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政治視域下的先秦儒家鬼神觀

2021-12-07 18:40:54張卉蔡方鹿
文史哲 2021年6期

張卉 蔡方鹿

摘 要:政治是先秦儒家“鬼神”觀的重要視域。先秦儒家以人為立論根據,論證了“鬼神”與政治結合的合理性,重點詮釋了士以上階層尤其是天子、諸侯的祭祀。君王在祭祀“鬼神”時極力彰著自己的情感、道德,以博得“鬼神”的青睞和求得天命。君王祭祀“鬼神”也是強化政治秩序和實施政治教化的需要。先秦儒家的“鬼神”觀既重視人的情感和倫常,又通過一系列繁雜但有序的祭祀儀式來表達政治意圖,這是先秦其他諸子的“鬼神”觀所不具備的。先秦儒家的“鬼神”觀從宗教神學和哲學兩個方向影響到了后世儒家對“鬼神”的詮釋。

關鍵詞:先秦儒家;“鬼神”觀;君德;政治秩序;政治教化

DOI:10.16346/j.cnki.37-1101/c.2021.06.09

在儒家經典中,有不少先秦儒家論及“鬼神”的地方。筆者對“十三經”中關涉“鬼神”、祭禮的相關文獻進行了整理和分析,發現政治是先秦儒家“鬼神”觀宗教、人文、民俗意義之外又一重要的向度。目前學界對先秦儒家“鬼神”論的研究集中在孔子是否有“鬼神”信仰及其“鬼神”觀的人文意義上①,很少有學者從政治的角度系統地去觀察和闡釋先秦儒家的“鬼神”觀。本文期望在此問題上有所突破。

與先秦儒家“鬼神”觀關聯最為緊密的是先秦儒家的宗教觀、天命觀,我們討論先秦儒家的“鬼神”觀脫離不了宗教和“天命”,而且宗教觀、天命觀也關聯著政治,因此有必要對它們的內涵進行簡要說明。“鬼神”泛指天神、地祇、人鬼②,是人們的宗教信仰和祭祀對象。在舊石器時代晚期,已經出現了原始的宗教觀念。殷商時期,巫覡③掌握著祭祀“鬼神”的特權,專司神與人之間的交通。殷人以

作者簡介:張卉,西南財經大學社會發展研究院講師(四川成都 610030);蔡方鹿,四川師范大學杰出教授(四川成都 610066)。

① 學界的主流觀點是:孔子對“鬼神”是既敬畏又遠離的矛盾態度,如李曉東《孔子對于“天”和“鬼神”的不同態度》(《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0年第4期,第2527頁)、王丁《孔子敬事鬼神原因新探》(《孔子研究》2014年第3期,第2430頁)、胡玉冰《孔子的生死觀和鬼神觀》(《寧夏大學學報\》1994年第1期,第7882頁)。部分學者堅決否定孔子有“鬼神”的信仰,如王法周《孔子鬼神思想管見》(《齊魯學刊》1987年第6期,第5254頁)、李吉初《“敬鬼神而遠之”——試論孔子否定鬼神、反對迷信的思想》(《船山學刊》2000年第1期,第9092頁)、郭瑞祥《孔子對鬼神的懷疑和否定》(《孔子研究》2001年第4期,第6971頁)。少數學者認為孔子有虔誠的“鬼神”信仰,如李申《關于儒教的幾個問題》(《世界宗教研究》1995年第2期,第110頁)、朱俊藝《從“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探析孔子的鬼神觀》(《南京大學學報\》2012年第2期,第104112頁)。還有學者從人文主義的角度來剖析孔子“鬼神”觀的意義和價值,如郭淑新、余亞斐《化宗教文化為人文文化——孔子“鬼神”觀探微》(《安徽師范大學學報\》2006年第5期,第554558頁),李建《論孔子生死鬼神觀與“神道設教”的人文意蘊》(《社會科學戰線》2009年第10期,第3236頁),李振綱、劉麗斌《從天命鬼神看孔子的人文情懷》(《河北大學學報\》2016年第4期,第3036頁)。

② 在殷商卜辭中,有殷人祭祀天地之神、人鬼的詳細記載。祭祀的天神包括帝(至上神)、日神、月神、風神、雨神、云神等。祭祀的地神包括河、洹、湡等河流,華、、兇等山川。祭祀的人鬼包括先王、先公、先妣、功臣等。

