發展和就業,使拉美國家對中國形成長期依賴。請問中方對此有何回應?
答:美方有關說法完全違背事實,是對廣大拉美國家的不尊重。
……中拉基礎設施建設合作,為拉美突破發展瓶頸、改善民生發揮了積極作用。中國對拉投資、金融合作完全按照商業規則和當地法律法規進行。據國際勞工組織統計,1995年至2016年間,中國企業在拉美創造了180萬個就業崗位。
不久前,中拉論壇第二屆部長級會議在智利成功舉行,拉美和加勒比31個國家派團出席,其中還包括9個沒有同中國建交的國家。會議通過《圣地亞哥宣言》、《共同行動計劃》和《關于“一帶一路”的特別聲明》3個成果文件,集中反映了下階段中拉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則,共同推動合作優化升級、創新發展的明確意愿。這充分說明,拉美國家心里是有桿秤的,在深化對華合作方面是有高度共識的……
(2018.02.02 搜狐網)
在例一話語中,發言人預辯護的立場為:中拉合作是合理的,是應該受到國際一般受眾支持的。為此,發言人所使用的具體論辯結構如下:
1.中方與拉美的合作應該受到支持
1.1中拉合作帶來了積極結果
1.1.1中拉基礎設施建設產生積極結果
1.1.1.1幫助拉美突破發展瓶頸、改善民生
1.1.1.1.1據國際勞工組織統計,1995年至2016年間,中國企業在拉美創造了180萬個就業崗位
1.1.2中國對拉投資、金融合作帶來積極結果
發言人通過指出中拉合作帶來的積極結果來辯護己方立場,積極結果主要從基礎設施建設與投資、金融兩大方面闡述。在基礎建設方面,發言人使用訴諸權威和舉例論證,來證明在基礎建設方面中拉合作確實產生了積極結果,尤其是利于拉方的積極結果,引用國際勞工組織的統計說明,能夠增強權威性,在一定程度減少受眾可能存在的質疑。
例二:
問:美國政府有關對價值340億美元的中國產品加征25%關稅的措施已于今天正式生效。請問中國外交部對此有何回應?
答:美方這一錯誤做法公然違反了世界貿易組織規則,將打擊全球貿易秩序、引發全球市場動蕩、阻礙全球經濟復蘇。世界范圍內更多跨國企業、中小企業和普通消費者都將被殃及,美國的眾多行業和公眾也已越來越意識到自身將深受其害。
事實上,美國政府近來采取的一系列單邊主義和貿易投資保護主義措施已經在世界范圍內引起廣泛擔憂和譴責,也已招致不少國家的反制和報復……
(2018.07.06 環球網)
例二話語中使用的是消極的實用型論證,發言人辯護的立場為:美方增加關稅行為是不合理的,不應該受到支持。在論辯中,發言人指出該行為會帶來的消極結果,產生的具體論辯結構如下:
1.美方增加關稅行為不應該受到被支持
1.1該行為會帶來消極影響
1.1.1將打擊全球貿易秩序、引發全球市場動蕩、阻礙全球經濟復蘇
1.1.2世界范圍內更多跨國企業、中小企業和普通消費者都將被殃及
1.2違反世界貿易組織規則
1.3該行為已在世界范圍引起譴責
發言人指出美方行為將產生的消極影響主要存在兩方面,一是國際性宏觀層面,將會對全球的秩序體系、經濟發展和貿易交流造成負面影響,另一方面是從微觀個體層面,美方行為將會對與國際貿易相關的企業、員工以及世界范圍的消費者帶來巨大影響。因而無論是從宏觀層面,還是微觀層面,美方增加關稅的行為都是不合理的,應該受到國際一般受眾的譴責。同時發言人還使用了訴諸大眾論證,表示目前美方行為已經在國際上受到了大量的譴責,國際社會不少國家對此行為持反對態度,同時該行為還違反相關國際條約等,這些論證能夠進一步勸服受眾接受中方的立場。
為了能夠確保具體語境下,在使用實用型論證的過程時,保持論辯合理性,需要充分考慮基于實用型論證的批判性問題:
1.該積極/消極結果是否真的由該行為產生,即行為與結果之間是否存在因果關系?
2.是否存在其他積極/消極結果會影響對行為合理性的判斷?
3.積極結果是否真的是積極的,消極結果是否真的是消極的?
在使用其他論證圖式以進一步辯護實用型論證時,也需根據具體使用的論證圖式提出批判性問題,并有效地考量相關批判性問題。
四.策略操控分析
我們認為,外交部發言人旨在勸服的主要受眾是國際一般受眾,為了達到有效勸服的目的,發言人會對相關的話題或話題切入的角度進行斟酌,以及選擇恰當的表達方式。在上述兩個話語實例中,發言人在闡述積極結果時,更多地從拉美視角出發,而非強調此行為對中方的積極影響。同樣,在論述消極結果時,發言人選擇全局視野,關注美方行為對國際的負面影響,而非但從中方角度出發。這樣的視角選擇能夠有效地達到勸服受眾的效果,尤其對于與該行為密切相關的部分受眾。同時發言人也對相關用詞進行了考究,一些適當的程度性修飾詞能夠從側面使受眾感知積極或消極結果的嚴重程度、影響范圍等因素。
外交部例行記者會是論辯性的交際活動,發言人需要通過話語以達到消除與受眾之間存在或可能存在的意見分歧。在辯護某行為是否應該受到支持時,發言人會使用實用型論證,指出行為可能帶來的消極或積極結果,為會確保論證合理,需要對相關批判性問題進行系統考慮并在恰當時刻作出回應。同時,選擇合適的話題切入視角和恰當有效的表達方式能夠有效達到勸服受眾的目的。
參考文獻
[1]Wu P. (2017). Strategic maneuvering by personal attacks in spokespersons argumentative replies at diplomatic press conferences: A pragma-dialectical study of the press conferences of the Chinese Ministry of Foreign Affairs. Journal of Argumentation in Context. 6(3), 285-314.
[2]Wu P. (2019a). Confrontational Maneuvering by Dissociation in Spokespersons Argumentative Replies at the Press Conferences of Chinas Ministry of Foreign Affairs. Argumentation. 33(01), 1-22.
[3]Wu P. (2019b). “I Have No Comment”: Confrontational Maneuvering by
Declaring a Standpoint Unallowed or Indisputable in Spokespersons Argumentative Replies at the Regular Press Conferences of Chinas Ministry of Foreign Affairs. Argumentation. 33, 480-519.
[4] van Eemeren, F., et al. (2002). Argumentation: Analysis, Evaluation, Presentation. London: Routledge.
基金項目:本文系江蘇大學第十九批科研課題立項資助項目(19C508)。
(作者單位:江蘇大學外國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