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怡雯 劉源



摘要:近年來在文化強國背景下,國家不斷推進工業文化保護工作。船廠廢棄地作為一類特殊的工業廢棄地,其景觀更新在置入新功能的同時,對文化的挖掘與表達常常較為淺顯和單一,導致其傳承效果差。在理論研究與實例分析的基礎上,提出船廠廢棄地景觀更新的原則與方法,首先應充分挖掘與梳理場地工業文化要素,制定分級干預策略,繼而對物質要素進行一對一處理,結合多種感官塑造互動式景觀空間,并結合場地活動策劃。且以南京市金陵船廠為實證對象,根據場地現狀、目標定位,綜合應用景觀更新方法進行設計,將工業文化傳承落到實處。
關鍵詞:工業文化;船廠廢棄地;景觀更新;互動式景觀;金陵船廠
中圖分類號:TU98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1-2641(2021)05-0031-06
收稿日期:2021-04-08
修回日期:2021-06-10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protection of industrial culture has been promoting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ultural Power. As a special kind of industrial wasteland, the landscape renewal of shipyard wasteland often lacks the combing and expression of culture while introducing new functions, which leads to poor effect of inheritance. On the basis of theoretical research and case analysis, this paper proposes that landscape renewal of shipyard wasteland should first fully explore and sort out the industrial cultural elements of the site, formulate hierarchical intervention strategies, and then deal with the material elements one-to-one, build interactive landscape space by combining multiple senses, and plan site activities. Finally, the paper takes Nanjing Jinling Shipyard as an example to build a riverside leisure cultural park, which is dynamic,ecological and embodies the industrial culture of the shipyard according to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target positioning of the site.
Key words: Industrial culture; Shipyard wasteland; Landscape renewal; Interactive landscape; Jinling Shipyard
船廠廢棄地常位于城市濱江地帶,在審美、生態、社會等方面存在諸多問題。其因體量龐大,且占據獨特的區位與景觀優勢,而越來越受到重視。
在更新具有豐富工業文化內涵與特色的船廠廢棄地景觀時,理應注重對老船廠工業文化的保護與傳承,但現存實例中在此方面存在不少問題,如片面強調現代新功能置入,大拆大改;工業文化的景觀表達內容淺顯、方式單一。如何以更合理有效的手段生動表達工業文化內涵,平衡多元效益,成為新時代船廠廢棄地景觀更新的更高挑戰。
1概述
1.1工業文化傳承
