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隱名投資是指實際投資者與名義投資者達成協議,一方面由實際投資者提供投資,另一方面由名義投資者以自己的名義進行投資并記入股東名冊、公司章程和其他公示文件的行為。隱名投資因為名實不符,權利義務分配不清晰等原因在實踐中極易產生糾紛。對于隱名投資中股東資格的認定標準,應當選擇與當前立法最為契合的內外區別說。另外,針對實際出資人與名義出資人之間法律關系的規制,應當適當借鑒英美法系的信托制度,在此基礎上設計符合我國公司法的隱名持股信托模式。
關鍵詞:隱名投資 信托制度 股東資格
一、隱名投資股東資格認定的學說觀點
在隱名投資中,實際出資人和名義出資人往往存在股東資格歸屬的爭議。從法律關系來看,隱名投資存在兩層法律關系:一是實際出資人與名義出資人之間的隱名持股關系,二是名義出資人與有限責任公司之間的顯名持股關系。在第一層法律關系中,實際出資人雖然出資,但是由名義出資人以自己的名義向公司出資入股,實際出資人與公司沒有關聯,也無權就出資所產生的股權收益直接請求公司交付。在第二層法律關系中,名義出資人雖然不是真正的投資一方,但是由于其已經記載于股東名冊等公示材料,不論是對于公司還是外部第三人,都具備股東資格并承擔股東義務。從學理角度而言,對于隱名投資中股東資格的認定標準,目前主要有形式說、實質說與內外區別說三種觀點。
(一)實質說
實質說認為,股東對公司的出資應當作為股東的資格標準。究其原因,是股東財產通過出資程序轉化為公司財產,股東喪失了對這部分財產的所有權。公司作為獨立法人,對該部分出資財產享有所有權。股東以其出資換取股東身份,雖然他們失去了財產所有權,但他們卻獲得了股權所有權。雖然在許多情況下,投資者僅認繳出資,但并未實際繳納全部出資。然而,這不能成為其無法獲得股東資格的原因。因為,出資瑕疵只會限制部分股東權利的行使,而不會導致股權的流失。實質說主要探討了各方與公司建立股權關系的真實意圖,而沒有從外部形式來評價誰持有股份。因此,在本質上,實際投資者是真正的股東,因為其對公司的投資的真正意義是獲得相應的股權以及股權產生的投資收益。
(二)形式說
形式論認為,股東名冊、出資證明書、公司章程、工商登記等記載的公示材料應當作為股東資格的判斷標準。原因是形式要件具有公示和公信的法律效力,容易被外界發現,因此,在第三人與公司交易時,成為他了解公司內部股東信息的主要途徑。形式說認為,股東資格的認定應當遵循外觀主義原則的認定標準。因此,名義出資人具有股東資格。
(三)內外區別說
內外區分說認為上述兩種理論應當折中,在內外區分的方式上應當適用不同的判斷標準。具體而言,在處理實際出資人與名義出資人之間因隱名協議產生的糾紛時,應當遵循合同自由和意思自治的原則,適用合同法的相關規定;在處理涉及公司、其他股東或外部第三方的糾紛時,應遵循公式主義與外觀注意的原則,適用公司法的相關規定。內外區別說對內適用實質標準判斷股東資格,對外適用形式標準判斷股東資格。該學說相較之前兩種學說,更有利于平衡各方利益,同時也與《公司法司法解釋(三)》關于隱名持股的法律規定最為契合。
二、國內外關于隱名投資的規定
(一)國內現有規定
目前對有限責任公司隱名出資糾紛的解決機制主要規定于《公司法司法解釋(三)》中。首先,第24條規定實際出資人與名義出資人之間關于股權投資收益之歸屬的糾紛應當根據合同法解決;而實際出資人若想顯名,則需要經過公司其他股東過半數同意并辦理相應的登記手續。 需要說明的是,經其他股東過半數同意的形式既可以是明示也可以是默示。實際出資人僅需要證明公司過半數股東知道其實際出資的事實且同意其參與管理經營,就可以憑此取得股東資格。可見,在對隱名股東資格認定的問題上,立法方面采取內外區別說的態度。其次,第25條規定,名義出資人處分股權參照善意取得制度處理,如存在善意取得,該種股權處分行為為有權處分;如不存在善意取得,則屬于無權處分。這一規定爭議之處在于:名義出資人持有的股權在未經剝奪之前,其處分行為屬于有權處分,似乎沒有適用善意取得的空間。再次,第25條規定,名義出資人處分股權造成實際出資人損失的,實際出資人可以要求賠償。這一規定又是對內外區別說的肯定:基于隱名持股協議存在于實際出資人與名義出資人之間的關系是一種合同關系,即便名義出資人處分股權的行為違背實際出資人的意愿并對其造成損失,也只能根據雙方之間的協議進行賠償,而不影響到該處分行為的對外效力。最后,第26條規定公司債權人可向登記在冊的名義出資人主張債務補充賠償責任,名義出資人在承擔債務后可向實際出資人追償。這說明,一方面在對外關系上,基于對協議之外第三人的保護,由登記在冊的名義出資人承擔股東責任;另一方面在對內關系上,基于對名義出資人的保護,由實際享有股權財產收益并實際履行出資義務的實際出資人承擔責任。
(二)域外立法
首先,英美法系基本沒有關于隱名投資的特殊規定,而主要是依靠信托制度來解決相關糾紛。 英美法系的大部分國家承認雙重所有權,以信托制度作為隱名持股雙方法律關系的基礎。其中,名義出資人享有普通法上的股東地位,實際出資人則享有信托法上受益人的法律地位。 對于記載于股東名冊的名義出資人,英美法系國家普遍認可其股東資格。美國《商業公司法(修正版示范文本)》第13.01 條第(7)款規定:“登記股東指在公司登記簿中系以其名義進行登記之人,或指股份受益所有權人,其權利限于公司文檔中名義持有人證書授權的范圍。”由此可見,對于以他人名義登記在冊的名義出資人,法律上不僅承認其股東地位,而且處于明示的狀態。另外,澳大利亞公司法的相關規定為:一方面根據股東名冊的推定效力,確認名義出資人享有股東資格;另一方面對隱名投資雙方的關系依據信托制度處理。
