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趙秀華
中國是世界養鵝大國,鵝肉和羽絨等鵝產品的產量多年來一直位居世界前列,鵝飼養量以每年7%的速度遞增。目前,養鵝生產已成為農區、林區及老少邊窮地區脫貧致富和增產創收的首選項目,發展前景廣闊。黑龍江省養鵝歷史悠久,特別是近十年來鵝產業發展迅猛,全省商品鵝年飼養量超過5000 萬只,年出欄量一直保持在3500~4000 萬只,養鵝業對農民增收和產業結構調整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1.養殖規模逐步加大。黑龍江省鵝主產區集中分布在松嫩平原,經過多年發展,逐漸形成了以綏化、大慶、齊齊哈爾、哈爾濱等地區為養鵝主產區的格局,養殖量約占全省養殖總量的70%,而且規?;B殖比重也在逐年增加。近年來,雙城、肇東、杜蒙、肇州、肇源、安達、綏化北林、海倫、依安等縣(市、區)年養殖量穩定在100萬只左右。目前,規模較大的養殖企業有黑龍江對青鵝業集團有限公司、富拉爾基區山海大鵝養殖專業合作社、哈爾濱東來禽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等。
2.養殖品種趨于規范。黑龍江省鵝品種豐富,除當家品種籽鵝外,還曾引進皖西白鵝、四川白鵝、浙東白鵝和三花鵝(類群)、霍爾多巴吉鵝等。然而由于良種繁育體系不健全,導致多品種、多級別混雜,雜交亂配,自繁自養,生產性能不穩定,影響飼養效果。近年來,受市場的影響,養殖戶注重品質,養殖品種以籽鵝、霍爾多巴吉鵝、浙東白鵝和三花鵝(類群)為主,品種趨于規范整齊。
3.飼養方式實現多元化。黑龍江省地域遼闊,物產豐富,是著名的“大糧倉”,全省耕地總量和糧食產量均居全國前列,尤其是黑龍江省的中西部地區草原面積大,擁有充裕的飼草、飼料資源,非常適合發展養鵝業。如西部松嫩平原,草原豐富、泡澤遍布,適合放牧養殖,以此來發展大鵝養殖生產,可以大大節約飼養成本,提高經濟效益;中東部地區則大多利用荒山、草坡、溝塘等采取半舍飼和秸稈發酵的養殖模式;規模化養殖場則實行全混合日糧(TMR)飼養模式。近年來,由于養殖戶飼養觀念的轉變,鵝養殖由原來的副業變為主業,飼養方式由原來的散放、設施因陋就簡、有啥喂啥逐步向多元化方向發展。
4.產品加工能力有所增強。經過多年發展,黑龍江省現有鵝屠宰加工企業57 家,設計年屠宰加工能力超過5000 萬只。其中,年屠宰加工能力300 萬只以上的有13 家,如黑龍江對青鵝業、肇源鵝香久、牡丹江中林天恒食品有限公司等。其中,對青鵝業在大慶設有年屠宰500 萬只加工廠,在齊齊哈爾又投資建設了年屠宰1000萬只的加工廠。羽絨加工企業方面有2 家初加工企業,未達到直接充填使用水平,還需銷往南方進行再次加工。鵝專用飼料加工的飼料企業有10余家。鵝血等副產品加工基本空白。

依安縣白鵝綠色養殖基地 (資料圖)
5.市場消費量逐漸增加。長期以來,我國南方人喜食鵝肉和其他鵝產品,相對而言,北方人肉類的攝入則以豬肉、牛肉、雞肉為主。因此,黑龍江省雖然是養鵝大省,但養殖的鵝以外銷為主。隨著我國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禽產品的消費已由過去的溫飽型向美味營養健康保健型轉變。由于鵝的營養價值較高,近年來黑龍江本省的鵝產品消費群體不斷擴大,消費量逐漸增加,且尚有潛力可挖。
1.飼養方式粗放,養殖技術落后。黑龍江省肉鵝飼養方式主要以小群體放牧、補飼精料為主,基礎設施和設備簡陋、飼養環境差,飼料隨意配制、精飼料使用比例過大,造成鵝福利水平低下、鵝的成活率偏低、群體整齊度差、疾病頻繁發生。加之部分養殖者文化素質不高,科技推廣力度不夠,導致飼養技術落后,限制了鵝產業的快速發展。
2.地方品種利用率低,良種繁育體系不健全。籽鵝是黑龍江省地方品種,然而長期以來,由于缺乏籽鵝保種場和育種場,難以開展系統的保種和選育工作,導致籽鵝生產性能退化,遺傳潛力得不到充分發揮。加之缺乏優質高效肉鵝配套系,降低了養鵝經濟效益。特別是種鵝繁殖性能低、產蛋率低、受精率不穩定,嚴重制約了產業發展。雖然近年來在品種(品系)的培育與推廣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績,但由于在良種上的持續投入不足,致使全省仍缺乏適合規?;?、產業化生產的優良品種和配套品系。