世界范圍而言,工業文化起源于18世紀英國工業革命,伴隨工業化進程而產生和發展,包括工業物質文化(工業生產過程中各種有形與實體的事物)與非物質文化(無形、無實體的事物)[1](圖1)。
工業文化傳承指讓物質與非物質工業文化在代際間傳遞與承接,保護并延續優秀的工業文化[1]。近年來,國家持續推進工業文化保護與傳承工作。2015年首屆中國工業文化高峰論壇探討了新形勢下我國工業文化的發展前景。2017和2019年中國工業文化研究中心、清華大學工業文化研究院分別成立,著力構建新時代下中國工業文化體系。2018—2019年中國科協創新戰略研究院和中國城市規劃學會先后公布第一、二批《中國工業遺產保護名錄》[2~3],其中包含多個船廠用地(表1),可見船廠廢棄地保護與更新的重要性不容小覷。
工業文化傳承在船廠廢棄地景觀更新中具有重要意義:在場地層面,有利于延續場所精神,增強人民的認同感與歸屬感;在城市層面,更新后的場地獨具船廠工業文化氛圍,作為濱江門戶景觀,有利于展示城市工業文化獨特形象;在國家層面,有利于提升工業文化軟實力,助力文化強國建設。
1.2國內外工業廢棄地更新及工業文化保護相關研究
1.2.1國內研究情況
國內相關理論研究根據側重點不同,可分為3類:1)研究工業遺存分級分類保護利用策略,如李博浩從空間界面、節點、遺存3個層面進行沈陽鐵西舊工業區改造[4]。2)探索工業文化傳承融合現代生活需求的策略,如周泱提出“更新與再生”的規劃策略[5];李雪將“情境共鳴”理念融入工業遺址改造[6]。3)研究遺存保護與生態修復相結合的設計方法,如母丹提出原真性、交互性、生態優先原則,做到工業文化與生態環境共生[7]。
相關實踐最早可追溯至清末紹興東湖。近年來北京首鋼園、上海楊浦濱江、廣鋼公園、湯山礦坑公園、廈門鐵路文化公園等優秀案例正不斷涌現。
而針對船廠廢棄地的研究較少,且常基于實際項目提出設計策略[8~10]。
1.2.2國外研究情況
國外相關理論可分為2類:1)以提升區域穩定性為目標,側重生態恢復,如Francisco Asensio Cerver全面分析了工業廢棄地景觀再生與環境修復相關實例[11];查爾斯·瓦爾德海姆闡述了用生態學理念進行工業廢棄地景觀更新的意義[12]。2)側重場地景觀更新在提升社會福祉、傳承文化方面的研究,如卡羅爾·貝倫斯介紹了將工業廢棄地景觀改造為公園或新街區的方法[13];Jonathan G.A. Lageard等提出將工業廢棄地重新規劃為公園對促進未來社會與經濟福祉的意義[14]。
相關實踐可追溯至1863年由石灰石礦場改造成的比特紹蒙公園。西雅圖煤氣廠公園是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工業遺址公園,此后雪鐵龍公園、北杜伊斯堡景觀公園、高線公園、費城海軍造船廠中心綠地等優秀案例相繼涌現。
1.2.3小結
綜上,國內外相關研究主要有3個方向:1)從文化傳承角度挖掘場所精神;2)立足生態學理念,研究棕地修復方法;3)以人為本,探索提升場地活力的途徑。多數研究傾向于結合其中兩者或三者,達成多方共贏。相對而言,國外更傾向于生態恢復與滿足人的需求方面的研究,國內則在以人為本的同時更注重工業文化傳承。
針對船廠廢棄地景觀更新的研究,目前呈實踐先于理論的狀態,國內外星星點點地出現了一些實例,但針對性的理論研究較少,總體仍處在初期階段。
2船廠廢棄地景觀特征與更新現狀
2.1景觀特征
2.1.1生態環境惡劣
因為濱水岸線屬水生與陸地生態系統間的過渡帶,生態敏感性較高,加之重工業生產的污染,所以船廠廢棄地景觀通常水質較差,植被覆蓋率低,景觀破敗。
2.1.2遺存要素豐富
由于船舶修造業的特殊性,建筑體量較一般廠房而言更為龐大,改造成本更高;水塔、船塢、吊機、下水軌道等具有鮮明的船廠特色,廢棄后多有不同程度的破損。
2.1.3場地空間寬闊
船廠空地面積較大且平坦,廢棄后原本內向閉塞的生產用地變得開放,為景觀更新提供了充足的空間。
2.1.4文化氛圍淡薄
船廠廢棄地見證了一種工業生產方式的發展,承載了一段工業歷史的變遷,凝聚著工業文化的力量。廢棄后工業文化氛圍感較低,亟待梳理盤活。
2.2景觀更新實例分析
本文通過文獻研究、實地調研,總結廣東中山岐江公園、上海船廠濱江綠地、江蘇江陰船廠公園3個典型案例中對工業文化要素的更新手法(表2)。
