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黑龍江省畜牧總站
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打好種業翻身仗。對于奶業而言,奶牛良種同樣十分重要。奶牛育種工作直接影響奶牛遺傳品質和生產性能,是奶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聯合國糧農組織發布的報告指出,遺傳因素對奶牛生產力影響占比為40%,而飼料、環境因素占比僅為20%。遺傳品質優秀的奶牛在同等環境下生產效率更高,產品質量更好,經濟效益更顯著。在生產力快速發展的情況下,深度實施奶牛基礎育種工作,構建起優質奶牛群體,可以持續提升黑龍江省奶業競爭力,推動龍江奶業振興。
經過幾代人的努力,我國奶牛育種工作取得了極大發展,奶牛群體數量和質量不斷上升。中國奶業協會數據顯示,2000 年到2016 年,我國奶牛養殖模式發生了根本性轉變,完成了奶業生產主體從千家萬戶向規模化牧場的轉變。與此同時,黑龍江省奶牛單產及規模化程度大幅提升:2000 年,全省奶牛單產4.8 噸,規模牧場(100 頭以上)存欄占比10%;2008年,全省奶牛單產接近6 噸,規模牧場(100 頭以上)占比24%;2019 年,全省奶牛單產接近8 噸,規模牧場(100 頭以上)占比90%以上。
過去10 年是黑龍江省奶業規模化、現代化發展最快的時期,奶牛生產水平大幅提升,這主要得益于環境的持續改善和飼料品質的不斷提升。未來奶牛生產性能的持續提升亟待育種工作的深度實施,通過奶牛育種培育出單產水平不斷提升的生產群體,使牛群管理性狀趨向整齊均一、牛群終生效益指數不斷提高,不斷滿足黑龍江省奶業高質量發展的需要。
隨著奶牛養殖牧場規模化、現代化發展和綜合管理水平不斷提升,我國奶牛單產水平已接近發達國家,但在遺傳育種技術研究與應用方面與發達國家相比仍存在差距,奶業競爭力亟待提高。
奶牛育種目標亟待調整改進。在黑龍江省奶業發展早期,奶業的生產水平、管理水平以及奶牛遺傳素質普遍不高,堅持的育種策略是“黃改奶”,當時的育種目標很明確,就是快速提高奶牛單產水平。近年來,隨著生產力發展,奶牛的種質資源、生產環境和管理模式發生很大變化。在規模化奶牛場,奶牛作為生產資本的一種存在形式,奶牛育種和牧場管理運營、生鮮乳質量安全、生產效率效益等密切相關,因此在新的生產力條件下,奶牛育種目標亟待調整改進。

黑龍江省畜牧總站工作人員正在進行奶牛基因組采樣工作
奶牛育種理論亟待補充完善。過去,奶牛育種基礎理論是傳統的性狀評估選擇,重視種公牛的選育和應用,忽視母牛的選育和選擇。隨著奶業生產進入工廠化、現代化時代和種公牛遺傳資源供應的國際化,優秀種公牛的獲得更加方便,奶牛育種理論的關注重點應逐步轉移到對母牛群體的選育提高方面。基因組檢測技術已經成熟,可以實現對后代母牛的精準評價和選擇。
奶牛育種基礎亟待改進提升。過去,奶牛場在奶牛育種工作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隨著原有奶牛育種場的轉產和退出,直接參與奶牛育種工作的奶牛場越來越少,新建設的奶牛場大多數未開展奶牛基礎育種工作。部分集團化的奶牛養殖企業奶牛生產群和冷凍精液均從國外進口,完全獨立于國家奶牛育種體系之外,奶牛育種工作基礎較為薄弱,對產業的貢獻將持續弱化。
