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甫蓮銳
內容摘要:高職“學前教育學”課程作為學前教育的專業核心課程,主要承載著傳授學前教育專業大學生的科學的教育理念,學會使用正確的教學方法從事未來的崗位工作。在實踐的教學過程中,學生往往只會知識的學習,缺少實際應用的能力。因而如何改進現階段課程實踐中的困境,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提高學生的素養,是本研究要解決的切實問題。
關鍵詞:高職“學前教育學” 課程實踐教學 研究
高職“學前教育學”是學前教育專業的核心課程,課程綜合的講述了學前教育的發展、教學方法、原則等。本門課是學前教育專業大學生必修的課程,是學生從事未來教育工作的科學指引。但是在實踐的教學過程中,出現了重視知識傳授,忽視培養學生能力等實際問題,因此切實的結合學生未來發展需求進行課程的合理化改進,是提升專業綜合實力和學生能力的必然需求。因此本研究致力于解決“學前教育學”課程實踐教學中困境,來探索出優化的教學實踐,完善學前教育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的教學發展策略。
一.高職“學前教育學”課程教學的困境分析
(一)人才培養模式相對單調
在高職“學前教育學”課程中,很多時候傾向于學生的教師資格證考試知識傳授,對學生的實踐操作訓練相對較少,學生常常對于教育學的相關知識似懂非懂,在真正的崗位實踐中不能很好的應用所學知識處理相關的崗位問題.例如學生在學生幼兒園教學方法時,學會了教材中的直觀法、游戲法、操作練習法等,例如在模擬教學“認識蘋果”過程中,有的同學還是把蘋果卡片貼在黑板上進行課程講授,雖然也基本符合幼兒園教學的方法,但是還有更好的方法可以選擇時學生就不是很準確的進行定位來選擇最好的方法進行授課,這個教學內容,完全可以選擇真正的蘋果進行現場的引導小朋友觀察,看看蘋果的外形,顏色、聞聞蘋果的味道……由于傳統課堂注重知識的傳授,學生就會出現這樣片面的理解問題,不能很好的處理實際工作問題。因此,如何讓學生在學校期間多些跟崗位相關的實際應用訓練,學生就會學會知識和崗位關聯的思維,學會解決實際問題。
(二)學生缺乏有效解決問題的思維訓練
高職學前大學生,他們性格大多開朗,很有活力。常常愿意參與很多實踐活動,但是在解決問題過程中,思維又很單一,缺乏全面分析的能力。例如在小組活動“模擬幼兒園午睡”的活動中,學生往往注重講故事、聽音樂等形式來進行午睡活動,而往往忽視入睡習慣、起床習慣、避免尖銳物品等環節缺乏細節的思考程度。因此在學生的日常教學活動中要多關注學生思考問題的思維訓練,這樣才能有效的提高學生未來崗位的實際工作能力,從而切實提高教學質量。
(三)傳統的教學方法相對單一
在日常教學中,教師常常采用講授法,情境模擬法等。學生一開始會對模擬活動非常有興致,但是經常的反復使用這些方法,學生慢慢會失去興趣,從而使課堂失去對學生的吸引力,因此在教學中可以有效的穿插觀察法、操作練習法、示范法、任務驅動等多元的教學方法,提升學生的參與度、體現學生的主體學習地位,教師在教學中做教學的引導者,設計者和合作者,真正把學習引導成學生探究的實踐平臺。
(四)學生對于“學前教育學”的學科重視程度不夠
高職大學生在實際學習過程中,對于技能課參與熱情普遍較高,因為學生在技能課程學習過程中能很多機會參與舞臺表演,比賽等活動。對于文化課的學習,總是應付考試的一種學習狀態,學生對于“學前教育學”學科的重視程度不夠,課堂參與程度和用心程度都很有限。因此就造成了學生被動學習,老師辛苦傳授的現狀,因此從學校角度和學生角度轉變學生對于文化課類專業課的學習重視程度是解決“學前教育學”教學實際困境的重要著手點。
(五)學生參與頂崗實習的機會非常有限
職業教育的核心就是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在教學和實習過程中加大學生的崗位了解程度,是學生了解崗位,適應崗位的重要途徑。但是在實際的高職院校課程設計中,大多是在學生畢業季才會適當加入頂崗實習的板塊。學生日常學習和崗位的結合機會非常有限。這就致使學生學習和崗位不對接,晚對接的實際困境,學生面對真正的工作崗位時,一片茫然,無從入手。因此,實地的解決崗位對接的實踐機會是學生非常需求的成長環節,及時的建立良好的實習,見習機會,是解決“學前教育學”教學實際問題的重要關鍵點。
二.解決“學前教育學”課程教學困境的對策分析
(一)建立多元的人才培養模式
人才培養模式可以是校企合作的,也可以是階段實習式的,也可以訂單式培養模式。這樣就改善原有的固化的單一人才培養情況。切實的從實際企業用人,學生職業發展需求去著手教育教學的切入點,使教學有的放矢,就業有針對性。這樣的人才培養才是適應崗位發展需求的人才培養模式。
(二)注重學生解決問題的思考能力培養
1.在日常教學中,多創立和教學有關的實際工作情境。教師要在每個學習任務中先引導學生分析思考,在進行實踐操作。例如,要進行《有魔力的水》的教學活動,需要做那些事情?具體要怎么操作?下一步的工作要點是什么?教師引導學生進行充分的思考:第一:書寫教案——分析這是一個科學課程,首要問題是解決科學現象的本質。水的三態的變化。如何解決水的三態變化?——實驗法(實驗材料準備、實驗過程)——實驗的解析,總結。第二環節:實施——組織教學。如何教?怎么讓小朋友理解?第三環節:延伸通過水的三態變化,我們有那些啟示?小朋友收獲那些知識?在生活中怎么樣應用?
