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桂華 王曉 馮瀟雅 中節能碳達峰碳中和研究院
聯合國自1992年通過《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以下簡稱《氣候公約》)以來,國際社會建立起協同推進碳減排的長效機制,眾多國家和地區推出了碳減排的規劃目標,制定實施了推動減排的系列政策和行動方案。截至目前,全球已有54個國家實現了碳達峰,132個國家承諾實現碳中和,歐盟、日本、韓國等國家和地區紛紛提出綠色新政。
我國目前是世界上溫室氣體排放量最大的國家,也是《氣候公約》第一批締約國之一。作為一個負責任的發展中國家,我國在加快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建設進程中,一直高度重視碳減排工作。2020年9月,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第75屆聯合國大會上代表中國政府鄭重承諾,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這一戰略目標的提出,既是我國更加積極主動地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向世界做出的莊嚴承諾,也是事關14億中國人民福祉和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重大決策。對此,應當樹立和強化系統性思維,從統籌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文明建設、統籌國際與國內大局、統籌短期和長遠利益的戰略全局高度,正確認識碳達峰、碳中和的必然性、重要性和緊迫性。既要積極履約踐諾,勇于擔當,堅韌不拔,大力推進,又要堅持立足國情,實事求是,科學有序,分步實施。
我國堅持把積極履行國際義務、應對全球氣候變化與實施高質量可持續發展通盤謀劃、協調推進,通過制定和實施經濟社會發展和應對氣候變化等國家戰略和規劃,采取一系列針對性政策措施,在節能降碳、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等方面取得顯著成效。截至2020年底,我國單位GDP能源消耗比2005年降低42.6%,累計減少能源消費22億tce;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降低約48.4%,相當于減少二氧化碳排放57.9億t;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費總量比重達15.9%,比2005年提高8.5個百分點,相當于減少了4.2億tce的化石能源消費。均提前超額完成我國對國際社會承諾的2020年目標。
煤炭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從2005年的72%降到2020年的56.8%。2020年,風能、太陽能裝機分別達2.81億kW和2.53億kW,比2005年分別增加200多倍和3000多倍;可再生能源裝機總量約占全球的33%,新增量約占全球的52%,連續8年成為全球可再生能源投資第一大國。2020年新能源汽車保有量500多萬輛,全國已建170萬個充電樁。
低能耗、低排放、高附加值的第三產業比重逐年上升,我國三次產業增加值比重,從2005年的11.6%、47.1%、41.3%,變為2020年的 7.7%、37.8%、54.5%。2020年,節能環保產業創造產值7.58萬億元,綠色低碳領域為全社會增加了上千萬個就業崗位。
2020年,我國在全面實現節能減碳目標的同時,國內生產總值突破百萬億元,比2005年增加了4倍,1億農村貧困人口擺脫貧困,建成全面小康社會;全國重點城市PM2.5平均濃度33μg/m3,比2015年下降34%,基本解決了酸雨問題。
在充分肯定我國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已經付出艱苦努力和取得顯著成效的同時,必須承認,目前我國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費和碳排放國家。2020年,我國能源消費總量達到49.8億tce,約占全球能源消費總量的24%,單位GDP能耗強度約是美國的2.2倍,歐盟的3倍,日本的2.7倍,全球平均水平的1.5倍。化石能源消費占一次能源消費的比重仍在80%以上。2020年,我國碳排放總量103億t,約占全球碳排放總量的28%,單位GDP碳排放強度約是美國的3.1倍,歐盟的4倍,日本的3.3倍,全球平均水平的1.8倍。特別是受我國能源資源稟賦條件制約,目前在一次能源消費結構中,煤炭仍占56.8%,比世界平均高出約30個百分點,比美國高出約47個百分點,減少化石能源特別是煤炭消費以減少碳排放的壓力遠遠高于其他國家。無論是控制能源消費、碳排放總量和強度,還是優化能源生產和消費結構,我國與世界先進水平比較,均存在很大的差距。
我們不僅在能源消費、碳排放強度和能源結構上,與世界先進水平有較大差距,而且,更為關鍵的是我國依然處在持續加快推進工業化、城市化的發展階段,經濟社會發展與作為其重要物質基礎的能源生產和消費仍然處于一個持續上升的通道,主要由化石能源消費決定的碳排放總量也繼續處在上升通道。
