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雅 蔣宏國
摘要:我國適時提出了生態文明戰略并確定了以鄉村振興這個戰略來貫徹生態文明,在生態文明背景下,要實現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生態振興目標,必須把握好因地制宜的規劃、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消除城鄉“二元化”障礙、實現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的科學轉化四個關鍵點。
關鍵詞:生態文明鄉村振興 ?轉化
1、生態文明背景
中國早在2007 年就提出生態文明發展的理念,2007年美國爆發了次貸危機,接著演化成了2008 年的華爾街金融海嘯,然后又演化成了2009 年的全球需求下降和2010 年以后歐債危機,2011 年到2012 年發生的金磚五國相繼一個接一個的危機,當時只剩下了中國。到2012 年的時候中國大概是當時全球經濟增長唯一的發展中國家,接著中國從2013 年以后也出現了過去粗放數量增長再也走不下去的局面開始逐漸地下降,從2013 年到2018 年GDP 增長速度跌三分之一以上,也就是說大概在2010 年前后當全球都在下滑的時候,中國的GDP 增長率還能維持到12%左右,然后下跌到11%,然后一直下跌、下滑,一直到現在百分之六點幾的增長率,還在下跌。其實這些只是一個比較表面的現象,其中有相當復雜的結構性矛盾,而農業結構性矛盾最突出,我們正處在一個重大的歷史性轉型時期。2012年11 月8日召開的中共十八大以來,生態文明建設在“五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中已占有重要地位[1],生態文明建設是關系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2]。生態文明,是人類文明發展的一個新的階段,即工業文明之后的文明形態,是人類遵循人、自然、社會和諧發展這一客觀規律而取得的物質與精神成果的總和,是以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諧共生、良性循環、全面發展、持續繁榮為基本宗旨的社會形態。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3],在生態文明背景下,我們的各類政策措施需符合生態文明的要求,我們的各行各業都要運用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五大新發展理念,才能建設好生態文明。
2、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
2017年黨的十九大報告首次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4], 2018年1月2日,發布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2018年2月5日,發布了《國家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以鄉村振興這個戰略來貫徹生態文明,以生態文明建設引領鄉村振興。鄉村振興要實現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
3鄉村振興的關鍵點
實際工作中,在生態文明背景下,要實現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必須把握好以下幾個關鍵點。
3.1因地制宜的規劃
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城市規劃在城市發展中起著重要引領作用,考察一個城市首先看規劃;規劃科學是最大的效益,規劃失誤是最大的浪費,規劃折騰是最大的忌諱。我國的鄉村整體上是各個基層村共同組成的,我國作為農業大國,我國鄉村人口相對來說不少,鄉村在我國占據了很大面積,但是隨著不斷的發展,我國鄉村的生態環境日益惡化,隨著國家一再強調生態環境的保護,也逐漸意識到了鄉村生態環境的重要性。資源、環境、生態是人類社會生存和發展的根本前提[5],現如今有效的創建綠色、舒適可持續發展的鄉村生態環境已成為人們關注的問題,在目前的發展中,鄉村環境建設問題成為發展中的重要問題,為了有效實現社會的穩定,國民經濟的持續發展,人們生活環境有效提升就要維持生態平衡,從而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戰略欲動, 規劃先行,鄉村振興需要堅持頂層設計,科學制定鄉村振興規劃,更要各地區各部門梳理城鄉融合、一體設計、多規合一理念,編制鄉村振興地方規劃和專項規劃或方案,做到鄉村振興事事有規可循、層層有人負責。根據鄉村振興的生態文明內涵要求,鄉村振興規劃分頂層戰略規劃、中層的城鄉融合一體化規劃、底層的具體專項規劃三個層次,由粗到細、由宏觀到微觀、由戰略到戰術,所有的規劃都應運用生態學的原理科學編制, 而具體到一個鄉鎮或一個村的規劃必須精細又具體,要有指導意義,必須分別規定鄉村干部和村民所不能干的一些具體內容,在對區域生態環境進行充分細致的科學調查和評價的基礎上,根據國土空間發展規劃、生態紅線的要求,按照保護優先的原則,在充分保護生態環境的前提下,分別進行宜農則農、宜路則路、宜林則林、宜房則房、宜水則水,宜養則養的空間分類,確定區域優先發展的產業。無規矩不成方圓,任何一個鄉鎮或一個村的具體的鄉村振興規劃沒有明確的禁止性內容,都是不符合要求的,有些對生態文明思想理解不透、缺乏生態學專業知識的地方干部為了所謂的政績,可能會竭澤而漁,為了短期的、微小的利益,給當地的生態環境、生態資源造成長期的不可逆轉的破壞,我國歷史進程中的一些教訓不可謂不深。規劃的編制需要聽取各方意見,采取立足于現實和發展目標的“多規合一”措施,制定綜合發展戰略,確保一張藍圖繪到底。其次,需要各級黨委按照綜合發展戰略,本著功成不必在我的執政理念,保持定力,一屆接著一屆干,必然會久久為功。
