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楠,金建昌,劉彩琴,謝廣發
(浙江樹人大學 生物與環境工程學院,浙江 杭州 310015)
食品科學是應用于食品工業的科學基礎和技術支撐,主要研究食品的營養與健康、工藝設計與社會生產、食品加工貯藏與食品安全衛生等科學理論內容。食品科學學科是關系國民經濟、社會發展和國民健康的重要學科[1]。食品科學是涉及多學科領域交叉的應用性學科。食品科學專業的建設目標是培養具備面向未來國家食品行業發展建設的需要,適應未來食品科學技術進步、專業基礎扎實、創新能力強的高級應用型人才[2-3]。隨著全球一體化進程的快速發展,國際交流合作的常態化,食品專業的國際化應用型人才培養也面臨著全新的挑戰[4]。據統計,85%的科技資料(包括書籍、期刊、專利和操作說明書等) 都是以英語出版發行的,大型權威國際學術會議和博覽會等工作語言大多為英語[5]。
“食品專業英語”是食品科學與工程、食品質量與安全等專業的專業基礎平臺課,旨在培養既懂崗位技能,又善專業英語的專業人才。通過該課程的學習,有利于培養學生食品專業英語論文的閱讀和寫作技能,并培養學生閱讀相關專業行業文件和查閱國際食品研究領域的新動態的能力。因此,在現有的辦學基礎上,本著以“實際、實用、實踐”為原則,注重高校學生實際水平和食品相關企業崗位要求相銜接,開展項目化教學模式驅動“食品專業英語”教學改革[6],對提升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與行業競爭力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目前,我國設有食品相關專業的高校和科研院所達400 余所,這些食品專業及其相關專業均開設“食品專業英語”課程[7]。“食品專業英語”是食品相關專業的學生在掌握了一定的專業知識以后,為提高專業知識的應用能力、學習和閱讀國外文獻資料、掌握一定的專業英語寫作能力而開設的一門專業基礎課程。因食品科學與工程等專業涉及的內容廣泛,包括生物化學、微生物學、食品工程、食品營養、食品分析、食品安全等多個專業方向,由于食品行業的復雜性、行業歷史的悠久性、食品與人們日常生活的相關性,涉及的專業詞匯和術語較為廣泛,雖然學生已經具有了一定的專業知識和英語能力,但在較好掌握專業英語知識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難[8]。
食品專業主要包括食品科學與工程、食品質量與安全、農產品貯藏與加工等很多個專業方向,并且即使相同專業方向,不同高校食品專業方向側重點的不同,專業基礎課程設置的不同,造成不同研究方向學生的知識背景存在較大差異,因此“食品專業英語”教學內容的選取是一個關鍵問題。根據地區特點和行業發展的實際情況,設置專業英語課程內容十分必要。另一方面,食品相關專業大多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主,希望學生掌握學以致用的知識,提高實際應用的能力。目前,食品專業英語類的高校教材主要包括農業院校(福建農林科技大學、東北農業大學) 和綜合性大學(江南大學) 等編著的教材,內容豐富,并提供選用余地。但是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針對地域發展特點和行業發展的現狀,需要結合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進一步調整和優化教學構架,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加強專業英語知識的教學效果。對“食品專業英語”進行課堂教學改革,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素質。
高級應用型人才培養,是以“能力為中心”,解決學生在實際的生產管理工作中理論與實踐有效結合的問題。因此,在人才培養過程中應該是理論與實踐逐步融合、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互滲透的過程;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應該基于具體工作任務,整合基礎知識、專業技能、工作態度和價值觀,通過實踐行動習得經驗和解決問題的策略,是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有效途徑。通過項目化教學模式驅動,每個項目基于專業英語的教學目標,設計項目任務、綜合能力培養要求、學習資源要求及時間進度要求等。
針對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強調應用型的特點,結合人才培養過程中的共性問題,優選精講課程核心知識,構建以學生應用能力培養為核心的多層次教學內容,重點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創新能力。項目具體內容的選擇主要基于以下幾個方面:①教學內容;②具有代表性;③具有時效性。通過提出系列問題,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應用難點,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項目內容選取的主要原則如下:
一是選取在專業課程實踐環節中常見的實訓項目,如黃酒、焙烤食品、飲料的制作、乳制品的加工等典型食品的加工原理及加工過程。例如,產品在實際加工過程中所使用的原料和輔料是什么,每個產品的加工原理是什么,原輔料的具體作用機制是什么,如何閱讀英文資料開展生產加工,通過一系列問題開展學習、交流和討論,以提高學生英文文獻查閱、閱讀、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引導學生通過各種方式查資料,并且以臺上演講的形式進行專題匯報,要求盡量采用全英文匯報,理論與實踐有機結合,展示學習成果,激發學生學習熱情,提高學習效果。
二是選取近年來的食品安全熱點問題。譬如發酵酒中生物胺殘留、食品添加劑濫用等食品安全問題的案例,通過熱點引起關注,一方面幫助學生正視食品安全問題,另一方面引導學生查閱相關文獻,能夠英文表述和討論。
