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霓
(廣州商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廣東 廣州 511363)
課程思政指以構建全員、全程、全課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將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的一種綜合教育理念。2018 年12 月7 日至8 日在北京召開的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就指出,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各類課程都要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2019 年3 月18 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提出要“挖掘其他課程和教學方式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實現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2020 年5 月28 日,教育部印發的《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更明確提出,課程思政建設要在所有高校、所有學科專業全面推進,堅定學生理想信念,切實提升立德樹人的成效。
中國語文是中華民族文化精神的重要載體,學習大學語文也是當代大學生尋找中華民族精神家園的重要路徑。大學語文這門課自身所具有的獨特資源優勢,使其可以肩負起課程思政的重任。與此同時,在課程思政的目標指引下,我們更要樹立“大語文”的教學觀念,在培養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的同時,增進學生的文化認同,堅定學生的文化自信。
課程思政在本質上還是一種教育,是為了實現立德樹人。自孔子開創中國最早的平民教育以來,“育人”以“育德”為先、為本,注重傳道授業解惑、育人育才的有機統一,一直是我國教育的優良傳統。現代教育理論KAPO 模型的“三維目標”(即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中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也在一定程度上對課程思政提出明確的要求。
思想政治教育解決的是“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的問題,是做人的工作,這是我們黨和國家的優良傳統和各項工作的生命線。作為一名大學教師,我們要始終堅持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注重加強對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教育,傳承和創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積極引導當代學生樹立正確的國家觀、民族觀、歷史觀、文化觀,從而為社會培養更多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培養合格的建設者和可靠的接班人。目前國內各類高校開設大學語文課程,使用的教材雖然不一而足,但是無一都是從古今中外的文學作品中選取經典名作,以培養學生的文學鑒賞能力、寫作水平與人文情懷。以使用最為廣泛的華東師范大學版《大學語文》為例,該教材共包含12 個單元,單元主題分別為:“仁者愛人”“和而不同”“以史為鑒”“胸懷天下”“故園情深”“禮贊愛情”“洞明世事”“親和自然”“關愛生命”“浩然正氣”“冰雪肝膽”“詩意人生”。從主題分類上看,就體現了明顯的課程思政的元素。
“大學語文”不僅僅是一門講授語文知識的課,還應通過培養學生對祖國優秀文化、文學精品的鑒賞水平和審美表達能力,從而提高他們的人文精神和高尚的品德,鑄造“中國人為人的道德”(魯迅語)。華東師范大學版《大學語文》主編,已故的徐中玉教授曾明確指出:“從語文的‘人文性’角度考慮,大學語文課程的開設,有利于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有利于陶冶情操、凈化心靈、涵養性情;從語文的‘工具性’角度考慮,開設大學語文課程,旨在完成基礎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以后,使語文的學習不致中斷,進一步提高大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
