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相超
摘要:十八大以來,即墨區認真貫徹中央一號文件精神,不斷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積極推進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區委、區政府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推動全區農村社會經濟不斷發展。
關鍵詞:農業 農村發展 ?經濟發展
一、即墨區農業農村發展現狀
(一)農業生產條件不斷改善。截至2020年,全區農機總動力達到112.24萬千瓦,大中型拖拉機4373臺,機耕、機播、機收面積分別為4.7萬公頃、8.7萬公頃、8.2萬公頃,耕、種、收機械化率分別達95.81%、85.83%、81.78%,農機化綜合水平達到88.61%,農業機械化程度明顯提高。全年耕地灌溉面積6萬公頃,節水灌溉面積2萬公頃,有規模以上機電井3504眼,地膜覆蓋面積1.5萬公頃,化肥施用量9.7萬噸,農村用電量6.2億千瓦時。
(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農村人均環境明顯改善。年全區1008個行政村村莊全部實現通電、通公路、通公交、通自來水、通電話、通有線電視、通互聯網和村莊道路硬化。累計完成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村莊495個,治理率達55.36%。16處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基本建成,15個市級、103個區級農村生活垃圾分類示范村創建達標,農村生活垃圾分類覆蓋率達100%。圓滿完成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任務。持續實施美麗鄉村“十百千”工程,2020年新創建完成21個省、市級美麗鄉村示范村,8個區級美麗鄉村示范片區,農村常住庭院建成美麗庭院示范戶比例達27.59%,美麗庭院示范戶村莊覆蓋率達到100%。
(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壯大。全區發展龍頭企業40家,年產值過億元的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10家。培育青島市級以上示范合作社、家庭農場160家。累計流轉土地1.6萬公頃,參與流轉戶數6.7萬戶。
(四)農村改革平穩推進。目前,全區共有1001個村莊已完成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確權頒證到戶完成率占下達任務村莊總數的97%。農村集體資產清產核資工作已全部完成。完成登記賦碼發證村莊980個,占完成產改村莊總數(1001個)的98%。全面布置安排省產改信息系統錄入工作,完成系統錄入村莊980個,占完成改制村莊總數的98%。黨組織領辦合作社1163個。積極推進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三權分置”工作,制定下發《即墨區頒發農村土地經營權證意見(試行)》,完成土地經營權證發放,實現了我區農地“三權分置”工作的新突破。理順農村宅基地審批管理職責轉換,印發《關于規范農村宅基地審批管理工作的通知》,完善宅基地審批管理流程。
二、現階段農業、農村發展遇到的制約因素
(一)農業資源不斷擠壓,可持續發展受到制約。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快速推進,耕地、水等自然資源進一步被擠壓,耕地面積逐年減少,常年面臨人均耕地不足、水資源缺乏的局面,農業生產可持續發展受到制約。數據顯示,即墨目前人均耕地面積約0.08公頃,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年降雨量不足500mm。
生產方面,生產者為單純追求產量對化肥、農藥等農資產量的過量使用,貪圖便宜對不合格農資產品的濫用以及同一作物的持續種植等不科學的生產行為導致了種植環境下降,土壤肥力失衡、土壤結板、病蟲害高發、農產品質量下降等各類問題的出現。
(二)農業生產要素缺乏,高質量發展后勁不足。農村教育、醫療、文娛等配套設施的不完善,農業生產效益低,一些社會觀念對“農民”、“農業”的輕視導致大量農村人口流失,青壯勞動力紛紛向二、三產業聚集,各類人才都向流向城市,農村勞動力老齡化問題日益加重,農村技術人才匱乏。全區1008個村中支部書記在40歲以下的93個村,占9%,41-50歲的有322個村,占31.9%,51-60歲的有467個,占46.3%,61歲以上的126個,占12.5%。從村支書年齡分別可以看出,目前村莊的主要勞動力基本上在50歲左右,以60、70年代出生的人為主,而義務教育普及、高等教育擴招政策實施獲益最大的80、90后回農村的占比不足一成。
(三)鄉村產業利益聯結不夠健全,農戶參與度低。鄉村產業升級是適應市場化需要、實現更好發展的重要路徑。隨著產業的不斷升級,對資金、技術、人才的需求不斷提高。農村現有的勞動力年齡偏大、素質偏低,而且普通農戶普遍缺乏資金,融資困難。
(四)鄉村產業鏈條短,層次低。當前鄉村的產業發展還是集中在農林牧漁業的生產環節,產業鏈條不完善。農產品加工仍以初(粗)加工階段為主,產品附加值低,市場競爭力不足。農產品銷售渠道單一,產銷結合程度低,生產盲目跟風,與市場對接不緊密,農產品營銷存在散、亂、小狀況,產銷脫節嚴重。
三、對策建議
(一)保護生態環境,推廣科學生產。一是加大對耕地“非農化、非糧化”的查處、整治力度,嚴守耕地紅線,對各類以農業項目為幌子,實際違規占地從事其他行業的項目要堅決制止,責令整改;對耕地長期占用不利用,導致耕地荒廢、浪費的現象進行清理整頓,還耕與民;對個人因土地征用而耕地改園地、林地的行為要堅決制止,制定相關規定,杜絕此類行為。二是要加大對化肥、農業等農資產品的檢查力度,設立獎勵舉報機制,堅決打擊假冒偽劣產品。三是要嚴格農產品質量抽查力度,質量不合格的農產品堅決杜絕進入市場。四是要加強科學生產的宣傳、指導力度。
(二)加大人才引進。農業農村的發展離不開人,目前的城鄉差異導致了農村人才流失。各地應加大農業科技人才引進力度,鼓勵科技人員以自主知識產權入股的方式參與生產發展。各級政府可以出臺一些相關政策,通過支持大學生下鄉、大學生村官等政策,鼓勵有知識、有技術的人員投身農村發展。同時要做好筑巢引鳳,以優良的工作環境和寬廣的發展前途吸引各類人才。
(三)推進農業規模化經營。鼓勵農民進行規模化經營,對適度規模經營主體進行補貼,對規模經營主體的農業設施和農業機械等給予補助,進一步強化信貸扶持政策,支持地方組建農業信貸擔保機構,鼓勵金融機構通過融資增信、創投基金等方式與適度規模經營主體加強合作;完善農業保險體系,擴大農業保險覆蓋面,提高保額和保費補貼的比例,拓寬險種范圍,簡化保險服務手續,幫助農業適度規模經營主體增強抗御自然災害和市場風險的能力;積極探索土地流轉的新方式、新途徑,引導和鼓勵農民采取轉包、租賃、轉讓、入股等多種形式,將土地經營權向有能力進行規模經營的主體流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