中山岐江公園原為粵中造船廠,從建廠到壯大輝煌直至消亡歷經40多年,孕育出豐富的工業文化,成為中山城市工業記憶的重要部分。設計秉持“保留+改變+再現”的理念,將原廠遺存與新時代的功能相結合。其中,采用“加法設計”將水塔罩以玻璃盒,形成“琥珀水塔”;采用“減法設計”剝去水塔外衣,僅保留骨架,形成“骨骼水塔”;采用“再現設計”,以直線型路網體現大工業內涵,以紅色裝置傳達場地記憶[15]。
上海船廠濱江綠地可追溯至19世紀六七十年代的祥生船廠,百余年來見證了黃浦江畔工業發展之路,沉淀出濃厚的文化底蘊,具有極高傳承意義。設計特色在于中部廠房內部空保留工業結構特色,功能置換為藝術中心,新舊結合,極具工業藝術效果;將輪船剖面圖融入廣場鋪裝亦是獨具創意的做法。同時還注重生態性,數個花境草甸、滯留池、雨水花園,結合騎行、跑步、漫步道,形成優美宜人、活力大氣的濱江景觀。
江陰船廠公園原為揚子江造船廠,可追溯至1956年,曾制造中國最大的起重工程船,見證和承載了無錫工業歷史文化發展。設計特色之處在于將場地遺存分為整體保留(原食堂改為公園管理用房)、構建保留(廠房僅保留排架,設計為景觀廊)、部分保留(質量好的鐵軌、吊機);濱水界面上將原滑道改造為臺階、草坡等不同形式。
3個案例中均不乏值得借鑒的優秀做法,但亦存在一定的不足:如為展現亮麗色彩而過度噴漆,失去原真性;僅處理物質遺存,較少對工業精神進行再現設計;部分遺存要素,如岐江公園的骨骼水塔,最終仍是拆除重建,僅外表與原水塔相似,失去了遺存再利用的意義。
2.3工業文化傳承下景觀更新中的問題
1)工業文化保護意識薄弱,對船廠工業文化內涵的挖掘不充分、不系統,表達也較為淺顯,多數僅體現遺存的外表特征,忽略技術工藝與工業精神。
2)單個要素突兀孤立地橫亙在場地上,未形成景觀空間,無法與周邊場地有機融合。
3)工業文化表達方式單一,多停留在“觀看型”,缺乏互動,游客無法體驗與融入場景,過目即忘,導致工業文化傳承效果差。
3工業文化傳承下的船廠廢棄地景觀更新方法
3.1原則
3.1.1保護性
應牢固樹立工業文化保護意識,避免將遺存胡亂拆除、肆意重建,而應視情況分類處理:具有較強文化屬性的,如掛牌歷史建筑、特色鮮明的燈塔、吊機等,以保留改造為主;文化價值較低的可考慮保留一小部分構件,或直接拆除。
3.1.2多贏性
應將工業文化傳承、生態修復、滿足現代生活需求相結合,實現多贏。如江陰船廠公園,既打造了生態宜人的濱江游憩空間,又以多途徑分類處理場地遺存,傳承場所精神。
3.1.3豐富性
多樣化的景觀表達對工業文化傳承效果影響重大,應增強景觀的可參與、可體驗性。如岐江公園中的鐵軌枕木間鋪以卵石,兩側植鄉土植物,老人、小孩、情侶在這條特殊步道上漫步玩耍,充滿趣味。
3.2方法
3.2.1船廠工業文化要素挖掘與梳理
明確上位規劃對場地的定位后,應查閱文獻、調研訪談,盡可能充分羅列出場地工業文化要素,進行梳理、分類,并繪制平面分布圖。物質要素可分為4級,采取不同程度的干預策略(表3)。
3.2.2物質工業文化要素一對一處理
1)建筑:完全保留的建筑可作博物館或冥想體驗空間,結合外立面電子屏動畫,再現老船廠當年盛況;部分保留的建筑可將立柱、鋼架結合攀緣植物作景觀廊架。
2)構筑:船塢應保留硬質工業特征,可設計為濱江廣場或運動場;碼頭視野絕佳,應發揮駐足觀景與親水功能;水塔、煙囪等可利用鮮明的豎向特征形成焦點。
3)設備與設施:塑造場景化景觀空間,如將工人工作場面提煉為雕塑,輔以植物、吊機、系纜樁,增強景觀感染力;清潔修復后的造船工具、材料可移至船廠博物館作主題展示。
3.2.3互動式工業文化景觀空間塑造
“互動”指人與人、人與環境的相互作用,是持續動態的過程。互動式景觀中游客以自身行為參與體驗,將被動賞景轉變為主動參與[16]。因此,可結合多種感官來塑造互動式工業文化景觀空間:
1)視覺:利用鏡面元素塑造冥想體驗空間。以多鏡面布置反射環境,使空間無限重復,游客游走其間仿佛來到異質世界,自身融于環境,既是看客又是演員,產生奇妙的靈魂碰撞。
2)觸覺+視覺:利用科技互動裝置,如集電地板和燈帶,可在燈帶上設計各類輪船圖案及附上相應名稱科普,將游客跳躍其上的壓力轉化為電能,使被踩到的地方有圖案亮起,寓教于樂。
3)聽覺+觸覺+視覺:以制造船體所用鋼板、鋼管為主材料塑造空間,游客伸手輕推、敲打即可發聲,并將鋼板作為投影屏幕,將游客的動態剪影投至其上,趣味無限。
3.2.4場地活動策劃
定期舉辦船廠相關科普宣教活動是傳承工業文化的一種直接有效的方式。如邀請老船廠工人或管理者發表廠史與生產經驗演講,組織學生開展航模制作與遙控競速賽等。
4金陵船廠景觀更新實踐
4.1場地概況
