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 政
(沭陽南關醫院普外科,江蘇 宿遷 223600)
甲狀腺結節是甲狀腺細胞異常生長出現的散在病變,為臨床常見的甲狀腺疾病,其發病與飲食習慣、環境、遺傳及情緒有關,對患者的生命健康、生活質量造成一定影響。甲狀腺次全切術為臨床上治療甲狀腺結節的常用方法,其可有效切除病灶,緩解患者臨床癥狀,但其存在瘢痕形成率較高、手術創傷較大及術后并發癥發生率高等特點,嚴重影響患者預后效果[1]。甲狀腺腺葉切除術可完全切除甲狀腺腺葉,避免病灶殘留,且具有創傷小、瘢痕形成率低,術后復發率低的特點[2]。本文旨在探討甲狀腺腺葉切除術對甲狀腺結節患者甲狀腺激素水平的影響與安全性,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沭陽南關醫院2016年10月至2020年10月收治的70例甲狀腺結節患者分為對照組(35例)和試驗組(35例)。對照組患者中男性11例,女性24例;年齡25~65歲,平均(46.14±10.87)歲;病程1~30月,平均(19.48±4.63)月;疾病類型:甲狀腺腺瘤10例、甲狀腺腫14例、甲狀腺腫瘤11例;結節類型:單發性結節18例,多發性結節17例。試驗組患者中男性12例,女性23例;年齡24~66歲,平均(46.02±10.79)歲;病程1~29月,平均(19.19±4.28)月;疾病類型:甲狀腺腺瘤15例、甲狀腺腫12例、甲狀腺腫瘤8例;結節類型:單發性結節19例,多發性結節16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組間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符合《中國甲狀腺疾病診治指南:甲狀腺結節》[3]中的相關診斷標準者;經超聲檢查確診者;甲狀腺功能正常者等。排除標準:存在手術禁忌證者;既往甲狀腺手術史者;患有精神疾病,且不配合本研究者等。本研究經沭陽南關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及家屬均對本研究知情同意。
1.2 手術方法 對照組患者實施甲狀腺次全切除術:患者術中持仰臥體位,并對肩部行墊高操作,使患者的頭部呈后仰狀態,以裸露患者頸部,行頸叢神經阻滯麻醉后,于患者胸骨上切跡上方兩橫指位置處作一手術切口,切口呈弧形,而后于胸骨柄、甲狀軟骨間部位,分離頸闊肌后側結構組織,分離時需通過手術刀完成。于后方切斷甲狀腺結構組織肌群,以顯露腺體。手術過程應以右葉為起始點,而后將甲狀腺牽引至內上方,并沿腺體外緣處,向下實施分離操作,在腺體外緣部位,以前內側為方向,翻開甲狀腺體,以完全暴露腺體后側結構組織,切除結節和大部分腺體,在此過程中,需規避甲狀旁腺、喉返神經,以免出現損傷。實施縫合操作時,穿針深度需適中,以免傷及喉返神經,手術完成后,放置引流管,逐層縫合傷口。試驗組患者實施甲狀腺腺葉切除術:患者術中持仰臥體位,并對肩部行墊高操作,使患者的頭部呈后仰狀態,以裸露患者頸部,行頸叢神經阻滯麻醉,常規消毒后,于患者胸骨上切跡上方部位行手術切口,呈弧形,依次將皮下組織、頸闊肌切開,對頸闊肌后側結構組織行分離操作,暴露甲狀腺后,對腺葉行游離操作,處理下級血管分支,阻斷中靜脈,對上極腺葉實行分離操作。對腺葉上級的血管分支行阻斷處置,而后以內側為方向,對腺葉實施牽拉操作,在貼緊腺體被膜條件下分離結節部分。手術期間,需避免對神經、周圍血管組織造成損傷;手術完成后,通過常規方法實施縫合包扎處置,而后置入引流管。兩組患者均于術后隨訪6個月。
1.3 觀察指標 ①比較兩組患者臨床指標。記錄兩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引流量及住院時間;于術后24 h采用視覺模擬疼痛量表(VAS)[4]對兩組患者疼痛程度進行評分,分值為0~10分,分數越低,表明患者疼痛程度越輕。②比較兩組患者術前、術后6個月甲狀腺激素水平指標。分別于術前、術后6個月抽取兩組患者晨起靜脈血3 mL,以3 000 r/min的轉速離心10 min,取血清,采用化學發光免疫法檢測血清甲狀腺素(TT4)、甲狀腺過氧化酶(TPO)、促甲狀腺激素(TSH)水平。③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統計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包括聲音嘶啞、術后再出血、飲水嗆咳、低鈣抽搐、喉返神經損傷等。
1.4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 22.0統計軟件分析數據,計數資料、計量資料分別采用[ 例(%)]、(±s)表示,分別行χ2、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臨床指標 與對照組比,試驗組患者手術時間、住院時間均縮短,術中出血量、術后引流量均減少,術后24 h VAS評分降低,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指標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臨床指標比較(±s)