大陸法系的國家都以外觀主義與公示主義原則來認定股東資格。并且,對隱名投資問題的規定主要集中于對實際出資人出資責任的規制。《韓國商法典》將隱名投資分為征得他人同意與未征得他人同意兩種情形,前者由實際出資人與名義出資人對出資承擔連帶繳納責任,后者則僅由實際出資人承擔出資責任。《日本商法典》也有類似連帶責任的規定,同時也規定了股東名冊的推定效力。德國公司法對隱名投資沒有具體規定,但是,《德國股份公司法》明確規定只有在股票登記簿上登記的人才是公司股東。總而言之,大陸法系重視形式要件在股東資格認定中的作用,大多以形式說為基礎認定股東資格。以德國法為代表,對實際出資人的股東地位一般持否定態度,即便在隱名投資協議中有明確安排,也僅僅具有合同法層面的效力,而不產生公司法上的效果。
三、隱名投資協議法律性質分析
從上文中可知,不論是國內法還是域外法,基本都將股東名冊作為認定股東資格的首要認定標準。對于隱名投資股東資格的認定,我國公司法沒有明確規定。但是在《公司法司法解釋(三)》中也承認了名義出資人對外行為的法律效力,可見還是遵循商法的外觀主義原則。對內而言,隱名持股協議屬于委托合同,當事人基于信任而產生的信義關系,符合信托制度的構成要件。因此,對于隱名投資協議的法律性質,在代理說、無名合同說、合伙說、信托說等眾學說中,唯有信托說既符合隱名持股的內部構造,又能全方位保護相關主體的利益,制度優勢極為突出。 信托關系與隱名投資關系具有以下三點相似之處:
首先, 信托關系與隱名投資關系都是以信任為基礎構建委托人(實際出資人)、受托人(名義出資人)以及受益人(通常為實際出資人)三方關系。信任是信托關系的基礎所在,正是委托人與受托人、受托人與受益人之間的信任關系使得委托人放心將自己的財產交由受托人管理處分。而在隱名投資中,相應的信任關系也確實存在。其次,信托關系與隱名投資關系都需分離財產。信托財產經由委托人轉移至受托人后,由受托人進行管理和處分。最后,信托關系與隱名投資關系都需要對財產的所有權進行分割,從而形成雙重所有權的現象。受托人與受益人對信托財產均享有所有權,前者有權對其進行使用和處分,后者有權對其獲取收益。同樣,在隱名出資中,名義出資人有權實際經營管理公司事務,享有股權中的人身利益;而實際出資人有權獲取股權投資收益,享有股權中的財產利益。
由此可見,信托制度與隱名投資制度有較多契合之處。引入信托模式能很好地平衡隱名持股雙方之間的利益,即股權在公司法上屬于名義出資人的財產,在衡平法上屬于實際出資人的財產。信托制度使隱名投資協議獲得了對外效力,從而使名義出資人成為了公司法上確定的股東。在信托制度框架之下,實際出資人為委托人和受益人,名義出資人為受托人。實際出資人享有財產權益,名義出資人則實際行使股權,對實際出資人所出資形成的股權負有信賴義務、忠誠義務、審慎義務以及保護義務,并且除了報酬之外不再收取任何費用。對于信托模式的應用,又應當以是否存在信托協議分為信托式隱名持股與非信托式隱名持股。對于非信托式隱名持股,則通過設立擬制信托的方式進行處理。具體而言,當雙方未就隱名持股的性質達成合意時,如果實際出資人不參與公司經營管理,則推定為成立信托關系;如果實際出資人以名義出資人的名義實際經營管理公司,一方面對雙方之間的協議予以肯定,另一方面在擬制信托的框架之下,對內以雙方協議為準,實際出資人有權對名義出資人行使股東權利的內容進行安排,如有違約名義人應當承擔相應責任;對外則以信托制度為準,確認名義出資人的股東資格,在實際出資人欲顯名之時以公司法的相關規定進行規制。這樣的設計,也與《公司法司法解釋(三)》中關于隱名持股的規定較為契合。
四、結語
綜上,對隱名投資股東資格的認定應當運用內外區別說,該學說也與《公司法司法解釋( 三)》的規定較為契合。同時,源于信托關系與隱名投資關系的兼容性,應當在實踐中適當借鑒英美法系信托制度的設計,對于隱名投資以信托制度進行規制。當雙方對隱名投資協議的性質沒有約定或約定不明時,應當引入擬制信托制度進行規制。
參考文獻:
[1] 趙威.股權轉讓研究[M].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7.
[2] 趙磊.公司自治的限度——以有限公司股東資格取得與喪失為視角[J].法學雜志,2014(10).
[3] 王毓瑩.股權代持的權利架構——股權歸屬與處分效力的追問[J].比較法研究,2020(3).
[4] 鄭瑞平.論隱名股東利益之法律保護[J].中國政法大學學報,2010(5).
[5] 曾祥生.論隱名股東資格認定法律制度之重構[J].江西社會科學,2019(1).
作者簡介:
高洪緣(1996-)女,漢族,山東臨沂人,南京工業大學法學院民商法專業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知識產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