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線記憶——黔南篇
好人好馬上三線
備戰備荒為人民
獻了青春獻終生
獻完終生獻子孫
大型系列紀錄片《三線記憶——黔南篇》有大量黔南三線建設的珍貴影像資料,歷時三年跟蹤拍攝,采訪了一百余位親歷三線建設者,完成了一部可歌可泣的口述史。第一次真實、詳盡地將黔南三線建設史詩般地展現給觀眾。
那是一段揮灑青春和汗水的歲月
那是一曲山高水長家國情懷的慷慨悲歌
那是一個民族與一個時代的命運交響
那是一部山呼海嘯波瀾壯闊的史詩
1965—1970 年,以電子軍工為主導產業的〇八三基地落戶貴州黔南,建成了二十多個電子軍工企業、37 和38 兩個研究所、320 和818 兩所大型職工醫院,以及三所軍工院校和多個幼兒園、中小學、招待所等配套事業單位。
到了“六五”期間,〇八三基地度過了一段比較困難的時期。軍品任務幅度下降,民品的開發和生產尚處于初始階段,加上管理體制不順,大批科技人才流失,職工隊伍非常不穩定。
1980 年,鄧小平將深圳設為特區。〇八三基地采取集資入股的方式籌集資金710 萬元,在深圳、廣州等地開辦了一批“窗口”企業。






20 世紀80 年代初的深圳剛開始建設,條件艱苦,三線建設者們發揚在黔南三線建設時的吃苦精神,克服種種困難,利用深圳的地理優勢和特區優惠政策,積極開拓市場,為軍工企業謀求出路。1981 年10 月,〇八三基地與中電進口公司深圳分部合作,成立了華勻電子產品經銷部;緊接著華美、華發、華茂、深勻、風光等窗口企業相繼建立。在這期間,〇八三基地先后承接了烏魯木齊衛星通信地面站大部分設備的研制和北京地面站、昆明地面站、拉薩地面站各種系統的研制任務;紅旗機械廠自行設計生產全國口徑最大的天線——10 米宇宙射電天文望遠鏡天線在云南天文臺投入使用;三個月內完成國務院向老少邊窮地區贈送衛星電視地面接收站的重要任務,同時也帶來了廣闊的市場。
1984 年9 月17 日,通過規劃重組,〇八三基地在都勻正式更名為“中國振華電子工業公司”。1992 年,深圳窗口企業無一虧損,1993 年,深圳窗口有華勻公司等9 家企業實現利潤在百萬元以上,1994 年,深圳窗口有3 家企業產值過億元,5 家企業利潤超百萬元。
貴州是全國三線建設的重點省份之一。按照國家的統一部署,貴州三線建設既包括國防科技、能源、冶金、機械電子、化學、建材工業和交通運輸等項目的建設,也包括一部分非生產部門的項目建設,任務艱巨。
三線建設期間,貴州的基本建設投資費用巨大,其中僅在第三個五年計劃期間,貴州基本建設投資就達46.26 億元,占全國三線地區同期基本建設投資計劃總額的12.9%。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起步階段,對經濟基礎甚為薄弱的貴州來說,逐年的基本建設投資,無疑像注入了一支強心劑,奠定了貴州經濟社會向現代化轉變的基礎。




距離三線建設已經有50多個年頭了,那些難忘的歲月,那些記憶深處的痕跡仿佛已經漸行漸遠。由于歷史的原因,這段歲月從來沒有更多地公布于眾,關注挖掘和搶救這段從未被揭開的歷史,讓它不至于被湮沒,就顯得更加迫切而重要。那些廠址、那些特定時代的遺存,主要有兩個方面的意義。一個是它應該作為一種紀念碑性的東西而存在;第二是它要和那個特定時代的人扭結在一起,它是一種精神的寄托,們要用一種創意產業的視角來對待三線建設工業遺產再開發利用的問題。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我們不光要保護三線遺址,更要保護那個時代的故事。2013 年,貴州三線建設博物館在貴州省六盤水市開館。2014 年,貴州黔南著手建設三線建設博物館等系列主題園區。
這些園區的建成,將更好地保護和傳承三線建設留下的豐厚文化遺產,也將使三線精神在青年一代中得到更好地學習和傳承。
三線建設是中國軍工發展歷史上的一座雄偉的豐碑,三線精神就是這座豐碑上最亮的那顆啟明星,它記載著無數三線人前赴后繼無私奉獻的付出與艱辛,也記載著由他們創造的我國軍工發展史上一個又一個的奇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