③ 《國語·楚語》中有對巫師的一段的描述:“古者民神不雜。民之精爽不攜貳者,而又能齊肅衷正,其智能上下比義,其圣能光遠宣朗,其明能光照之,其聰能聽徹之,如是則明神降之,在男曰覡,在女曰巫。”(左丘明撰,徐元誥集解,王樹民、沈長云點校:《國語集解·楚語下第十八·昭王問于觀射父》,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第512513頁)周代之前,巫覡是整個社會中最有能力、最具權威的人,最高統治者一般也扮演著巫師的角色,成為至高無上權力的擁有者。正如陳夢家所言:“由巫而史,而為王者的行政官吏;王者自己雖為政治領袖,同時仍為群巫之長。”(陳夢家:《商代的神話與巫術》,《燕京學報》第20期,1936年,第535頁)

巫覡為中介獻媚于“鬼神”,以求“鬼神”滿足他們的生存需求。到了西周,周公繼承并改造了殷人祭祀“鬼神”的傳統西周宗教觀的變革始于周公。周公提出“明德恤祀”:既崇拜天神,又以德配天,把祭天法祖、天神崇拜與施德治、盡人事結合起來。這與殷商時期天命主宰一切的天神崇拜的宗教觀念已有不同。經周公的提倡,由殷尊神逐步過渡到周尊禮。,他從殷人“尊神”“事神”的知識系統中生發出了“尊禮”“近人”《禮記正義》卷五四《表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1642頁。本文所引《禮記》皆出自此書,不再一一出注。的禮樂文化,宗教神學逐步成為禮樂制度的附屬,這是中國思想史、文化史、政治史上的重大變革王國維說:“中國政治與文化之變革,莫劇于殷、周之際。”(傅杰編校:《王國維論學集》,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1頁)。先秦儒家認為,“鬼神”代表“天意”,天意是不可違背的絕對意志。《易傳》《禮運》中都講到,“大人”(圣人)作則奉承天時,不違“鬼神”。“鬼神”凌駕于人之上,人通過祭祀溝通“鬼神”,以表達對“天意”的遵從。天通過“觀察”人的祭祀去“探知”人的德性,進而對人事、政治施加影響。這實際上是將天的權威性、主宰性部分地交給了現實的人,君王可以通過自身的能力、修養來獲得或維持天命。

先秦儒家對待宗教的態度是理性的、世俗的,這種態度是基于他們對人與政治的重視。他們認為,祭祀“鬼神”是人獲得慰藉、消解恐懼、表達感情的方式,君王可以利用人的這種宗教情感來教民、治民。“鬼神”代表天意,君王重祭也表達了代表上天來教民、治民的意思。20世紀末,任繼愈先生“儒學是世俗化的宗教”的論斷引發了學界的大爭論,李國權、何克讓、崔大華等人以儒學不具有出世的特征以及儀式上、程序上不合宗教而否定儒學是宗教。牟鐘鑒、張踐指出,儒家學術既包括“宗法性傳統宗教”,也包括哲學性的“儒學”關于這一問題的爭論,參見任繼愈主編:《儒教問題爭論集》,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年。。秦家懿認為,儒學兼有入世與超越的特點,這種超越不僅僅與傳統宗教相關,還與自我超越相關秦家懿、孔漢思:《中國宗教與基督教》,吳華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7年,第5178頁。。祭、喪之禮是宗教生活的傳統,先秦儒家不可能跳離傳統,但他們可以用人文的、文明的方式來改造傳統,“超越”成為“入世”的基礎和條件。

