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文濤
近年來,我國生豬產業通過轉型升級,發展智慧養殖,鼓勵規模養殖場批次化、精細化管理,極大地提升了全產業的裝備水平和生產效率。對于黑龍江省來說,養豬業既有機遇也有挑戰,需要我們采取積極措施,努力克服環保壓力、食品安全、生物安全等因素影響,以打造生豬全產業鏈融合發展體系為目標,推動全省生豬產業高質量發展。
1.全省生豬養殖規模化情況。2020 年末,黑龍江省生豬存欄1371.2 萬頭,比2019 年增長16.9%;能繁母豬存欄136.8 萬頭,比2019 年增長22.0%;生豬年出欄1790 萬頭,比2018 年增長5.2%。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共有溫氏、牧原、金新農、鐵騎力士、雙胞胎、東方希望、天兆、大北農、正邦等十余家大型豬企計劃在全省20 余個縣市投資建廠,主要圍繞黃金玉米帶區位優勢,集中在哈爾濱、綏化、齊齊哈爾、佳木斯、牡丹江、大慶等地區進行產業布局,達產后年出欄生豬可達3520萬頭。
2.全省生豬、飼料價格情況。以2020 年為例,黑龍江省外三元生豬價格相對穩定,到11月外三元生豬毛重平均價格為每公斤27.77元。2020 年,黑龍江省玉米價格相比2019 年同期增幅較大,10 月14%水分玉米平均價格達到每噸2230.39 元,11 月略有回落。2020 年,黑龍江省豆粕價格趨勢方面,1~8 月與2019 年同期相比呈現相反的趨勢,與2018 年同期趨勢相似;9 月后豆粕價格持續上升,11 月達到每噸3285.13元。
3.全省豬肉屠宰加工、銷售情況。對哈爾濱周邊某大型屠宰企業調研中發現,在屠宰體重方面,屠宰場所收購生豬體重呈上升趨勢,反映出養殖環節針對市場收購價格較高而采取了大體重生豬出欄銷售策略,但分割加工后銷售價格區間變化不大。對哈爾濱周邊某知名品牌豬肉產品銷售價格調研發現,集大型生豬養殖、屠宰、加工、銷售為一體的綜合性企業,其豬肉產品價格區間變化不顯著,說明擁有完善的產業鏈對于企業抵抗價格波動、應對市場風險有較大的優勢。
1.生豬良種繁育能力弱。全省在生豬新品種培育、配套體系建設方面相對薄弱,育種、保種支持力度有待加強,地方優質豬種資源利用程度較低。在非洲豬瘟疫情大環境下,部分養殖企業為追求經濟效益,忽視母豬繁育性能,二元育肥豬甚至三元豬都成為后備豬,進入核心群體,造成良種化走“回頭路”。
2.規模化程度較低。全省中小型豬場占比大,其養殖設施簡單、人工費用高、規模化水平低,難以適應現代生豬養殖業的環保要求和激烈競爭。同時,還存在良種化程度不高、衛生防疫機制不夠完善、生豬疫病發病率呈增長趨勢等問題。
3.承受市場價格波動能力弱。黑龍江省作為生豬調出大省,生豬市場價格、豬肉價格波動受外界環境影響較大,生豬重大疫病、南部省份需求量、生豬分區調運變化等都會引起省內生豬價格劇烈波動,加之生豬產業規模化程度相對較低、規模化精深加工數量相對較少,導致承受市場波動能力較弱。
4.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有待加強。雖然地方行業部門在環保問題方面采取了大量措施,但由于技術方案不完善,尤其是缺少適合黑龍江省寒溫帶地區氣候糞污處理方法的推廣應用,養殖環節與糞污處理環節脫節,糞污處理方案存在前期投資大、運行成本高、管理難度大等問題,亟須加強政府層面的宏觀調控、技術指導與環境治理體系建設。
5.打造渠道能力弱,知名品牌數量少。黑龍江省大部分生豬養殖場(戶)銷售產品以活體生豬為主,其中,小型場戶沒有能力進行市場營銷,部分大型企業雖然積極拓展渠道,但在全國范圍內缺少話語權,單打獨斗的經營模式造成了品牌效應差、知名品牌數量少的局面,難以形成產業化、品牌化、精細化、高優化的多元銷售模式。
