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萍
隨著時代的發展,科技的進步,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和城鎮化建設步伐的加快,農村富余勞動力大量向城鎮轉移,于是催生出了“留守孩子”這一個特殊的群體。
我校目前六百多個學生中,留守兒童占學生總數的近三分之一;多數留守兒童表現出來的品德修養、行為習慣、心理健康等現狀十分令人不滿意。為了彌補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的不足,轉變留守兒童中的差生,幫助他們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矯正他們的心理,于是,我對班級留守學生的教育管理進行了一些探究。
一、“留守學生”調查與分析
1、“留守學生”調查。我校是一所鄉鎮中學,學生600多人,我們班“留守學生”十個,占學生總數的近三分之一,他們受監護的狀況及表現狀況令人擔憂,從我班“留守學生”的生活及受監護狀況的幾組調查數據中便可見一斑。
(1)“留守學生”中的七個是由爺爺奶奶等隔代親人照看,3個由親戚代管,可見隔代監護成了留守學生主要的監護方式。
(2)少部分隔代親人很高興照顧“留守學生”,大部分的隔代監護人表示“照看孩子感到吃力”,少部分的隔代監護人表示“照看孩子感到非常吃力”。
(3)多數情況下,親戚表示“不樂意幫管孩子,但沒辦法”。
(4)大部分監護人直接表示“很少或從不與孩子談心”。只有極少數的“留守學生”表示“有煩惱的時候能和照顧我的人說”。
這些數據表明:“留守學生”們普遍缺乏必要的家教氛圍,無論是隔代親人還是親戚,對他們大多局限于吃飽穿暖之類的淺層關懷,在監護內容及責任上存在著很大的盲區,難以盡到對他們的教育責任。
2、情況分析。擔任班主任以來,我對“留守學生”進行了全方位的調查,發現部分“留守學生”具有共性的東西,列舉如下:
(1)情感冷淡,缺乏愛心;(2)生活鋪張,不懂節儉;
(3)我行我素,不受管束;(4)性格偏激,容易激動;
(5)有挫折感,自信心弱;(6)行為乖僻,不計后果。
怎樣使“留守學生”受到正常、健全、完善的教育,讓他們和同齡人一樣健康快樂地成長?為此,經過探究,我得出如下結論:
(一).盡量改善學生的寄居環境。從調查中發現,絕大多數“留守學生”寄居在祖輩家里,由于兩代人的不同特點,教育難度很大。我們應該改善學生的寄居環境出發,做好以下三項工作:
1.幫助代理監護人正確對待“留守學生”的教育,改善教育方式,提高成效性。學校班級主要通過舉辦家長會,對代理監護人進行專題講座輔導,使代理監護人懂得“留守學生”的特點以及應該注意的問題:
①不要因為孩子小,父母不在身邊,而對他們加倍的溺愛。代理監護人應該在孩子最需要的時候給予更多的關愛,學會傾聽孩子的心聲,了解孩子的所想、所需,要多跟他們交流、溝通,但要避免嘮叨。
②要尊重孩子的選擇,留給他們一定的空間。要正確引導,具體情況分析,而不能簡單地限制、否定。不能滿足的,應加以說明,做通孩子的思想,消除誤會,防止產生代溝。
③當學生遇到困難時,代理監護人及時幫助解決。如果自己不能解決的,我們也應盡力替孩子想辦法,出主意,尋求解決辦法的途徑。如學習上無法指導孩子,我們可以通過電話請教老師或別人。只有這樣,孩子心理就不會有孤立無援的感覺,就不會因此而心煩。
2.加強家庭和老師的聯系。寄居家庭更需要教師上門家訪,通過家訪,老師幫助代理監護人正確分析“留守學生”的存在的各種問題,提出教育措施。在平時,學校還建立家校聯系卡制度,要求班主任向學生公布電話號碼,當學生求助而代理監護人又無法提供幫助時,可以通過聯系卡或電話跟學校取得聯系。
3.“留守學生”父母遠離家鄉,但孩子的許多問題因他們不在身邊而產生。因此,;老師在每學期要發出“給家長的一封信”,告誡他們不應該用一個“忙”字推脫,要經常來信來電。每次來電來信,不能一味地訓斥或威脅,而應注重溝通方式,進行耐心地詢問、了解,幫助孩子解決存在的各種問題,鼓勵孩子的每一個進步。
(二).老師主動出擊,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留守學生”的問題大多發生在寄居家庭;離開學校,感到孤獨;離開老師,變得孤立無援;離開同伴,面對的是嘮叨不停的代理監護人……這就是“留守學生”時常感到苦悶的事情。面對這一群體,老師怎么辦?
1.給予集體的溫暖。孩子遠離父母,時常會有孤獨感,會有莫名其妙的煩惱,會有傷心時的熱淚,因此我們要創設寬松和諧的班集體,充分發揮學生集體的教育功能。如學校建有“留守學生”的生日檔案,在學生生日當天送去一份溫馨的生日禮物,以示祝賀。當學生取得成績之后,老師向學生父母和代理監護人送去一封報喜信……雖然這是永遠無法代替父母的關愛的,但至少可以使學生的不安、煩惱、孤獨、離群等感情體驗得到淡化或抑制。
2.開展心理講座。班主任利用班團隊課召開關愛“留守學生”主題班會或者專題講座,教育學生正確對待寄居生活,靜下心來,克服困難,自己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變被動為主動。同時,班級還應建立“知心話”信箱,專人負責給學生回信,幫助學生解決學習、心理等問題,使學生的心理障礙能夠得到及時疏通引導。
3.突出學習上的幫助。由于寄居家庭的特殊情況,學生更需要學習上的幫助。因此,除老師熱心輔導外,班級還組建學習小組。學習小組內學生互相交換電話號碼,以便遇到學習難題時力求能夠得到及時解決。
(三).關注問題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留守學生”這一群體中,不少學生存在著行為、學習、心理等方面的問題,而問題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則是我們應該關注的重點。
1.建立檔案。在開展調查分析基礎上,為心理健康存在一定問題的學生建立專門檔案,把問題學生的基本情況以及各階段變化情況記錄下來,落實重點對象的幫“困”措施,開展個案研究。根據學生表現情況,設立進步獎,對那些幫教而進步較快的學生實行獎勵。
2.結對幫護。建立“一對一”幫扶機制,每個科任老師代管1至2個的留守學生。要求他們深入問題學生家訪,跟問題學生交朋友。對寄居家庭建立“月訪”制度,在每個月底由輔導老師把家庭教育及學生情況反饋,共同商討問題的解決辦法。
3.重點突破。在“留守學生”中,有些情況比較嚴重:逃學、厭學、對立情緒……經個別教育,效果仍不明顯的,應召開專題會議,從學生的心理問題著手,逐個分析存在的問題及問題產生的可能原因。然后會同班主任、科任老師開展集體家訪,與代理監護人一起,共同商討教育措施,找問題學生面對面交談,了解學生思想狀況,幫助解決學生的實際問題。多管齊下,分解落實,力求重點突破。
總之,留守學生是當前的一個社會問題,全社會都在關注、關心留守學生,關注留守學生問題,作為班主任,我也對于留守兒童的管理做了以上的一些探究及嘗試,解決了留守學生的一部分問題,要想全面做好這方面的工作還需努力,“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