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倩 吳亞虹 聞夢雪
摘要:生活化材料就是讓素材源于生活,在幼兒園美術活動中運用生活化材料,就是為了讓幼兒在生活化中感受生活的美好,可以開心的動起來、玩起來,感受生活、融入生活、感受自然的美妙。生活化的材料有很多種,而且都具備自身的獨特性,只要敢想,生活中的每一個細節都可以運用到幼兒園美術活動中去。探索生活化材料在幼兒園美術活動中運用,可以鍛煉幼兒的想象力,提高幼兒的認知能力,讓幼兒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自由想象、創作、感受創作的樂趣。
關鍵詞:生活化材料;幼兒園;美術活動
幼兒園里的孩子還沒有一定的自我意識,在日常學習時很難讓幼兒集中注意力。在進行美術活動時,用一些熟悉的東西,往往可以有效吸引幼兒的注意力,因此,可以在美術活動中考慮運用幼兒熟悉的日常生活中的東西。在進行幼兒園美術活動時,運用生活化教材,可以讓幼兒自行對藝術活動進行創作,從而豐富幼兒的藝術創作經驗,讓幼兒在美術活動中發現生活、感受生活,感受到自然界的美好,從而激發幼兒對生活的熱愛和對美術活動的熱情。
一、生活化教材在幼兒園美術活動中的意義
處于幼兒時期的孩子,正是對外界進行探索學習的階段,在美術活動中融入生活化教材,可以使幼兒通過美術學習與外界進行聯系,并且通過多姿多彩的美術教學內容,為幼兒形象思維的形成提供素材,豐富幼兒的思想情感。因此,在幼兒園美術活動中運用生活化教材具有重要意義。
首先,對于幼兒而言,在幼兒園美術活動中運用生活化教材可以增強幼兒發現材料、利用材料進行美術創作的能力。在幼兒園開展美術教育活動,其主要作用并不是為了鍛煉幼兒美術技能,更多的是想通過美術活動來激發幼兒在美術學習方面的潛能,讓幼兒在美術活動形成開朗活潑的性格,進行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而在幼兒園美術活動中運用生活化教材,打破了傳統美術教學內容和教材的束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為幼兒設計相關的美術活動,然后讓幼兒自己去尋找、發現可利用的材料,并且利用這些材料進行美術創作。在幼兒尋找、運用材料的過程中,可以鍛煉其動腦思考能力,動手能力,對幼兒以后的美術創作打下良好基礎。其次,對于教師而言,在幼兒園美術活動中運用生活化教材可以提高教師設計與組織美術活動的能力[1]。傳統的美術教學就是按照教材教幼兒一些美術畫作,而在教學過程中運用生活化教材則與傳統教學內容不一樣,教材中也沒有相關的美術活動,這就要求教師需要自己對美術活動進行設計與組織,長此以往,也可以有效提高教師對于美術活動設計與組織的能力。最后,對于幼兒園活動而言,在幼兒園美術活動中運用生活化教材可以豐富幼兒園美術活動內容與形式。在幼兒對教師設計的美術活動尋找材料的過程中,感受到生活的美好,發現生活中各種物品的其他作用。并且還可以在尋找過程中,進行玩樂體會到學習的樂趣,同時豐富了幼兒園美術活動的內容。
二、生活化材料在幼兒園美術活動中的運用策略
(一)幼兒園環境創設方面
為了給幼兒創造出一個良好的美術學習環境,教師可以幼兒園中專門開辟出一個角落,形成一個專用的“美術活動區”,為幼兒創作出來的美術作品提供一個展示的平臺,平常幼兒也可以在那邊進行娛樂學習,通過日常的觀察,也可以為幼兒的美術創作提供靈感。教師還可以發動幼兒與家長收集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物品,如手套、勺子、牙刷、紙盤、棉簽、樹葉、石頭等等,為美術活動提供源源不斷的材料。然后可以在美術活動過程中,讓幼兒在活動區找尋可利用的物品進行美術創作[2]。例如,讓幼兒在形狀各異的石頭上進行美術創作,將石頭當作畫板,在上面畫上各種圖案,像房子、大樹、各種小動物,或者還可以直接將石頭畫成七星瓢蟲的模樣等等。最后,將作品陳列在活動區內進行展示。讓幼兒在娛樂中學習,在學習中娛樂,將美術創作與生活化材料巧妙結合,使幼兒不斷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并且發現美,創造美。
