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曉東
內容提要 本文以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建黨百年報道為例,考察了在“四全媒體”理念指引下,主流媒體重大主題報道的創新實踐,縱深推進全媒體融合的轉型路徑。具體表現為:全時空報道、全鏈條傳播,構建全程媒體;技術賦能,調動多重感官體驗,打造全息媒體;極致用戶參與,引入用戶生產內容,形成全員媒體;平臺化聚合呈現、精準傳播,實現全效媒體。
“四全媒體”是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體學習時提出的,指全程媒體、全息媒體、全員媒體、全效媒體。可以說從時間空間、信息形態、參與主體、功能效用等維度,為全媒體賦予了新內涵,指明了媒體融合轉型的道路和方向。中央和地方各級主流媒體將“四全媒體”理念融入報道實踐中,特別是重大主題報道當中。本文以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建黨百年報道為例,探究“四全媒體”視角下重大主題報道的創新實踐和全媒體轉型路徑。
全程媒體,顧名思義是指全過程記錄報道,在時空維度上概括了媒體的內容生產特征。時間維度上,從事件的開端到結束,全過程報道;空間維度上,只要是民眾關注的內容,包括臺前和幕后,都應進行報道呈現。在總臺的建黨百年報道中,全程媒體理念展現得淋漓盡致。
2021年1月7日、1月18日,大型系列報道《中國共產黨百年瞬間》《奮斗百年路 啟航新征程》先后開播,總臺率先拉開了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主題報道序幕,全景式報道黨的光輝歷程和寶貴經驗,展示共產黨人不忘初心、砥礪奮進的感人事跡,彰顯“人民至上”信仰力量的薪火相傳。進入3月,秉持“透過檔案看精神”理念的百集微紀錄片《紅色檔案》上線,讓史料穿越時空“開口說話”,多維度呈現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故事和使命擔當。4月,紀錄片《絕筆》、5月,百集紀錄片《山河歲月》《紅色財經·信物百年》、6月,24集大型文獻專題片《敢教日月換新天》等,分批次分梯隊播出,接連不斷、高潮迭起,營造出慶祝建黨百年的濃重輿論氛圍。
做好7月1日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報道,是建黨百年報道關鍵之中的關鍵。當天6時,總臺推出直播特別報道《百年風華 再啟新程》,3小時45分的直播報道成為當天的高光時刻、經典時分,5G、4K/8K、AI等新技術新手段的應用,打造出空前的莊重感、儀式感、現場感,讓整場直播像電影大片般雄渾壯觀、激蕩人心,電視端直播及相關報道觸達觀眾26.85億人次,刷新紀錄。濃墨重彩的直播報道也成為全網“信源”,在微博快手抖音等全平臺覆蓋傳播,各大媒體也紛紛精選其中的高燃瞬間、難忘時刻和總書記的重磅論述進行二次創作、二次傳播。其中,總臺新媒體團隊,在慶祝大會進行中和結束不久,制作發布短視頻13條,點擊量超5億,多條點贊超過300萬,在微博平臺設置的3個建黨百年話題總閱讀量超100億,創下“百年突破百億”的新高。
慶祝大會直播報道怎么“煉成”的,幕后有哪些精彩故事,也是民眾關注的熱點。全程媒體的內涵之一就是要實現全方位報道,盡最大可能滿足用戶的信息需求。時政Vlog《燃!一百響炮聲是怎樣煉成的?》《在“祖國心臟”里“熬夜”是有多難忘》等產品,將鏡頭對準禮炮兵、總臺報道團隊,呈現不為人知的幕后故事,在輕松的敘述中,有對艱辛付出的致敬,和身在其中的自豪和珍惜。依托“CMG觀察”微信公眾號,總臺還推出11篇閱讀量10萬+的稿件揭秘直播報道幕后。比如《這個視角太清奇,沒別的,就是近!》采用動物擬人化風格,以鴿子視角反映攝像師的默默付出;《CMG傳說丨“神器卡牌”獲取指南》以年輕人歡迎的游戲卡牌形式,介紹了高空作業平臺、AI智能追蹤拍攝設備、“天鷹座”&“天琴座”索道攝像機等直播設備,讓人深感直播背后的艱辛和不易。
