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新剛
(青島市市南區軟發中心 山東青島 266000)
在新舊動能轉換的背景下,青島市作為“一帶一路”的雙節點城市和建設中國-上海合作組織地方經貿合作示范區,戰略地位可見一斑。2020年,青島市實現生產總值12400.56億元,同年,深圳與廣州的生產總值分別為27670.24億元與25019.11億元。作為新一線城市,青島市的整體經濟實力和原一線城市之間有較大差距。而探究這一差距的根源,還需從青島各區市的經濟競爭力的情況來考察。2020年,青島各區市中,西海岸新區的生產總值最高,達3751.16億元,李滄區和萊西市的生產總值較低,分別是545.88億元和551.87億元。由此可見,各區市經濟發展兩極分化態勢明顯。因此,評估和審視青島各區市的經濟競爭力,明晰不同區市之間的差距,把握不同區域的競爭優勢,對于抓住新的發展機遇,提升青島市城市整體競爭力至關重要。
國外學者從不同角度對區域經濟競爭力展開研究。ShaleenSinghala(2013)等認為城市復興和商業戰略不是相互脫節的,據此提出了由再生和產權主導的、與商業戰略相聯系的城市競爭力評價層次模型,并用于評價英國城市的競爭力。Juan José García Ochoa等(2017)認為地區競爭力的決定因素有經濟業績、勞動力市場業績、基礎設施和法令、基礎教育和醫療保健、合格的人力資本、基于經濟的知識六大方面,并以此構建了能夠評價三個地理級別(國家、州和市)的競爭力評價模型。Hiro Ichikawa等(2017)依據采用全球電力城市指數(GPCI)編制的全球主要城市競爭力排名,從經濟、研究發展、文化交流、宜居、環境、生態等六大方面對排名的變化進行了研究分析。A.Seitkazieva(2018)等認為區域競爭力與管理決策無直接相關性,關鍵因素在于知識潛力,并通過建立模型得出了影響阿拉木圖市競爭力的主要因素為知識潛力、創新潛力、技術潛力、出口潛力和工業化潛力。
國內對于區域競爭力的研究始于上個世紀90年代末。理論研究主要圍繞區域競爭力模型的構建,王秉安(1999)等認為區域競爭力由三個直接競爭力因素即產業、企業和涉外競爭力,以及支撐它們的四個間接競爭力因素即經濟綜合實力、基礎設施、國民素質和科技競爭力構成。實證研究主要采用因子分析、主成分分析以及聚類分析對不同區域的競爭力進行評價。俞海飛與肖明月(2014)采用因子分析法對長江流域35個城市的競爭力進行評價排名,并分析了不同城市的競爭優勢和劣勢。龐漢(2014)運用主成分分析和聚類分析從地域分布、發展類型、發展特征、發展特色五個方面對廣西省縣域競爭力進行實證分析并提出發展建議。唐石(2015)基于由效益、基礎、消費、結構、科技五個方面自建的評價體系,運用主成分和聚類分析法評價了江蘇省三年的縣域競爭力,并將縣域分為最發達、較發達、中等發達和欠發達四種類型。趙曉蘭與王慧(2015)運用主成分和聚類分析方法,分析了菏澤市縣域競爭力。唐斌杰等(2016)運用主成分分析法,分析了川南市28區縣的經濟競爭力。張傳娜(2017)采用因子分析法,研究了吉林省縣域的經濟競爭力排名,并分別從發展趨勢、經濟發展條件、金融水平、經濟結構、經濟發展質量方面分析了競爭力的情況。
綜上所述,現有的關于區域經濟競爭力的文獻成果為本文提供了研究基礎。但是,縱觀現有成果,對青島各區市經濟競爭力的評價研究幾乎沒有。作為山東省新舊動能轉換的核心城市,青島各區市經濟競爭力的強弱對于實施山東省新舊動能轉換工程意義重大,只有進行客觀評價與定位,發揮優勢和凸顯特色,才能真正在新舊動能轉換的過程中明確各區市傳統動能的弱勢以及新動能的著力點,才能更好地為青島各區市乃至整個青島市的經濟發展賦能。因此,本文在現有研究成果基礎上,對青島各區市的經濟競爭力進行評價,以期為青島市經濟新舊動能轉換、實現協調發展、提升城市整體競爭力提供實證依據和決策參考。
本文在現有文獻研究的基礎上,結合青島市經濟新舊動能轉換的現實需求,遵循科學性、前瞻性、系統性、動態性的原則,從經濟實力、政府管理效率、對外經濟交流、經濟發展潛力、人民生活保障五個方面構建評價指標體系,以便為下文青島各區市經濟競爭力的評價提供支撐。
