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曉紅 王紅玉
摘要:集團化辦學模式下民辦高中,本著為學生服務的宗旨,面對畢業班學生,面對不同選科、不同層次的學生,在響應國家政策的前提下實施錄播課,幫助學生度過超長假期。
關鍵詞:集團化民辦高中;錄播課的實施;學生反饋
一、設計背景
在高考競爭日益激烈的狀態下,準高三的學生提前開學補課成為了一個默認的狀態。但隨著2021年雙減政策的落地,這個暑假對于準高三的學生而言,變成了一個超長暑假。學生的心情非常復雜,有幾分開心,更有幾分擔憂;老師和家長更多的是擔憂與焦慮。面對這種情況,遵化一中教育集團陽光益眾中學作為剛成立兩年的民辦高中,本屆高三學生招生時有精英、普通、特長三個層次,選科有五個組合。在充分了解學生和家長需求的前提下,我校領導和教師不斷思考如何指導學生有效利用超長暑假,為他們的高考助力。
二、實施流程
1.每個學科首先組長負責根據學科特點、學科進度、內容難易程度等制定一份詳細計劃,主選兩位教師。
2.每天每個學科出一份精品作業,內容包括當天基礎知識鞏固和習題強化兩部分。引導學生回顧課本的基礎上,鞏固基礎知識,再通過針對性配套習題進行強化。這部分應用作業文科類型主要設計了客觀選擇題和主觀填空題的形式,理科如數學、物理、化學可以采用高考題型,學生通過半年的網課經歷,雖然也有弊端,沒了老師嚴厲的叮囑,沒了學校嚴格的看管,給了不少自控力差的同學可乘之機,走神,曠課,自認為老師管不到,自己也不去約束,便放任自己,留下了知識漏洞,但對于即將面臨高考和中考的學生來說,通過網課鍛煉,對線上授課很熟悉,自己的自律能力又提高了,這樣認真完成任務的話,對學生的學習幫助還是很大的。也將對日后的學習生活有所幫助。
3.老師針對當天復習的重難點以及學生可能存在的知識誤區、習題中比較典型的問題以及易錯題進行點播,錄制成微視頻下發給學生。在釋疑視頻中將重點知識進行梳理,同時對共性問題進行講解,解決大多數學生的疑惑,學生接受時間自如、地點自如、次數自如。
4.提前下發當天作業,便于學生根據自己需求打印。上午和下午給學生預留時間,有計劃的根據作業上的提示完成課本基礎知識回顧和習題強化;下午4:00下發答案和解惑的微視頻,學生查漏補缺,對有疑惑的地方進行澄清和鞏固。
三、實施效果
老師的視角:在這項計劃實施之前,要求每科老師經過教研制定嚴密的計劃:講哪點?怎么講?怎么檢驗效果?檢測結果如何?如何針對出現問題尋找對策?實施過程中,每一份資料都是精心設計,每個題目都是精挑細選,在題目有所講內容匹配度、試題難度、試題數量等方面考慮非常周密;每一個解惑視頻也是在充分預估學生掌握情況的基礎上錄制的,時間控制在25分鐘以里,不長,要求所選知識點重點而精辟。
但究竟效果好不好,關鍵是看學生。
學生的視角:我們隨機采訪了不同層次的學生,當然這個不同層次包括知識掌握層面的,包括自律性層面的,整體而言,這種特殊情況下的特殊措施還是行之有效的。但是不同層次的學生,收獲也不一致。
學生1:這種模式有好的地方:就比如英語,背知識點的機會多了,看視頻講解有時候不懂可以暫停或者是倒回去再聽一遍;數學、英語、生物這三個學科是我覺得用這種方法比較好的;但是像化學這個學科,每天給的知識點會很多,自己看記憶效果不太好,并且每天都會有新的,很多的,高一沒學太明白的知識點,不如在學校正式上課那樣記憶深刻。還有物理(高一學的不好,所以做作業會很慢)效果不是太好。語文,每天的改錯就像把答案再重新抄一遍似的,總是分析不太好詩歌理解的入手點。