在儒家經典中,“天命”主要有兩層內涵:第一專指天子得到上天的許可,授予其命以治民,“天命”牽涉到政權的合法性,《尚書》《左傳》中所言“天命”基本上是這個內涵;第二泛指某種神秘的主宰力量,即“天”“天道”,如《論語》“死生有命,富貴在天”“畏天命”楊伯峻譯注:《論語譯注》,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第125、177頁。本文所引《論語》皆出自此書,不再一一出注。,《禮記·中庸》“天命之謂性”。孔子敬畏“天命”,他一方面認為人間的一切包括政權都是天意,人不能違背天賜的政權;另一方面,他又對天的神秘性、主宰性加以一定程度的限制,有向自然之天轉化的傾向孔子說:“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楊伯峻譯注:《論語譯注》,第188頁)孔子自然之天的傾向又影響到了荀子。荀子說:“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自然界與人類社會互不相涉,各有其發展規律,由此他提出“明于天人之分”。荀子指出,與其歌頌天,還不如利用天為人所用,他由此提出要“制天命而用之”(王先謙撰,沈嘯寰、王星賢點校:《荀子集解》卷一一《天論篇第十七》,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第306307、308、317頁)。荀子將人置于天之上,是對宗教天命觀的挑戰。。“天”是自然的,就不能對社會意義上的政權施加影響,先秦儒家由此提出了以德為天命的政治觀。“天”的兩面性也直接導致了先秦儒家對“鬼神”既敬畏又遠離,既侍奉又不沉迷的態度。

一、“鬼神”與政治結合的合理性問題

周公的宗教改革思想影響了孔子,這突出地表現在孔子重道德、重人事等方面的思想,進而又肇始了先秦儒家的人文主義思潮,人的理性與價值成為時代的論題。孔子說:“人能弘道。”(《論語·衛靈公》)人的理性精神與人性中的美善成為認識“道”和實現超越的基礎條件。人文主義影響了先秦儒家對“鬼神”的解讀,“鬼神”的神性淡化,世俗性增加。先秦儒家對“鬼神”詮釋圍繞人及人的生活展開,其指向是倫理道德、政治秩序。就政治而言,乃是為了強化宗法制度,重構家國秩序。

“鬼神”與“政治”分屬不同的領域,“鬼神”關乎信仰、精神;“政治”關乎治理、制度。兩者何以能結合?這是以政治為視域闡述“鬼神”論的一個根本性、基礎性問題。要說明的是,我們這里討論的“政治”有兩個條件:第一,是中國地域的“政治”;第二,是基于儒家經典的“政治”,在《周禮》《尚書》等經典中,“政”“治”“政治”的內涵是統治,“政治”的核心內容是王如何治理天下、管理百姓。先秦儒家以統治者的立場來論“鬼神”,此即其視域。

先秦儒家以人及人的生活為突破口,指出“鬼神”信仰的普遍性以及“鬼神”的“屬人”性使君王能有效地利用“鬼神”來達到政治目的,由此為“鬼神”與政治找到了契合點。

首先,從對“鬼神”的信仰來看。毋庸置疑,殷周時期“鬼神”信仰是普遍的,到了春秋戰國,雖然有了理性的光輝,但“鬼神”的信仰仍然通過生活的、文化的傳統被繼承下來。《論語·雍也》篇中,孔子提倡“敬鬼神而遠之”,《先進》篇中孔子又講道:“未能事人,焉能事鬼?”這兩句話歷來是學者論證孔子不信“鬼神”的有力證據。實際上這兩句話的含義還需要進一步考察。孔子說:“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論語·雍也》)“非其鬼而祭之,諂也。”(《論語·為政》)《禮記·祭義》中講道:“祭不欲數,數則煩,煩則不敬。”“敬鬼神而遠之”講的是君子不可沉迷或亂祭祀“鬼神”先秦儒家雖然強調“敬鬼神而遠之”,但也強調對“鬼神”不能太過遠離,太過遠離也是不敬,《禮記·祭義》說:“祭不欲疏,疏則怠,怠則忘。”,否則不能治民,這不是不信“鬼神”。《論語》《禮記》《周禮》《尚書》《左傳》等文獻中也有許多孔子信“鬼神”和論“鬼神”的記載。何晏、邢昺、朱熹等人認為“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是說未能侍奉好生者,就不能侍奉好“鬼神”,人事固然重要,“鬼神”之事也不能懈怠參見《論語注疏》卷一一《先進》,阮元校刻:《十三經注疏(清嘉慶刊本)》,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第5427頁;朱熹:《論語集注》卷六《先進》,《四書章句集注》,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第125頁。。雖然孔子對“鬼神”有一定的理性態度,但他所處時代達不到不迷信“鬼神”的思想高度,正因如此,先秦儒家利用宗教來治政是有效的。

