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秀華 李秀紅
(青島西海岸新區農業農村局,山東青島 266400)
在我國社會經濟快速發展的背景下,農業作為國民經濟的基礎,取得了快速發展,農作物市場在持續優化的同時,農作物安全也成為了人們密切關注的話題。近年來,我國各個地區頻繁發生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為農作物的生產與銷售帶來了威脅。當前,保證農產品質量安全成為農業領域發展的重要問題。政府部門通過相關法律規范了農產品的質量標準,創建了一套完善的農產品安全標準。但是,農作物質量檢測工作依然存在一些問題,需要大力進行農產品質量安全體系建設[1]。
1.1 仍需不斷強化農產品安全生產管理 農產品質量安全不僅直接影響到人們的身體健康,還影響到農業產業的進一步發展,對促進我國農業現代化建設、增加農民收入等有著重要影響。在眾多影響農產品安全的因素中,投入品是重要因素,也是今后重點控制農作物質量的關鍵所在[2]。國內農業產業在使用農作物投入品過程中,仍存在很大的不足。例如,農藥使用量不合理,導致農作物中出現農藥殘留的超標情況;肥料施用不合理,有機肥施用比例不足。因為缺少一套完善的標準,不僅導致農產品投入品出現了不必要的浪費情況,并且還讓農產品受到了污染。
1.2 不法商販違規生產及銷售 有些農作物生產者為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忽略了農作物自身的安全性,常常為了提高農作物的產量和品質或促使農產品提前上市,違規應用一些激素、禁用或限用農藥、化學試劑等來進行農作物生產、加工和銷售。這種情況不僅擾亂了農作物市場,還給群眾身體健康帶來了影響[3]。
1.3 農業推廣力度較小、科技支撐薄弱 現階段,國內種植農作物過于重視總產量,沒有關注農作物的質量。在廣大農業種植區域,宣傳人員較少,難以有效推廣農作物安全技術。相關的農作物創新研究力度較為薄弱,投入的資金較少,僅僅靠政府部門撥付資金維持相應的工作。不僅如此,農民由于自身的知識技能較為薄弱,對新鮮事物的接受水平不高,導致農作物質量受到很大的影響,提升較緩慢。
2.1 加強對農業投入品的管理,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 若想有效地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體系,需要在問題的根源著手展開控制,有效管理農業投入品。應該構建完善且科學的市場準入機制,規范農產品市場,確保生產經營活動更加嚴格,為農作物安全生產奠定堅實基礎。同時,還應加強市場監管,對于農藥、化肥等生產物資,如果不符合國家相關規定,應該堅決禁止生產、銷售,依法嚴厲打擊或取締。此外,還需要在技術上對農民進行指導,通過專業化、系統化的培訓,向農民傳授和普及科學的生產技術,指導農民科學合理用藥,使其真正轉變傳統的生產觀念,掌握科學的種植方法,從而促進農產品質量提升[4]。
2.2 落實農作物質量安全可追溯制度 做好農作物生產記錄、檔案,并將信息上傳至追溯系統,創建農產品二維碼,把農作物二維碼作為農作物生產與銷售的唯一認證,在農作物上市時附加這一認證。加大農作物市場監督與管理系統的發展,進行農作物認證、農作物標簽審定、農作物標準審核等工作,逐漸實現農作物生產記錄存儲、農作物流向跟蹤等。
2.3 推行試行食用農產品合格證制度 依托國家的相關指令和部署,在區域內推進食用農產品合格證制度,保障農民具有較高的農產品安全意識,充分落實第一責任人的主體責任,構建以合格證為中心和基礎的溯源新模式,保證農產品質量和管理水平不斷提升,為農村農業高質量發展及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奠定堅實基礎。
2.4 加強“三品一標”認證,打造農產品品牌 要積極培育規模化生產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推廣按標生產技術;重點抓好農作物標準化生產基地和標準園建設,提升優勢農產品農業標準化生產水平;要積極推進“三品一標”認證,著力打造安全優質的知名農產品品牌和生產基地;要嚴格“三品一標”申報條件,“三品一標”產品生產企業提出認證申請前,必須納入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系統,對沒有檢測室、沒納入監管平臺、沒有自有基地和生產管理達不到“五統一”標準的基地一律不予申報和換證;要依法實施證后監管,對在各級各次監測中發現違規違法情況的生產主體,一律依法撤銷相關證書[5]。
2.5 加快建設標準體系 其一,制定科學合理的發展規劃,加大修訂農產品質量標準的力度,逐步構建農產品質量標準體系。其二,積極推廣和實施農業標準。根據實際需求,通過科學有效的推廣手段,提升民眾對質量標準的知曉度,并依托農業龍頭企業,在區域內建立并完善標準化生產體系。
農作物質量安全直接關系到人們的健康和農村經濟的發展,是各級政府工作的重點和老百姓關心的熱點。現階段,人們的生活質量得到了顯著提升,農作物的質量安全問題也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密切關注與重視。因此,相關部門應完善農作物質量安全體系,借此保證農作物安全生產,保障人們的身體健康,推進我國社會健康、穩定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