因此,講解經典文學作品的同時,不僅要重視大學語文的“工具性”,而且要從立德樹人的角度結合“人文性”來設計我們的教學環節,在培養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的同時,從文本出發,在當代大學生中倡導于家為國濟世愛民的偉大抱負、反躬自省正己修身的優良品質、恪守原則磊落坦蕩的意志胸襟、自尊自愛獨立平等的愛情觀念、關懷他人感恩懷德的人文情懷以及敬畏生命欣賞生命的信念追求、祥和寧靜悅享生活的詩意情懷。在講解寫作知識與進行寫作技巧點撥時,則要時刻注意授課過程中,培養學生嚴肅規范的研究態度、搜集及整理信息的能力,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和創新精神,培養學生以青年風格、青年視角和青年話語寫好中國故事,講好中國故事的意識。立足“立德樹人”,依托經典文本,弘揚中華優秀倫理文化,引導當代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這是大學語文課程義不容辭的責任,也是授課教師的神圣使命。
通過經典文學作品的鑒賞與基礎寫作能力的訓練,有助于提高學生正確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并為后續專業課程的學習奠定基礎;其次是通過培養學生從課堂上有限的知識點去拓寬、開發、自學、應用其他方面的興趣,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再次,有助于促進青年學生重新關注優秀的傳統精神理念在當今社會的意義與傳承,喚起文化自覺,恢復民族自信,實現民族文化認同,確立文化自主的意識和文化創新的精神。
這一點也要求任課教師在備課時狠下功夫,深入挖掘課程內容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關注時代,關注社會,發揮課程的立德育人功能,堅持知識技能的培養和情感精神的教化相統一,寓價值觀引導于知識傳授之中。
課程思政本身就意味著教育結構的變化,即實現知識傳授、價值塑造和能力培養的多元統一。但是,由于種種主客觀原因,課程教學實踐中往往很難做到三者的真正融合,而課程思政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抓住了目前教育中的這一痛點,是對這三者重新統一的一種回歸。因為課程思政要求教師在教學中不僅僅停留在“授業”,還要進行“傳道”和“解惑”,要將教學與學生當前的人生遭際和心靈困惑相結合,有意識地回應學生在學習、生活、社會交往和實踐中所遇到的真實問題和困惑,真正觸及他們認知和實踐的隱性根源,從而對之產生積極的影響。
大學語文課程在單元主題的設計上,本身就特別強調了人文精神的滲透。在課程結構上,12 個單元主題既為課程脈絡,也為每個單元教學的開展布好了人文精神的底色,在此基礎上精選文本進行解讀,而在文本閱讀的同時也要回歸主題,最后結合現實社會或學生的生活實際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從而觸動學生對此單元主題的現實意義進行深入思考。這種以“主題解讀-文本閱讀-回歸主題-觀照現實”為教學主線的4 步教學法基本可以適用于本教材的大部分教學單元,使“仁者愛人”“和而不同”“以史為鑒”“胸懷天下”“故園情深”“禮贊愛情”“洞明世事”“親和自然”“關愛生命”“浩然正氣”“冰雪肝膽”“詩意人生”,這12 個單元主題既獨立,又有所關聯,構建多元立體的課程結構。
以“仁者愛人”單元主題為例,入選第十一版教材的文章包括《齊桓晉文之事》《趙威后問齊使》《原君》《室語》《范縣署中寄舍弟墨第四書》《懷大愛心,做小事情》6 篇作品。如果僅僅停留在對入選教材的文章進行傳統的解讀,學生不可能深入把握其思想精髓,并對如何影響自我生命產生深刻的觸動。因此在設計本單元的教學時,我們的教學思路是這樣的:第一步,先通過問題導入“為什么我們今天要講‘仁者愛人’?你心目中的仁者典范是誰?”