其次,從“鬼神”的屬人性來看。殷商時期,人們對“鬼神”的認知很直白。“人”的甲骨文寫法為“”,“鬼”的甲骨文寫法為“”,“神”的初字為“申”,“申”甲骨文寫法為“”。“鬼”“神”的甲骨文似人形象之變異,這說明殷人已將“鬼”“神”的形象人格化。“鬼神”的具體形象是人獸的結合,如《禮記·月令》講到孟春、仲春、季春之月“其神句芒”,句芒神的形象是“鳥身人面,乘兩龍”徐元誥集解:《國語集解·晉語二第八·虢公夢在廟》,第283頁。。人與“鬼神”在形象上存在一定程度的共性,這是人與“鬼神”相互溝通、理解的前提和基礎。“鬼神”雖然擁有人不具備的神秘力量,但也沒能完全超越人。

儒家經典中講了許多“鬼神”,這些“鬼神”多是三代文化延續下來的。先秦儒家對“鬼神”人獸合體的外形特征并無異議。但“鬼神”的本質是什么?單靠具象化的描述顯然不能說明這一關鍵問題。先秦儒家超越了具象的詮釋,對“鬼神”范疇進行了形而上的思考與建構,這一思考與建構依然以人為切入點。我們看《禮記·祭義》中記載的宰我與孔子的對話:

宰我曰:“吾聞鬼神之名,而不知其所謂。”子曰:“氣也者,神之盛也;魄也者,鬼之盛也。……眾生必死,死必歸土,此之謂鬼。骨肉斃于下,陰為野土。其氣發揚于上為昭明、焄蒿、凄愴,此百物之精也,神之著也。”

孔子用魂魄學說、陰陽學說、氣論來闡釋“鬼神”深受子產的影響子產說:“人生始化曰魄,既生魄,陽曰魂,用物精多,則魂魄強。是以有精爽至于神明,匹夫匹婦強死,其魂魄猶能馮依于人,以為淫厲。”(《春秋左傳正義》卷四四《昭公七年》,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2050頁)。孔子指出,人死歸土而為“鬼”,“鬼”是人之魄,屬陰,形式上還未完全脫離人;“神”是人之魂,屬陽,其本質是人之“精氣”。《系辭》云:“精氣為物,游魂為變,是故知鬼神之情狀。”《周易正義》卷七《系辭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77頁。“鬼神”即是“形氣”。孔穎達說得更具體,“鬼”乃形之靈,生成物質性的人;“神”是人之精神性識,產生人的思維、理性。他還指出,人的精神屬性要多于人的物質屬性。從邏輯看,先形(魄)后氣(魂),從本質看,兩者并生,無先后之別《禮記正義》卷四七《祭義》,第1595頁。。孔子與宰我討論的“鬼神”雖然專指“鬼”(人神),但他對“神”的界定——“百物之精”,也可以被用來說明天神、地神。儒家經典中,“鬼神”多連用,就是因為人神、天神、地神的本質都是“精氣”。

《禮記·禮運》說人乃“鬼神之會”,即人是形氣(“鬼神”)之合用。人生而有“鬼神”,《禮記·郊特牲》認為,人死后,“魂氣歸于天,形魄歸于地”。“鬼神”雖脫離了活人這一載體,但依其特性向上向下運動,游于天地之間。這說明人雖有生命活動的終結,但其形質(“鬼”)與精氣(“神”)并不會消亡,可永恒存在。生命的來處與歸宿都離不開“鬼神”,它們是生命存續的方式。所以,“鬼神”之于人來說是親切的,以之來指導人的生活是可行的。

先秦儒家指出,政治制度的制定和實施必須貼近人的常情,才能增加民眾的接受度。“鬼神”既是人存有的方式,又是人們的信仰和生活內容,故圣人借用祭祀“鬼神”之禮來推行政事一定會行之有效。孔子說:“圣人因物之精,制為之極,明命鬼神,以為民之則,而猶以是為未足也,故筑為宮室,設為宗祧,春秋祭祀,以別親疏,教民反古復始,不敢忘其所由生也。眾人服自此,聽且速焉。教以二端,二端既立,報以二禮:建設朝事,燔燎膻薌,所以報氣也;薦黍稷,羞肺肝,加以郁鬯,所以報魄也。此教民修本、反始、崇愛,上下用情,禮之至也。”楊朝明、宋立林主編:《孔子家語通解》卷四《哀公問政第十七》,濟南:齊魯書社,2013年,第216頁。

