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市一中雨花新華都學校 鄧琳
在班主任的建議下,莉莉兩天后主動來到心理咨詢室。
“莉莉,特別感謝你對老師的信任。最近你的狀態不太好,是發生了什么事嗎?”我問。
莉莉哽咽道:“我真的無法想象,外婆就這樣離開了我。不久前我還去看過她,她還說等我放假回來就給我做好吃的,沒想到……”
我拍了拍莉莉的肩膀,給予她一些支持:“看來你和外婆很親近,她的突然離世讓你一時半會兒接受不了?!?/p>
莉莉抬頭看了看我,回答道:“是的,我要是早一點知道就好了,都怪他們(指父母)沒讓我見外婆最后一面,他們說外婆去世前還一直念叨著我的名字……”說著說著,莉莉忍不住放聲大哭。
我沒有打擾她,而是讓她把內心壓抑的悲傷充分釋放出來。
莉莉感受到了被理解,情緒也得到緩解。但對于未見到外婆最后一面,她的內心有著深深的自責,甚至還對父母有一些埋怨。于是,我采用“空椅子”方法,在莉莉對面放了一把椅子,再在上面放一只小熊玩偶代替外婆,讓她對著“外婆”說出內心想說的話。
一開始莉莉不是特別習慣,無法進入狀態,我讓她先在腦海里想象對面坐著外婆的畫面,可以閉著眼睛,想到什么說什么。
“外婆,我真的很想您。對不起,沒有見到您最后一面,我知道您會在天上看著我,我會按照您的期待好好學習……”說著說著,莉莉的淚水又止不住地流了出來。
我建議她把剛剛說的話寫成一封信,寫完之后我帶著她把這封信燒掉,就當是與過去告別。莉莉臉上的愁容慢慢淡了些,整個人輕松了很多,像是卸掉了一塊大石頭。
而對于與父母之間的隔閡,我重新開啟了話題:“莉莉,你是不是仍在埋怨父母沒有及時通知你外婆病危的消息?”莉莉有點驚訝,然后告訴我,自己之前太過沉浸于失去外婆的悲傷中和對未見到外婆最后一面的自責中,我順勢說道:“可能這份責怪不知不覺轉移到了父母身上?!?/p>
莉莉低頭沉默了一會,好像在思考著什么。之后,我提醒莉莉不能只站在自己的角度去理解所發生的事情,鼓勵她主動和父母交流,談談外婆去世這段時間彼此的感受,同時也可以將今天的談話與父母分享。
一周后,莉莉跑過來對我說,父母表示面對外婆的突然離世,他們也很難受。當聽說自己給外婆寫了一封信,父母深受感動,鼓勵她帶著外婆的希望過好當下的生活。之后,莉莉雖然時常會想念外婆,但已能調整好自己的情緒狀態,慢慢走出內心的悲傷了。
通過這個案例,我想對家長和青少年說:
青少年在成長道路上難免會遇到親人離世事件,這對于他們而言是一次不小的“危機”。作為家長或老師,要多一些耐心,關注孩子的情緒狀態,允許他們合理表達自己的哀傷情緒,慢慢讓孩子接受親人離世的事實,從而更好地告別過去,以積極的心態和行動面對未來。
青少年遇到此類事件時,應多和父母、老師、朋友溝通,及時調整心態。如果自己的情緒長期處于低迷狀態,可尋求專業人士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