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藝術高校思政課堂教學中引入中國精神,能夠拓展課堂容量,豐富教學資源,實現思政課教學效果事半功倍。本文主要對中國精神融入藝術高校思政課堂教學的必要性與可行性及實踐性入手分析,希望對中國文化育人作用的發揮及思政課的教學改革起到積極參照作用。
關鍵詞:中國精神;藝術高校;思政課堂教學
隨著社會主義道路事業的不斷發展,中國精神自身超越時空的說服力和感染力更強,為藝術高校思政課教學,提供了正確的價值導向和本源性的優質資源。要求教師加強思想觀念與教學模式的創新,捕捉與把握中國文化和思政課教學的契合點,提高思政教育的有效性,從而推動學生全面發展。
一、高校思政教育以中國精神為載體的必要性
1.迎合思政教育的內在規律要求
藝術高校的思政課教學工作展開,離不開載體的保障支撐。要求思政教育載體,承載著思政教育的內容和原則及任務和目的等信息,能為教育工作者所操作,同時能夠聯系師生與促進師生互動。而中國精神也是指抗戰精神,是中華民族在抗日戰爭過程中乃至在處理戰時、戰后諸多問題時所形成和表現出來的偉大民族精神,其精神內核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一脈相承。高校學生在和平富裕的生活中成長,尤其是藝術院校的學生,普遍推崇國外潮流文化,對革命英雄的舍己為人和不卑不亢等精神品質難以理解,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引入中國精神教育,讓其理解革命先烈的大無畏革命精神,體會到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從而積極學習與繼承中國革新文化。
2.滿足思政教育質量提升的需要
高校思政工作對人才培養的影響較大。因此,應當注重思政教育質量的提升,穩定學生的思想意識形態,為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中國精神在藝術高校的思政教學中,應當注重教材中的中國精神教育素材和話題及精華的挖掘,對學生展開多元化的中國精神教育,促使學生的理想信念更加堅定,道德素養水平逐步提升。
二、高校思政教育以中國精神為載體的可行性
1.內容層面
抗日戰爭的勝利,促進了中華民族的覺醒,奠定了中華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基礎。偉大抗戰精神激勵著無數中華兒女昂首挺胸。因此,可以說抗戰的勝利是人民的勝利,是正義的勝利,更是偉大抗戰精神的勝利,中國精神與高校思政教育的內涵特質相契合,能過為思政教育提供豐富的文化資源[1]。
2.價值取向層面
中國精神的意義內涵豐富,包括奮斗精神和長征精神及延安精神,也涉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自力更生和艱苦奮斗的創業精神及愛國青年的自我犧牲精神等。中國精神所呈現出堅持國家民族利益至上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及愛黨愛國等價值觀念,都是當代青年團體所缺失的,中國精神價值為思政教育提供了正確的價值導向,更利于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三維教學目標的盡快實現[2]。
3.教育功能層面
中國文化具有教育性等屬性,中國精神潛藏著巨大的能量,在歷史人物與文藝作品和革命事件中都有體現,給當代學生的思政教育,留下了豐富的精神財富和教育資源,是增強學生理想信念教育與集體主義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的經典素材。
三、高校思政教育以中國精神為載體的實踐性
1.滲透于課上教學
思政課堂教學是引導學生學習與傳承中國精神的主渠道。因此,思政理論課需加強改進,強化思政教育的親和力與針對性,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同時注重思政課和其他課程的同向同行,發揮課程體系的協同效應。提高思政課時效性的同時,注重課程思政在其他學科中作用的發揮,最終實現全方位育人。一是在思政理論教學中運用中國精神素材,拓展課堂教學的容量,豐富教學形式與內容,將中國精神教育元素中的抗戰遺址與抗戰故事及文物等進行綜合,促使其形成教育合力。發揮各類文化元素對思政理論教學的載體作用,讓學生在學習理論知識和接觸中國文化資源時,潛移默化的激發奮斗激情與愛國熱情,引導學生自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二是注重中國精神教育在其他學科教學中的作用發揮。中國精神能夠發揮其價值引領作用,在價值傳播中,能夠凝聚知識底蘊,實現隱性和顯性教育的有機整合。
2.滲透于校園文化建設
高校在精神性與物質性方面的校園文化建設,利于營造思政教育的軟硬環境。一是校園物質性文化建設。可通過校園建筑與景觀等途徑,打造思政教育的硬環境。可在教室內與宣傳欄上粘貼抗戰人物和語錄等資料,讓學生隨時隨地接受中國革新教育與藝術熏陶。在校園內布置領袖雕像,營造充滿正能量的校園文化環境。二是圍繞重要節日與專業特征,開展校園中國文化主題活動,營造中國革新精神教育的軟環境。如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之際,結合藝術學院的專業特色,舉辦黨史知識競賽與手繪延安抗戰景點及電影配音和演唱歌曲等活動。通過內容豐富與形式多樣的校園中國文化活動,讓學生潛移默化的接受中國精神和思政教育。利用新媒體宣傳推廣平臺和藝術學院公眾號等渠道,推送中國精神教育相關的學生創作作品,用藝術方式隱性滲透思政教育內容,為學生的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3]。
3.滲透于高校社會實踐
開展體驗式與情景性和實踐性的思政教育活動,讓學生切身感受到生動的中國精神,充分體驗中國文化的魅力價值。一是組織學生到抗戰精神的傳統教育基地。本著雙向收益與資源共享的原則,開展常態化的校地合作交流機制,使其成為大學生社會實踐基地。二是展示社會實踐思政教育成果,注重教師主導性與學生主體性的充分結合,促進專業創作和社會實踐的雙向融合,在社會實踐思政教育成果展上,展示手繪與攝影和音樂等藝術作品,將學生以藝術的形式表達出中國精神,確保思政教育的針對性。
總結:
在高校思政教育中,需迎合人才培養需求和專業特征及學情等實際情況,將中國精神融入理論課與實踐活動中,讓學生回顧中國記憶,充分發揮中國精神在思政教育中的載體等作用,從而推動思政教學效率和質量的提升。
參考文獻
[1]李林杰.共產黨革命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踐路徑研究[J].黑龍江教師發展學院學報,2020(9).
[2]蘭琪琪.浙西南革命精神融入地方高校思政課的路徑探析[J].品位·經典,2020(3):78-79.
[3]王詩璇,孫海英指導.網絡時代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徑[J].作家天地,2019(17):84-85.
作者簡介:葉蓮(1986.09-),女,漢,碩士講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