通過教師對學生的關鍵問題的提問,解析,引導,逐漸幫助學生理清解決問題的思路,教會學生分析思考,這樣學生就能慢慢形成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思考能力訓練在先,它是正確實踐的前提。是培養學生能力的關鍵所在。
2.在生活實踐中,培養學生的解決問題思維。在日常生活中,團委學生的板報設計中,從學生的立意點入手到顏色選擇,團隊的分工,都是充分讓學生去小組討論,先形成有效的方案之后在進行操作,這樣學生思考清晰,做事的結果就是充分有效的,學生獲得鍛煉也是全面的。學生在小組的分工,討論思考中,把做事的思路進行整理,明確具體步驟和要點之后,在進行操作,做出來的板報非常的漂亮,符合活動要求。因此在學生和日常生活中加強學生思考能力的訓練,會讓學生具備很強的綜合能力,能想,會做,精準度高,學生的成就感也非常強。因此思是行之始也,訓練學生思考能力,是提升實踐能力的前提。
(三)多元的采用豐富的教學方法
良好的教學方法能夠極大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師的教學效果。針對于職業教育的應用特點,在日常教學中,可以把講授法、操作練習法、任務驅動法、情境模擬法、示范法、頭腦風暴法等有效的結合。
例如:講授《游戲的分類與指導》內容時,教師就可以采用情境模擬,帶學生們體會各種游戲的特點,通過示范法來展示游戲指導的要點。通過學生情境模擬的方法,讓學生身臨其境的感受游戲指導的方法和過程,內化的理解游戲指導的技巧。通過頭腦風暴的方式,帶領學生思考游戲指導的要點和細節,學生多元的參與教學過程,收獲的過程體驗非常的豐富。獲得的能力提升也會非常的顯著,因此根據教學內容多元的選擇教學方法是解決教學困境的有效出發點和落腳點。
(四)提高學生對于“學前教育學”重視程度
學生對于專業課的學習,主要有幾個影響因素。一是學科本身的趣味性。二是過程的管理制度。因此,提高學生對于學科的重視程度,一方面要改善學科本身的知識性和趣味性,增加學生參與熱情和過程中的體驗感和收獲;另一個方面要加大學科的學習過程考核和評價力度。增加學生對于學科的重視。
例如:增加過程參與學分,過程考核成績分平時考試測評分數累計為期末成績。這樣累計成期末成績,學生就會重視過程學習的積累,從而用心的學習“學前教育學”。學生從內心重視“學前教育學”的學習,就會在過程主動參與教學活動,增加對學科的學習程度,教師再加以引導和培養,學生的專業核心能力就會得到有效的提升。
(五)增加校企合作、頂崗實習的機會
學生充分是了解崗位是學生適應和發展的前提,在校期間除了專業課的學習更要多增加崗位對接的機會,幫助學生打開眼界,適應工作特點,充分的把所學知識應用與實踐。
1.入學第一課的崗位對接。在新生入學后,在正式專業課學習之前,要創設去頂崗見習的機會。在學生準確定位自己未來是做那種工作,這種工作需要那些知識和能力,我應該怎樣去學。
2.學習過程中的崗位對接。在二年或者三年的學習期間,學生遇到的困惑,或者發展目標,如何去解決和定位時,可以再次的幫助學習創設頂崗實習的機會。這樣學生在崗位實踐中去請教專業的技能人才,從而再次的準確定位自己的發展規劃,解決發展中的實際問題。
3.畢業后的頂崗實習。畢業后學生真正的走向崗位,他們做好了知識的準備和心理適應的準備,在工作崗位,他們需要調整自己的專業技能切合到企業的用人模式中,在日常工作中積累自己的工作經驗,發展綜合的職業能力,從而走向更廣闊的職業發展過程。
總之,課堂教學是教師實現人才培養的核心環節,有效的解決課程教學的實際困境,從根本上調動學生愛學、好學、會學的實際問題,就會把教學工作做到實處,實現人才培養的最優化結果。
參考文獻
[1]金守杰.學前教育學科的反思與發展策略[J].教育與教學研究,2021(2).
[2]武光文.中職學前教育“學教一體”教學模式研究[J].創新創業理論研究與實踐,2020(8).
[3]賈芳,張強.以應用為導向的學前教育學課程教學改革探究[J].教育教學論壇,2020(7).
[4]朱麗平.對分課堂教學模式在學前教育學生的教育融入研究[J].齊齊哈爾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20(5).
[5]曹莉.“課崗證賽”融合式學前教育學課程實施的創新[J].陜西學前師范學院學報,2020(5).
項目基金:本成果為吉林省高教學會科研項目“高職院校學前教育專業不同氣質類型大學生未來職業發展規劃的實踐研究”,課題編號JGJX2021D773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單位:松原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