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涇縣的寶貴財富,鄉村是生態文明理念落地生根的綠色寶地,堅持鄉村產業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筑牢鄉村生態安全屏障,充分挖掘和利用涇縣得天獨厚的自然生態資源及人文資源優勢,探索涇縣鄉村振興的可行性路徑與實踐模式,是走向生態文明新時代推動涇縣鄉村生態振興的重要抉擇。
一、涇縣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現實基礎
(一)農村經濟發展取得顯著成效
涇縣位于安徽省東南,處長江南岸平原與皖南山區交接地帶,“枕徽襟池,緣江帶河”。隨著國家對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支持力度的不斷加大,涇縣在長三角一體化,脫貧攻堅等重大政策利好的支持下,充分利用區位、市場、成本、環境等比較優勢,有序推進城鄉生態文明建設和區域經濟協調發展,2020年全縣134個村集體經營性收入達到2637.63萬元,平均每個村19.68萬元。村集體經營性收入50萬元以上的村達到15個,比2019年增加6個,消除薄弱村32個,實現了全縣無薄弱村,為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鄉村旅游產業多元驅動發展
鄉村旅游市場需求旺盛、富民效果突出、發展潛力巨大,是新時期居民休閑度假消費的重要方式,也是促進農民增收、農業增效和農村經濟社會全面發展的重要力量。涇縣有“漢家舊縣、江左名邦”之稱,是著名的“宣紙之鄉”、“木梳之鄉”。全縣森林覆蓋率64.2%,是全國平均水平的三倍,比全省平均水平高36個百分點。無論是森林、河流、湖泊等自然生態旅游資源,還是歷史文化名鎮、名村、民俗等人文生態旅游資源,在全省乃至全國都占據一席之地。先后榮獲“中國最美生態休閑旅游目的地”“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縣”“全國深呼吸小城100佳”和“安徽省旅游強縣”等榮譽稱號。目前,涇縣共建成對外開放景區15個,其中,4A級景區7個、3A級景區6個,A級景區數量和等級位居全市第一、全省第二。擁有省級旅游示范村1個,市級旅游示范村9個,形成了桃花潭鎮桃花潭村、查濟村、汀溪鄉大南坑村、蔡村鎮月亮灣村、榔橋鎮黃田村等鄉村旅游集聚區,農家餐館、民宿總數突破500家。2020年,實現旅游收入59.7億元,比上年增長3.7%,旅游收入占全縣GDP的44.7%,鄉村旅游在穩增長、促消費、減貧困、惠民生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并逐漸成為鄉村振興戰略有序實施和推進的新引擎。
(三)人居環境綜合治理明顯提升
人居環境既是城鄉居民生產生活的沉淀,也是城鄉社會文化的重要載體和表現。城鄉人居環境是居民生產勞動、生活居住、休閑娛樂和社會交往的空間場所,不僅包括居民居住、生活和活動的自然環境、人文環境及人工環境,還涵蓋居民生產生活的物質環境和非物質環境。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建設美麗宜居鄉村,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任務。2020年,涇縣投入資金1.2億元,全面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出臺《農民建房管理辦法》,開展3個集鎮、4個街道立面提升。發動群眾10余萬人次參與“五清一改”行動。建成省級美麗鄉村中心村14個,村莊整治示范村34個、提升村22個。推進農村“三大革命”,改廁4588戶、建成“生態美”超市65個,鄉鎮污水處理設施實現全覆蓋,人居環境綜合治理明顯提升。
二、涇縣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進程中面臨的困境
(一)鄉村產業結構趨于單一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推動鄉村產業振興。盡管當前涇縣鄉村農業生產方式、組織方式、管理方式正在發生質的嬗變,但仍未能拜托產業結構單一、產業層次較低的發展模式,農業占GDP構成中的13.5%左右,遠高于全國8.5%的平均水平。尤其是涇縣素有“七山一水一分田”之稱,鄉村土地呈現出的零散分布狀態,嚴重制約了農村土地流轉和集約化經營的便利性,并限制了利用收儲農村閑置建設用地發展農村新產業新業態的良好機會。伴隨城鄉人口流動的加劇,農民不斷從土地上流失,鄉村勞動力結構和產業結構之間的轉換機制逐漸出現斷層和失調,同時伴隨者鄉村資本的邊際收益遞減,由于農業種植投資不斷增加,資本對于鄉村產業發展的貢獻越來越小,初級農產品的提升空間有限。
(二)鄉村環境污染有待根治
涇縣鄉村的人居環境狀況總體上呈現綠水青山,環境優美的態勢,臟亂差等問題在多數農村已經得到有效治理。需要指出的是,隨著經濟社會的持續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大批工業產品不斷涌入鄉村市場,生活垃圾隨之逐年增加,較大幅度地超過了鄉村環境的負荷能力和自凈能力,生產生活垃圾污染問題已經成為影響農村生活生產、農村城鎮化建設和鄉村振興的重要因素。
(三)農業生態安全風險加劇
由于涇縣地處皖南山區,土質較薄,土壤貧瘠,通過施用化肥來提高農作物產量是大多數農戶的選擇,但農藥和化肥大量施用所造成的面源污染問題以及農藥殘留問題不容忽視,這不僅降低了農產品的質量,制約了涇縣農產品的發展規模和水平,也相應了加劇了涇縣農業生態安全可控性的難度。
三、涇縣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路徑選擇
(一)發展鄉村多業態生態化產業
鄉村振興,產業興旺是重點,大力發展鄉村產業,是驅動鄉村振興的重要路徑。新時代,鄉村振興戰略為農村發展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產品深加工、休閑農業、鄉村旅游、農村電商等各類鄉村產業發展提供了有利契機。同時,涇縣鄉村旅游資源豐富,發展鄉村旅游和休閑觀光農業具有得天獨厚的的優勢。因勢利導的挖掘人文歷史、古鎮古村、生態環境和特色產業的優勢,將資源優勢不斷轉化為發展優勢,將能促進涇縣鄉村旅游發展更進一層。鄉村產業振興應堅持農業優先,有序推進涇縣鄉村土地流轉和盤活零星閑置田地,將各村優良的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轉化為經濟價值和生態價值。按照建基地、精加工、創品牌、促融合的發展路徑,著力打造涇縣特色農產品產業集群,充分利用“互聯網+”,推動線上線下鄉村產業和經濟互動發展。
(二)統籌推進鄉村環境治理
人居壞境綜合提升是美麗鄉村建設的延續和提升,與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自成一體,相得益彰。推進涇縣鄉村環境整治,應當結合鄉村生態產業項目,切實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的制度供給,加快農業生產廢棄物資源有效回收和可持續利用,梯次推進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和垃圾處理,持續推進“廁所革命”和衛生條件改善,堅持以人居環境提升和鄉村環境綜合整治推動農村生活方式走向現代化和生態化。
(三)建設鄉村生態命運共同體
涇縣的山水林田湖草是一個獨特的生命共同體,加強對
涇縣鄉村自然生態空間的整體保護,持續推進鄉村生態環境修復和改善,提升涇縣鄉村的生態功能和服務價值,有助于驅動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的實施,并能夠為構建生物多樣性保護網絡乃至提高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提供動力支撐。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加快推行鄉村綠色發展方式,加強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有利于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鄉村發展新格局,實現百姓富、生態美的統一。
作者簡介:
姓名:陳雅靜 ,出生年月:1988年10月,籍貫:皖涇縣
學歷:碩士研究生,職稱:助理講師
工作單位:中共涇縣縣委黨校,研究方向:科學社會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