全息媒體是新聞報道在信息形態上展現出的新特征,突破了傳統報道對單一信息形態的依賴,融合圖文、視音頻、動畫、手繪、VR、AR等多元信息形態,充分調動用戶的多重感官體驗,打造多維度、全視角、廣尺度的融合報道,從而提升傳播效果。這意味著在信息技術加持之下,報道表現形式的極大豐富,產品形態全、用戶體驗深。
總臺慶祝大會的直播報道,全部啟用4K拍攝制作,通過超高清的畫質、精心設計的鏡頭語言,讓觀眾身臨其境。400米極限跨度架設的天鷹座二維有線索道4K攝像機,在天安門廣場上空移動拍攝出大量精彩的運動鏡頭,比如讓網友驚嘆“整齊得宛如復制粘貼”的國旗護衛隊正步行進畫面。18米重型伸縮搖臂4K機位實現的“一鏡到底”拍攝,完美呈現了三軍儀仗隊走下紀念碑座、穿過黨徽拱門、正步向天安門和國旗桿行進的長鏡頭,55秒一氣呵成,展示出黨徽、年號、紅毯、天安門等關鍵要素的環境關系,詮釋出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奮勇前行的堅定信念,給人強烈的現場感。AI技術也被廣泛采用,系列產品《百年光影·生動》運用AI技術對記錄黨史瞬間的黑白影像進行修復,并讓照片動起來,致敬先烈、致敬楷模。《4K+AI上色修復八路軍作戰現場》《AI修復首都建設大場面》《AI修復重現第一批國產汽車駛下生產線》等產品讓人沉浸其中,有重返歷史現場之感。
在圖文、視頻報道之外,總臺的建黨百年報道,涵括了VR、MV、H5、沙畫、快閃、燈光秀等幾乎所有的產品類型,目的就在于為用戶帶來多重感官體驗,提升傳播效果。



《建黨100周年“百億像素”》采用VR云展館、VR探館短視頻、Vlog探館短視頻等形式,將紅色歷史與地圖呈現相結合,以300億超高清像素、360度環視視角,展現百年來重大歷史事件舊址、紀念館等場景以及各館內藏品、文物等,在超高清細節影像中,讓用戶零距離感受紅色圣地承載的光輝歷史。系列沙畫短視頻《畫中畫丨第一個一百年》,以每集5分鐘的篇幅,用沙畫的形式將建黨百年來的重點事件和人物故事娓娓道來,播放量破千萬。《振山河丨唱支Rap給黨聽》,以年輕化表達串聯黨的百年成就,激發新時代青年人的愛國使命感與民族自豪感。《致敬百年!“七一勛章”獲得者深情共唱〈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以“云同框、云演唱”形式,聚合19位功勛黨員共唱經典,感人至深,全網點擊量4.6億。8期主題快閃“唱支山歌給黨聽”,放歌蘇州、上海、烏蘭浩特等地,抒發對黨的深情與祝福,微博話題#快閃唱支山歌給黨聽#閱讀超過1.6億。30個城市的“向黨表白”大型主題燈光秀,通過璀璨光影、記者直播連線解說等方式,展現當地發展成就,講述黨的百年征程,全網實現10.17億的觸達人次,上千萬次的網友互動留言。
全員媒體從參與主體的維度,揭示了全媒體時代信息生產和傳播的特征。傳播主體多元化,人人都有麥克風,專業化生產(PGC)、用戶生產(UGC)并存,甚至聯合作業、協同創新。信息傳播過程中,用戶的點贊、評論、轉發等互動行為,已經成為信息傳播的必要環節,甚至是重要組成部分,用戶既是信息的消費者,也是生產者。這就要求必須考慮用戶的表達需求,讓用戶深度參與其中,借助其評論點贊轉發等互動行為實現產品的廣泛傳播,二是積極聯合用戶,將其生產的內容融入報道和產品當中,實現報道視角的多元化和接地氣。


總臺推出的H5產品《這份隱秘的任務,交給你了!》,讓用戶“穿越”百年,領取隱秘任務,在場景中找尋點滴線索,做出關鍵抉擇從而完成任務,通關后還能獲得專屬海報,從而賦予了用戶滿滿的參與感、互動性、成就感。“仿佛親身經歷那個時代,隱秘而偉大”,“我一定會義無反顧、拼盡全力去實現,哪怕犧牲我自己!為了國家、為了民族、為了將來的他們”成為評論區的熱門留言,可見該產品潤物無聲的影響力。黨史學習互動產品《閃閃歲月 紅星穿越》,采用了年輕人喜愛的“小游戲”形式,設置“追紅星100年”任務目標,引導用戶追隨代表革命精神的紅星,并獲得箴言海報。產品上線7天瀏覽人數突破1億,微博相關話題閱讀量突破1.5億,許多青年用戶轉發海報并配文“以吾輩之青春,振興中華之青春”,掀起了一波敬先輩、愛國家、學黨史的互動浪潮。這些產品都是將互動做到了極致,用戶參與其中、沉浸其中才能推動故事情節發展,收獲獨屬于自己的體驗,從而也得到了用戶的認可,成為爆款產品。

