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軍
在日常教學中,作文似乎成了學生的老大難,常常會出現“橫眉冷對作文紙,俯首干咬鉛筆頭”的現象。問及原因,答曰“無話可寫”。在考試中,也經常出現相似或相同的作文。這說明作文教學中存在一定的誤區。“老師怕教,學生怕寫”的問題一直困擾著眾多教師和學生。怎樣使學生有話可寫,不怕寫作文,寫出充滿個性的作文?結合幾年來的教學實踐,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進行嘗試。
一、留心觀察,積累素材
“生活是海洋,凡是有生活的地方就有快樂和寶藏。”學生的作文必須來源于生活,可問題是學生不注意觀察,不會觀察,這就需要教師不僅教會孩子觀察的方法,更要激活他們原有的豐富的“感知生活”的材料:從一開始交給孩子有趣的材料入手,手把手地教給他們觀察的方法,到他們自己留心觀察,學會自己獲取和加工觀察所得的材料。我們可以在課堂上觀察一位同學、一個物品,觀察校園里的花草樹木,觀察風霜雨雪,以此來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比如寫人:不僅人物的動作像“放電影”一樣在腦袋里活動,甚至人物的表情、外貌、衣著也會浮現出來,對他(她)的愛恨情感也會隨之而來。時間長了,學生自己就會留心生活中的事物,自覺地積累素材。
二、勤于動筆,用心體驗
學生觀察了生活,要及時記錄下來。除了作文外,日記也是一種好方法。鼓勵學生勤于動筆,養成記日記的好習慣,是提高學生作文水平的重要途徑。剛開始時不要限制學生,只要學生愿意寫就行。時間長了,可以逐漸引導學生多寫。比如我校經常開展各種體育鍛煉活動,可以及時通過活動指導觀察、引導思維,讓學生用真心去體會,鼓勵學生有獨特的體驗,自己的分析思考,有純真自然的性情,使孩子的童年更快樂幸福。這樣,學生在“找”前有準備,“找”中有方向,“找”后有感受,寫起作文來就會比較順利。總之,只有學生熱愛生活,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生活中去;只有自己“真”有所動,才能寫出生動的真情。利用活動展示情境,既提供了寫作素材,又使學生在樂中寫作。
三、表揚鼓勵,提高興趣
“好學生是夸出來的”,教師要善于發現學生作文、日記中的優點(比如:好詞好句、好的觀察方法、個性化的觀點等),給予表揚鼓勵,當眾宣讀。這樣,學生會有成就感,興趣會更高。學生有了寫作的興趣,更渴望能得到別人的尊重、贊許、羨慕,使自己從中體會成功的喜悅。所以在作文教學中教師要十分注意學生這一心理需要,盡量使每個學生都體驗到成功的喜悅。每周可以安排一次佳作欣賞課,請本周日記、作文寫得好的同學上臺朗讀自己的佳作,讀后請小作者談體會,同學展開討論。開展這一活動時,教師要注意選擇范圍,給每個學生以機會,讓優生發揮自己的特長,讓學困生發現自己的優點。這樣一來,班上便會形成比學趕超的風氣,個個信心百倍,學生的寫作興趣會更加濃厚。
四、擴大閱讀,讀寫結合
讀寫結合首先要在閱讀上下工夫。一是要多讀。既要廣泛獵取知識,也要對優秀的篇章段落多讀,達到能理解消化甚至能熟讀成誦的程度,通過琢磨咀嚼,收到心領神會、潛移默化的效果,從而逐步解決“怎樣寫”的問題。二是要善讀。讀與寫的聯系有一個積累的過程。必須使閱讀達到善讀的水平,養成善讀的習慣,才能使學生通過閱讀,提高表達能力和寫作能力。在語言表達方面,通過閱讀學習積累運用好詞佳句,學習連詞成句,連句成段,連段成篇的寫作規律,將寫作技巧自然地運用到寫作之中。畢竟學生的生活范圍太窄了,有時生活顯得單調。這時書籍給我們提供了另一條途徑。現在的孩子從小看電視,大多數學生不愛看書,這也需要教師引導。我們可以從講故事入手,學生對講故事是感興趣的。然后引導學生自己去看書,開展讀書比賽,擴大學生的閱讀量,擴展學生的視野。“腹有詩書氣自華”,寫出的作文水平會更高。
總之,寫作是一種創作。寫好作文的關鍵,在于觀察積累,記憶儲存;從說到寫,多讀勤寫。作文有時也不難,“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學生有了自己的“米”,作文還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