推動黑龍江省生豬產業高質量發展,總的來說:一是促進產業有序化,推動生豬產業向飼料資源豐富、環境承載能力強的地區發展,加強新品種、配套系建設和地方品種開發利用,推進產業鏈和價值鏈融合。二是引導產業工業化,制定飼料、養殖、屠宰等產業環節標準規范,鼓勵規模養殖場批次化、精細化管理,提升養殖效率和生豬產業的裝備水平。三是推進產業生態化,加強種養結合、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提高糞污處理設施裝備配套率、綜合利用率,開展畜禽糞污土地承載力測算,鼓勵采用干清糞工藝、糞污秸稈腐熟還田等技術,實現源頭減量、過程控制、末端就近還田利用。四是布局產業名牌化,鼓勵發展綠色化、優質化、成品化的全產業鏈,利用黑龍江省環境優勢、特色生態,打造龍江生豬名牌,滿足市場多元化消費需求,加強渠道建設,推動訂單生產、精準配送、網上和期貨交易等。具體來說,應重點抓好以下幾方面工作:
1.協同互促,強化良種繁育體系建設。推進“育、引、繁、推”一體化發展,以提升種豬品質和地方適應性為重點,做到引入種豬優質化、繁育技術高效化、種豬性能穩定化,以省農業科學院、東北農業大學等科研機構和大專院校為技術主體,以大型養殖企業為繁育主體,加強協同互促,助力黑龍江生豬良種化繁育,打破“引種—退化—再引種”的怪圈。充分發揮地方豬種民豬資源優勢,多點保種,可在國家級民豬保種場蘭西縣種豬場和省級民豬保種場哈爾濱信誠玉泉山養殖有限公司基礎上,再建立1 至2 家省級保種場、備份場,同時開展以民豬為育種素材的新品種、配套系的培育工作。
2.規模養殖,強化抵御市場風險能力。結合省情,大力發展生豬規模化飼養,充分發揮省生豬產業協同創新體系、省農業科學院和東北農業大學等機構的技術優勢,推廣先進生豬養殖技術,降低生豬飼養成本,提高市場競爭力,增強抵御市場風險能力。進一步健全生豬市場流通體系,將生豬現貨、期貨市場同農村信息化發展相結合,在哈爾濱、綏化等生豬養殖集中區域建立生豬養殖信息網絡,鼓勵支持提升生豬產業自動化裝備水平、標準化生產水平和現代化管理水平,引導生豬產業向工業化、智慧化方向發展。

拜泉縣生豬養殖場 (資料圖)
3.科技創新,強化養殖、飼料、屠宰加工、倉儲物流體系建設。充分發揮相關單位的科技引領、技術服務功能,構建省、市、縣(區)三級的產能提升、品質保障、飼料生產、屠宰加工、倉儲物流等技術團隊,指導全省生豬產業科學化、高新化、可持續發展,支持推動液態飼料、微生物飼料、發酵飼料等技術的研發使用。調整優化屠宰加工產業結構布局,推進肉品精深加工,鼓勵支持規模化屠宰加工企業設施建設,提升屠宰能力,鼓勵支持增加屠宰數量和深加工產品數量,打造優質特色豬肉品牌。加強倉儲物流體系建設,保障產、加、運、銷聯動發展,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
4.分區管理,強化生豬疫病防控體系建設。完善生豬疫病防控機制,實施分區防控,加強分類指導,構建綜合防疫、疫病檢測、疫病凈化、生物安全提升等技術團隊,建立健全區域防控統籌協調和監督、服務機制。加強養殖綜合防疫管理,落實強制免疫、監測、檢疫監管、強制撲殺、無害化處理等各項防控措施,支持牧原、鐵騎力士等規模化豬場開展疫病凈化、抗體監測、常見疫病快速檢測體系建設。嚴格動物防疫監管,強化生豬防疫條件審查和生豬調運檢疫審批,實施生豬運輸車輛備案制,建立生豬運輸臺賬,強化運輸環節監管。
5.種養結合,強化生豬糞污資源化利用體系建設。充分發揮黑龍江省種植業優勢和科研單位部門技術優勢,構建省、市、縣(區)三級的“兩率”環節、源頭減量環節、資源化利用環節、肥料還田環節等技術團隊,建立縣域內種養結合發展機制。落實《黑龍江省畜禽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工作方案》,支持節水、節料等清潔養殖工藝以及干清糞、微生物發酵和生產墊料等技術,實現源頭減量,支持微生物制劑應用、糞污檢測、土地承載力測算,實現過程控制,支持堆肥、氧化塘、糞污秸稈造肥和異位發酵床等技術,實現末端利用、就近還田。
6.追溯跟蹤,強化品牌創建體系建設。構建標準規劃體系、全程追溯體系、銷售渠道體系,推進覆蓋品牌規劃、維護、宣傳、銷售等全產業鏈食品質量管理和追溯制度建設,切實保障產品質量安全,支持養殖企業“來源可追溯、去向可跟蹤”的現代化安全監管網絡建設。大力發展生豬產品品牌化經營,強化農企利益對接。建立互聯網化營銷模式的應用與推廣,推進望奎縣、巴彥縣生豬交易市場建設,拓寬銷售渠道,積極探索推進生豬產品電子交易市場建設工作,開拓國內外生豬產品銷售市場,利用黑龍江省特有生態和資源優勢,生產綠色、優質生豬產品,打造龍江生豬名優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