經濟實力是區域經濟發展水平最直觀的表現,是區域競爭力評價的基礎,也是競爭力貢獻的主要因素。同時,經濟實力是多因素影響的結果,是經濟規模、產業與企業的綜合表現。因此,本文選用地區生產總值和地區人均生產總值、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作為描述地區經濟規模的指標。選取第三產業占GDP的比重作為描述產業結構的指標。選取規模以上工業產值和建筑業增加值作為描述地區產業發展的指標。
政府管理效率對市場經濟的活力有重要的影響。在青島市經濟轉型與動能轉換過程中,既要充分發揮市場對資源的配置作用,亦需在出現信息不對稱、公共產品供給不足等市場失靈問題時,發揮政府對經濟發展的調控與管理職能。而政府的職能作用主要體現在政府的公共管理能力和服務效率方面。因此,本文選取人均公共財政預算收入與人均公共財政預算支出作為政府管理能力的量化指標。
對外經濟交流是影響區域競爭力的重大因素。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作為我國重要的對外貿易港口城市,青島各區市的對外經濟交流頻繁,對于拓展國外市場和引進技術、人才等優勢資源,推動經濟動能轉換發揮了重要作用。在構建經濟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時,加入對外交流的相關指標是非常必要的。因此,本文選取出口額以及進出口總額兩項指標作為對外經濟交流的量化指標。
經濟發展潛力是區域經濟競爭力的重要影響因素。本文認為,在新舊動能轉換背景下,發展潛力應體現為連接傳統動能與新動能的紐帶,以及在長期的發展中所形成的推動經濟增長的動力。考慮到規模以上固定資產投資數額連接著過去發展的結果與未來發展的能力,本文選用其作為反映地區發展潛力的指標之一。科技與教育是經濟轉型和動能轉換的持續推動力。因此,本文選取授權發明專利數、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從業人員數作為科技發展的代表性指標,選取萬人普通初中學校數作為教育發展的代表性指標。
人民生活保障是經濟發展成果的直接體現,是經濟競爭力水平在社會領域的重要參照,對于區域經濟競爭力評價也是不可或缺的因素。因此,本文選取就業人員平均工資、人均可支配收入、衛生機構數量作為反映人民生活保障水平的指標。
綜上,本文在進行青島各區市經濟競爭力評價時,構建指標體系如表1所示。
基于以上述評價指標體系,本文采用主成分分析與聚類分析相結合的方法對青島市各區市經濟競爭力進行定量分析。實證分析所使用的數據來源于青島各區市統計公報及年鑒、《青島市統計年鑒(2018)》。
主成分分析法的原理是將眾多指標的有效信息提取出來,對有關聯的指標簡化降維,轉化成若干個主成分,作為評價的新依據。可以有效解決指標間反映的信息重合的問題。
運用SPSS軟件對2017年青島市十個區市的原始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選擇相關系數矩陣法對主成分法適用性進行檢驗。輸出的結果中,65%以上的指標間相關系數大于0.3,因此適用主成分分析法。依據主成分累計方差貢獻率大于85%的原則提取主成分,由輸出結果可知(見表2),當提取三個主成分時,累計貢獻率為87.53%,表明這三個主成分涵蓋了原始指標的大部分信息。

表2 解釋的總方差