注:VAS:視覺模擬疼痛量表。
組別 例數 手術時間(min) 術中出血量(mL)術后引流量(mL) 術后24 h VAS評分(分) 住院時間(d)對照組 35 163.50±6.09 119.12±9.06 57.69±1.89 4.50±1.25 8.19±1.42試驗組 35 121.47±5.13 74.61±8.72 48.03±1.74 3.12±1.08 6.35±1.10 t值 31.227 20.941 22.246 4.942 6.060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2.2 甲狀腺激素水平 術后6個月,兩組患者血清TT4、TPO水平與術前比均降低,且試驗組低于對照組;術后6個月兩組患者血清TSH水平與術前比均升高,且試驗組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甲狀腺激素水平比較(±s)

表2 兩組患者甲狀腺激素水平比較(±s)
注:與術前比,*P<0.05。TT4:甲狀腺素;TPO:甲狀腺過氧化物酶;TSH:促甲狀腺激素。
TT4(nmol/L) TPO(IU/L) TSH(mIU/L)術前 術后6個月 術前 術后6個月 術前 術后6個月對照組 35 105.09±19.70 95.40±15.19* 141.03±30.89 96.58±27.69* 1.98±0.25 2.14±0.39*試驗組 35 105.38±20.89 84.98±14.63* 142.01±32.79 64.27±21.49* 1.94±0.21 2.96±0.45*t值 0.060 2.923 0.129 5.453 0.725 8.147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組別 例數
2.3 并發癥 與對照組比,術后試驗組患者并發癥總發生率降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例(%)]
甲狀腺結節是一種外科常見病癥,多發于中年婦女,為人體甲狀腺細胞出現異常增生現象,并于甲狀腺結構組織內產生團塊癥狀,通常情況下,此疾病臨床癥狀并不明顯,但伴隨病情進展,可導致患者出現疼痛、水腫、壓迫、心悸、體質量降低等癥狀,需予以及時治療。臨床多采用手術方式對甲狀腺結節患者進行治療,其中甲狀腺次全切術為臨床上較為常見的方法,其可有效切除病灶,但容易殘留惡性甲狀腺結節病灶,進而導致甲狀腺癌的復發,需二次進行切除手術[5]。
甲狀腺腺葉切除術與甲狀腺次全切術相比優勢較為明顯,對于甲狀腺結節良惡行性不明的患者采用甲狀腺腺葉切除術可完全切除甲狀腺腺體,避免惡性腺體的殘留導致的局部復發;對于沒有淋巴轉移的惡性腫瘤,該手術可避免二次手術對患者生理、心理造成的損傷;對于存在淋巴轉移的惡性腫瘤,只需單純地進行淋巴結清掃,即可避免并發癥和感染的出現,同時其操作簡單,可最大限度地避免對甲狀旁腺、喉返神經的損傷[6];而甲狀腺次全切手術僅切除病灶,易留存殘余病灶,疾病復發率較高,且其在手術中需對非患病腺體進行分離處理,因此手術時間長于甲狀腺腺葉切除術、術中出血量也多于甲狀腺腺葉切除術,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也較高[7]。本研究中,與對照組比,試驗組患者手術時間、住院時間均縮短,術中出血量、術后引流量均減少,術后24 h VAS評分降低,且術后試驗組患者并發癥總發生率降低,提示甲狀腺腺葉切除術可縮短甲狀腺結節患者手術時間、住院時間,減少術中出血、術后引流量,減輕患者疼痛程度,且具有較高安全性。
研究顯示,甲狀腺次全切術與甲狀腺腺葉切除術均可促進患者機體內甲狀腺激素水平的恢復,其中TT4是判斷甲狀腺功能和下丘腦 -垂體 -甲狀腺軸的重要指標,其水平與甲狀腺功能呈負相關關系,TPO即指甲狀腺過氧化酶抗體,其水平異常升高時,表明甲狀腺功能處于紊亂狀態;TSH即人體垂體分泌的激素物質,可提高人體甲狀腺功能,促進甲狀腺生長,其水平低于正常值時,可導致女性不育、男性陽痿等,還會影響兒童身體發育[8]。甲狀腺結節可致機體內甲狀腺激素水平發生紊亂,而甲狀腺腺葉切除術將結節腺體完全切除,可有效改善機體內甲狀腺激素水平[9];甲狀腺次全切手術僅切除結節部位,且術中易損傷甲狀腺,進而導致其機體內甲狀腺各激素水平發生紊亂[10]。本研究中,與對照組比,術后6個月試驗組患者血清TT4、TPO水平均降低,血清TSH水平升高,提示甲狀腺腺葉切除術可有效緩解甲狀腺結節患者機體內甲狀腺激素水平,且效果較好。
綜上,將甲狀腺腺葉切除術應用于甲狀腺結節患者的治療中可縮短手術、住院時間,降低術中出血量、術后引流量,減輕患者疼痛程度,調節機體內甲狀腺激素水平,且可降低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值得臨床應用與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