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小春 鐘常勝 林綿芳
(1.會昌縣農業農村局,江西贛州 342600;2.會昌縣莊口鎮便民服務中心,江西贛州 342600)
肉食和糧食是農業的基礎,在餐桌上極為常見,即便在食品種類十分豐富的當下,豬肉仍占肉類消費的60.00%左右。2016 年的環保風暴和2018 年的非洲豬瘟,導致我國生豬存欄大幅下降,價格水漲船高,因此對畜牧業產業結構進行調整迫在眉睫。
1.1 病毒頑強 非洲豬瘟病毒具有較強的耐寒性和耐高溫特點,且對酸堿度不夠敏感,需將pH 值調整至強堿或強酸情況下,才可有效滅殺病毒。病毒的頑強屬性,對畜牧業發展造成了不利影響,導致生豬受感染、存欄率降低。該病毒對高溫環境具有一定敏感度,在溫度為85℃的水中,病毒存活時間為10 min,而將病毒置于100℃沸水中,其存活時間只有數秒。病毒頑強的生命力給豬瘟疫情防控帶來了困難,在具體工作中,應加強防控技術的應用,以畜牧產業升級和結構調整的方式,有效解決非洲豬瘟帶來的不利影響[1]。
1.2 難以短期控制 鑒于非洲豬瘟病毒具有頑強生命力這一特征,對其進行短期控制難度較大。研究證實,非洲豬瘟疫情傳播速度極快,調查顯示,病毒自然傳播速度為每月覆蓋5 km。綜合考慮疫情在其他地區的傳播情況得出,該病毒不僅在種群內部連續傳播,而且也可在感染區外跳越傳播,且規律不可預見,要想短期內對病毒加以有效控制難度極大[2]。2017 年2 月,俄羅斯伊爾庫茨克報告了首例非洲豬瘟疫情,該地與上一豬瘟疫情嚴重地區歐洲直線距離超過4 000 km。2018 年8 月初,我國東北城市遼寧出現首例非洲豬瘟疫情,緊接著不到1 a,我國31 個省份均出現不同程度的非洲豬瘟,各省緊急應對,出臺相應政策防控非洲豬瘟。但由于準備時間不充分,大部分政策作用效果與預期存在差異,致使我國生豬出欄率受到嚴重影響,波及生豬產品市場供應價格,制約了畜牧業健康高質量發展[3]。
1.3 成熟疫苗尚未研發 現階段,我國對非洲豬瘟疫苗的研發取得了以下進展:一是成功分離了病毒有效毒株;二是增加了候選疫苗應用,對豬瘟病毒進行針對性控制;三是對候選病毒株進行了體內體外雙重測試,基于病毒展開進一步研究,重點對傳染性和復發進行檢測,結果表明病毒株毒力返強問題未發生,疫苗有效性明顯提升;四是對最小接種量進行了論證分析,并對大劑量接種和重復接種進行了安全性討論,結果與預期相符合,病毒疫苗具有安全可靠特征;五是臨床應用疫苗產品初步推向市場,對其進行了接種試驗,效果基本達到預期。即便如此,我國成熟疫苗正式上市仍需一個過程,分析目前各國對非洲豬瘟疫苗的研發和臨床試驗得知,其研究進展仍較為緩慢,成熟商品化疫苗推出仍需相當長的時間。導致上述情況出現的原因,主要是非洲豬瘟病毒基因組十分強大,免疫機制相對復雜,變異病毒株的疫苗研發工作,在未來一段時間內仍將處于臨床試驗階段,對非洲豬瘟的防控形勢依然嚴峻。獲得安全可靠且對變異病毒具有高效免疫的成熟疫苗是推動畜牧產業發展的核心動力之一,應對此予以重視,加大研發力度,使疫苗接種和推廣工作更加穩定[4]。
2.1 調整產業結構 ①加大肉雞養殖力度。作為人體攝入優質蛋白質的主要來源,雞肉的營養價值極高,其脂肪含量較豬肉更低,且以不飽和脂肪酸為主,屬于健康食品。此外,肉雞的生產性質也更符合人們的期望,即飼料報酬高、生長速度快、給環境所帶來的壓力較小,因此值得加大力度養殖。巴西等國人民每年平均消費雞肉40 kg,俄羅斯和歐盟國家達30 kg,我國僅10 kg 左右。②深入挖掘水禽潛力。現階段,我國養殖水禽總量在世界位于首位,多數鴨鵝均由我國提供,其中,養鴨量為世界總量的70.00%,養鵝量為世界總量的90.00%,這表明我國已形成了相對完善的水禽養殖體系。與生豬養殖相比,水禽養殖的優勢,不僅體現在較高的飼料報酬上,而且藥物、高銅和有機砷含量極低,具備向棉粕、菜籽粕等雜粕進行轉化的條件,能真正做到高效且環保[5]。
2.2 調整飲食結構 實踐表明,居民飲食結構與消費食材的市場價格存在密切關系,受非洲豬瘟影響,目前豬肉市場價格飆升,居民對雞肉、魚肉等替代品消費需求日漸增多,飲食結構出現明顯變化。由此而帶來的連鎖反應,便是豬肉在飲食結構中的占比出現下降,這對畜牧產業結構調整有重要借鑒價值。行業相關人員應增加對家禽類產品的供應力度,實現產品結構優化布局,滿足人們不斷變化的飲食需求。針對居民自身而言,減少對豬肉產品的攝入量,可降低卡路里和脂肪,事實證明,這樣不僅能改善并優化自身的營養結構,還可緩解豬肉產品市場供應困難的局面,有利于我國畜牧產業健康發展。
2.3 增加生豬供應量 雖然我國現已出臺一系列政策,希望能使生豬產量有所增加,但在未來一段時間內,仍無法做到供需平衡。這主要是因為生豬養殖無法做到設備配置齊全后,第一時間投入生產,正常情況下,每頭母豬均要經過大約18個月的時間,才能進行豬肉供給。要想使生豬供應量有所增加,一方面要警惕無豬市、無豬縣的現象,另一方面要客觀看待原有養殖模式。研究表明,大城市要想維持安定,在特定區域對生豬進行養殖極為必要,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即便由于重大災情導致供應鏈斷裂,當地居民仍能維持正常生活。原有養殖模式不足十分明顯,即片面強調規模化,而未做到種養結合,給環境帶來了嚴重污染,但該模式的優勢也不容忽視,首先是能使農家飼料得到充分利用,其次是可增加就業機會,最后是能抵抗市場波動所帶來的沖擊。
非洲豬瘟對生豬養殖業造成了嚴重影響,且一直持續到后非瘟時期。生豬市場是畜牧養殖行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市場供應量直接影響畜牧產業結構調整。目前,非洲豬瘟疫情后畜牧產業面臨嚴重的發展困境,生豬存欄量降低,市場價格持續走高,嚴重影響了畜牧市場的健康穩定發展。對此,畜牧產業發展中,相關人員應將工作目標放在促進產業結構調整、改善畜牧產品飲食結構和優化生豬產品市場供應方式上,以便促進畜牧產業升級,推動其可持續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