采用最大方差法對因子旋轉,得到旋轉后的因子載荷矩陣,可發現每個主成分對原指標的解釋具有側重性。第一主成分主要反映地區生產總值、人均GDP、人均預算收入、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建筑業增加值、出口額、進出口總額、規模以上固定資產投資額、第三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的指標信息,因此,該主成分可命名為競爭規模與結構。第二主成分主要反映了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從業人員、授權發明專利數、萬人普通初中數、就業人員平均工資、人均可支配收入、衛生機構數量的指標信息,因此,該主成分可命名為競爭效益與潛力。第三主成分主要反映了人均財政支出、社會消費品零售額的指標信息,因此,該主成分可命名為競爭效率與動力。這三大主成分從不同的角度對青島各區市經濟競爭力進行了詮釋。從新舊動能轉換的視角來看,規模與結構代表了傳統動能的存量狀態,也是新動能的著力點;效益與潛力代表了動能轉換取得的成果以及未來的持續發展空間;而效率與動力則成為二者的橋梁和紐帶,在新舊動能轉換過程中推動了結構和規模的變化并將經濟發展的成果與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緊密相連。
設三大主成分分別為F1、F2、F3,綜合得分函數為F。由得分系數矩陣可得:
F1=0.144X1+0.101X2+0.101X3-0.001X4+……-0.013X16+0.009X17
F2=-0.026X1+0.064X2+0.064X3-0.001X4+……+0.177X16-0.140X17
F3=-0.093X1+0.042X2+0.042X3+0.391X4+……-0.088X16-0.068X17
以主成分的方差貢獻率為依據確定權重,得出綜合得分函數表達式如下:
F=0.42F1/0.87+0.33F2/0.87+0.12F3/0.87
從上述表達式可看出:F1(競爭規模與結構)對F的貢獻率最高,F2(競爭效益與潛力)稍次之,F3(競爭效率與動力)對F的貢獻率相對較小。根據綜合及單個主成分的得分函數,得到青島各區市的經濟競爭力及單項競爭力的得分和排名(詳見表3)。

表3 青島市區域經濟競爭力評價得分
由表3中數據可知,青島各區市發展不平衡,市北區、城陽區、即墨區、李滄區、膠州市、萊西市、平度市的綜合得分小于零,即位于平均水平之下;從空間分布情況分析,沿海區市的經濟競爭力較非沿海區市強,經濟發展狀況較好。
西海岸新區經濟競爭力排名第一,競爭規模與結構得分第一,且遠高于第二名;競爭效益與潛力排名居中,得分小于零,低于平均水平;競爭效率與動力排名靠后,略低于平均水平。表明西海岸新區在競爭規模與結構方面的優勢最大,對其綜合得分的正向貢獻最大。
嶗山區競爭規模與結構方面排名居中,得分微略低于平均水平,即該區在以地區生產總值、規模以上工業產值為代表的競爭規模與結構方面,與西海岸新區差距較大;競爭效益與潛力得分較高,該區居民生活及科技創新水平較高,大幅度提高了該區的經濟競爭力;競爭效率與動力排名第一,第二名與其差距較大,可以看出其在消費方面處于競爭優勢。
市南區競爭效益與潛力得分排名第一,該區人民較高程度的享受經濟發展成果(人均可支配收入等排名第一),科技發展水平也較高;在競爭規模與結構方面,排名第三;競爭效率和動力得分排名靠后,消費動力不足。
城陽區、膠州市、市北區、即墨區排名居中。城陽區的消費動力充足,較大程度提高了其競爭力;競爭規模與結構、競爭效益與潛力得分處于青島市平均水平,與其綜合排名較為相符。膠州和即墨有相似之處,二者的競爭規模與結構排名分別為第二、第四,雖不能與西海岸新區相提并論,但與其余地區相比,仍占有優勢;競爭效益與潛力得分排名均靠后,科技創新能力不足;競爭效率動力方面,膠州得分較即墨高,二者分別排第四、第八名。市北區在競爭效益與潛力方面較占優勢,居民生活水平在青島各區市中排名靠前;但競爭規模與結構、競爭效率與動力方面排名倒數,處于劣勢,大大拉低了其得分。
李滄區、平度市、萊西市在三個方面排名均偏后,說明三個區市在競爭力方面處于弱勢地位,缺乏增強經濟競爭力的支撐點。李滄區競爭效益與潛力得分排名第四,競爭規模與結構得分排名最后,經濟規模體量最小。平度市與萊西市的得分排名類似,在競爭規模與競爭效益方面排名倒數,但在競爭消費動力方面,二者排名狀況相對靠前。
