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小雪
(甘肅省景泰川電力提灌管理局,甘肅景泰730400)
為貫徹落實中央決策部署,按照“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的治水方針,圍繞“水利工程補短板,水利行業強監管”的工作總基調,水利部辦公廳、國家發展改革委辦公廳下發了“關于開展十四五大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現代化改造實施方案編制工作的通知”。甘肅省水利廳和甘肅省發展改革委員會轉發了該通知,并及時組織省內8座大型灌區開展灌區續建配套與現代化改造規劃的編制工作。甘肅省景電管理局積極響應上述指示精神,委托甘肅省水電院啟動了甘肅省景電灌區續建配套與現代化改造規劃編制的工作。
通過對景電灌區戰略地位和現狀情況分析,本次現代化改造規劃按照“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夯基礎”的思路,力爭至2035年灌區用水總量不大于5.11億m3,其中石羊河流域生態水量不小于1億m3,灌區有效灌溉面積控制在7.11萬hm2以內,保灌面積6.35萬hm2,達到89.3%;灌區水利用系數達到0.615,毛灌溉定額降至5 625 m3/hm2;糧食作物產值在目前7 800元/hm2基礎上提高30%至10 200元/hm2,經濟作物產值在目前22 500元/hm2基礎上提高30%至29 250元/hm2,糧食產量達到7 500 kg/hm2,高于甘肅省平均水平的30%。但景電灌區大部分工程為20世紀70—80年代建成,其間經歷幾次骨干工程改造,除景電一期工程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工程的實施效果未達到預期目標以外,其余項目目前運行均較好。在灌區信息化建設方面,已完成實施的灌區節水改造項目信息化和自動化水平低,傳輸不暢,應用系統不健全,無法滿足灌區現代化的基本要求。通過對灌區工程現狀及水資源利用現狀分析可以發現,目前灌區還存在以下問題。
景電一、二期總干渠、民調輸水渠和灌區部分支渠工程經過改造有效提高了輸水效率,但也存在一些工程不完備的問題,景電一、二期損壞較為嚴重的部分支渠、分支渠及渠道建筑物在輸水效率、渠系水利用系數方面有待強化。改造大型泵站項目在近些年實施時,景電一、二期泵站改造也被列入其中,加大該泵站的輸水能力,提高了泵站運行安全性,也降低了水泵運行能源的損耗及水量損失。灌區中控制系統及渠系建筑物老化,未經改造的泵站制約其用水效率,農業生產灌溉滿足不了要求,也限制其灌溉農業的發展。
受當時建設資金和設計標準的制約,修建久遠的景電灌區內其配套設施標準較低,且存在配套工程不完善的情況。隨著人類活動范圍的擴大,對灌區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在灌區配套設施建設,特別在渠道安全巡查道路與渠道防護設施等方面需要強化。同時,進行信息化能力升級改造的大型泵站,其部分閘門及總干渠、總干泵站實現了信息化控制,灌區整體信息化建設方面仍有不足之處,差異較大,在智能水利化實現過程中,仍要解決田間系統、部分泵站和渠系建筑物信息化配套的問題。
取水口位于黃河岸邊的景電灌區其骨干工程未布設調蓄建筑物,是一種高揚程揚水灌區。隨著市場化的提高,種植結構單一,各種經濟作物集中種植,使灌區內的灌溉用水集中在一個時段內,加大了供水矛盾與渠道集中使用的時間。用于緩解供水矛盾的調蓄工程建設顯得尤為重要,其可以保證用水高峰段的供水能力。
社會經濟的發展給灌區信息化的提高創造了很大空間,但是農村耕地生產效率受灌區分散土地模式的制約,加之農民對節水灌溉的田間配套設施修建意愿率較低,加大了推廣現代化高效節水灌溉的難度。目前現有條件支撐下該灌區約有60%的土地實施小田塊壟作溝灌和覆膜壟作溝灌等節水灌溉新技術。如采取合理的土地規劃與管理,加強土地集約化利用,推廣新型高效灌溉節水技術,灌區水利用與節水量得到提高,可提高灌區農作物產量與農民收入。
在生態環境非常脆弱的景電灌區,對其造成生態環境影響的因素有人類活動、水資源短缺及自然風沙移動等。灌區在阻止騰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南侵的問題上采取了治理沙化、推廣高效節水灌溉技術、防風林種植、發展農業生態環境等多層面的措施,做到高效用水的同時增加土壤涵養水源及固沙的能力,這些措施僅是建設水生態方面的起步階段,還需采取提高灌溉水利用率、增加固沙林面積、生態灌區推廣建設和宣傳等手段來促進生態區域與經濟的協調發展。
景電灌區的水費收繳是主要經濟的來源,農業灌溉水價的收繳多年來一直比成本價低50%左右,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加大了灌區配套設備的資金投入,而物價增幅一直高于水價增幅,灌區的簡單運行與維護依靠收取的水費來維持,進一步的維修養護經費投入始終不足,致使灌區每年的運行成本居高不下。當前灌區的水價占成本價的55%左右,為0.33元/m3。景電灌區是一個公益性工程,而該灌區高效節水的推進卻受制于水價收取的高低。進一步提高用水效益可通過積極發展高效節水灌溉,水管理精細化,改革水權、水價制度來實現。
灌區內信息化覆蓋水平、水管理以及供水能力等方面與信息化灌區有較大的差距,升級改造現代化的信息服務進展緩慢,管理水平跟不上現代化發展,一些基本的數據信息還需要人工繪制,極大地影響了工作效率。在工程水量管理、安全預警、用水戶監測等方面缺乏必要的信息化手段,造成工程分析、調度的時效性較差,不能及時指導工程決策、運行,對實施、效果評價也缺乏必要的數據支撐。在用水高峰期無法利用先進的技術設備實行智能化管理,管理任務繁重,人員需求較高。加快現代標準化管理須從管理體制、機制、升級信息化等多方面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