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聯超,周名綱,何丹,童蘭,張翠,王燕鳳,蔡琳*
目前中國急性心肌梗死(AMI)病死率仍呈持續上升趨勢[1],提高AMI患者的救治水平刻不容緩。發病早期及時有效地開通梗死相關血管至關重要,可改善AMI患者的預后,降低病死率[2-3]。理論上,AMI患者無論是日間還是夜間就診于醫院,均應得到一致的快速救治。然而,有研究顯示AMI患者的救治具有“周末效應”[4]和“非正常工作時間效應”[5-6],即在周末和夜間來院就診時,患者救治效率更低,預后更差。這種現象可能與醫務人員的數量及狀態、機體生物因素(如凝血和纖溶狀態)、冠狀動脈病變特征和再灌注時間延遲等因素的時間差異性有關[7-8]。有研究表明,隨著醫療水平的不斷提高和規范化胸痛中心的建立和發展,這種現象將逐漸消失[9]。近年來中國胸痛中心的建設得到快速發展,AMI的救治水平是否存在這種時間差異現象?對此,目前仍少有關于中國人群的研究。本研究對在成都地區11家三級綜合醫院胸痛中心就診的AMI患者進行分析,對比其日間就診和夜間就診、工作日就診和非工作日就診的救治效率差異和院內病死率差異,為提高AMI的整體救治水平提供一定的臨床指導。
本研究價值:
本研究分析了急性心肌梗死救治的晝夜差異,發現夜間就診的患者,其救治效率更低,院內死亡率也相對更高,提示醫療系統內應該采取措施以加強在夜間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救治能力。雖然關于急性心肌梗死救治的就診時間差異性在北美和歐洲等發達地區被廣泛調查和研究,但在中國仍少有這方面的研究。本研究指出了目前急性心肌梗死救治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有助于進一步提高中國急性心肌梗死的救治水平。
1.1 研究對象 本研究數據來源于中國臨床試驗中心注冊研究(注冊號:ChiCTR1900025138),經成都市第三人民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納入成都地區11家已建立胸痛中心的三級綜合醫院〔成都市第三人民醫院、成都市第二人民醫院、成都市第一人民醫院、成都市郫都區人民醫院、都江堰市人民醫院(都江堰市醫療中心)、成都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成都市雙流區第一人民醫院、大邑縣人民醫院、金堂縣第一人民醫院、彭州市人民醫院、崇州市人民醫院〕2017年1月—2019年6月來院就診的AMI患者。納入明確診斷為AMI的患者,具有以下(1)并合并(2)~(6)中至少1點:(1)肌鈣蛋白呈升高或降低改變,且至少一個值超過參考范圍上限的99%;(2)急性心肌缺血臨床癥狀;(3)新發缺血性心電圖改變;(4)病理性Q波的形成;(5)新發存活心肌的丟失或新發節段性室壁運動障礙的影像學改變;(6)冠狀動脈造影或尸檢證實有冠狀動脈血栓形成。排除標準:(1)臨床資料嚴重缺失;(2)缺失關鍵救治時間節點;(3)院內發病。
1.2 分組方法 根據成都地區醫院的上班時間,將工作時間分為日間和夜間兩部分,日間定義為08:00~17:59,夜間定義為 18:00~ 次日 07:59。根據患者就診時間(到達醫院大門的時間)將患者分為日間組和夜間組。另外,根據就診日期將患者分為工作日組和非工作日組:周一至周五為工作日,周末為非工作日,結合國家法定節假日進行調整。
1.3 觀察指標 由經培訓的心血管專業人員通過各醫院病歷系統采集患者一般資料、住院費用、住院天數、關鍵救治時間節點和院內全因死亡率。其中一般資料包括性別、年齡、活動吸煙(連續或累計吸煙6個月或以上且在調查前30 d內吸煙)情況、既往史〔包括冠心病病史、心肌梗死病史、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CI)手術史、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病史、腦梗死病史及外周動脈病史〕、診斷〔包括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合并癥(包括高血壓、糖尿病)、心源性休克、院內心搏驟停、多支血管病變(至少兩支冠狀動脈狹窄程度達到需行血運重建指征)、三支血管病變、前壁心肌梗死、是否經救護車入院、胸痛/胸悶發生情況、是否行PCI、出院前最后一次超聲檢查〔包括左心室射血分數(LVEF)<50%、室壁瘤、局部室壁運動障礙情況〕以及住院費用、住院天數。
