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偉民
(廣西南寧市橫縣新福鎮農業水利站,廣西橫縣 530322)
水稻是我國的重要糧食作物,對于我國糧食產量以及居民正常生活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現代農業技術發展過程中,綠色農業技術理論對于水稻種植效果的提升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其中包括綠色栽植技術、綠色施肥技術、綠色管理技術等多種技術模式。綠色環保理念的應用,不僅提升了技術使用效果,而且減少了對水稻種植的污染。在實際農業技術研究過程中,為了提升水稻種植效果,相關農業專家提出水稻綠色高產增效創建技術集成,主要是指將各種水稻綠色種植技術進行集成應用,以提升綠色農業技術的應用效果,確保水稻種植更加有效。
新福鎮位于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橫縣西南部,距縣城70 km,屬西津庫區、革命老區、貧困少數民族團結地區,全鎮總面積343.5 km2。新福鎮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農業發展先進。據相關數據調查顯示,新福鎮山地面積2.372 萬hm2,森林綠化率達90%,河叉廣闊,水產豐富。新福鎮發展過程中非常重視農業發展,對于綠色農業技術的推廣和應用也極為重視,2018 年全鎮財政收入完成402 萬元,完成固定資產投資3 800 萬元,完成工業總產值2 162 萬元,農業生產總值26 073 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6 601 元,同比增長15%。
新福鎮非常重視水稻種植技術的應用,在水稻種植中創建了彭嶺村綠色高產高效水稻示范田,針對水稻種植綠色高產增效集成技術進行應用,以下主要對示范田內水稻綠色高產增效創建技術集成應用進行分析。
示范田綠色高產增效技術具體是指將多種綠色技術集成優化應用,確保技術應用更加有效,能最大程度上提升技術應用效果。在新福鎮示范田技術應用過程中,其集成技術應用主要為“中熟良種+商品化育秧+機插秧+控釋肥+稻田淺旋耕+精確定量栽培+病蟲害統防統治”模式,通過技術的合理應用,確保技術效果得以充分體現。
2.1 中熟良種選擇 中熟良種選擇是綠色高效技術應用過程中的重要技術模塊,對于整個水稻種植而言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一定程度上關系到水稻種植效果。在中熟良種選擇過程中,根據地區內土地情況以及自然地理氣候,完成良種選取非常關鍵,例如,野香優863 抗病能力、抗倒力強,平均產量10 000 kg/hm2,米粒厚度好,淀粉結構致密,出米率高,整精米率高,符合國家《優質稻谷》規定。通過優質水稻種植的合理選擇,可確保水稻種植高產。
2.2 商品化育秧技術 在水稻高產增效種植技術應用過程中,完成商品化育秧非常關鍵,對于水稻種植而言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水稻商品化育秧中,主要是完成高效育秧管理。在實際育秧過程中,農業合作社展開全面的商品化育秧,統一進行批量管理,保證秧苗生長期在20 ~25 d,同時控制秧苗生育期,確保秧苗種植更加有效,從而最大程度上提升秧苗種植效果,確保水稻種植更加有效。
2.3 機械插秧 機械插秧也是秧苗高產技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傳統的人工插秧方式效率較差,影響了實際的秧苗生長以及水稻種植效果,因此在實際秧苗種植生長過程中,采用機械插秧極為必要。機械插秧作業效率非常高,3 000 m2/h 左右,同時還可以節省大量的人力,可極大地降低勞動強度。據數據統計研究表明,在水稻種植過程中,選擇機械插秧的方式進行水稻種植,每公頃可以實現60 ~80 元人工費用的節省。
2.4 綠色施肥 傳統水稻種植過程中,施肥對于農業傷害性相對較大,影響了水稻種植效果。在綠色高產集成技術發展背景下,完成水稻的綠色種植非常關鍵,而完成綠色施肥是水稻種植的重要組成部分,一定程度上關系到水稻種植的可持續發展。①基肥,施用復合肥或者農家肥,施用量為300 kg/hm2,或農家肥3 000 ~4 000 kg/hm2。農家肥綠色無害,對于水稻種植而言有非常積極的作用。②分蘗肥,即在插秧后15 d左右進行追肥,分蘗肥的施用復合肥300 kg/hm2。③穗肥,施用量為復合肥150 kg/hm2,施用時間為移栽后40 ~50 d。④粒肥,即在水稻抽穗期追施少量尿素,切記不可多施,避免水稻貪青晚熟。合理應用管控綠色施肥,能夠最大程度上提升施肥效果。
2.5 稻田淺旋耕 稻田淺旋耕也是綠色高產增效種植技術應用過程中的技術模塊,其實際應用中,應注重以下幾點內容。①水稻種植前茬完成收獲后不要進行翻挖處理。②旋耕過程中要對地塊進行平整處理,確保插秧機不出現陷機情況。③旋耕處理中,其深度應在8 ~10 cm,這樣才能確保翻耕處理更加有效,也能提升翻耕效果。④翻耕處理完畢后要確保水稻田水層深度在2 ~3 cm。通過稻田淺旋耕的合理應用,可確保技術應用更加有效,能有效提升水稻種植產量。
2.6 精確定量栽培 在實際水稻種植過程中,還需要完成精確定量栽培,需要完成對水稻田種植的合理計算,通過水稻田種植計算分析,完成水稻田的秧苗合理管理,控制秧苗種植密度,實現對水稻田種植效果的優化,進而最大程度上提升水稻田種植效果。
2.7 綠色病蟲害防治 水稻種植過程中,病蟲害是影響水稻生長的主要因素,對于水稻產量以及品質有一定影響。因此,水稻種植過程中,應注重對病蟲害進行預防和處理,以最大程度上確保水稻種植成效。傳統水稻病蟲害防治過程中,多使用化學藥劑進行預防,一定程度上對水稻品質造成了負面影響,因此當前水稻病蟲害防治過程中,需要使用綠色病蟲害防治技術,以確保水稻種植天然無污染。
(1)選擇優質良種。在當前農業研究中,水稻品種對于病蟲害防治具有良好的效果,能最大程度上提升水稻種植效果。在實際水稻種植過程中,應選擇抗病蟲害的水稻品種,以利于病蟲害預防。
(2)采用水稻病蟲害綠色處理方法。使用人工撲殺以及機械處理的方式進行水稻蟲害處理,如燈光誘殺。大部分害蟲均具有趨光性特點,因此可以在田間設置誘光燈,這樣不僅可以殺死成蟲,而且能夠減少部分蟲卵量。
(3)選擇生物防治方法,稻田養鴨、養魚。由于水稻田中水分充足,因此適合養鴨。稻田養鴨不僅能夠有效控制蟲害,而且可以為鴨子提供活動場所,這樣既可以降低稻田中害蟲基數,又可以降低養鴨成本[1]。
水稻增產高效集成技術具有良好的經濟效益,據相關數據核算顯示,應用水稻增產高效創建集成技術,每667 m2水稻產量可提升5%左右,每667 m2增收達212 元,對于水稻種植戶而言至關重要[2]。水稻增產高效集成技術應用過程中,具有良好的生態效果,在技術應用過程中,其采用綠色種植推廣技術,能最大程度上提升水稻種植效果[3]。綠色高產增效技術集成對于水稻種植而言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在實際水稻種植過程中,對綠色高產增效技術進行合理管控,可確保技術應用更加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