對奶牛育種工作的認識有待提高。奶牛育種是服務于奶業生產的技術體系,開展奶牛育種是為了滿足生產需要,培育出適應產業發展需要的奶牛群體。在黑龍江省實施“黃改奶”育種改良規劃時期,奶業生產的各類參與主體對奶牛育種工作的認識是一致的,均認為應通過育種技術應用快速提高奶牛單產水平,這使得牧場對于奶牛育種工作的認識有了局限性,認為選育使用好的公牛就是進行了奶牛育種工作。2019 年,黑龍江省畜牧總站組織開展奶牛育種工作調研,調研數據顯示多數奶牛場未開展品種登記、性狀評定和生產性能測定等基礎育種工作,對育種工作的關注點就是選擇世界頂級質量的冷凍精液,且在選擇時由于對本牛群的遺傳構成和生產性能不了解,在冷凍精液選擇上只看重育種指數,選擇育種指數高、排名好的公牛品種。奶牛育種指數是綜合選擇指數,并不是具體性狀,在不了解本牛群的情況下,僅憑奶牛育種指數無法精準改良群體真正的缺陷性狀或目標性狀,因而也就無法選育出終生效益卓越的生產群體。
對奶牛的終生效益的重視程度有待提升。奶牛的生產性能和效益在第二胎次開始快速提升,至第五胎次時達到最高。而目前一些牧場奶牛的平均使用年限僅為2.2 胎次,奶牛使用壽命短提高了被動淘汰率,牧場只能提高后備牛飼養規模以保證生產群穩定,這直接導致養殖成本的提高。影響奶牛使用壽命的性狀有很多,如壽命性狀、肢蹄健康性狀、繁殖性狀、乳房健康性狀、體型性狀等等。但這些性狀在很多牧場很少得到特別關注,導致牛群肢蹄病、乳房炎和繁殖效率方面存在的問題長期得不到解決,從而影響奶牛使用壽命,降低了牧場經濟效益和競爭力。
對奶牛基礎育種工作投入有待加大。奶牛育種工作具有公益性和長期性,無論是技術支持單位還是養殖企業均無法獨立承擔和完成這項工作。近年來,黑龍江省對牧場生產條件、牛群進口、飼料加工設備等領域的投入較大,奶業生產和管理水平得到顯著提升,但對奶牛基礎育種工作投入不足,特別是在奶牛品種登記、生產性能測定、育種技術團隊建設等方面,與國內其他奶業主產區相比尚有差距。
及時優化和調整奶牛育種目標。依據黑龍江省奶業生產需要,結合“十四五”時期種業發展相關規劃及時調整奶牛育種目標,在育種目標中重點關注生產性能、繁殖性能、終生效益和管理性狀等參數。通過建立功能性狀數據庫來完善黑龍江省奶牛遺傳選育準確性。奶牛育種重點關注母牛即生產群,在深度實施基礎育種的基礎上,結合基因組選擇技術,篩選培育具有優質性狀和目標基因的種子母牛,最終形成具備優秀生產性能和管理性狀的奶牛群體。
以牧場為主體深度實施奶牛育種。奶牛場是奶業生產的主體,也是實施奶牛育種的參與者和受益者。奶牛基礎育種工作離不開牧場的參與,基于奶牛育種工作的長期性和公益性,建議在省內標準化牧場的評定和發展項目評審方面,加入有關實施基礎育種工作的考核內容,如育種技術隊伍建設、參加奶牛品種登記、連續實施奶牛生產性能測定等,從政策方面引導牧場重視和支持育種工作。對積極開展奶牛基礎育種工作的牧場給予表彰鼓勵,調動奶牛場參與育種工作的積極性。

現代化奶牛養殖場
深度實施奶牛基礎育種工作。借鑒奶業發達國家的經驗,持續深度實施奶牛品種登記、性狀評定、生產性能測定和基因組測定等基礎育種工作是奶業高質量發展的基石。黑龍江省牧場現存奶牛群的主體是澳大利亞進口牛及其后代、中國荷斯坦奶牛和來自南美的奶牛,牛群遺傳構成復雜,生產性狀和管理性狀復雜多樣,在當前生產牛群基礎上,建設黑龍江省高品質奶牛群,需要政府、技術支持單位和養殖企業協作參與,深度實施奶牛品種登記、生產性能測定、奶牛線性外貌評分及基因組選擇,為實現奶牛育種目標打下堅實基礎。
增加對奶牛基礎育種工作的投入。奶牛育種工作具有公益性、長期性,對產業發展具有深遠影響。基礎育種工作需要政府和產業主體增加投入,通過支持育種體系建設、建立示范牧場,推動奶牛品種登記、生產性能測定等基礎工作,實施基因組檢測持續建設奶牛高品質生產核心群,組織開展奶牛育種核心群建設和后備種公牛培育,全面提升黑龍江省奶牛育種工作質量,促進奶業高質量發展,推動黑龍江省奶業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