金陵船廠位于南京市鼓樓區燕江路55號,北臨長江,南鄰居住區,西側近大橋公園,東側為商業區(圖2)。其始建于1952年,為中國近現代造船業典范,60余年間為我國工業發展和現代化建設做出巨大貢獻,并成功闖入國際船舶市場。2019年船廠確定搬遷,生產功能退出后原廠址逐漸廢棄。本研究所選場地約40 hm2,包括廠區及西側綠地。
船廠橫向上將濱江風光帶割裂,縱向上又阻礙了南部居民前往江邊的路徑。同時,濱江地區水質較差,植被生長情況不佳,設施老舊,亟需更新。
4.2設計理念與目標
上位規劃提出利用金陵船廠航運工業遺產,將北端沿江地區規劃為景觀及公共活動帶,主體部分定位為文化創意區[17~18]。本次設計秉持工業文化傳承理念,充分利用現有資源,結合功能定位,對金陵船廠景觀進行合理更新,將工業文化的景觀表達落到實處,并串聯濱江景觀帶,還江于民,打造凝聚船廠文化、活力生態的濱江休閑文化公園。
4.3景觀更新設計
4.3.1工業文化挖掘與梳理
物質要素分為建筑、構筑、設施、設備4類,包括5棟南京市掛牌歷史建筑、2座碼頭、12臺吊機、船塢及滑道等。根據表3確定不同物質要素的干預等級(圖3、表4)。非物質要素包括歷史、成就、工藝與工業精神,采取室內展示與外部空間體現相結合的表達方式(表5)。
4.3.2場地分區設計
場地濱江一側高差較大,應控制游客量并保證綠地率,故設為生態游覽區。工業遺存密集分布于場地南部中央,此區以文化體驗與科教為主。考慮場地休憩集會等功能,剩余區域設為休閑娛樂活動區(圖4)。
濱江生態游覽區(圖5)高于常水位1.2 m處為寬4 m的漫步道,結合音樂廣場、休憩空間、雨水花園及若干雕塑。一條折線形工業文化廊貫穿其中,分為地面段、天橋段、挑臺段、景墻段。地面段塑造“時間景觀”,將金陵船廠發展歷程按年份分段,連續設置廠史展示牌;天橋段位于水質處理濕地園,體驗漫步穿行于水杉Metasequoia glyptostroboides林的幽靜之感;挑臺段為江景眺望臺,于絕佳視角一覽長江壯闊勝景。
工業文化體驗區(圖6)匯聚大量人流,承擔科普教學、文創體驗功能。原歷史建筑改造后成為船廠博物館、工業文創館、藝術冥想空間與游客中心,原大五金庫保留構架改造為景觀廊。同時在場地設置滑板運動場、濱江中心廣場、船形多功能平臺、室外課堂、水上休閑平臺等,承載各類場地活動。將現代造船工藝流程以圖文并茂的形式展示于上述工業文化廊的景墻段,并在景墻臨江一側設置歷史人物浮雕,結合吊機與一組揮汗如雨的工人雕塑,塑造場景化空間,展現不畏艱難、拼搏奮斗的工業精神。
休閑娛樂活動區(圖7)設置雨水處理系統,水面南側為航模競速比賽池;東南側次入口廣場的花壇形狀采用抽象輪船圖案,鋪裝為藍白結合的海浪紋,象征輪船航行于滔滔長江;陽光大草坪中心置兩架龍門吊,邊緣設鏡面,產生空間延伸之感。
4.3.3互動式工業文化景觀空間
1)鏡面景觀:冥想空間北側設置長60 m,高3 m,相互平行且間隔18 m的雙鏡面。在鏡面之間,游客自身和兩架吊機無限重復,微小的動作被瞬間放大,人與環境產生奇妙碰撞。
2)鋼板投屏景觀:大草坪西側高3 m的薄鋼板連續曲折地矗立在地面,江風起時發出清脆聲響,無風時游客輕推敲打亦能發聲。結合投影裝置,在夜晚鋼板表面能展現游客動態剪影,使其獲得奇妙體驗。
3)“跳跳船”景觀:設置長45 m、寬3 m的兩條踏板燈帶,不同格子被踩踏時則亮起相應位置的輪船圖案與名稱。
4.3.4活動策劃
場地周圍居住區和中小學較多,游客類型多樣,因此針對不同人群開展特色活動策劃:學齡前兒童活動以探索自然為主,如學習鳥類遷徙知識、探索江灘生物;中小學生活動包括博物館參觀、船模制作與遙控競速賽;社會人士以觀賞文藝匯演、聆聽科普講座為主(圖8)。
5結語
船廠廢棄地景觀更新中粗放而流于表面的做法已無法滿足新時代要求,本文提出應充分挖掘船廠場地內的工業文化要素,采用4級干預措施分級處理,塑造多感官互動式景觀空間,結合活動策劃,增強文化活力與感染力。金陵船廠景觀更新設計中,以一條貫穿場地的工業文化廊串聯起船廠的輝煌歷史、成就,以工藝科普展墻、場景化雕塑空間,體現幾十年沉淀出的技術工藝與工業精神,解決了前文所提的文化內容挖掘不充分、表達淺顯、要素孤立的問題,是更新后場地的靈魂所在;雙鏡面反射景觀、夜跑投影鋼板、“跳跳船”裝置等互動式景觀亦是方案的一大亮點,結合象征手法、豐富的文化活動,為場地注入活力,解決了目前多數案例中的工業文化表達方式單一、使人過目即忘的問題;總體上平衡了多元效益,兼顧工業文化傳承、生態修復、滿足現代生活需求。
