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菁 劉安方
摘要:本文中滇中城市群理論提出的歷史分析強調了該戰略的重要性,并指明了今后一段時期新滇中城市群戰略發展的目標。通過對新滇中城市群經濟發展特征的分析,得出結論:目前新滇中城市群經濟發展水平有所提高,但產業結構不夠合理,經濟發展質量也不夠高,只有鼓勵和培育產業化創新,實現經濟一體化發展才能高質量的推動經濟發展。
關鍵字:新滇中城市群 ? 經濟發展 ? 產業結構 ? 發展質量
一、新滇中城市群概況
早在2009年,云南省政府發改委就貶值了《云南省滇中城市經濟圈區域經濟協調發展規劃(2009-2020)》,2016年12月31日云南省住房與城鄉建設廳再次編制《滇中城市群規劃(2016—2049年)》,滇中城市群,或者說新的滇中城市群戰略地位和重要程度顯而易見,政府高度重視和支持,學術界也積極研究探索。滇中城市群包括昆明市、曲靖市、玉溪市、楚雄彝族自治州行政轄區范圍,位于云南省中部。再全國“兩橫三縱”城市化戰略格局中位于包昆通道縱軸的南端,是面向南亞東南亞經濟發展的“橋頭堡”,是中國面向東南亞、南亞開放的核心區域,是孟中印緬經濟走廊的重要區域,在我國西部大開發戰略中具有重點地位,對促進我國東西部經濟協調發展、海陸空“三位一體”整體布局的全面開放格局形成具有戰略布局上的重要意義。
二、新滇中城市群經濟發展特征
(一)經濟增速變化
通過計算核分析可比價格的方式來看,新滇中城市群與整個云南省近11 年來的GDP 增速較為一致,且最近七年均高于全國。全國GDP 增速在經歷2015—2019 年的快速上升后自2020年非典型性肺炎疫情的爆發開始急速下降;而滇中城市群和云南的GDP增速在前10年波動中多數保持在11%左右,稍高于全國GDP 增速。新滇中城市群2021年GDP 增速較上年明顯回落2.8個百分點,主要原因在于云南大部分低于遭受了干旱,使得當年的GDP 增速僅3.0%,比上年回落6 個百分點,而昆明、曲靖、玉溪和楚雄,還有正在崛起的保山、騰沖等城市同期GDP 增速分別為6.2%、4.1%、3.9%、3.5%、3.3%和3.2%,增速均略高于全國水平。所以,新滇中城市群應遵循經濟發展規律,主動適應全國經濟發展趨勢,應通過積極發現和培育新增長點,保持經濟正常增速。
(二)產業結構調整
經過改革開放這么多年的努力,我國雖然長期以來一直主要依靠第二產業的發展,成為拉動國民生產總值發展的主要源動力,但近幾年來,第三產業的發展速度和增加值占GDP 比重在逐年增加,也就是說主要靠第二產業拉動的產業格局已經逐步向依靠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共同協調發展。從產業結構變化的歷史經歷來看,先后在2013 年和2014 年我國和云南省第三產業比重才首次超過第二產業,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第一動力;而滇中城市群第三產業比重至今仍未超過第二產業,占比仍低5.7%。從產業結構的變化數量來看,在滇中城市群戰略理論實施初次提出期間,從全國的宏觀角度來看,無論是滇中城市群、整個云南省還是全國,第一、二產業發展體量均有所下降,但是全國第三產業比重提升了3.5%,而整個云南省和新滇中城市群卻分別只提升了1.9%和2.3%。就目前的數據統計情況得知,新滇中城市群的第三產業比重上升速度慢于全國乃至整個云南省。在這樣的現實情況下,滇中城市群在與外界協調發展、尋求共同發展道路的同時,應繼續實施區域總體發展戰略,依靠政府支持,進一步完善滇中城市群協調發展相關政策,在國家統一部署下,加強滇中城鎮之間的產業分工與協作,實現經濟一體化發展,促進滇中城市群產業合理布局。
(三)經濟發展質量
