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州市江源街道黨工委
農村社區治理是鄉村治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現鄉村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基礎。近年來,崇州市江源街道堅持黨建引領,注重改革創新,積極探索農村社區治理與鄉村振興戰略同頻共振之路。
瞄準黨組織這個核心
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基層治理成效提升的背后,是堅持黨的領導,強化基層黨組織的核心作用,夯實黨建引領城鄉社區發展治理基層基礎,以基層黨組織帶頭發揮帶動效應,從而激發內生動力。
江源街道按照“應建必建”的原則,對8個村(社區)實現黨組織全覆蓋。通過強化區域黨建聯建,整合轄區黨組織,探索成立區域綜合黨委,建立聯席會議制度,加強黨組織在城鄉社區發展治理中的領導作用。以桅桿村為例,當地通過優選2名年輕黨員進入村“兩委”,配齊14個干事先鋒任村民小組長,村組干部隊伍的凝聚力、號召力、組織力、戰斗力有了明顯提升。黨組織帶頭作用潛移默化地改變著村民們的積極性。黨群服務中心親民化改造項目推進過程中,文觀村籌資38.5萬元、石魚村籌資40余萬元,各村、社區最大限度壓縮社區辦公用房面積,打造社區居民易進入、可參與、能共享的溫馨家園。
探索新的工作機制和方法
城鄉社區治理,宛如“九龍治水”,需要理清職責,各司其職的同時,探尋凝聚合力的有效之舉。江源街道通過探索建立“1135”工作推進機制,激發社區活力。“1135”工作推進機制,即成立一個社區發展治理領導小組,下設工作推進專班;制訂一份示范建設任務責任清單,責任落實到位;選好用好黨群服務網絡、林盤治理網格、鄉村產業發展網絡三張網;按照表意圖、征意見、展方案、聚合力、問成效“五個步驟”實施社區治理與建設的重大事務。
“1135”工作機制解決了現實突出矛盾,在工作方法上,江源街道還采用了“四個堅持”的工作方法。
第一,堅持黨建引領,強組織,優服務。優化完善街道、社區、小區(林盤、院落)三級治理架構,筑牢黨建陣地。提升服務品質,175項行政審批和公共服務事項下沉,實現“群眾少跑路,服務更暖心”。第二,堅持由點帶面,強宣傳,樹典型。通過開展大力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攻堅行動,加大戶廁改造力度,常態化愛國衛生活動等,通過“一人帶多人、多戶帶整體”的示范帶動效應,逐步形成“戶戶齊參與”的良好局面。第三,堅持多元共治,廣動員,聚合力。常態化發掘新鄉賢、居民骨干等社區能人充實到治理隊伍,匯聚人心,形成合力。充分發動群眾籌資、籌勞、籌智,改善人居環境、美化社區形態、豐富社區業態;引導新鄉賢主動發揮反哺桑梓、溫潤故土,建設美麗家園作用;以社治保障資金為引導,撬動群眾投錢投物投力。第四,堅持全域治理,建機制,出長效。推動社區治理向微治理末梢延伸,構建“三有一公開”長效機制。發揮好村民紅白理事會的作用,有效杜絕相互攀比、隨意辦酒席、隨禮頻繁等現象。推行“社區民警+網格員、巡邏隊員+街巷長、紅袖套”等方式,推進平安社區建設。
形成示范帶動效應
江源街道桅桿村的變化,讓大家感受到了示范點的成效,也為村(社區)城鄉社區發展治理提供了參考的“樣本”。歸根結底,是充分發揮基層主觀能動性。
以“眾籌”的方式破解錢從哪里來的問題。桅桿村以23.75萬元社治資金為杠桿,撬動村民眾籌39.5萬元、企業義捐5萬元。68.25萬元的資金全部投入社區治理工作中。
以“共建”的合力破解力由誰來出的問題。通過開展集中整治行動、每月黨員義工日、每月人居環境整治宣傳日等活動,引導群眾主動參與林盤整治,兩年中群眾共投工投勞8600余人次。
以“群策”的智慧破解事由誰來謀的問題。組建了由鄉賢、包工頭、泥木工為主體的林盤規劃師團隊,集聚“土專家”智慧和特長,因地制宜開展林盤規劃建設。以“共營”的模式破解業由誰來興的問題。依托糧油、食用菌產業本底,引進了科鑫源等3個農業科技公司,組建以農業服務、羊肚菌、金針菇種植為主業的3個合作社,形成了“公司+合作社+農戶”產供銷為一體的集體經濟發展模式,帶動了723戶農戶參與,人均增收450元/年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