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賀椋
摘要:《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以下簡稱《提綱》)是馬克思在1845年春天于布魯塞爾完成的札記,但是卻蘊含著馬克思的新世界觀。第一條作為全文的總綱,實現了對費爾巴哈舊唯物主義以及以往唯心主義的批判,標志著馬克思以往舊的哲學信仰的基本結束、新世界觀的火花已經點亮。
關鍵詞:《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新世界觀;批判;哲學信仰
《提綱》的第一條是全文的總綱,具有高度概括性。馬克思在《提綱》的第一條中這樣表述:“從前的一切唯物主義(包括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的主要缺點是:對對象、現實、感性只是從客體的或者直觀的形式去理解,而沒有把它們當作人的感性活動,當作實踐去理解,不是從主體方面去理解……費爾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體確實不同的感性客體,但他沒有把人的活動本身理解為對象性的活動。” 在這里,我們不妨從兩方面去理解第一條總述,分別是對以往唯心主義以及舊唯物主義的批判。對西方近代主觀唯心主義的理解需要追溯到笛卡爾的“我思故我在”,它標志著西方近代哲學自我意識的覺醒,后來經過不斷發展,直至黑格爾的客觀唯心主義絕對精神的頂峰。在《提綱》第一條中,馬克思并非對以往的唯心主義進行了全面否定,而是辯證的否定。馬克思認為,唯心主義具有舊唯物主義所沒有的能動性,但這個能動性并非現實的能動性,而是抽象性的能動性;不是歷史的能動性,而是在意識范圍之內的無所不能的能動性;不是感性對象性的能動性,而是純粹的能動性。唯心主義是無法合理的理解由人類實踐所創造出來的現實世界與人類本身的關系的,既無法正當理解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也無法正當理解人與物之間的關系,而現實世界與人類本身的關系只有訴諸于感性對象性的人類實踐。馬克思又是如何批判舊唯物主義的呢?馬克思不局限于批判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而是從前的一切舊唯物主義。舊唯物主義者無法將物或者客體與人類意識合理的聯系起來,客體只是形式的客體、孤零零的客體,他們只看到了人反映物的關系,沒有看到人改造物的關系,物只是人在大腦中的映像,人只能是對現實世界的感知,并沒有完成和實現對現實世界的改造,而對這個關系的正確理解,依然要訴諸于人的積極的實踐活動。費爾巴哈雖然炸開了黑格爾的唯心主義體系,并對基督教進行了徹底的批判,認為神的本質就是人的本質,人不應當是主體的賓詞,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現實,費爾巴哈的宗教批判使唯物主義重新登上王座,在這一點上馬克思對費爾巴哈是高度贊揚的。從而,費爾巴哈想要有新的突破,想要研究跟思想客體不同的感性客體,只能把目光轉向自然世界,因為他并不了解革命的實踐之意義之所在。在現實社會方面,費爾巴哈只能將人的本質歸結為理智、意志和心,仍然是形而上學的世界觀。理智、意志和心是人人皆有的東西,不管是什么階級、什么時代,它們是人的自然屬性而不是社會屬性。可是人是社會的動物,對人的本質的理解若不是從社會本身去理解,那么仍然是抽象的。費爾巴哈想要揚棄抽象的思維活動,從而訴諸感性直觀,但他用感性直觀無法合理理解釋社會和人之間的關系,最多只能做到對自然界的直觀,因為自然界是不需要通過人的實踐活動改造的。馬克思訴諸于實踐活動去解釋現實的人和社會,認為意識和實踐活動是相互依賴的,意識不是像照鏡子一樣對現實生活的消極的反映,而是積極的能動的反映;人不僅可以認識世界,還可以根據事物本身規律改造世界。那么,人怎樣使自己的意識具有真理性去指導感性活動、實踐活動呢?懷疑主義者懷疑真理的存在;唯心主義者無法證明自身意識的真理性;舊唯物主義者對自然界是直觀的反映,對社會的認識仍然屬于形而上學的范疇,依然無法證明自己思維的客觀真理性。馬克思的新唯物主義合理闡釋了思維之客觀真理性的標準——實踐。馬克思的實踐觀是能動性和受動性的合理結合——人的思維是從實踐中得來的,思維活動也在積極地指導實踐,若要把思維的客觀真理性和實踐活動分開來,也只能是一個經院哲學的問題。因為思維活動本身是無法檢驗其自身的真理性的,亦即思維活動無法自己證明自己;無意識的實踐活動也無法證明自己的真理性,只有當意識和實踐活動相結合并且達到一致,才能證明思維的客觀真理性。在這里,馬克思并不是否認解釋世界,而是否認與實踐相分離、憑自身的主觀意識去解釋世界。正確的認識在實踐中產生,認識與實踐是質量互變關系的統一、是對立關系的統一,亦是否定之否定的統一。但是,解釋世界的最終目的是改造世界,這一點很早的體現在馬克思1843年年底的《<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以下簡稱《導言》)著作中。《導言》中提示,費爾巴哈的哲學觀點是無法指導工人運動的,他不參加無產階級革命、不了解無產階級革命的意義,即在舊的唯物主義哲學根基上是無法改造成為社會主義學說的。也就是在這一時期,馬克思從唯心主義過渡到唯物主義,從民主主義革命過渡到無產階級革命,人類的真正解放成為馬克思哲學關注的焦點。哲學以無產階級作為自己的物質力量,同時,無產階級將哲學視為自己的精神力量,哲學最終將消滅無產階級而成為現實,無產階級將通過自己的革命的實踐而實現哲學——這就是力圖改造世界。《德意志意識形態》的《費爾巴哈》章節也揭示了馬克思和恩格斯對包括費爾巴哈在內的以往德國哲學傳統的批判,即歷史唯心主義的批判。在社會歷史方面,德國思想界認為,觀念、意志、宗教(對于費爾巴哈而言,是其創立的新宗教)統治著人們的現存世界,要想人們獲得解放,只需要讓人們從精神層面獲得解放,其殊不知人民群眾的實踐和改造社會的運動是思想解放的前提條件。
總而言之,《提綱》的第一條不僅批判了唯心主義片面夸大人的意識的主觀能動性的作用和以往的舊唯物主義學說對于自然界唯物主義的認識,對歷史領域抽象的認識,而且闡述了新哲學是為無產階級服務的、其哲學功能是要解釋世界和指導實踐、改造世界。我們重溫馬克思的經典著作,不是要皓首窮經,而是要解決在當前社會發展的問題。《提綱》對于中國社會主義建設是具有指導性意義的。進入新時代以來,社會主義中國在滾滾的歷史潮流中面臨前所未有的百年之大變局,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需要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的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