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靜逸
內容摘要:職業素養是指學生必備的適應終身發展所需要的品格和關鍵能力,是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高職教育核心目標是要培養學生的應用能力和良好的學科素養,本次研究通過探究“學前教育學”現狀分析,進而探究出高職學生職業素養提升的培養路徑,提升學生的綜合實力。
關鍵詞:高職“學前教育學” 學生職業素養
職業素養首次出現在2014年3月《教育部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中,核心素養包括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新六個素養。高職教育重在能力培養和應用能力的提高,“學前教育學”作為高職學前教育大學生專業必修課,是學生形成科學的教學理念,學會科學的教育方法指導工作實踐的核心課程,但是在實踐教學過程中常常出現重知識、輕能力、方法單一等現象。因此,切實的提高學生的應用能力,形成良好的職業核心素養是本次研究要解決的關鍵問題。
一.高職“學前教育學”課堂教學發展現狀分析
(一)高職“學前教育學”在日常教學中重知識傳授,輕能力培養
傳統的“學前教育學”課堂,在日常教學中,結合教師資格證考試的知識和內容,側重學生參加考試的知識訓練,對于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較少。因此,學生在畢業走入工作崗位時,對于實際問題,缺乏解決的辦法。學生對知識的學習也是一知半解,對于幼兒園的實際工作就會更加無從入手。因此,要想改善這一現狀,就要注重過程中知識和能力并重的培養方向,讓學生多參與教學過程,體驗崗位特征,注重學生應用能力的培養。
(二)教師為教學主體,學生參與課堂機會相對較少
在傳統的課堂當中,教師講解為主,學生在課堂跟隨老師的講解步伐進行記筆記,做題等。學習過程相對被動,學生參與課堂機會較少,課堂的體驗感和獲得感都比較少,學生就會對傳統知識類的課程缺乏學習興趣,應用能力的培養相對較少。
(三)教師教學方法使用相對較為單一
教師對于“學前教育學”課程對采用案例法、講授法、討論法等傳統方法,課堂講解也很清晰,但是學生對于傳統方法久而久之就會失去原有的興趣。教師布置任務,學生形式化的完成,缺乏分析和思考。導致知識理解不夠深入,能力訓練有限的實際問題。對于職業教師情境教學法、任務驅動法、小組合作學習法、探究學習法等缺乏有效的使用,生動有效的教學方法可以增加學生過程的體驗感,獲得知識和能力的有效提升。因此,教師根據教學內容,對教學方法的有效應用,是提升學生職業核心素養的重要途徑。
(四)學生應用能力的訓練相對較少
在現有的“學前教育學”課程中,教師以教材知識講解為主,滲透教師資格證考試的內容,對于學生如何當一名幼兒教師,如何上好一節課,如何管理班級?如何給幼兒園晨檢?等實踐問題,學生都不知道如何處理。所以,對于學前教育專業的大學生,我們不僅要讓學生學會科學的教育相關知識,更要讓學生指導如何處理具體工作。不僅要會知識,更要會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五)學生到企業見習,實習機會相對較少
職業院校注重學生應用能力的綜合培養,企業也想讓學生盡快的適應崗位。但是,學生對于崗位理解較少,就會加大崗位適應周期,影響學生的發展進程。打造高素質,能力強的學生,才能在企業快速嶄露頭角。
學生實習,見習,是學生快速了解企業和崗位的有效途徑,在校期間,增加學生企業鍛煉機會,會極大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幫助學生進行職業定位,促進崗位和校內學習的相互促進,相互結合。健全的校企合作模式,會使學生的學習更加有的放矢,更加的適應職業的發展需要。
(六)考核評價體系單一
傳統考核側重期末學生成績的評定,學生往往突擊式的應付考試,過程中不重視積累,學習較為散漫,考核機制相對單一,不能較好的帶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因此,完善過程和期末兩個方面的考核標準是提升學習態度,強化學習效果的重要途徑。
二.高職學生職業素養培養現狀
(一)職業素養培養板塊比較單一
國家對于高職學生的職業核心素養要求分為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新六個板塊。但是在實際工作中,教學過程往往注重知識學習,往往忽視了學生多方面的素養的積淀和培養。學生往往缺乏學習方法,缺乏人文底蘊。對于事物的理解比較片面單一、缺乏對人生的長遠規劃。這就導致學生缺乏核心的發展素養,在工作崗位中發展較為被動,缺乏綜合的職業能力。對人生對工作認知都比較匱乏。
(二)職業素養培養缺乏有效的途徑
職業核心素養六個板塊,都是針對人的綜合素養和能力提出的,學生不僅要有思想,更要有遠見卓識和付諸實踐的行動力。對于學生職業核心素養的培養,要貫穿在實踐的生活中,在日常生活和學習過程中積累,引導學生思考,讀書,有健康的生活習慣和學習習慣,勇于擔當,敢于承擔,熱愛學習,熱愛工作,有理想,有信念,這樣才能真正培養出學生的職業能力和核心素養。
三.培養“學前教育學”應用能力和提升學生職業核心素養的策略
(一)打造教學做合一的課堂