建黨百年報道中,總臺特別注重引入用戶視角和用戶生產內容,實現產品的生動接地氣,提升報道的傳播力和影響力。中共一大會址留言簿上記載了超過10萬條的珍貴留言。留言的人是誰,現在又在哪呢?總臺聯合中共一大紀念館發起“尋找百位留言人@一大留言簿”大型全媒體活動,以普通人的人生經歷折射黨的百年奮斗歷程。用戶可以在H5聚合頁的“在線留言簿”板塊寫下留言,還可以上傳圖片、視頻表達對黨百年華誕的祝福。用戶上傳的內容,也成為專業內容生產(PGC)的重要素材來源。
《全國大學生黨史知識競答大會》在專業內容生產(PGC)和用戶內容生產(UGC)之間,探索了一種新的內容生產模式雛形。10期賽程中,每一期100所高校的100名選手在現場比拼,同時創新搭建“云上”答題團,同步演播室錄制帶動2800多所高校、1000多萬大學生及校友線上互動競答,在專業內容中引入多樣的用戶參與形式和主體視角,增強參與感和互動性,節目尚未播出就在大學生群體中掀起了黨史學習熱潮。
全效媒體是指精準滿足用戶的信息需求,媒體傳播效能大大提升。依托云計算、大數據等技術,用戶畫像日益清晰,媒體可以根據用戶需求對口生產、精準推送,分眾化、差異化傳播,力求傳播效果最大化。此外,全效媒體還突破了功能尺度,要求融合內容、信息、社交、服務等各種功能,打造生態級聚合平臺,實現“信息一條街”式的服務。對主流傳統媒體來說,這意味著用戶思維和向平臺化媒體轉型。搭建自主可控的新媒體平臺,對用戶精準畫像,根據用戶信息需求和閱讀習慣生產,成為創新發展的一大著力點。
在建黨百年報道中,總臺整合各平臺優勢資源,針對“臺、網、端、微、屏、號”不同平臺用戶的收視和閱讀習慣,適配化生產,精準化推送,六位一體聯動傳播。百集特別節目《美術經典中的黨史》,在電視端以每集15分鐘的視頻形式呈現,符合電視觀眾連貫性收看的收視習慣,但是在碎片化閱讀的新媒體端,則以宣傳海報、文字、動圖、精選視頻段落相結合的形式予以呈現,對核心信息進行標題化提煉,便于用戶快速抓住重點,對感人的現場則沿用視頻表達,充分尊重新媒體用戶的閱讀習慣。大型文獻專題片《敢教日月換新天》在電視大屏以30分鐘的篇幅呈現,在小屏則推出了4分鐘的精編速覽版。同樣的《沿著高速看中國》《今日中國》等大型直播節目,在電視大屏和小屏呈現時,根據平臺特色,在報道重點、節目包裝、語言風格上都進行了適配化生產處理,為的就是在多平臺聯動傳播時,更好適配用戶閱讀習慣,實現傳播效果最大化。
2019年11月20日上線的央視頻吹響了總臺向平臺型媒體進軍的號角,它定位于綜合性視聽新媒體旗艦平臺,打造“有品質的視頻社交媒體”。在建黨百年報道中,央視頻幾乎集納了總臺推出的所有品類的視頻產品,從《紅色檔案》《敢教日月換新天》等紀錄片,慶祝大會直播,再到獨家V觀、總書記的一周、時政微紀錄等短視頻,實現了一平臺看所有的聚合式呈現。立足于獨有的“總臺算法”,根據注冊用戶的觀看偏好,結合宣傳導向、藝術價值等,將這些產品向用戶精準推薦,既滿足用戶喜好,又打破商業算法推薦可能導致的信息繭房問題。用戶在觀看節目的同時,還可以進行點贊評論轉發等互動,而這些反饋信息不僅是產品的重要評價指標,反映節目的網絡傳播效果,同時也為用戶精準畫像打下了基礎,為今后節目生產調整提供了重要參考依據。
在建黨百年報道中,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以“四全媒體”理念為指導和遵循,縱深推動媒體融合發展,創作出了一系列爆款產品。其核心是以先進技術為支撐、以優質內容為根本、以多品類多渠道的產品創作和分發,盡最大可能滿足用戶的信息需求,為用戶創造價值。這也是在輿論格局深刻變化的今天,主流媒體掌握輿論主導權和話語權,傳遞主流價值觀,提升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的必然選擇。
但是客觀來說,這些優質的作品,更多是依托于微博、微信、抖音、快手、B站等商業平臺的傳播、發酵,成為引發公眾廣泛關注評論的爆款產品,并未給總臺旗下的央視頻、央視新聞客戶端等自有平臺帶來最大化的流量和日活用戶。放眼長遠,將央視頻等打造成更廣泛用戶參與其中、用戶忠誠度和活躍度更高的生態級聚合平臺,應該是媒體融合縱深推進的發展方向之一,也是“四全媒體”理念的應有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