主要觀察指標為AMI患者(包括STEMI患者和NSTEMI患者)的院內死亡率。次要觀察指標為行急診PCI的STEMI患者救治效率的時間節點指標,主要包括:(1)癥狀發作至球囊開通的時間(S-to-B);(2)癥狀發作至到達醫院大門的時間(S-to-D);(3)首次醫療接觸至球囊開通時間(FMC-to-B);(4)到達醫院大門至球囊開通的時間(D-to-B);(5)D-to-B達標:D-to-B≤90 min;(6)FMC-to-B達標:轉院或120入院患者FMC-to-B≤120 min,自行來院患者FMC-to-B≤90 min。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0.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以(±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兩獨立樣本t檢驗;非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以M(P25,P75)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Mann-Whitney U秩和檢驗;計數資料的分析采用χ2檢驗;采用單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AMI患者院內死亡的影響因素;使用Hosmer Lemeshow檢驗回歸模型的擬合優度。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日間組和夜間組患者臨床基線特征比較 本研究共納入2 109例AMI患者,其中STEMI患者1 443例,NSTEMI患者666例;日間組1 235例,夜間組874例。日間組和夜間組男性、年齡、活動吸煙、冠心病病史、心肌梗死病史、COPD病史、腦梗死病史、外周動脈病史、STEMI患者、合并高血壓、合并糖尿病、心源性休克、院內心搏驟停、多支血管病變、前壁心肌梗死、經救護車入院、胸痛/胸悶癥狀、行PCI、未行急診PCI的STEMI患者行溶栓治療、LVEF<50%、局部室壁運動障礙、住院費用、住院天數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夜間組PCI手術史、三支血管病變、室壁瘤所占比例高于日間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日間組和夜間組患者的臨床基線特征比較Table 1 Comparison of baseline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hospitalization cost and hospital stays between daytime group and nighttime group
2.2 行急診PCI的STEMI患者救治效率比較 入院后行急診PCI的998例STEMI患者中日間組591例、夜間組407例。日間組和夜間組S-to-D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夜間組S-to-B、FMC-to-B、D-to-B長于日間組,D-to-B達標率、FMC-to-B達標率低于日間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工作日組1 442例,非工作日組667例。入院后行急診PCI的998例STEMI患者中,工作日組679例,非工作日組319例。工作日組和非工作日組S-to-B、S-to-D、FMC-to-B、D-to-B、D-to-B達標率、FMC-to-B達標率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2.3 兩組患者院內死亡率比較 日間組AMI患者院內死亡率為5.6%(69/1 235),其中NSTEMI患者院內死亡率為2.4%(9/375),STEMI患者院內死亡率為7.0%(60/860),行急診PCI的STEMI患者院內死亡率為4.7%(28/591),未行急診PCI的STEMI患者院內死亡率為11.9%(32/269)。夜間組患者院內死亡率為7.9%(69/874),其中NSTEMI患者院內死亡率為5.5%(16/291),STEMI患者院內死亡率為9.1%(53/583),行急診PCI的STEMI患者院內死亡率為7.9%(32/407),未行急診PCI的STEMI患者院內死亡率為11.9%(21/176)。夜間組AMI患者院內死亡率、NSTEMI患者院內死亡率、行急診PCI的STEMI患者院內死亡率高于日間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457,P=0.035;χ2=4.354,P=0.037;χ2=4.165,P=0.041);兩組STEMI患者院內死亡率、未行急診PCI的STEMI患者院內死亡率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χ2=2.152,P=0.142;χ2<0.001,P=0.991)。