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整合原有的知識板塊,把教學內容和幼兒園崗位結合,設計出理實一體的教學模式和教學內容,讓學生每節課都在崗位任務當中,體驗職業特點,探究知識和能力的積累過程,每次參與過程學生在探究中學習,在實踐中思考,學生參與感增強。思考能力和實踐應用能力都得到有效提升。
例如:在進行《有趣的影子》教學活動組織過程中,讓學生模擬幼兒園教師和幼兒,體驗崗位工作流程,從材料準備到模擬教學,體驗幼兒教育和其他教育的不同,學生做學習的主人,主動思考,主動解決問題,難以解決的問題求助老師,學習的獲得感空前提升。
(二)樹立學生為學習主體的教學理念
教學宗的旨就是為了學生全面發展,為了學生的成長。教學要真正的從“我要教”轉變為學生“我要學”。學生最為學習的主體之后,每節課他們變成學習主人,在教師的教學任務下,主動探究,主動實踐,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學生主動參與課堂學習之后,思考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都會有效提升,不要依賴老師,同學之間團隊合作,學生的解決問題能力和人際關系都得到有效改善和提升。
(三)多元的教學方法的開發
傳統的課堂教學方法相對單一,要想學生獲得多方面能力提升,就要合理的采用多元的教學方法,增加教學過程中的體驗感和參與感以及學生的獲得感。
例如:在課程“幼兒園教育目標”教學中,開展辯論賽“知識重要還是品德重要”辯論題材,讓學生大膽思考,勇于發表自己觀點看法,最后發現一個方面的培養都是片面的,孩子從小要全面發展。在的教育目標制定中,教師引導學生自己根據教學內容和幼兒特點制定教學目標,學生學的不亦說乎,學生主動思考解決學習問題。學生的綜合應用能力得到提升。
(四)增加校企合作機會,增加學生頂崗實習,見習機會。
學生能力來自與實踐操作,更來自對崗位的了解。由于學生實習見習機會缺乏,在就業時適應崗位周期就比較長,因此加強學生對企業的了解,增強學生對崗位的適應能力,就要從加大和企業的互動開始。建議長期的有效的校企合作機制,讓學生能夠把校內學習和崗位實踐緊密聯系,在崗位中知道自己的發展需求,在校內認真學習,打下扎實的專業基本功,在崗位實踐中檢驗自己學習上的不足,逐步完善知識積累和能力的提升。
(五)建立完善的考核評價體系
在改革后逐步完善學生的應用訓練,與之相應就要有良好的評價體系,體現學生的學習過程。提高學生的學習態度和學習的積極性。
建立過程評價和期末評價兩個評價指標:在平時的應用訓練過程中就進行打分考核,每次的過程評價分數錄入期末成績。期末進行卷面和技能兩項考核,學生每個階段都有考核內容和考核要求,學生在考核標準要求下,也會認真的落實學習內容,就會很好的督促學生認真學習,踏實練習,明確學習態度,強化學生的過程體驗和能力形成。
(六)全方位的培養學生的職業素養。
學生的核心素養是全面發展的體現,更是學生優異的個人素質的形成過程,是社會優秀人才的必備素養,在日常教學工作中,教師不僅要關注學生專業素養的形成,更要關注學生的思想,關注學生愛國,愛崗信念的培養,幫助學生樹立長遠的職業規劃,敢于創新,敢于承擔社會責任,做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
(七)從教學、日常管理、實踐活動中綜合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
學生的成長,不僅是課堂的學習,更是思想的成長,健康體魄的形成,更是理想信念的提升過程。加強學生核心素養培養,在課堂,更在日常生活點滴中。
在學生的日常生活中,注重學生良好生活習慣和學習習慣的培養,樹立學生愛祖國,愛集體,尊敬老師,團結同學的情感,立志做人民優秀教師的思想認知。在日常的班級生活,節日生活中增加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從點滴生活中培養學生學會學習,健康生活、創新思維。學生的成長是生活點滴和學習的積累過程。核心素養來源于生活點滴,落實于生活點滴。
總之,“學前教育學”課程改革更加注重學生知識積累和應用能力提升,注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增強學生的職業歸屬感、體驗感,完善學生的學習和見習過程,真正的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馮春霞.中職學前教育專業學生核心素養培養方式探究[J].河南教育,2021(5).
[2]武光文.中職學前教育“學教一體”教學模式研究[J].創新創業理論研究與實踐,2020(8).
[3]賈芳,張強.以應用為導向的學前教育學課程教學改革探究[J].教育教學論壇,2020(7).
[4]曹莉.“課崗證賽”融合式學前教育學課程實施的創新[J].陜西學前師范學院學,2020(5).
[5]侯潔瓊,趙坤.核心素養概念給我國學前教育的啟示[J].現代交際,2021(3).
[6]姬會會.高職院校學前教育專業素養培育研究[J].江西電力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1(2).
項目基金:本成果為吉林省高教學會科研項目“高職院校學前教育專業不同氣質類型大學生未來職業發展規劃的實踐研究”,課題編號JGJX2021D773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單位:松原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