學生2:收獲就是自己可以利用的時間比較充足,學校每天定量留的作業完成之后還可以自己刷刷課外的題多提升一點,相比于在學校的時間支配更自由一點,在家上網查查知識點聽聽網課也是比較方便,再有平常學校老師也都準備了答疑視頻,時間也不長講的知識點也都很精辟,余下的時間還可以歸納總結一下;不足主要還是在家里自制力不是很強,有時候也會走思聽聽歌啊之類的但大部分時間還是能認真干活的。
學生3:數學任務基本沒啥問題。生物的話,有書有卷子,和學校差不多。物理、英語雖然沒有老師帶著串,現在的還可以做,除了有時候忒難。化學的話,感覺學校和家里兩回事,雖然化學知識點也給了,但我感覺有老師的話效果會翻好幾倍,化學限時練不是一般的難。語文課外古詩文這幾天快寫吐了。我感覺把那個視頻應該和數學似的,每天發作業時候就發,先看視頻再做作業,因為發答案的時候,物理已經根據記憶或看輔導書回憶知識點寫完了,再串知識點效果不大了。
學生4:感覺數學留的任務相對比較容易;語文一直都一樣,前段時間是古文,現在是古詩,但還是答的不好;英語就是填空特別多,涉及到語法的有點困難,但也還行;生物這種模式還不錯;物理我還是思維跟不上,想不到方法,有的一點思路都沒有;化學現在復習的都是高一上半年學的,那時候就不會,現在也沒老師講,還是不會,雖然有知識點但做起來還是費勁。
學生5:總的來說數學、生物基本夠用;這幾天語文都是古詩這一個題型,寫了也感覺沒啥提升;英語基礎填空比限時連都多;物理這兩天可能有點要通透了;化學沒老師是真不會。
學生6:感覺時間利用的挺充分的,熬夜起不來床的毛病也改了。感覺別的科都還行,就是物理、化學還是有點弱,跟著老師的思路有些費勁,還需要配套多做做輔導資料。
學生7:我覺得我在家學習效率太低,本來在學校一節課就能完成的任務在家得一個多小時。還有就是基礎知識忘得都差不多了,得翻著書寫作業。我覺得自己還是應該先把課本多背幾遍,學習態度再認真點。
學生8:首先,我認為微視頻可以早一點發,像數學似的,完聽再作。老師們肯定想的是學生應該是按照要求先看書、然后完成作業、最后再聽解惑視頻,可是我覺得我們的大部分還是先做題有不會的再看書,這樣的話后發講解作用不怎么大,不如把重點過一遍。其次,每天下午4點發解析和視頻,6科課答案、講解看完就得3小時,有的課還得暫停研究一下,比如現在物理復習的高一知識,直接做挺沒思路的,看完解析就明了,那先講點思路,做完了再對照答案,補全思路,尤其像數學物理這樣展示的知識簡單,題復雜多樣,單純看課本似乎解決不了問題。其他學科這種模式還好。
四、反思及改進方向
通過對學生的隨機回訪,一方面,我們老師的工作是得到了認可,從作業、視頻角度,教師做得周到細致;另一方面,我們也感到不足,最大的問題就是教師有些理想化,沒有充分透徹研究學生的心理,也不能顧及所有層面的學生,尤其是基礎薄弱、自制力差的學生。此外,這種模式對于不同學科的學生適用情況也不同。比如相對簡單一些的學科如生物學科,我們只需要進行微調,盡可能滿足不同層次的學生;而一些比較難得學科如物理、化學,可以借鑒數學的模式,先帶學生回顧基礎知識,再做作業,這樣學生接受起來比較容易;記憶性較強的學科如語文、英語,也要根據學生的學習規律和記憶特點逐漸滲透,而不是貪圖任務多、任務難。還有就是要根據不同選科的學生要制定不同的檢測題和不同的答疑課,這樣才能讓反應能力、理解能力強的學生“吃得好”、基礎稍差的學生“能吃飽”
注:本文系河北省教育科學研究所立項課題“教育集團模式下民辦高中選課教學的策略研究”(課題編號2006024)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