(二)挖掘生活化材料的方法和途徑
教師要有意識的引導幼兒發掘和利用生活中的廢舊材料,運用廢舊材料進行創作,可以幫助幼兒樹立良好的循環利用物品的理念,形成勤儉節約的品質。同時,在幼兒美術教學過程中,教師還應積極調動幼兒的主觀能動性,與幼兒一起收集生活中常見的廢舊材料,比如手套、勺子、牙刷、紙盤、棉簽、樹葉、石頭等等,為美術活動提供源源不斷的材料。并且教師還應引導幼兒對生活材料進行自主選擇,然后開展有特色的創意制作活動。例如,手套中灌入泥巴干透后可以做成創意花盆;勺子去掉把可以做成花朵;牙刷用膠布沾在一起可以做成衣架;紙盤可以剪裁拼接成機器人;棉簽可以拼接成雪花;樹葉剪裁可以粘貼成小動物的形狀;石頭可以當成畫板進行創作……在幼兒創作過程中,教師不易對其進行過多干預,而是讓幼兒充分發揮其自身的想象力,使幼兒發自內心的想要運用生活材料進行美術創作,從而培養幼兒的想象能力和動手能力。
(三)開展生活化材料主題性美術活動
在進行幼兒園美術活動時,教師可以從日常生活中幼兒熟悉的生活材料著手,將幼兒實際生活中常見的材料融入到美術活動中,并且積極鼓勵幼兒運用材料領用美術創作,從而提高幼兒的想象能力和實際動手能力,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幼兒發掘美術教學的本質,并通過生活中的美好事物激發幼兒的美術創作熱情,讓幼兒通過美術活動明確生活與學習的意義,從而實現美術教學的教學目標。例如,教師可以開展相關的生活化材料主體活動,像以日常生活中的盒子為主題,讓幼兒收集自己生活中常見的廢舊包裝盒,在美術創作之前,讓幼兒說說自己的盒子是怎么來的,曾經是用來做什么的,然后教師在帶領幼兒將盒子集中起來進行分類,并一起探索盒子的大小、色彩、以及用途,再然后讓幼兒以盒子為主題進行創作,通過繪畫、剪裁、或者折疊組合的形式創作出不同的美術作品,幼兒可以將盒子制作成不同的物品,比如機器人、小船、花朵等等。通過這種生活化教材的主題美術活動,可以提高幼兒的想象能力和實際動手能力,激發幼兒的美術創作熱情。
(四)生活化材料在班級美工區的滲透策略
美工區域活動是幼兒園美術教育活動的重要形式,是美術教學走向幼兒自主美工創作活動的重要途徑。幼兒的思維模式還是以具象事物為主,幼兒的學習多是與周圍的事物進行互動完成的,讓幼兒熟悉的生活材料融入到班級的美工區應中,可以有效喚起幼兒已有的生活知識和經驗。因此,幼兒園班級的美工區域應充分貼近幼兒的生活環境,將生活化材料融入其中,使幼兒的審美更具靈氣,美術創作更具創意。例如,在班級美工區域,為幼兒提供豐富、充足、難易適度的生活化材料:如廢舊瓶子、廢舊紙盒等,蛋糕紙盤、廢舊水果包裝袋等,并且將幼兒用生活材料制作的畫作和手工藝品在美工區進行展示,以激發幼兒的美術創作熱情,提高幼兒創作積極性。
總結:
由于幼兒思維模式的影響,思維更加發散,傳統的、普通的模仿畫,簡筆畫教學對于幼兒的想象力具有很大的局限性,無法使幼兒充分發揮出自身的藝術創作能力,不利于培養幼兒的獨立思考能力。運用生活化的教材,讓幼兒融入生活,用眼睛去觀察生活,用小手觸摸生活,在不斷的探索發現中了解生活,感受自然的美好,不僅可以提高幼兒的藝術創作能力,還能對幼兒的視覺能力,聽覺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具有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聶紅霞,張浩楠.生活化材料在幼兒園美術活動中的運用[J].戲劇之家,2020(24):184-185.
[2]李小展.生活化材料在幼兒園創意美術活動中的應用探索[J].新課程(綜合版),2019(07):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