三是選取食品企業專業英語的應用案例。比如專業英語在食品相關企業文化推廣、產品銷售過程中的應用。設置相應模塊,用英語進行行業企業文化推廣、產品推廣及銷售等。
(1) “以學為中心”的教學模式設計。以“模塊實訓”為載體,“以學位中心”的教學模式設計,以真實的問題設置情境[9],學習過程中,學生分組學習,自主搜集文獻資料、分析具體問題,并進行團隊合作,教師主要是協助指導作用,最終形成小組項目成果。將整個教學環節分解為資料匯集收集、問題剖析、情境模擬、實踐實訓4 個階段,教學過程中以“問題導向”為中心、“學生為主”為核心,“精講多練”為手段,通過師生互動,結合案例式教學、課題式教學、探究式教學,通過優化課內、強化課外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注重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
(2) 以科研促進教學,以教學輔助科研。鼓勵學生以大學生創新訓練計劃項目、新苗人才項目、實驗室開放項目等形式,實踐將專業英語應用于研究課題中去,通過閱讀、整理外文文獻,通過項目組成員討論,共同協作,理解項目內容,通過分析、討論輸出項目成果,并用專業英語進行成果展示,通過團隊協作,增強學生的團隊意識,提高學生的科研創新能力。
(3) “互聯網+ ”時代背景下的新型多媒體教學。在教學中通過插入動畫、圖片和表格的形式,豐富課堂授課形式,結合內容豐富、功能多樣的課件,使課堂教學更加形式多樣、形象生動、直觀易懂,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樂趣,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只有使學生成為課堂真正的主體,才能切實有效地調動起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激發學生的求知欲,進而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
(4) 項目導向,架構知識框架。例如,針對食品加工工藝模塊,開展項目實訓內容實踐(①Wine making;②Beverage processing;③Dairy processing;④Bakery processing 等),打破傳統專業英語純理論教學框架,充分體現“以做促學”“以學輔做”“學做結合”。通過設計幾個模塊,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喜好選擇實訓模塊,并組成小組,基于前期專業基礎,設計英文加工流程及操作要點并匯報。教師評價,組間評分。學生查閱資料反復琢磨流程,組內進行交流,設計產品規格、加工過程,細化加工流程,成果展示過程中通過互相交習的建議。學生會從整個過程中體會到學習帶來的滿足感和成就感。
在教與學的過程中,教師不是一味地講解句子如何翻譯、技巧如何使用,而是對于操作性較強的知識點,讓學生在實踐過程中體驗掌握。這就需要教師深層次剖析知識要點,合理構建教學框架,列出重點難點,并設計考查學生學習效果的有效方案。為學生提供“做中學”的多種學習模式,進而實現“學中做,做中學”。
為了達到理想中的專業英語教學效果,設計有效的課堂教學模式,以“模塊實訓”為載體,以“項目化教學”為驅動,以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為途徑,以提高學生專業英語閱讀、翻譯能力為目標。通過項目化引導,學生分組學習討論,通過團隊協作理解剖析項目內容,查閱文獻分析、討論、校對信息準確度,最后輸出譯文,并且形成小組項目成果。項目化教學模式驅動,以學為中心,將“被動”轉變為“主動”,并將“理論”與“實踐”結合。在模塊實訓過程中,學生完成將中文專業知識與英文對應表達融會貫通、自成體系的目標。在成果展示過程中,形成獨特見解,獲得建議,整合學習內容,提高學習效果。
食品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規定,學生學習專業英語之前,已經學習過“食品科學導論”“食品化學與營養學”“生物化學”“食品微生物”等專業課程,對專業知識已經有了較多的了解和掌握。基于前期專業課基礎,根據教學內容整合實訓材料,基于學生學習興趣將進行分組,各組根據模塊內容進行閱讀資料的學習,并結合項目任務,在深入了解其加工原理、方法、加工過程的基礎上,整合學習資料,理論聯系實際,最后結合多媒體等形式進行臺上匯報,展現學習成果,也可以創新形式,以中英交替口譯的方式匯報成果等。通過課前知識整合、課上實訓應用、成果展示、提問互動等方式,不僅可以大大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還可以通過學生文獻閱讀、互動提問、交流,增強外文文獻閱讀能力和語言的實際應用能力。另外,還可以采取課上辯論的方式,強化口語表達能力的訓練,達到學以致用。
應用型本科教育是普通本科高等教育體系中的重要類型之一,應用型人才的培養對滿足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推進中國高等教育大眾化進程起到了助力作用。產教深度融合是推進應用型本科教育的內涵發展的有效途徑和必然趨勢。食品專業以綜合素質和能力培養為導向,以培養高級應用型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為定位,以服務現代農業經濟為宗旨。因此,項目化教學模式驅動“食品專業英語”課程改革,以“模塊實訓”為載體,“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以項目為載體”的人才培養模式,有利于專業技術知識與英語有機結合。一方面,有利于鞏固學生專業技術實用能力;另一方面,有利于拓展專業英語應用能力,進而實現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有效提高高校教育滿足社會需求的適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