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揚 田沐陽 孫聞軒
摘要:鄉村振興是一項長期系統、艱巨、浩大的民生工程。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并將它列為決勝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需要堅定貫徹實施的戰略之一。鄉村振興不僅是經濟發展的需要,也是生產方式、生活方式轉型的需要,更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文章分析了阿壩州九寨溝縣和黑水縣的鄉村振興模式和目前存在問題,并提出了一些解決措施。
關鍵字:鄉村振興、生態農業、生態旅游、紅色旅游
一、阿壩州鄉村振興基本情況
1.生態旅游發展為主的九寨溝縣模式
九寨溝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有九寨溝自然保護區、白河金絲猴兩個國家級保護區,勿角、貢杠嶺兩個省級大熊貓保護區以及九寨溝國家森林公園。是長江上游重要“綠色生態屏障”和著名的“珍貴生物基因寶庫”,已發現陸生野生動物619種,以大熊貓、金絲猴為代表的一類珍稀野生動物10種、二類36種;有野生植物2033種,以紅豆杉、云杉為代表的國家級保護植物33種,天然中藥材達290種。九寨溝縣流域面積52.9萬公頃,縣境內河流水系由黑河、白水江、白河、湯珠河等支流以及194條溪溝支流組成,其中常年存水河流溪溝80條。
當地政府把生態環境保護作為發展的首要前提,著力打造以生態為依托、旅游為引擎、文化為支撐和市場為導向的生態旅游發展模式。始終堅定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理念,緊扣“全域發展、綠色崛起”總體戰略,全力構建“一主兩核三帶”綠色發展新布局,構建1+4+10+3工作模式,著力八大路徑,打好保護、發展、共享“三張牌”,全面推進“兩地一典范、美麗新九寨”建設,走出一條縣域經濟與生態保護相互協同、相互促進的發展新路。2020年,又被國家生態環境部命名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縣”,成為四川首個同時擁有這兩項殊榮的縣,生態文明和環境保護取得豐碩成果。
2.“綠色+紅色”生態農業發展的黑水縣模式
黑水縣地處高山峽谷交界處,土地比較分散而且肥力較低不適宜耕種,當地政府便因地制宜發展“溝域經濟”,創新出六大產業模式。把全縣分為六個區域,結合特色推出六大產業品牌,全力構筑“早實核桃藏香豬、道地藥材黑水蜂、生態蔬菜鳳尾雞”為主導產業的“六大產業園”。采用“村集體經濟+合作社+農戶+電商”的發展模式,延長鄉村產業鏈增加農產品附加值,促進土地增產、農民增收、農業增效,探索出發展生態果蔬產業,助力鄉村振興的致富路。其次為了響應綠色發展的方針政策,黑水縣政府還依據當地的特點大力發展綠色能源工業,切實為創建“兩山”理論基地打下堅實基礎。
黑水縣合理利用其自身資源,牢牢把握“團結”與“進步”兩個主題,將紅色文化、藏羌文化等進行科學布局,打造特色旅游品牌,重點發展民俗旅游、紅色旅游、生態旅游等,拓寬鄉村振興之路。黑水深挖豐富厚重的紅色資源,大力發展“紅色+民俗”鄉村旅游新業態,著力培育富民產業。充分發揮紅軍長征經過黑水留下厚重紅色文化的優勢,2017年成立“紅色昌德農民專業合作社”,以“支部+合作社+農戶”的模式運營,為長征干部學院學員、團隊游客和散客提供紅軍驛站特色民宿、紅軍餐特色餐飲和土特產銷售服務。著眼“冰川彩林國際旅游目的地”定位,推進達古冰川國家級生態示范區建設,積極爭創天府旅游名縣,構建“一核、兩心、三區、三帶、四向”全域旅游發展格局。
二、現階段鄉村振興發展存在的問題
1.鄉村經濟經濟基礎薄弱,容易受自然災害影響。由于鄉村經濟發展模式相對單一,受自然災害影響較大。近年來,地質災害易發多發,基礎設施、產業發展等方面受損較為嚴重,脆弱的環境受災害影響,道路時常中斷,極大制約了當地經濟的發展。
2.大量的勞動力外流,農村常住人口減少,人口逐漸老齡化。隨著城鎮化、工業化的推進,多數農村青壯年勞動力都會選擇外出務工來獲得收入。因此婦女、老人和兒童是留守農村的主要群體。當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尚處于初步發育階段,農村技術人才、經營人才、管理人才普遍缺乏。而這樣的人口流失造成的后果就是導致鄉村振興存在人力資本障礙, 也使得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配套存在規模經濟困境, 這種公共物品供給的缺失在一定程度上也惡化了農村工作環境, 加劇了人才的流失。
3.鄉村基礎設施建設不完善,道路交通不發達。農村地區基礎設施建設主要依靠農村集體經濟的投入和農民投工投勞所得,這些村莊經濟實力弱、籌資難度大, 基礎設施等公共事業建設明顯滯后;同時道路養護、設施維護等建設后期資金投入需求也較大, 大部分鄉村也沒有承擔基礎設施管理、養護、維修的長效機制。
三、新時期鄉村振興發展問題解決路徑
1.調整經濟產業結構,多方面協同發展。結合鄉村旅游、生態旅游發展,加強產業示范園、產業基地和農畜產品加工園建設,打造休閑、體驗式農莊、果園、牧場、農畜產品加工展示區,構建以旅帶農、以農促旅的融合發展格局。加大種養業內的融合發展,逐步建立林下生態循環發展模式。加強生態建設與產業發展的融合,在開展產業建設的同時,注重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在開展生態建設中,注重適度增加具有產業價值和經濟效益的種養品種,促進生態建設產業化,產業發展生態化。
2.制定政策吸引人才,重視培育新型農民。制定一系列政策,把農村一線變成優秀干部的孵化基地,樹立正確的價值導向,表彰基層干部中有突出成就者,出臺人才激勵制度,吸引各類專業人才。專人專崗,以愛鄉情節為紐帶,吸引鄉村籍的大學生回鄉創業與就業[ ]。提高農民文化水平,重視新型農民培養,政府組織各企業培訓人才,聘請專業人士指導農民生產活動,經常開展優秀農民經驗分享交流會,整體提升農民的技能和素養。
3.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完善鄉村交通網絡。加快實施新一輪農村電網升級改造工程,推進電網、交通、水利、供水等基礎設施數字化、網絡化和智能化建設,持續推進4G加密補點,5G基站建設。不斷健全縣域交通路網,加快構建對外開放大通道,大力推進道路建設。充分發揮鄉鎮連接城鄉的優勢,優化鄉鎮公共服務資源配置,統籌規劃建設中心鄉鎮、重點鄉鎮和特色小城鎮的基礎設施,完善鄉鎮基本公共服務投入體制機制,不斷提高鄉鎮的基礎設施水平與公共服務能力。
四、結語
鄉村振興政策提出以后,全國各地皆以飽滿的熱情和充足的干勁發展自身經濟。阿壩州獨特生態資源的相對優勢對當地的社會經濟發展作用凸顯,鄉村振興戰略的推進將推動阿壩州的發展邁入新臺階,九寨溝縣和黑水縣結合自身實際,在中央的指導下,成功提高了本地的經濟水平。
參考文獻
[1 ] 胡世淇,江鳳香.呼倫貝爾市鄉村人力資源現狀及其人才振興建議[J].鄉村科技,2020,11(29):14-15.
[ 2] 張云華,周群力.順應鄉村人口走向,謀篇布局鄉村建設[J].中國發展觀察,2021(Z1):25-26+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