引發學生的思考;第二步,對“仁”這一傳統倫理觀念進行主題解讀,借助《說文解字》對“仁”進行字體剖析,探討古人造字背后所蘊含的文化意義,再從《論語》眾多對“仁”的論述中選取有代表性的表述如“仁者,人也”“仁者,愛人也”“克己復禮為仁”等對“仁”的思想淵源進行梳理;第三步,精選文本如《齊桓晉文之事》進行分析,不僅僅是在字詞句上的解讀,或者是對孟子辯論藝術的探討,更重要的是通過這篇課文,使學生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孟子思想的時代意義以及對后世的影響;第四步,回歸主題,在學生重點把握儒家仁愛思想的基礎上,聯系中華傳統文化中其他學派如墨家“兼愛”思想等,探討其對中華民族精神品格的影響;最后,觀照現實,引導學生一起思考“仁”的現實意義,通過大量的現實案例尤其是熱點新聞(反面案例如食品安全問題、戍邊英雄被詆毀等,正面案例如抗疫英雄故事、溫暖人心的小故事等),啟發學生思考,使學生從內心深處認可孔子所說的“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并愿意在以后的生活中踐行仁者愛人的思想。
再以“禮贊愛情”單元主題為例,入選第十一版教材的文章包括《蒹葭》《長恨歌》《鵲橋仙》《沈園二首》《嬰寧》《永遠的蝴蝶》。我們可以按此思路來設計教學過程:首先,以常見愛情詩接龍游戲導入本課;其次,對中國文學中的不同題材如相思、閨怨、悼亡等進行初步的梳理;再次,精選文本如《蒹葭》《沈園二首》進行分析,本單元的文本在字詞句上較為易懂,更重要的是深層次地解讀如“《蒹葭》中的伊人意象”等,培養學生深入解讀文本的能力、獨立思考的精神、團隊學習的能力;回歸主題,串講部分經典愛情詩,對古代愛情詩常見的意象如明月、江水、鸞鏡、比目、鴛鴦、比翼鳥、連理枝、荷花等進行分析,并探討詩人對愛情婚姻的態度;最后,結合當代大學生戀愛的正反面案例,引導學生一起思考年輕人應該從經典文學作品中學到怎樣的愛情觀。
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是人才培養的根本問題,國外的有益做法可以借鑒,但是從根本上講必須扎根中國大地辦教育,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課程思政要求大學語文課程通過一系列改革,實現顯性與隱性教育的有機結合,促進學生的自由全面發展,充分發揮教書育人的作用。
在顯性教育層面,需要我們在課堂上,把政治認同、國家意識、文化自信、人格養成等思想政治教育導向與大學語文課程固有的知識、技能傳授有機融合。因此在教學上,在傳統講授的基礎上,可引入任務導向、翻轉課堂等新型教學模式,廣泛采用啟發、討論、案例教學等方法,并借助現代信息化教學平臺,依托平臺的考勤、點將、搶答、資料推薦、作業上交等功能豐富課堂互動形式,并形成開放的交互式課堂,從而引導學生在學習經典傳世作品、培養聽說讀寫能力的同時,情操得以陶冶,心靈得以凈化,性情得以涵養,自主學習能力與獨立思考能力得以提升。
在隱性教育層面,則是將課堂輻射到課外,以發揮學生的積極主動性為側重點,通過給學生提供豐富多彩的活動,如美詩文詠誦大賽、中華經典演繹大賽、主題征文活動等,幫助學生將所學知識靈活運用于實踐當中。在此過程中,喚醒學生的文化傳承者意識,在個人自主學習或團隊學習中去思考、去體驗,在更廣闊的時間和空間中去體會歷史與現實的碰撞、生命與人生的價值,從而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提升學生的思辨能力和表達能力。
大學語文隱性教育的開展要以顯性教育即傳統的大學語文課堂為基礎,以課堂所講授的文化內核與經典文本作為活動的內容支撐,依托現有的校園活動資源和平臺,在各專業、各二級學院乃至全校開展不同規模的素質活動。如結合“胸懷天下”“故園情深”主題,開展愛國主義詩歌詠誦活動;結合“仁者愛人”“和而不同”“洞明世事”“浩然正氣”“冰雪肝膽”等主題,開展經典作品演繹活動。值得注意的是,華東師大版《大學語文》教材還有一大特色,就是在12 個主題單元中穿插了4 篇“學文例話”,分說理、抒情、敘事、寫人4 篇,每篇設置在3 個單元之后。該部分內容是大學語文課培養學生寫作能力的重要抓手。除了課堂上寫作技巧的講授和練習外,可考慮結合實際,在全校范圍內開展主題征文活動,而如何更好地設計征文主題則是體現課程思政的重要途經,如“我在疫情中成長”“最美故鄉”“我的大學我做主”等,以賽促學,引導學生思考何為責任擔當,何為家國情懷,何為大學精神,培養當代大學生以青年風格、青年視角和青年話語寫好中國故事,講好中國故事的意識和能力。
總而言之,“課程思政”的明確導向既給大學語文課程的教育教學提出了新挑戰,同時也提供了新機遇。在“課程思政”的背景下,教師要轉變觀念,積極探索教學改革策略,通過堅定立德樹人的大學語文教學目標、構建立體多元的大學語文課程結構、深化顯隱結合的大學語文育人機制,給大學語文課程帶來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