船廠廢棄地景觀更新內容廣泛,是一項系統性工作,實操中難免遇到遺存價值評估難、多元效益平衡難、改造成本高等問題,仍需廣大風景園林師進一步研究實踐。相信在未來船廠廢棄地景觀更新定能展現更多人文關懷,綻放更多創新思想,助力文化強國建設。
注:表2“中山岐江公園”一行中的左下圖、右下圖來自《理解設計:中山岐江公園工業舊址再利用》[俞孔堅,龐偉. 建筑學報,2002(8):47-52],中上圖來自https://baike.baidu.com/item/岐江公園/6428623,中下圖來自https://m.sohu.com/a/146767645_163844/?pvid=000115_3w_a;文章其余圖片均為作者自繪自攝。
參考文獻:
[1]王新哲,孫星,羅民. 工業文化[M]. 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16.
[2]中國工業遺產保護名錄(第一批)名單正式公布[EB/OL].(2018-01-29)[2021-01-25]. http://m.planning.org.cn/map.htm.
[3]中國工業遺產保護名錄(第二批)發布[EB/OL].(2019-04-12)[2021-01-25]. http://m.planning.org.cn/map.htm.
[4]李博浩. 沈陽市鐵西區老工業基地工業景觀構建的研究[D]. 沈陽:沈陽建筑大學,2013.
[5]周泱. 從工業遺產到藝術公園——以馬山地質公園西北片區雙星鞋廠改造為例[J]. 廣東園林,2014,36(1):42-45.
[6]李雪. 濰坊坊茨小鎮工業遺址的環境改造設計研究[D]. 濟南:山東藝術學院,2020.
[7]母丹. 基于生態敏感性分析的大慶林源工業遺址公園規劃與設計[D]. 哈爾濱:東北農業大學,2019.
[8]李云輝. 上海船廠濱江改造與更新設計實踐[J]. 中外建筑,2014(7):150-153.
[9]肖湘東,陳星,張德順. 后工業濱水空間改造研究:以江陰船廠公園為例[J].華中建筑,2019,37(4):71-75.
[10]張鵬,陳曦. 作為后工業時代城市復興動力的工業遺產——美國費城海軍船廠的保護與再生[J]. 建筑遺產,2018(4):95-102.
[11] FRANCISCO ASENSIO CERVER. Environmental Restoration[M]. New York: Watson-Guptill Publications,1996.
[12]查爾斯·瓦爾德海姆. 景觀都市主義[M]. 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1.
[13]卡羅爾·貝倫斯. 工業遺址的再開發利用[M]. 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12.
[14] LAGEARD J,DREW I. Evaporating Legacies: Industrial Heritage and Salt in Cheshire, UK[J]. Industrial Archaeology Review,2015,37(1):48-61.
[15]俞孔堅,龐偉. 理解設計:中山岐江公園工業舊址再利用[J]. 建筑學報,2002(8):47-52.
[16]張超. 互動式體驗景觀在園博園展園中的研究與運用[D]. 北京:北京林業大學,2016.
[17]張笑雪. 南京市鼓樓區橋東地區控制性詳細規劃[M]//王蔚. 鼓樓年鑒. 北京:方志出版社,2014.
[18]南京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 南京魅力濱江2035(南京濱江核心段詳細規劃和城市設計)[EB/OL].(2021-02-04)[2021-01-25]. http://ghj.nanjing.gov.cn/.
作者簡介:
華怡雯/1997年生/女/江蘇蘇州人/南京林業大學風景園林學院(南京 210037)/在讀碩士研究生/專業方向為風景園林規劃與設計
(通信作者)劉源/1981年生/女/江蘇南京人/博士/南京林業大學風景園林學院(南京 210037)/副教授/研究方向為風景園林規劃與設計/E-mail: 7688197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