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躍忠
(廣安市前鋒區桂興鎮農業農村綜合服務中心,四川廣安 638018)
位于四川省廣安市華鎣山區的桂興鎮,其主要糧食作物為玉米和馬鈴薯,并兼作菜用。玉米—馬鈴薯雙行帶狀復合栽培技術是在時空上充分利用兩種作物岔口資源的一項投入高、產量高、效益好的立體綜合栽培技術[1]。利用“雙2 米”旱地規范改制,分別種植2 行矮稈作物馬鈴薯和2 行高稈作物玉米,可充分提高土地利用率,實現增產增收。
玉米宜選用經過審定的適宜華鎣山區溫光熱條件種植的高產、優質、抗性較好、耐瘠薄、生育期較短、株高2.8 m 以下,且上層葉片窄小、緊湊型或半緊湊型品種,如同玉808、天育999 號、加單8 號、成單716 等;馬鈴薯宜選用高產優質、植株較矮、生育期較短、結薯集中的脫毒薯良種,如川芋117、費烏瑞它等品種。
2.1 玉米 一是仔細選種。選用籽粒飽滿、顏色均勻一致、無損傷和無霉變的種子。二是晴天曬種。播種前4 d 左右曬種2 ~3 d,殺滅種皮病菌,增強種皮通透性,促進發芽均勻一致和快速出苗。三是溫水泡種。用溫水(43℃左右)泡玉米種子8 ~12 h 時,撈出進行催芽,每天翻動種子5 次,種子露出胚根后,置于陰涼處煉芽,待播種。
2.2 馬鈴薯 一是仔細選種薯。選用種皮光滑、顏色一致、芽眼正常、無病和無蟲損傷的種薯。二是消毒殺菌。為殺滅種薯表面病菌,可用40%福爾馬林210 倍液浸種0.5 h,撈出用清水沖洗干凈,風干后播種。三是大薯切塊。為降低用種量,當種薯大于50 g 時應切塊播種,切塊大小因種薯和頂芽多少而異,切后單塊種薯應在25 g 以上,因其頂端優勢,切塊后毎塊種薯應保證有一兩個頂芽[2]。四是草灰拌種。馬鈴薯種切塊后,用20 g 甲霜靈和800 g 草木灰加水800 g 拌10 kg 種薯塊,將拌好的種薯塊置于屋內1 ~2 d 即可播種。五是刀具消毒。用刀具切種薯前和切的過程中要用75%酒精進行消毒,預防感染病菌。
為培育壯苗,宜選用土壤肥力中上、有機質含量高、通透性好、無蔭閉,且利于管理和水源方便的壤土作育苗地。將冬前翻挖炕土的大塊土耙細,除去雜草雜物,然后開廂,廂面寬140 ~150 cm,廂梗50 ~60 cm,廂面深10 ~15 cm,制作四周高的苗床。選擇含有機質高的表層土壤450 kg 左右加130 kg腐熟廄肥、5 kg 復合肥、腐熟水肥100 ~150 kg 混合均勻,做成肥團育苗,要做成6 cm 左右的肥團,并在肥團一處按2 cm左右小窩1 個,將做好的肥團有小窩面向上,規范放置在苗床內[3]。華鎣山區春馬鈴薯播種以地溫穩定在5℃時為宜,一般在2 月10 日左右開始播種,2 月20 日前播種完成,此時播種利于生長,且產量高。華鎣山區春季溫度偏低,玉米為早栽,一般在3 月15—20 日采用地膜肥團保溫育苗。播種后用過篩細土蓋種不見種,然后每10 m2苗床地再施過濾腐熟清淡豬糞水30~60 kg,利于出苗快而壯。蓋種施肥后,用200 cm長、2.5 cm寬的竹塊拱插在苗床兩邊,兩竹塊間距一般為55 cm 左右,然后將農用薄膜蓋在插有竹塊的苗床上,并壓實壓嚴薄膜四周,以提高保溫保濕效果,防止被風吹開。
按“雙2 米”開廂,種植2 行馬鈴薯,在馬鈴薯兩寬行間栽植2 行玉米。播種時2 行馬鈴薯窄行距40 cm,窩距25 ~30 cm,每窩播種薯塊兩三個。待玉米苗長至2.5 葉時煉苗后在預留寬行內栽植玉米2 行,2 行玉米窄行距45 cm,窩距40 cm,每窩栽2 苗。播栽時玉米靠近玉米,馬鈴薯靠近馬鈴薯,以便于通風透光和田間管理。
5.1 馬鈴薯 馬鈴薯是喜鉀肥較多的作物,施肥要堅持施足鉀肥,多施有機肥。結合當前農村勞動力嚴重不足的實際,實行基肥與追肥合并施用。播種薯前每667 m2施腐熟水肥1 200 kg、有機肥1 500 kg 加優質復合肥35 ~45 kg。施用方法:先施腐熟水肥,再施復合肥,施后覆1 cm 左右細土后播種馬鈴薯,播種后再覆1 cm 左右細土,在細土上施有機肥蓋種,再在有機肥上淺蓋細土,做到種薯不接觸肥料,以免選成爛種,影響出苗[4]。生長中后期若幼苗枯黃,每667 m2可根外噴施尿素(1%)與碳酸二氫鉀(0.4%左右)混合液40 ~50 kg。
