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型企業擁有復雜的業務,其績效考核指標也非常龐雜,運用關鍵目標進行分類是非常有價值的。企業需要選擇適合的績效管理工具,結合企業的目標與愿景分維度設立目標,將目標層層剝離,分清主次,最終實現以激發企業員工動力和增強價值創造力的績效管理目標。
關鍵詞:績效評價 、激勵管理 、工具方法、應用
一、績效管理的涵義
績效管理,是指企業與所屬單位(部門)、員工之間就績效目標及如何實現績效目標達成共識,并幫助和激勵員工取得優異績效,從而實現企業目標的管理過程。績效管理的核心是績效評價和激勵管理。績效評價,是指企業運用系統的工具方法,對一定時期內企業營運效率與效果進行綜合評判的管理活動。激勵管理,是指企業運用系統的工具方法,調動企業員工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激發企業員工工作動力的管理活動。績效評價是企業實施激勵管理的重要依據,激勵管理是促進企業績效提升的重要手段。
二、績效管理的工具方法
績效管理的工具方法,一般包括關鍵績效指標法,平衡計分卡,經濟增加值法等。現代企業可根據自身戰略目標、業務特點和管理需要,結合不同工具方法的特征及適用范圍,選擇一種適合的績效管理工具方法單獨使用,也可選擇兩種或兩種以上的工具方法綜合運用。
(一)平衡計分卡法
是基于企業戰略,從財務、客戶、內部業務流程、學習與成長四個維度,將戰略目標逐層分解轉化為具體的、相互平衡的績效指標體系,并據此進行績效管理的方法。平衡計分卡適用于戰略目標明確、管理制度比較完善、管理水平相對較高的企業。平衡計分卡的應用對象可以是整個企業、也可以是所屬單位(部門)和員工。企業要將戰略與平衡計分卡更好地結合應用,必須做到:第一,平衡計分卡的四個方面應互為因果,最終結果是實現企業的戰略;第二,平衡計分卡中不能只有具體的業績衡量指標,還應包括這些具體衡量指標的驅動因素。第三,平衡計分卡應該最終和財務指標聯系起來,因為企業的最終目標是實現良好的經濟利潤。平衡計分卡必須強調經營成果,這關系到企業未來的生存與發展。
(二)關鍵績效指標法
是基于企業戰略目標,通過建立關鍵績效指標(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簡稱KPI)體系,將價值創造活動與戰略規劃目標有效聯系,并據此進行績效管理的方法。關鍵績效指標法可以應用于整個企業,也可以是企業所屬的單位(部門)和員工。企業在應用關鍵績效指標法時:應綜合考慮績效評價期間宏觀經濟政策、外部市場環境、內部管理需要等因素,構建指標體系;應有明確的戰略目標,戰略目標是確定關鍵績效指標體系的基礎,關鍵績效指標反映戰略目標,對戰略目標實施效果進行衡量和監控;應清晰識別價值創造模式,按照價值創造路徑識別出關鍵驅動因素,科學地選擇和設置關鍵績效指標。
(三)經濟增加值法
是以經濟增加值( 簡稱EVA)為核心,建立績效指標體系,引導企業注重價值創造,并據此進行績效管理的方法。經濟增加值法指標體系通常包括經濟增加值、經濟增加值改善值、經濟增加值回報率、資本周轉率、產量、銷量、單位生產成本等。企業應用經濟增加值法時:應樹立價值管理理念,明確以價值創造為中心的戰略目標,建立以經濟增加值為核心的價值管理體系,使價值管理成為企業的核心管理制度;應綜合考慮宏觀環境、行業特點和企業的實際情況,通過價值創造模式的識別,確定關鍵價值驅動因素,構建以經濟增加值為核心的指標體系;應建立清晰的資本資產管理責任體系,確定不同被評價對象的資本資產管理責任;應建立健全會計核算體系,確保會計數據真實可靠、內容完整,并及時獲取與經濟增加值計算相關的會計數據;應加強融資管理,關注籌資來源與渠道,及時獲取債務資本成本、股權資本成本等相關信息,合理確定資本成本;應加強投資管理,把能否增加價值作為新増投資項目決策的主要評判標準,以保持持續的價值創造能力。
三、績效管理工具方法在企業的應用
(一)制定績效計劃與激勵計劃
企業應綜合考慮績效評價期間宏觀經濟政策,外部市場環境、內部管理需要等因素,結合業務計劃與預算,按照上下結合,分級編制、分解的程序,在溝通反饋的基礎上,編制各層級的績效計劃與激勵計劃。績效計劃是企業開展評價工作的行動方案,包括構建指標體系,分配指標權重,確定績效目標值,選擇計分方法和評價周期,撰寫績效責任書等一系列管理活動。制定績效計劃通常從企業級開始,層層分解到所屬單位(部門),最終 落實到具體崗位的員工。激勵計劃是企業為激勵被評價對象而采取的行動方案,包括激勵對象,激勵形式,激勵條件,激勵周期等內容。
(二)執行績效計劃與激勵計劃
績效計劃與激勵計劃在執行過程中,績效管理部門應通過會議、培訓、網絡、公告欄等形式,進行多渠道、多樣化、持續不斷的溝通與輔導,使績效計劃與激勵計劃得到充分理解和有效執行。首先,下達計劃。應以正式文件的形式將審批后的績效與激勵計劃下達給各單位(部門)執行,確保與計劃相關的被評價對象能夠了解計劃的具體內容和要求。其次,落實計劃。各計劃執行單位(部門)應認真組織實施,從橫向和縱向兩方面落實到各所屬單位(部門),各崗位員工,形成全方位的績效計劃與激勵計劃執行責任體系。最后,監督計劃。企業應建立配套的控制機制,及時記錄執行情況,進行差異分析與糾偏,持續優化業務流程,確保績效計劃與激勵計劃有效執行。
(三)實施績效計劃與激勵計劃
企業應根據計劃的執行情況定期實施績效評價與激勵,按照計劃與激勵計劃的約定,對被評價對象的績效表現進行系統,全面,公正,客觀的評價,并根據評價結果實施相應的激勵。評價主體應按照績效計劃收集相關信息,獲取被評價對象的績效指標實際值,對照目標值,應用選定的計分方法,計算評價分值,并進一步形成對被評價對象的綜合評價結果。并進行公開發布或非公開告知,評價主體應及時向被評價對象進行績效反饋,企業應根據績效評價的結果,組織實施兌現激勵計劃,綜合運用績效薪酬激勵,能力開發激勵,職業發展激勵等多種方式,逐級兌現激勵承諾。
(四)編制績效評價與激勵管理報告
企業應定期或根據需要編制績效評價與激勵管理報告,對績效評價和激勵管理的結果進行反映。其報告應保內容真實,數據可靠,分析客觀,結論清楚,為報告使用者提供滿足決策需要的信息。編制績效評價與激勵管理報告應根據需要及時報送薪酬與考核委員會或類似機構審批。企業應定期通過回顧和分析,檢查和評估績效評價與激勵管理的實施結果,不斷優化績效計劃和激勵計劃,以便更好地改進未來績效管理工作。
參考文獻
[1] 陳興述,李勇,陳詳碧.管理會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2版:244-251.
[2] 俞燕,羅平實.管理會計[M].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9.1版:182-184.
作者簡介:姜琴 女 1965.12 漢族 ?重慶墊江人,重慶工貿職業技術學院。主要研究方向:財務與會計的教學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