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風險可控制,技術可操作,經濟可承受”的原則,開展中輕度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對優先保護類耕地實行嚴格保護,確保其面積不減少,土壤質量不下降。對安全利用類耕地結合本地主要作物品種的種植習慣,制定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方案,選用、推廣“六改”農藝措施(即改良酸性土壤、改革施肥技術、改善灌溉方式、改進耕種措施、改變越冬狀況、改選適宜品種),選擇抗性強、重金屬低積累的作物品種,在蔬菜、水稻等種植區域進行示范推廣,推廣應用石灰調節、優化施肥、水分調控、葉面調控、深翻耕等實用技術,施用有機肥、鈍化劑、土壤調理劑等。安全利用技術通常分為三大類:農藝調控類技術,土壤調理類技術,綜合調控類技術。在實際工作中,針對不同污染地塊采取不同的治理措施,采用分區措施,通常分為兩個區:一是安全利用區,二是治理修復區。現對兩個區采取的措施進行如下歸納整理,不足之處,敬請多提寶貴意見。
安全利用區內除少量經濟作物和林果、苗木外,基本上以大田作物(小麥和玉米)為主,所以平面布置應根據項目種植類型,合理布局及分區,具體地塊劃分及技術處理如下:
鈣鎂磷肥又稱熔融鈣鎂磷肥,是一種含有磷酸根的硅鋁酸鹽玻璃體。鈣鎂磷肥是灰綠色或灰棕色粉末,含磷量為12%~18%,主要成分是能溶于檸檬酸的α-Ca3(PO4)2,還含有鎂和少量硅等元素。鎂對形成葉綠素有利,硅能促進作物纖維組織的生長,使植物有較好的防止倒伏和抗病蟲害的能力。培育大苗時作為底肥效果很好,植物能夠緩慢吸收所需養分。
針對項目區,所有采樣點的土壤pH 平均為4.89,為酸性土壤,采樣點的土壤pH 最高為6.5,最低為4.2,本區域可全面覆蓋實施。
1.含量。有效磷含量≥12%,氧化鎂含量≥8%,氧化鈣含量≥25%,二氧化硅、鐵、錳、銅、鋅等多種微量元素≥25%。
2.用量。每667 m2用量25 kg。
3.用法。結合深耕,作基肥深施。
4.時間。秋季小麥播種前,1年1 次。
葉面調控是指通過葉面噴施硅、硒、鋅等有益元素,提高作物抗逆性,抑制作物根系向可食部位轉運重金屬,降低可食部位的重金屬含量。該技術操作簡便,主要選用可溶性硅、可溶性鋅、可溶性硒等原料,可以根據作物種類、土壤中有效態硅或鋅的含量優化組合。
1.施用量。藥劑兌水500~800 倍液葉面噴施,無人機噴施每667 m2用量50 mL,1年噴施2 次。
2.主要技術參數。氨基酸≥100 g/L、鋅+硼≥20 g/L、有機硒≥6.0 g/L。
3.時間。小麥在拔節期至灌漿期噴施,玉米在大喇叭口期至吐絲期噴施。
項目區種植作物主要為小麥、玉米,增施有機肥作為基肥,選擇適宜的氮、磷、鉀品種,合理施用復混肥,能夠降低作物籽粒質量的金屬含量。氮肥施用時,優先銨態氮或者硝態氮的施用比例。磷肥施用時,推薦使用鈣鎂磷肥;鉀肥施用時,推薦使用硫酸鉀。
1.增施有機肥。每667 m2用量1 t。有機肥產品質量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行業標準(NY 884—2012)。秋季小麥播種前,配合深耕措施同時實施。
2.增施復混肥。全覆蓋,每667 m2用量40 kg。總養分含量45%,其中氮含量25%,五氧化二磷含量10%,氧化鉀含量10%。肥料為硫酸鉀型。秋季小麥播種前,配合深耕措施同時實施。
土壤與犁底層甚至母質層的潔凈土壤充分混合,稀釋耕地表層土壤污染物含量。深翻耕的實施時間一般為冬季或春耕翻地時,無需占用農時。深翻耕實施的時間、周期和深度等需根據當地的種植習慣、作物類型、土壤類型和耕作層厚度等來確定。
修復區采取原位鈍化法(綜合類技術)。
品種推薦低積累農作物品種。因為每年主播(種)品種更新換代比較快,所以品種推薦名錄以河南省種子管理站發布的《河南省種植品種布局利用意見》為主,各縣市根據推薦名錄自行選擇高產、抗病、低積累的品種。
1.施用量。藥劑兌水500~800 倍液葉面噴施,無人機每667 m2噴施量50 mL(1年2 次)。
2.主要技術參數。氨基酸≥100 g/L、鋅+硼≥20 g/L、有機硒≥6.0 g/L。
3.時間。小麥在拔節期至灌漿期噴施,玉米在大喇叭口期至吐絲期噴施。
1.深度。耕作層加5 犁底層厚度應在30 cm 以上。
2.方式。用旋耕機方式,土壤進行充分深翻混合。
3.時間。秋季小麥播種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