3.2緊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
離開了生態環境的滋養,就不會有人類的產生和人類文明的產生和發展。在地球存在的漫長的歲月中,生態環境經過不斷的變化 ,慢慢地能適宜生命的形成和生長,慢慢形成單細胞、多細胞、生命體、低等生物、高等生物、人類,人類開始經歷的是漫長的原始文明。距今一萬三千年前,末次冰期結束,全球氣候逐漸變暖,氣候的變暖和可食用植物采集業的發展,為植物栽培的出現奠定了基礎,最后發展成為對稻和粟等作物的栽培,原始農業就產生了,從而產生了農業文明,盡管有局部地區因環境惡化,導致區域文明的衰亡,但從整個地球而言,人類不斷地發展,經歷了原始文明、農業文明、工業文明,并發展到今天的生態文明。縱觀歷史,放眼世界,許多重大文明的興盛都無不起源于土地肥沃、水熱豐沛、生態良好的地區,這說明,只有“生態興”,才能孕育出絢麗多彩的人類文明,反之,生態之水可載文明之舟,亦可覆舟,生態環境變遷決定著人類文明的興衰更替,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倫的消亡是很有力的證據。鄉村振興的關鍵就是要保護好綠水青山,有了綠水青山才能有鄉村的振興,一個地方沒有了綠水青山,就失去了生存、發展的條件,因此鄉村振興的首要任務要加強宣傳,務必在所有人的腦海里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
3.3消除城鄉“二元化”障礙
從生態學及生態文明角度分析,整個地球就是一個大的生態系統,而這個大的生態系統是由一個個小的生態系統組成,我們所謂城市、農村的劃分,都是人為管理的需要,我國在計劃經濟時代,將人分為城市人、農村人,幾十年的發展,基本消除了人、物從農村向城市流通的障礙,但目前人、物等向農村流通的渠道還是不太順暢,也就是說我國人為地設置了障礙,阻止了人、物的雙向流通,這將極大地限制鄉村振興的速度和質量。我們要加強科學研究、創造條件、強化管理,按市揚配置的規律,實現國內全域的正常流動。
3.4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的科學轉化
如何實現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的轉化,這是鄉村振興必須研究的課題,中國廣大農村地域遼闊,各地的生態環境也千差萬別,所以實現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的轉化的路徑也是各有千秋,但所有的路徑需符合生態文明和生態學的科學規律,否則就會受到自然的懲罰。
一是綠水青山要變成金山銀山,需要有較好的基礎設施。我們要強化鄉村的基礎設施建設,但在建設過程中必須保護好生態。環境基礎設施包括很多方面,但交通是一個很重要的方面,經過調查,國家對農村道路建設非常重視,村民的積極性也相當高,但在實施過程中,有許多方面違背了生態文明和生態學的原理,我們調查了一個山村,村民分布在海拔在400米至1100米的區域,是一個山高坡陡的貧困村,這幾年山上的公路修得縱橫交錯,高挖深填,隨心所欲,不該修路的地方(太陡或有保護的植被的區域)修了,對生態環境的破壞相當嚴重,導致了景觀的碎片化和撕裂化,破壞了植被,造成了嚴重的水土流失。我們一定要樹立一個觀念,基礎設施建設一定要按規劃扏行,不該動的區域一定不能擾動。
二是綠水青山要變成金山銀山,需要有共識和合力。各地條件不同,生態文明建設意識的水平也有較大差異。目前有些地方因為發展水平高,生態保護意識強,生態文明的意識已經處于自覺階段。但在不少欠發達地區,生態文明的意識還處于灌輸階段。因此,必須通過教育培訓、學習參觀、示范引導和追責倒逼等方式來培育。只有形成共識與合力,才能形成經濟與環境協調共治的局面。
三是綠水青山要變成金山銀山,需要有綠色產業。綠色發展理念是五大發展理念的核心與主線[4],在鄉村振興過程中,要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最大限度地降低生產活動的資源消耗、污染排放強度和總量,通過做強自己的比較優勢,最終夯實區域生態環境和經濟質量的綜合競爭力。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不能是一時的,必須是持久的和相對穩定的。
參考文獻:
[1]梅菲. 生態文明下的農村環境執法問題研究【J】,環境保護,2018,08:52-55
[2]郭楚,梁育民. 打造惠州綠色發展新增長極【J】,環境經濟,2019,03-04:85-89
[3]李東.把長江經濟帶建成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帶的幾點思考【J】,環境保護,2018,21:9-11
[4]陸淼菁,劉平養,丁丹.以城鄉融合推動鄉村振興【J】,環境經濟,2018,15:58-60
[5]黃娟,程丙.長江經濟帶“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思考【J】 環境保護,2017,07:59-64
作者簡介:
1、蔣雅[1994- ? ],女,漢,湖南永州人,本科,職稱:助理工程師,單位:湖南省永州生態環境監測中心,研究方向:環境監測與環保技術
2、蔣宏國[1967- ? ],男,漢,湖南永州人,博士,職稱:高級工程師,單位:永州市生態環境監局,研究方向:生態環境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