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陽 蔣雨芹
【背景】:
自從上世紀九十年代起,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進行的一系列 “核心素養的界定與選擇:理論和概念基礎”項目進程中,包括我國在內各個國家政府紛紛以“核心素養”為中心思想進行研究,不斷深化核心素養下的內容,并將核心素養作為培育人才的政策指標。不斷深化了我國教育改革中“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落實到我國美術教育中,激發了美術課程的重新建構,在美術課程資源發開與應用中也利用這一大背景不斷發生變化。
【國內外現狀】:
通過搜索文獻整理發現:利用網絡進行搜索關鍵詞,以“美術”和“課程資源開發”為主題共94篇學術期刊,96篇碩士論文,1篇博士論文。以碩士論文為例,非物質文化遺產,地方文化,博物館為三大基本開發主題。根據美術課標中所強調美術課程具有凸顯視覺性、實踐性、人文性、愉悅性的特點。非物質文化遺產、地方文化包含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人文性,學生在學習非遺和地方文化的同時更加了解民族特質,加強民族自豪感和認同感,從而帶來身心愉悅。博物館、科技館等的課程資源開發,更符合時代的發展更具視覺沖擊力符合課標中拓展校外美術資源、開展多種形式的美術教育活動。
2014年,教育部《關于推進學校藝術教育發展的若干意見》鼓勵開展優秀傳統文化藝術傳承學校與基地的建設工作。2015年,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對全面改進美育教學作出重要部署,國務院對加強學校美育提出明確要求。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學校美育全過程,根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深厚土壤,汲取人類文明優秀成果,引領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念、培養造就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2019年,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提出增強美育熏陶,實施學校美育提升行動,嚴格落實音樂、美術、書法等課程,結合地方設立藝術特色課程。2020年,國務院《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大力推廣惠及全體學生的合唱、合奏、集體舞、課本劇、藝術實踐工作坊和博物館、非遺展示傳習場所體驗學習等實踐活動。自教育改革以來,我國政府不斷鼓勵推進美術課程資源的開發,不斷落實到各地學校中的例子如2001年,江蘇蘇州-政府出面協商,桃花塢木刻年畫社并入蘇州工藝美術職業技術學院。2004年,天津市-西青區實驗小學通過多種方式將楊柳青年畫納入校本課程。2013年,山東惠民縣-清河鎮木版傳承人進入清河鎮中學授課。2016年,四川綿竹-綿竹年畫傳承人在街道文廟社區教室授課。
20世紀90年代美國在《藝術教育國家標準》提倡教師和學生自由選擇、創造性的利用教學資源,讓學生體驗、理解不同媒介和技法的運用,同時強調讓學生體驗藝術在歷史和文化中關系。在英國大多數展覽中,如博物館和展覽館等提供免費參觀,為校外美術教學創造了十分有利的條件。 [3]日本頒布的《小學校學習指導要領、圖畫工作編》中指出,“在教育過程中應與學生、學校實際狀況相匹配,利用當地的美術館、博物館、圖書館,影像資料等。在學校展出作品,使學生能夠在日常學習中欣賞作品。”此外1998年在尼泊爾美術課堂中開展了 “地域教材實驗”的實踐性主題活動,鼓勵開發利用具有地方性特色的美術素材,提倡學生就地取材進行美術創作,他們從當地比較容易找到的素材入手,指導學生用有色礦物質進行繪畫創作例如巖石、紅上等,利用廢舊的書本紙張等進行手工創作,該項研究曾在尼泊爾國內普及,在一定程度上有效解決了尼泊爾部分地區缺乏美術材料的情況。這些都為地區性開發校本課程提供了豐富經驗。
【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
在美術課標中提到“拓展校外美術教學的資源”具體指向為美術館、圖書館、博物館、藝術家工作室、藝術作坊、動植物園、公園、游樂場、商店、社區、村莊等校外資源,開展多種形式的美術教育活動。在實踐開發中許多學校不重視美術課程,何談開發一說。因此在課程開發利用之前,當務之急為各地教育局政府頒布對美術課程重視的相關內容文件。
在課程資源開發的過程中充分利用網絡美術資源、自然和社會文化資源以及地方美術課程資源。對于如今類似于“美術寶”相關的網絡授課軟件層出不窮,是否對學校美術課程資源開發造成了挑戰。不是!課外的美術課程在刺激學校不斷創新開發更深入有趣的課程是中促進作用。對于發達城市的學校、學生掌握一手網絡資源。通過手機可以高清藍光欣賞全國各地線上美術館的藏品、北京故宮博物院、河南博物館甚至紐約大都會博物館、法國盧浮宮的部分藏品也可以通過網絡進行觀看。各類手機短視頻中不乏優秀的美術作品講解也幫助學生學習美術知識,打開視野。為老師在課程資源開發中提供了豐富的資源。
面對偏遠地區、農村、少數民族地區,網絡資源遙不可及,開發地方課程為最佳的課程資源開發。此時教師可以利用自然資源,例如 基諾族小學民間美術鄉土教材開發的行動研究 首都師范大學,駱艷的碩士論文中對云南基諾族小學民間鄉土材料進行開發。結合云南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景洪市基諾鄉中服飾圖樣、建筑竹藝、傳說信仰、節日禮俗等編寫當地的鄉土教材。作者在編寫鄉土教材中不僅僅是美術一門學科的開發,更是為當地帶來了新的思想、意識。鼓勵學生畫出來,講出來,充分發揮學生的潛力和創造性。成為一種良性的上升“鄉土藝術—美術課程—日常生活—提升自我”從本土的民間藝術出發、開發當地特色的美術課程、與學生的生活息息相關、通過老師的教導使學生不斷提升自我。
【總結】:
尹少淳先生認為:“美術課程的教授既是文化的載體,也是文化的一種特殊類型,因此在美術課堂中學生不僅僅是要進行美術技能技巧的學習,更不是單純的美術知識的學習,正確的是在一種積極。正確的文化氛圍、道德觀念中學習,應該讓學生在一種文化情境去理解真正的美術,并通過對美術的學習體會和渲染。完善自我。”美術課程的開發基于學生的生活,教師在課程中的循循善誘營造一種生活的真實、貼近學生生活本身的文化情景,引起學生的好奇心,引發學生的情感共鳴。教師本身需要不斷加強自身的核心素養,更好幫助學生理解所傳達的知識技能和思想內涵。核心素養背景下美術教育教學活動的展開更需要實踐、考察。需要不斷深化數字化、信息化的課程資源,推動教育改革,實現更好的美術課程資源開發和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