3.肉鵝飼料配制缺乏科學依據,飼料高效利用率低。黑龍江省肉鵝飼養缺乏行業標準,鵝常規飼料缺乏營養價值評價,鵝養殖過程中的營養需要量研究亟待加強。同時,牧草利用率低,精飼料與牧草飼喂量不科學,導致生產性能下降,飼料資源浪費嚴重。
4.產業鏈條松散,產業化水平低。黑龍江省鵝業生產中各環節相對孤立,各環節利益分配不均衡,時常出現“卡脖子”問題,導致豐產不盈利,產業總體利潤低、發展緩慢。多年來,省內的養鵝從業者始終處于一種自我發展、摸著石頭過河的狀態,飼養管理、疾病防治、收購、加工以及市場銷售等各環節不能有效銜接。雖然省內各地區也建有一定數量的龍頭企業,如黑龍江對青鵝業等已經具備一定的影響力,但其牽動能力較弱,加之省內大多數屠宰加工企業看重眼前利益,忽視長遠利益,不能有效組織農民生產,市場被屠宰企業控制,養殖戶沒有活鵝定價權,養殖風險大,盈利水平低,使廣大養殖者利益受損。
5.消費市場開發不足,產品精深加工水平亟待提高。雖然經過多年培養,黑龍江省內的鵝產品開始受到市場青睞,但消費量仍是杯水車薪。傳統意義上的“北養南銷”鵝業格局仍然存在,也充分暴露出省內消費市場開發的嚴重不足。黑龍江省鵝產品的加工以傳統小作坊為主,工業化與標準化程度低,屠宰加工工藝、技術和設備相對落后,品種單一,附加值低。鵝的全產業鏈銜接不暢,分散經營,初加工產品品種相似,深加工程度低,產品研發創新能力不足,產品質量和品種難以滿足消費者的多元化需求,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消費市場的進一步拓展。
1.加快科技創新,促進產業提質增效。要重視技術研發與應用,提高產業的核心競爭力,通過政府資金支持、科研部門參與、企業主體實施,開展合力研發。充分利用世界著名的籽鵝種質資源優勢,培育適宜寒區的肉鵝品種(品系),為產業發展提供支撐。創建適度規模寒區肉鵝新型養殖方式,加強鵝主要疫病快速診斷和防控,促進產業提質增效,走出高技術、高質量、高效益、有黑龍江特色的鵝產業化發展道路。
2.提高鵝良種覆蓋率,建立良種繁育體系。鵝業要發展,良種要先行。可設立專項資金,建立保種場、育種場,采取良種補貼等方式,加強對籽鵝等地方良種的保護、選育和種質資源創新利用。加大浙東白鵝、霍爾多巴吉鵝等引進鵝種的異地馴化和選育,利用現有的地方良種資源和引進的外來良種,建立專門化品系,并在此基礎上,在省內建立各品種的祖代種鵝場、父母代種鵝場和商品鵝場,形成良種鵝三級繁育體系。
3.推進適度規模設施化養殖,完善鵝業區域布局。根據各地實際情況,因地制宜,采取多層次的發展策略,實現鵝業區域布局的合理化與科學化,走好富有黑龍江地域特色的大鵝養殖發展之路。如在齊齊哈爾、綏化等草資源豐富的西部地區鼓勵實行放牧養鵝;在牡丹江、雞西等中東部地區鼓勵種草養鵝,由地方政府劃撥飼料土地,并提供一定金額的補貼;在東部半山區鼓勵放加補飼養鵝,短期育肥;在完全不具備放養條件的地區,可采用全混合日糧(TMR)的養殖方式。
4.支持龍頭企業發展,發揮產業帶動作用。鼓勵和引導黑龍江對青鵝業等龍頭企業充分發揮作用,帶動區域養殖生產、優化產業結構、推動產業進步。支持龍頭企業以市場為導向,開展鵝肉、鵝血、鵝油等深加工技術的研發。幫助龍頭企業建立相對集中穩固的養殖基地,實行規?;a和集團化運營。鼓勵龍頭企業建立飼料生產、種鵝養殖、種蛋孵化、商品鵝養殖、屠宰加工為一體的農業生態經濟園區,打造現代農業發展新格局,形成鵝生態基地、生物科技、絨羽加工、鵝類餐飲連鎖等多元化初級階段鵝產業集群。
5.緊跟市場消費需求,打造精準定位產品線。根據區域性消費特點和消費理念,打造不同鵝產品生產線,生產不同類型產品。走區域特色之路,打造適合黑龍江本地大眾市場的鵝產品生產線,生產區域特色產品,建立地方鵝產品品牌;走綠色、有機之路,打造適合高端市場的鵝產品生產線,生產綠色、有機高端產品;走集約化、規?;罚蛟旄S南方市場的鵝產品生產線,生產短期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