經濟發展質量指標是在衡量某一區域經濟發展優劣程度的重要標志。經濟要發展,既要根據區域經濟特點決定與之相適應的經濟發展方式、與區域經濟發展速度基數相匹配的增長結構和與宏觀經濟發展目標相一致的增長效益指標,同時,在促進經濟發展的同時更要注重生態效益的發展,做到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并重,實現“兩條腿”走路。近年來,新滇中城市群雖然產業結構正在發生優化調整,經濟發展速度也在提速中,但經濟發展質量整體水平還處于全國范圍的下游,這種現象主要表現在人均GDP、城鄉收入差距、產業結構、區內教育程度等方面。近11 年來,在全國經濟一盤棋的角度看,滇中城市群、整個云南省和全國人均GDP 都有不同程度的上升,而就新滇中城市群的人均GDP 來看,已經超過于云南省的整體水平,且每年的差距也有波動,沒有形成逐年減少差距的趨勢。從城鄉收入比來看,早在2016年時,全國的城鄉收入比已實現2.8 以下,而當時的滇中城市群的平均水平卻仍保持在3.0 以上;從目前的產業結構來看,新滇中城市群中第二產業比重仍然高于第三產業,產業結構雖然已經開始調整但是還沒有實現最優結構,需要一段時間進一步優化升級;從經濟發展格局來看,新滇中城市群仍以昆明為絕對核心,昆明市GDP 占整個滇中城市群的53.2%,其他三城市雖然也都在發展,但是由于歷史和地理區位的特點,則依舊處于落后地位,在整個新滇中新區的總體布局中整體性和協調性略差。因此,新滇中城市群應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放棄依靠高消耗的粗放增長模式,而向數量質量效益并重,兼顧可持續發展,實現集約化發展、一體化發展,逐步實現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高質量發展。
(四)經濟發展動力
我們都知道,投資、消費和出口是我國經濟增長傳統的“三駕馬車”。就2019年,全國層面上固定資產投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出口額分別同比增長16.7%、13.0%和7.1%,從數據中可以看出,投資依然是拉動全國經濟主要增長點。反觀云南省,地處祖國邊疆,長期處于對外貿易的最前沿,國家政策支持,同時具有良好的邊境貿易經濟基礎,出口依然是經濟增長的主要推力。對于新滇中城市群,相應增長率分別為9.8%,滇中其他城的出口同比增長率均在14%以上。由此可見,雖然新滇中城市群投資與云南省和全國先比較慢,但消費增長則與云南省和全國基本持平,出口增長確遠高于全國。作為相對落后地區,新滇中城市群在科技創新能力方面、科技與產業的融合力度方面都不夠,產業競爭力也不強,因此,鼓勵和培育產業化創新成為新的增長點。努力實現在開放創新中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創新發展互助式合作為主要模式,快速推動新滇中城市群經濟發展。
三、總結
城市群戰略最主要就是要充分發揮城市間的整體協調作用,新滇中城市群發展戰略的提出,是國家整體經濟發展戰略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根據云南經濟發展歷史,結合云南的獨特地理位置和區位優勢,認真分析新滇中城市群經濟發展特征,并及時提出優化、修正方案,實現經濟一體化發展,對于整個云南經濟發展,甚至全國整體經濟發展,實現中國夢具有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彭邦文,曹洪華. 城市群產業分工與結構趨同演進研究:以滇中城市群為例〔J〕. 資源開發與市場,2015,31(10):1169-1173.
〔2〕尹娟,董少華,陳紅. 2004-2013年滇中城市群城市空間聯系強度時空演變〔J〕. 地域研究與開發,2015,34(1):65-70.
〔3〕張懷志,武友德,王源昌,等. 滇中城市群空間經濟聯系與地緣經濟關系匹配研究〔J〕. 地域研究與開發,2014,33(2):1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