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昆
所謂“文以載道”,一篇文章的靈魂,在于它的思想。而思想有兩種,一種是你想告訴大家的事情,比如某種工具的用法,某個事情的經過,另一種是你的情感。你想讓大家知道你的心情是怎樣的,你對一件事情是褒還是貶。因為我們每個人看待事情都會帶上自己的痕跡,因為每個靈魂都是獨一無二的,它無法交換也無法剽竊。一篇文章也是如此,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獨立思想的結晶。
一、由表及里,挖掘文章立意
如課文《珍珠鳥》的結尾:“有一天,我伏案寫作時,它居然落到我的肩上。我手中的筆不覺停了,生怕驚跑它。待一會兒,扭頭看,這小家伙竟趴在我的肩頭睡著了,銀灰色的眼瞼蓋住眸子,小紅腳剛好給胸脯上長長的絨毛蓋住。我輕輕抬一抬肩,它沒醒,睡得好熟!還呷呷嘴,難道在做夢?”讀到這里,我們已經能感受到“我”和珍珠鳥之間親密無間的關系,也為人和動物間這份難得的和諧所感動。作者卻沒有就此停筆,而是深入思考,透過與動物和諧相處的“表”,挖掘到其“里”,得出“信賴,往往創造出美好境界”的哲理,從而讓這篇散文閃爍出思想光輝,為更多人所喜愛和傳頌。
“表”是人、事、物的表面現象、特點;“里”是隱藏于表面現象下面的本質特點。如果學生在生活、作文中善于透過表面看到事物的本質特點,那么,就不僅能讓筆下的作文更加深刻,也能成為一個更有“思想”的人。
用這種感悟方法指導學生作文,效果不錯。如一班學生李佳禧在《我的奶奶》中寫道:“奶奶小學沒畢業,太奶奶就病逝了,奶奶不得不輟學在家帶弟妹。嫁給爺爺后生了三個孩子。爺爺很能干,趁改革的春風辦起了一個縫紉機零件加工的家庭作坊。可生意剛有了點起色,爺爺就患上了不治之癥。不久,爺爺就離開人世了。從此,奶奶每天起早摸黑,既當爹又當媽,還當‘廠長,與勞累艱辛永遠分不開了。眼看子女漸漸長大了,工廠有了規模,可是不幸又降臨到奶奶的頭上,一次車禍奪走了我大伯的生命……”最后,作者在傷痛之余嘆道:“奶奶的一生默默地承受著幼年喪母、中年喪夫、老年失子之痛,經歷了貧窮的煎熬和創業的艱難。她一生中的辛酸苦辣誰能訴盡。”文章語言流暢、用詞準確,足可見其扎實的語言功底,只可惜沒有深刻的思想性。我指導學生透過“奶奶”一生不幸的命運,深入分析究竟是什么力量支撐著她挺起瘦弱的肩膀,承受磨難,艱苦創業,養育孩子。學生修改后,結尾加上了這樣的點題:“奶奶近七十年的坎坷經歷,幾十年的創業艱辛,令我感到奶奶的韌性、耐力與偉大。”這樣,由奶奶一生的經歷深入到她內在的品質、精神,作文的思想性便有了明顯提升。
二、由個別到一般,挖掘文章立意
所謂“個別”是指一件事、一個人、一個物件中所蘊含的深刻道理,而“一般”是指可以適用于同類人或事件上的具有普遍意義的道理。由個別到一般是人們深刻認識一種現象、一種規律時常用的思維方法。
課文《走一步,再走一步》就給學生提供了很好的范例。“我”在父親的指導下一步一步地爬下懸崖,文章并沒有到這里就結束,而是從這一“個別”中悟到了一個應對所有困難和挫折的“一般”道理:“不要想著遠在下面的巖石,而要著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我所要到的地方。”也正因為這樣,這篇散文才能不僅給學生美的享受,也給學生心靈的震撼,讓他們明白不管多大的困難,只要把它們分割成一個個小困難,各個擊破,困難總有解決的一天。
此次期中測試的作文題目為《那一次,我真______》,考試過后,一名學生向我講述了如下作文的過程:一個知識點“我”忘了,想起曾在課桌上寫過這個事件的時間,于是慢慢移動試卷。在移動的過程中“我”展開了激烈的思想斗爭。作文的結尾寫道:“鈴響了,雖然那一個空格我沒有填,但我覺得這比填了更好。”這樣的結尾雖然也體現了他的深刻感受,但卻缺乏一般意義,自然也不能觸動讀者的內心。如果他能由這個“個別”延伸到:“努力爭取某種東西的同時,決不能失去比這更珍貴的東西——良好的品德修養。”就能引起讀者的思考:不僅考試時是這樣,許多時候,我們對他人、對自然、對社會不也是一樣嗎?這樣,作文的思想之光便在不經意間照徹了讀者的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