工作日組AMI患者院內死亡率為6.4%(93/1 442),其中NSTEMI患者院內死亡率為3.7%(17/462,STEMI患者院內死亡率為7.8%(76/980),行急診PCI的STEMI患者院內死亡率為5.9%(40/679),未行急診PCI的STEMI患者院內死亡率為12.0%(36/301)。非工作日組AMI患者院內死亡率為6.7%(45/667),其中NSTEMI患者院內死亡率為3.9%(8/204),STEMI患者院內死亡率為8.0%(37/463),行急診PCI的STEMI患者院內死亡率為6.3%(20/319),未行急診PCI的STEMI患者院內死亡率為11.8%(17/144)。工作日組和非工作日組AMI患者院內死亡率、NSTEMI患者院內死亡率、STEMI患者院內死亡率、行急診PCI的STEMI患者院內死亡率、未行急診PCI的STEMI患者院內死亡率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χ2=0.066,P=0.797;χ2=0.023,P=0.880;χ2=0.024,P=0.876;χ2=0.055,P=0.815;χ2=0.002,P=0.962)。
2.4 AMI患者院內死亡影響因素的單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以AMI患者院內是否死亡為因變量(賦值:否=0,是=1),根據變量的實際臨床意義和既往研究中的自變量選擇,以年齡(賦值:實測值)、性別(賦值:男=0,女=1)、診斷疾病(賦值:NSTEMI=1,STEMI=2)、合并高血壓(賦值:無=0,有=1)、合并糖尿病(賦值:無=0,有=1)、心源性休克(賦值:無=0,有=1)、院內心搏驟停(賦值:無=0,有=1)、多支血管病變(賦值:否=0,是=1)、經救護車入院(賦值:否=0,是=1)、夜間就診(賦值:日間就診=0,夜間就診=1)和非工作日就診(賦值:工作日就診=0,非工作日就診=1)為自變量進行單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年齡、性別、診斷疾病、心源性休克、心搏驟停、多支血管病變、夜間就診是AMI患者院內死亡的影響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年齡、診斷疾病、心源性休克、院內心搏驟停、多支血管病變、夜間就診是AMI患者院內死亡的影響因素(P<0.05,見表4)。使用Hosmer-Lemeshow檢驗該回歸模型的擬合優度,其χ2=2.393、P=0.967。
表2 日間組和夜間組行急診PCI的STEMI患者救治效率比較Table 2 Comparison of treatment efficiency in STEMI patients with emergent PCI in daytime group and nighttime group
表3 工作日組和非工作日組行急診PCI的STEMI患者救治效率比較Table 3 Comparison of treatment efficiency in STEMI patients with emergent PCI in workday group and off-day group
本研究結果主要顯示:與日間就診的AMI患者相比,夜間就診的患者院內死亡率更高;在行急診PCI的STEMI患者中,夜間就診的患者S-to-B和D-to-B更長,而患者的S-to-D并無明顯的晝夜就診差異。
3.1 AMI救治效率的晝夜差異 STEMI是AMI中最為危重的類型,其救治具有明顯的時間窗。STEMI患者的心肌總缺血時間包括院前延誤時間和院內救治延誤時間。盡早開通梗死相關血管,縮短救治時間(如S-to-B、S-to-D和D-to-B),有利于減少患者并發癥,改善患者預后[3,10]。已有研究表明,“就診時間”是患者救治效率的重要影響因素,夜間(或“非正常工作時間”)來院就診的患者救治效率會更低,患者救治延誤時間更長[5-6,8,11],這可能會增加心肌梗死面積,影響手術成功率和術后梗死心肌的恢復,以致并發癥增加,患者預后更差。然而,也有研究認為,夜間就診的AMI患者救治效率并不比日間就診的患者低,患者的心肌總缺血時間和日間就診相當[12]。
