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并茂
(廣西壯族自治區貴港市港北區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管理站,廣西貴港 537100)
廣西壯族自治區貴港市港北區地處亞熱帶季風氣候區,農業資源得天獨厚。港北區擁有我國最為豐富的優質天然富硒土壤資源,全區高硒、富硒土壤占比高達42.47%,培育出的80.24%水稻滿足國家富硒稻谷(大米)標準。富硒產業已成為當地重要經濟支柱,近年來貴港市政府高度重視富硒產業發展,在項目實施、土地使用、科技經費等方面提供了有利支持,打造出了眾多富硒農產品品牌,取得了矚目成果。但富硒產業的發展并非一朝一夕,且港北區集約化生產模式、農業生產標準化管理任重道遠,因此作出科學的產業規劃,梳理科學的、現代的富硒產業打造思路已成為當務之急。
1.1 富硒認證數量逐漸增多 自2015 年貴港市委市政府提出打造“富硒之都”的目標后,港北區區委區政府積極響應,率先在本區域內規劃富硒優質稻產業全程機械化示范區。同時,積極與本地龍頭企業展開深入溝通、深度合作,由政府牽頭,企業負責富硒農產品開發工作,先后建立了眾多的富硒優質稻開發培育生產基地,打造的品牌中尤以“圣民”牌系列、“安順發”牌系列優質大米聲譽最佳,成為地區首批富硒農產品認證品牌。在大力推進富硒產業背景下,截至目前,已有18 家企業共獲得富硒認證20 個,其中國家級1 個,自治區級19 個。
1.2 宣傳銷售喜人 為了進一步提升港北區企業、合作社、農戶經濟收益,當地政府前往北京、中國澳門、中國香港等地開展品牌宣傳活動,大力打造富硒產業名片,形成了“港農”牌“桑葉茶”、“雄達”牌“富硒米”、“聖民”牌“富硒香米”、“聖民”牌“富硒黑米”等馳名品牌,且多次在中國恩施·世界硒都硒產品博覽交易會(簡稱恩施硒博會或硒博會)上獲獎。“貴硒紅”牌“橘紅干果”“聖民”牌“富硒香米”“褔籮米”牌“富硒褔籮米”更是被譽為中國特色硒產品。通過以上宣傳工作,港北區富硒產業已在區域中形成了較大的影響力,富硒農產品知名度大幅提高[1]。
1.3 初步建成完整的富硒產業鏈 為進一步拉長富硒產業鏈,當地政府積極申報構建自治區級現代特色農業示范區并已獲得批準。該示范區核心區域面積超過0.067 萬hm2,拓展區0.2 萬hm2,輻射區0.667 萬hm2,以優質富硒米為主導產業,在生產、加工過程中機械化程度高,初步形成了集約化、產業化生產模式。自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綠色發展,港北區亦積極探索富硒產業的綠色發展,大力推進休閑觀光農業發展進程,利用水稻標準化種植、循環種植、立體種養(稻田養鴨)、“稻-稻-油菜花”模式進一步豐富農業資源,目前農旅結合、產村聯動之下特色經營管理初顯成效。2017 年12 月,港北區打造的富硒優質稻全程機械化示范區獲得了廣西壯族自治區四星級示范區的榮譽,構建的富硒產業鏈得到了社會各界的一致認可。
2.1 區域布局合理性不足 港北區雖然天然富硒土壤資源豐富,但天然土壤硒含量卻分布不均,由此使得富硒農產品中的硒含量亦不盡相同。目前,港北區除了一個富硒優質稻全程機械化示范區外,其他優勢富硒產品規模基地建設乏力,各種農作物的種植仍以農戶自行種植為主。此種區域布局極不合理,無法形成集約化、產業化生產,必然會導致產量及品質受到較大影響,無形中削弱富硒產品檔次及競爭力。
2.2 科技創新能力不足 富硒產品具有安全、可靠、易操作、投資少、見效快及收益大的優勢,由此使得港北區富硒產業發展十分迅速[2]。但培育富硒農產品對科學技術的要求較高,當前擺在港北區富硒產業發展中的問題即缺乏科技創新能力。港北區與廣西各地區的農業院校、科研院校的合作尚處于起步階段,在產品研發、質量提升、企業升級、人才培養等方面暴露出了較大的不足。
2.3 富硒產業辨識度小、產品層級低、營銷手段單一 與其他地區的富硒產業發展相比,港北區起步較晚,生產加工的產品具有較高的雷同性,由此使得富硒產業辨識度較小,僅具有區域知名度,在全國乃至全世界中品牌影響力有限。目前,已經形成的富硒產業體系中產品集中于稻米、魚、茶、蛋等,且以稻米占比最高。但富硒大米僅是粗加工產品,缺乏深加工處理、高科技含量低、高附加值低,使得利潤處于較低水平。在營銷手段上,港北區富硒產業宣傳工作仍以政府鼓勵和呼吁為主,企業及示范區主動進行有影響、有創意的營銷動力嚴重不足,這也是限制富硒產業發展的重要因素。
3.1 科學區域布局 港北區應加強富硒產業的思想指導工作,大力培育創新發展理念,牢固樹立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理念,加速推進富硒產業發展規模和現代化進程。要著力提升富硒農業綜合能力,在全區范圍內開展高標準的富硒農田建設工程,改善不同村落間道路交通情況,對規模功能農業以及富硒基地之間的道路進行重新測量、拓寬、改造,以強化彼此之間的交流。同時,要對全區范圍內的溝渠裁灣取直、塘埂加固整修、清理渠塘,以保障富硒農田擁有充足的用水[3]。
3.2 提高富硒產業科技投入 針對港北區富硒產業科技創新能力不足的問題,當地農技人員采取了以下措施:積極宣傳、推廣,并由專業人員開展科研等相關工作。通過與本地區及自治區內的諸多科研院校、企業展開深度合作,形成產—學—研全方位合作模式,壯大現有合作組織規模,重點培育一批生產規模大、實力強、輻射范圍廣、運作規范的富硒企業;通過組織建設、制度創新、信貸融資等方面提供力所能及的幫扶,為農戶提供政策咨詢、技術支持和信息服務,并以協會為紐帶,定期組織企業及科研院校對示范區及新建生產基地提供科學技術指導,合理規劃產業布局[4]。政府職能部門則負責產品創新工作,由第三方科研機構結合本地區實際情況拓展優勢品種數量,做好選種育種、生產,從而提升富硒農產品科技含量。
3.3 推進特色富硒產業發展 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為引領,規劃構建富硒農產品深加工科技園,吸引全國重點龍頭企業落戶,依托富硒資源實施名牌戰略,進行富硒產品精深加工,進一步豐富富硒產品種類,做大富硒產業規模,拉長富硒產業鏈。通過企業間協作力爭在短時間內打造1 ~2 個特色富硒知名品牌,并以品牌效應帶動富硒產業的發展。除此之外,鼓勵企業拓寬營銷渠道,在協會帶領下積極組織富硒企業參加各種農產品展銷會,運用“互聯網+”推廣本地區富硒產品,重點圍繞“硒港”品牌打造馳名海內外的品牌,樹立精品形象[5]。
富硒產業是港北區的重要經濟支柱,近年來當地政府大力推進產業發展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產業起步較晚,使得規劃方面存在區域布局合理性不足、科技創新能力不足、富硒產業辨識度小、產品層級低、營銷手段單一等問題。基于此,針對性提出科學規劃區域布局、提高本區富硒產業科技投入、推進特色富硒產業發展的建議,進而推動當地富硒產業邁入可持續發展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