為了更好地體現青島各區市的經濟競爭力特點,明晰不同區市的優劣勢,本文進一步采用K-MEANS法進行聚類分析。聚類分析將分析對象依據數據劃分成若干子集,每個子集間的對象彼此相似,而不同子集之間不相似。根據青島各區市整體發展情況,對青島市各區市經濟競爭力進行聚類分析的結果如表4所示。

表4 青島市區域經濟競爭力聚類分析結果
第一類(發展速度快,潛力大,競爭優勢明顯):西海岸新區。競爭力強,為國家級新區,發展迅速。西海岸新區在新舊動能轉換中占據戰略地位。區位優勢明顯,位于山東藍色半島經濟區和環渤海經濟圈內,海岸線狹長,海洋貿易交通便利,輻射域廣。政策優勢明顯,多個經濟開發區與生態園區等駐扎于此,科研機構和高校數量較多,為新動能的培育創造了良好的外部條件。第二、三產業發展迅速,形成了以石油化工、港口航運、家電電子、機械等六大千億級產業集群,海洋經濟生產總值領先其他區市。同時,高端服務業發展迅速,主要代表有信息科技、旅游度假等。西海岸新區擁有世界第七大港口,吞吐量高,外貿優勢明顯,對外開放程度高于其他區市,進出口產品以機電、高新技術產品為主,發展空間和潛力大。
第二類(競爭力各方面較均衡,特色較突出):嶗山區。競爭力較強,且排名僅次于西海岸新區。各方面發展較均衡,產業特色凸顯,嶗山區已開啟“全域旅游”模式,利用自身優勢,致力于打造品質休閑度假區,以嶗山風景區和海岸線旅游帶動當地產業的發展;同時,其依靠金家嶺金融區,進行金融綜合改革,致力于打造青島市金融業產業聚集地。
第三類(發展較早,模式較成熟,但速度較慢):市南區、市北區。市南區和市北區是青島市發展最早的城區,發展模式較成熟,具有一定的二、三產業的基礎,人民生活水平較高,科技水平與人才質量好,為發展的主動能;但是近年來隨著一些行業的遷出,以及發展空間相對飽和,發展速度相對較慢。在新舊動能轉換的過程中,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短時間內無法完成,傳統動能向新動能的轉換存在較大困難。
第四類(發展較迅速,潛力較大,但基礎較弱):即墨市、膠州市。以上兩個市是近幾年發展起來的地區,發展較為迅速。經濟總量大,以第二產業為支撐點,但人民生活水平和科技創新能力不足。未來發展潛力較大,均有未來發展的優勢依托。在新舊動能轉換過程中,對于新動能的培育需求比較迫切。特別是即墨區以“青島藍谷”為發展依托,打造核心經濟區,吸引高端人才大力發展科技,把握沿海優勢發展海洋經濟,抓住政府建設海洋強國的政策機遇,打造特色產業以增強競爭力。
第五類(發展速度慢,競爭優勢不明顯):李滄區、城陽區、平度市、萊西市。以上四個地區雖然經濟競爭力水平不盡相同,但競爭規模排名均靠后,即經濟總量較小;相較平度與萊西市,城陽與李滄區在短時間內大幅提升競爭力的空間不大,調整和發展速度較慢。李滄區靠近市南、市北區,受其影響,第三產業在其發展中占優勢,定位于服務、科技導向性城區,但競爭力相比西海岸、市南等城區弱。平度市與萊西市競爭力水平低,處于初步發展階段,城鎮化率低,人民生活水平較其他區市差,亟需培育新模式、新業態,以發揮現有的資源優勢,促進新動能的形成。
本文通過主成分分析與聚類分析法對青島市各區市的經濟競爭力進行了評價和分析。研究發現:青島市各區市競爭力各有特點,以西海岸新區為代表的西南沿海地區的競爭力高于其他地區;聚類分析的結果顯示,各區市競爭力呈現出一定的聚集現象。總體來看,青島各區市發展不平衡,經濟競爭力差距較大,“木桶效應”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青島市整體競爭力的提升。
在新形勢下,經濟競爭力的提升也伴隨著新舊動能轉換的過程,二者相互影響相互促進。因此,未來青島市應該把握建設中國——上海合作組織地方經貿合作示范區的契機,加快各區市產業升級,打造新舊動能轉換示范地,補短板、強弱項,拓展產業承載空間,提升產業優勢特色,大力發展藍色經濟、特色旅游業、金融服務業等,形成特色產業集群與園區。在此基礎上,逐步提升自身的綜合競爭力,以實現各區市特色發展與青島市整體競爭力提升的共同推進,在山東省新舊動能轉換和經濟轉型中充分發揮青島市的引領和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