本研究結果顯示,日間組和夜間組STEMI患者的院前延誤(S-to-D)相當。而夜間就診的STEMI患者院內延誤(D-to-B)更為明顯,D-to-B達標率較日間就診患者低,醫療系統相關延誤(FMC-to-B)達標率也較日間就診患者低。另外,夜間就診的STEMI患者心肌總缺血時間(S-to-B)更長。
3.2 AMI患者院內死亡率的晝夜差異 早期有研究者提出,AMI(或STEMI)患者的救治具有“周末效應”[4]和“非正常工作時間效應”[5,13],在夜間或周末由于醫療資源的相對不足,AMI的救治延遲更嚴重,有效的治療措施(如PCI)利用也相對較少,導致患者預后更差。有學者相繼對此現象進行了驗證,部分研究認為并不存在患者院內死亡率的時間差異現象,在夜間就診于醫院的患者,其院內死亡率和日間就診的患者相比,并無顯著差異[11,14-17]。然而,其他研究顯示在夜間(或非工作時間)就診的AMI患者預后較日間就診患者更差[5-6,8,18-20]。本研究結果顯示,在成都地區夜間就診的AMI患者院內死亡率較日間就診的患者更高,這可能是目前降低AMI院內死亡率的一個研究方向。
SORITA等[6]的一項納入48項研究的Meta分析顯示,非正常工作時間就診的AMI患者院內死亡率和院后30 d死亡率均較正常工作時間就診的患者高,在STEMI患者中這種差異更為明顯,且非正常工作時間就診的患者D-to-B更長。本研究結果與之一致,夜間D-to-B的延長使心肌總缺血時間延長,這可能是夜間來院就診患者死亡率更高的原因之一。
中國一項納入99家二級醫院包含7 456例STEMI患者的研究顯示,夜間病情更嚴重是“非正常工作時間”就診的STEMI患者院內死亡率更高的主要影響因素,其次是醫院的醫療質量的晝夜差異[18]。本研究納入的患者均來自成都地區三級綜合醫院,夜間就診的AMI患者PCI手術史和冠狀動脈三支病變的比例更大,且患者發生心臟局部室壁運動障礙和室壁瘤形成的比例更多,這提示夜間就診的患者病情可能更為嚴重,這可能與患者院內死亡率更高有一定相關性。AMI的發病存在一定時間差異,而其死亡率的晝夜差異是否是由于機體病理生理學的晝夜節律性引起的,也需要進一步探究。
表4 AMI患者院內死亡影響因素的單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Table 4 Univariate and multivariate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es for in-hospital mortality in AMI patients
3.3 AMI的救治與非工作日就診 既往有研究顯示周末就診的STEMI患者院內死亡率更高[4,21-22],BELL等[4]研究顯示,諸多疾病(如腹主動脈瘤破裂、急性會厭炎、肺栓塞和心肌梗死等)的院內死亡率在周末入院就診時更高。KOSTIS等[21]認為,周末入院的AMI患者行侵入性治療的比例更低是其死亡率更高的原因。然而,ISOGAI等[22]研究顯示即使在行PCI治療的AMI患者中,周末就診的患者院內死亡率和院后30 d死亡率仍然較工作日就診的患者更高,這一差異存在于Killip Ⅱ~Ⅳ級患者中,而Killip Ⅰ級患者中并不存在。因此,周末就診的患者死亡率是否比工作日更高,這可能是由多種因素(包括患者病情、醫療質量等)共同影響的結果。而來自美國全國住院患者的大樣本數據分析顯示,隨著醫療質量的改善,AMI患者院內死亡率的周末與工作日差異逐漸消失[23]。而本研究顯示非工作日和工作日就診的AMI(包括STEMI和NSTEMI)患者的院內死亡率和行急診PCI治療的STEMI患者救治效率并無明顯差異,這可能是中國醫療水平改善以及中國胸痛中心和區域協同快速救治體系建設的積極作用。
綜上所述,目前成都地區AMI的救治不存在非工作日與工作日就診的差異,但存在晝夜差異。夜間就診的AMI患者院內死亡率更高,這可能與夜間AMI的救治延誤和患者病情更為嚴重相關,尤其是患者的院內救治延誤在夜間相對嚴重應該引起重視。醫院各科室和部門,尤其是在急診科、心血管專科和導管室等胸痛中心的核心功能區域,應該積極采取相應措施,以提高夜間AMI救治能力,逐步消除救治時間差異,進一步降低AMI院內死亡率[9,23]。
本研究存在一定局限性,并未采集到NSTEMI患者的危險評分及據此危險分層行PCI時機達標率,因此不能進一步分析NSTEMI患者院內死亡率差異是否是由于再灌注治療時機的差異引起的。
作者貢獻:成聯超、周名綱、蔡琳進行文章的構思與設計,結果的分析與解釋;成聯超、何丹、蔡琳進行研究的實施與可行性分析;成聯超、童蘭、張翠、王燕鳳進行數據收集及整理;成聯超進行統計學處理,撰寫論文;成聯超、何丹進行論文的修訂;蔡琳負責文章的質量控制及審校,對文章整體負責,監督管理。
本文無利益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