世界上已經實現碳達峰的美、歐、日等發達國家和地區,經歷了一個自然達峰的過程,跨越了從開始工業化到現代化數百年的時間,而從碳達峰到碳中和又經歷了45~70年。我國作為后發追趕型國家,無論是推進工業化、城市化,進而基本實現現代化,還是控制化石能源消費總量和溫室氣體排放、實現碳達峰、碳中和,均要壓縮在比發達國家減少數十年甚至數百年的時間內,需要走出一條化石能源消費、碳排放總量和強度快速下降的新路子。我國在現有基礎上,通過不到10年的時間實現碳達峰,再經過約30年的時間實現碳中和,如果囿于現有能源結構、產業結構和技術路徑是不可能的,有賴于科學技術的重大突破與創新。
我國綠色低碳技術取得了積極發展,也積累了一些優勢,但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整體上仍處于“跟跑”狀態,在許多領域仍然缺乏關鍵核心技術,創新鏈與產業鏈協同能力不夠,技術轉化率偏低。這使得我國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面臨著由發展階段、創新能力、能源和產業結構的特殊性和復雜性所決定的十分嚴峻的形勢和前所未有的挑戰。
推動我國在10年之內實現碳達峰,30年后實現碳中和,與我國在建成全面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目標后,開啟建設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目標奮進是同步并行的。推進碳達峰、碳中和,要堅持系統思維,統籌經濟高質量發展與推進節能減碳,既要積極轉變發展方式,堅決控制能源消費和碳排放的粗放增長,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態環境的需求,又要切實保障國家能源安全,維護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的用能權益。要堅持實事求是,科學有序,分類指導,分步實施,避免一哄而起、“一刀切”等簡單粗暴的“運動式”減碳。要科學地編制和組織實施全國碳達峰總體方案和重點領域行業實施方案,明確路線圖、時間表和相關政策措施,把推進“雙碳”納入與經濟高質量發展協調運行、相互促進的軌道上來。
實現碳達峰、碳中和,關鍵在于用綠色低碳技術替代傳統技術,技術創新也是加快綠色革命的主要驅動力。近年來,世界主要經濟體紛紛布局綠色技術創新發展戰略,推動綠色技術成為新的增長極,爭奪新一輪產業革命的競爭優勢。我國應當以推進“雙碳”為重要契機,發揮舉國體制和市場機制的雙重優勢,動員各種資源,調動產學研用等各方積極性,全面布局、加快推進可再生能源、智能電網、氫能、儲能、新材料、電動和氫燃料汽車、碳捕捉利用及利用、資源循環利用鏈接等成本低、效益高、減排效果明顯、安全可靠,具有推廣前景的低碳、零碳和負碳技術取得系列重大突破,并盡快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實現產業化。
2019年,我國能源活動碳排放約98億t,占全社會碳排放約87%。從能源品種看,燃煤發電和供熱排放占能源活動碳排放比重44%,煤炭終端燃燒排放占比35%,石油、天然氣排放占比分別為15%、6%。要實現“雙碳”目標,必須推動能源革命,加快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和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要嚴格控制化石能源特別是煤炭消費增長,合理調控油氣消費,有序引導天然氣消費。因地制宜發展水電,安全高效發展核電,大力發展風電、太陽能、生物質能、海洋能、地熱能。積極發展綠色氫能。加快抽水蓄能和新型儲能規模化應用,提高電網對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的消納與調控能力。
我國工業、建筑、交通部門分別占終端碳排放的70%、20%和10%,加快推動這些領域的綠色轉型升級,是實現“雙碳”目標的重中之重。要堅決遏制高耗能、高排放行業盲目發展,嚴把新上項目的碳排放關,防止碳排放攀高峰。推動能源、鋼鐵、有色、石化、化工、建材等傳統產業優化升級。
大力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新材料、生物、新能源、節能環保等新興產業。發展智能制造與工業互聯網。發展循環經濟,提高資源能源利用效率,從源頭上實現經濟發展與碳排放和污染物排放脫鉤。城市和鄉村建設都要落實綠色低碳要求。推進既有居住建筑節能更新改造,持續提高新建建筑節能標準。加快發展超低能耗、近零能耗、低碳建筑,鼓勵發展裝配式建筑和綠色建材。在基礎設施建設、運行、管理各環節落實綠色低碳理念,建設低碳智慧型城市和綠色鄉村。構建綠色低碳交通運輸體系,加快形成綠色低碳、多元立體運輸方式。優化運輸結構,提高鐵路、水運、海運、航空等低碳運輸方式比重,優先發展公共交通等綠色出行方式。發展電動、氫燃料電池等清潔零排放汽車,建設加氫站、換電站、充電站。推動我國產業體系從全球產業發展的“跟跑者”向“領跑者”轉變,形成更多中國制造和中國創造品牌。
加快應對氣候變化立法,健全生態環境、清潔能源、循環經濟等方面法律法規和標準。完善電價形成機制以及差別化用能價格政策,對節能環保、可再生能源、循環經濟、低碳零碳等技術、產品、項目、企業在財政、稅收、價格上實行鼓勵性的政策。建立健全有利于綠色低碳發展的財政投入體系,加大公共資金支持力度,發揮公共資金引導與杠桿作用,鼓勵吸引社會資本參與綠色投資,設立相關產業投資基金。建立完善綠色金融體系,設立碳減排貨幣政策工具,補充完善綠色債券支持項目目錄和綠色產業指導目錄,支持金融機構發行綠色債券,創新綠色金融產品和服務。研究設立國家綠色低碳轉型基金。建立完善碳交易市場,逐步覆蓋鋼鐵、石化、化工、建材、造紙、有色、航空等重點排放行業,將碳匯納入碳市場,豐富交易品種和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