5.2 玉米 采用一次性施肥法,玉米移栽時每667 m2施腐熟人畜糞水1 500 ~2 000 kg,加復合肥(N、P、K 含量分別達15%以上)60 kg左右,中后期根據苗情苗勢,酌施或不施攻苞肥。
6.1 馬鈴薯 齊苗后結合玉米移栽成活后適時淺中耕、淺培土。結薯期避免植株徒長,若發生徒長現象,每667 m2用15%的多效唑可濕性粉劑50 g,兌水60 ~70 kg,均勻地噴施在馬鈴薯葉面即可。此時若出現脫肥,則可葉面噴施0.5%磷酸二氫鉀與0.8%尿素混合液。
6.2 玉米 一是移栽成活后及時做好查苗補苗,保全苗,促壯苗;二是苗期結合馬鈴薯生長情況及時進行淺中耕、除草、培土;三是大喇叭口期再進行1 次中耕、除草、培土;四是花粒期做好養根保葉,防止早衰和貪青,延長綠葉的功能期;五是低洼地做好理溝排水,降低田間濕度。
7.1 玉米病蟲害 華鎣山區危害玉米的主要蟲害是螟蟲,病害是紋枯病。①螟蟲的防治。螟蟲主要蛀食玉米的葉、莖及雌、雄穗,造成枯心苗、折莖。細小幼蟲食用玉米幼苗嫩葉表皮層和葉肉,隨后鉆進玉米心葉,咬吃心葉,被咬吃葉片輕者為半透明,重者為淺黃小圓孔。玉米抽雄前幼蟲潛入未抽出的苞葉和雄花包內,啃吃雄花,雄花長出頂葉后,幼蟲又蛀食莖桿,破壞雄花基部,影響養分、水分輸送。果穗抽出后,大齡幼蟲潛入果穗,咬食果穗,有的大齡幼蟲潛入果穗附近莖桿,啃食莖桿,造成輸導等組織受害,影響水分、養分的輸送,使果穗發育不同程度受阻,造成百粒質量下降,最終降低產量[5]。防治方法:一是農業防治,在玉米螟羽化前徹底處理遺留的玉米秸稈,消滅越冬蟲源,選育抗蟲品種;二是藥劑防治,玉米心葉末期用2.5%敵百蟲顆粒劑或殺蟲雙大粒劑點心葉,花絲抽出時用50%敵敵畏乳劑750 倍液裝入礦泉水瓶(瓶蓋上鉆一小孔)做成點心器,在即將結束授粉時,每一果穗頂部滴3 ~6 滴藥液,以殺滅幼蟲。
②紋枯病的防治。玉米紋枯病俗稱“花腳桿”,主要侵害葉鞘,其次是葉片、果穗及包葉。防治辦法:一是選用耐病品種,避免種植高感紋枯病的品種;二是發病初期摘除病葉,及時剝去基部感病病葉及葉鞘,帶出田外作集中深埋或燒毀處理,以減少菌源量;三是合理施肥,避免偏施氮肥,做到氮、磷、鉀配合使用;四是合理密植,增強植株抗病力,減輕發病;五是玉米收獲后清除帶病殘株,減少越冬菌源;六是藥劑防治,在發病初期(玉米拔節時),用井岡霉素、菌核凈、2.5%紋霉清水劑、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等進行噴霧防治,重點噴莖桿中下部,5 ~7 d 后再用藥1 次。
7.2 馬鈴薯病蟲害 馬鈴薯主要是晚疫病的防治:一是選用抗、耐病品種,且為脫毒薯,種薯切塊后用甲基硫菌靈等藥劑拌種,然后攤晾在通風良好的屋內,攤晾厚度不超過30 cm,待切口愈合后,即可播種;二是是藥劑防治,當發現晚疫病病株時,要立即進行防治,每667 m2用5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40 g 兌水40 kg 噴霧防治,為提高防治效果,一般連續防治3 次左右,每次間隔6 ~7 d 為宜。
8.1 玉米 過早過遲收獲均會影響玉米產量,當玉米籽粒變硬,呈本品種固有顏色時,表明已經成熟,可以開始收割。華鎣山區一般在8 月上中旬左右即可收割,但因品種而異,具體需結合實際情況而定。需要注意的是,要堅持成熟到那里,收獲到那里,不留死角,且收獲干凈,實現增產增收。
8.2 馬鈴薯 當馬鈴薯中部和下部莖葉變黃、枯萎,薯皮老化、變硬、韌性大,且馬鈴薯塊莖與植株分離時,即表明馬鈴薯已成熟,可以進行收獲,收獲時應選擇晴天。新收獲的馬鈴薯塊尚未完全成熟,因此需將收獲的馬鈴薯放在陰涼通風處攤晾4 ~5 d,同時要將患病、腐爛、凍傷和昆蟲叮咬的薯塊挑出,根據目的分類,安全儲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