先秦儒家將統治、治理融于百姓的祭祀生活中,這樣百姓既不會有壓迫感,又利于統治者將制度、規范默化,從而達到穩固政權的目的。

二、“鬼神”與君德

審察儒家經典中有關“鬼神”的論述,絕大多數都與天子、諸侯的祭祀相關。這已很能說明先秦儒家“鬼神”觀的政治傾向。先秦儒家的“鬼神”觀集中體現在祭祀上。“祭”與“祀”二字略有差別,賈公彥疏《周禮·地官司徒·鼓人》“以雷鼓鼓神祀”:“天神稱祀,地祇稱祭,宗廟稱享。”《周禮注疏》卷一二《地官司徒·鼓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720頁。不過在先秦諸子文獻中,“祭”“祀”多已統言不別蘇螢雰對“祭”“祀”二字進行了詳細分析,參見蘇螢雰:《息與在:先秦儒家“祀”的人文療愈向度》,《哲學與文化》2012年第12期。。

《禮記·中庸》曰:“鬼神之為德,其盛矣乎。”“鬼神”有德,故其更加青睞有德性的君王。《左傳》中,宮之奇就告誡虞國公:

鬼神非人實親,惟德是依。……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神所馮依,將在德矣。《春秋左傳正義》卷一二《僖公五年》,第1795頁。

君王修德順乎天地,應乎“鬼神”。君王在祭祀“鬼神”的過程中極力彰著自己的道德,希望“神之聽之”,得到“鬼神”認可,能“介爾景福”“介福降之”《春秋左傳正義》卷三○《襄公七年》,第1938頁。。君王祭祀“鬼神”主要彰著了其孝、敬、誠、和的道德情感和精神,君德又關乎著國家治理。

孝本乎常情,天經地義:“養生送死,事鬼神之大端也,所以達天道,順人情之大竇也。”(《禮記·禮運》)孔子指出,孝為德之本,祭祀是孝的直接表達。父母在世,要安之、養之、敬之。父母逝去,“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孝經注疏》卷六《紀孝行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2555頁。《禮記·中庸》講到,武王、周公“達孝”,他們謹遵祭禮,修宗廟、陳祭器、設裳衣、薦食物,“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孟子說:“祭之以禮,可謂孝矣!”楊伯峻譯注:《孟子·滕文公上》,北京:中華書局,1960年,第113頁。孔子指出,通過祭祀彰顯孝道是先王“順天下”的“至德要道”《孝經注疏》卷一《開宗明義章》,第2545頁。。《孝經》指出圣王要“孝治天下”:“生則親安之,祭則鬼享之。是以天下和平,災害不生,禍亂不作。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如此。”《孝經注疏》卷四《孝治章》,第2552頁。先秦儒家指出,君王通過祭祀“鬼神”彰著其孝德,天下人仿效君王孝之,順之,由此來保證政權的穩定。

祭祀“鬼神”又彰顯了君王之敬。荀子講到,人對死亡具有厭惡之情,但厭惡之情會損傷哀敬,所以圣人制定祭喪之禮(如對死者進行裝飾)來減損厭惡增加哀敬:“喪禮之凡:變而飾,動而遠,久而平。故死之為道也,不飾則惡,惡則不哀,尒則玩,玩則厭,厭則忘,忘則不敬。一朝而喪其嚴親,而所以送葬之者不哀不敬,則嫌于禽獸矣,君子恥之。故變而飾,所以滅惡也;動而遠,所以遂敬也;久而平,所以優生也。”王先謙撰,沈嘯寰、王星賢點校:《荀子集解》卷一三《禮論》,第362363頁。敬,肅也。祭祀之時內心要端肅。“與神交之道也,有敬心焉。”(《禮記·檀弓下》)君王的“敬心”貫穿于祭祀的全過程。臨近祭日,君王先要“致齊于內,散齊于外”(《禮記·祭義》)。祭祀當天,肅肅然如見其人,如聞其聲,以示內心之虔敬:

先王之孝也,色不忘乎目,聲不絕乎耳,心志嗜欲不忘乎心。致愛則存,致愨則著。著存不忘乎心,夫安得不敬乎?君子生則敬養,死則敬享,思終身弗辱也。(《禮記·祭義》)

祭禮畢后,仍然要畢恭畢敬,沉浸在對親人的無限思念中:

及祭之后,陶陶遂遂,如將復入然。是故愨善不違身,耳目不違心,思慮不違親。結諸心,形諸色,而術省之,孝子之志也。(《禮記·祭義》)

荀子指出祭喪之禮的核心價值就是“敬”。他說:“喪禮者,無它焉,明死生之義,送以哀敬而終周藏也。……祭祀,敬事其神也。”王先謙撰,沈嘯寰、王星賢點校:《荀子集解》卷一三《禮論》,第71頁。君王除了自己敬“鬼神”之外,也要求臣下敬“鬼神”,不敬“鬼神”者會遭到削地、絀爵的懲罰。在先秦儒家看來,“鬼神”仍然具備威懾力,“鬼神”的意志關乎國家存亡。所以他們指出,君王敬“鬼神”是重要的治國方略。《左傳》講到,君王治國要“敬在養神”“以敬事神”《春秋左傳正義》卷二七《成公十三年》,第1911頁;卷六○《哀公十六年》,第2178頁。。

祭祀之時還要做到“誠”。“誠”,信也,實也。也就是說,君王要通過實際行動來表達誠信、實在。“誠”是“鬼神”考察君王的重要標準。“誠”能感通“鬼神”,《尚書》講道:“至誠感神。”《尚書正義》卷四《虞書·大禹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137頁。又:“鬼神無常享,享于克誠。”《尚書正義》卷八《商書·咸有一德》,第165頁。天子、諸侯要親耕提供祭品,王后、夫人要養蠶提供祭服。祭祀前,要整修宗廟、備齊物品。祭祀當天,先沐浴,然后親捧祭品向“鬼神”進獻,百官在旁協助。在祭祀的各個環節中,天子、諸侯都要親力親為,以顯虔誠。“鬼神”感于君王之“誠”,同樣也會以“誠”報之。《中庸》講到,“鬼神”會對真心實意祭祀的人報以福祉。

先秦儒家指出,“敬”“誠”是緊密聯系的。“敬”指的是內心對“鬼神”的敬畏,“誠”指的是通過祭祀行為來表達對“鬼神”的誠信和真情實意。君王身體力行盡己之“誠”,就是內心敬畏的重要體現。故《祭統》說:“(天子、諸侯)身致其誠信,誠信之謂盡,盡之謂敬,敬盡然后可以事神明,此祭之道也。”(《禮記·祭統》)

祭祀“鬼神”還體現了君王“和”的道德氣質和精神境界。樂是君王祭祀的重要環節之一,“圣人作樂以應天”(《禮記·樂記》),樂體現了天道,樂所表達的精神是和諧。《禮記·樂記》言“樂者敦和”,和是人道德之最高境界。君王通過祭樂向“鬼神”展示他的“和而不同”:祭祀類型的不同,樂器、曲調、舞蹈有所差異。《周禮·春官宗伯·大司樂》言:

乃分樂而序之,以祭、以享、以祀,乃奏黃鐘,歌大呂,舞《云門》,以祀天神;乃奏大簇,歌應鐘,舞《咸池》,以祭地示;乃奏姑洗,歌南呂,舞《大》,以祀四望;乃奏蕤賓,歌函鐘,舞《大夏》,以祭山川;乃奏夷則,歌小呂,舞《大濩》,以享先妣;乃奏無射,歌夾鐘,舞《大武》,以享先祖。《周禮注疏》卷二二《春官宗伯·大司樂》,第788789頁。

實際上,君王“和”的品格映射的是上下尊卑之和,此和代表的是天與地之和、天地與人之和以及人倫之和。君王之“和”的政治意義是為了協和萬邦、萬民:

以六律、六同、五聲、八音、六舞大合樂。以致鬼、神、示,以和邦國,以諧萬民,以安賓客,以說遠人,以作動物。《周禮注疏》卷二二《春官宗伯·大司樂》,第788頁。

先秦儒家指出,君王在祭祀中必須重視自己的道德情感,因為道德能帶來的良好的政治效果。先秦儒家強調君王道德的政治效用,但不是說為了達到政治目的而假裝道德,君王祭祀時所體現出來的孝、敬、誠、和的道德精神必須是出自真心且誠摯的。

三、“鬼神”與政治秩序

《左傳》云,祭祀“鬼神”乃“國之大事”《春秋左傳正義》卷二七《成公一三年》,第1911頁。,所謂“國之大事”,就是通過祭禮來強化政治制度、鞏固宗法制度。先秦儒家在周人祭禮的基礎上,進一步強化了政治認同、政治秩序、政治制度。

先秦儒家對“禮”與“鬼神”的關系進行了說明。孔子說:“夫禮,必本于天,殽于地,列于鬼神。”鄭玄注:“圣人則天之明,因地之利,取法度于鬼神以制禮。”《禮記正義》卷二一《禮運》,第1415頁。說明“禮”最早源于祭祀“鬼神”“禮”的初字為“豊”,本義是禮器中盛放玉器以祭祀“鬼神”,以獲得“鬼神”賜福。許慎說:“禮,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許慎撰,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2頁)。郭沫若說儒家“五禮”都是從祭禮中引申和擴展出來的他說:“大概禮之起起于祀神,故其字后來從示,其后擴展而為對人,更其后擴展而為吉、兇、軍、賓、嘉的各種儀制。這都是時代進展的成果。愈望后走,禮制便愈見浩繁,這是人文進化的必然趨勢,不是一個人的力量可以把它呼喚得起來,也不是一個人的力量把它叱咤得回去的。”(郭沫若:《十批判書·孔墨的批判》,北京:東方出版社,1996年,第96頁)。祭禮代表著天地之道,君王祭祀順天地之道。因此,祭禮所彰著的具體的政治制度、政治秩序當然也是合理的,是不容置疑的。

先秦儒家十分重視祭禮的制度建設,這首先表現在官職制度上。祭禮由宗伯執掌,宗伯屬官府“六職”之一的“禮職”。“禮職”的職責是:“以和邦國,以諧萬民,以事鬼神。”《周禮注疏》卷三《天官冢宰·小宰》,第653頁。據《周禮》,大宗伯總領祭禮,小宗伯為副職,宗伯之下有30多位屬官,從事祭祀的具體事宜。如:肆師掌一年內祭祀次序,郁人掌行祼禮的祭器,鬯人、雞人掌鬯酒、雞牲的供應,世婦掌王后行祭禮事宜,大司樂掌祭祀之音樂,大祝、小祝掌祝告辭,大史、小史掌祭日的占卜等。各職位的職責以制度的形式確立下來,保證君王祭祀有條不紊地開展。先秦儒家之所以重視君王祭禮官職制度的構建,是因為制度具有一定程度的強制性,能保證祭禮的常規性、有序性、莊嚴性,其映射的是宗法國家的威嚴。

其次,祭禮的重點是尊卑制度的構建。我們以昭穆制度為例。所謂昭穆,就是神位、墓葬、祭祀的排列次序。“自始祖之后,父曰昭,子曰穆。”《周禮注疏》卷一九《春官宗伯·小宗伯》,第766頁。祭祀者按照這種次序行祭禮。昭穆制度從天子至于庶人普遍適用。根據規定,天子七廟(三昭、三穆、太祖之廟而七),諸侯五廟(二昭、二穆、太祖之廟而五),大夫三廟(一昭、一穆、太祖之廟而三),士一廟,庶人祭于寢。昭穆制度體現了尊卑之別、親疏之分:

夫祭有昭穆,昭穆者,所以別父子、遠近、長幼、親疏之序而無亂也。是故有事于大廟,則群昭群穆咸在而不失其倫。此之謂親疏之殺也。(《禮記·祭統》)

先秦儒家認為,祭禮能與現實的宗法、倫理關系相配套,能確保宗法、倫理關系的穩固性、長久性,從而達到治國和鞏固政權之目的。正如《禮記·中庸》所言:

子曰:“春秋修其祖廟,陳其宗器,設其裳衣,薦其時食。宗廟之禮,所以序昭穆也。序爵,所以辨貴賤也。序事,所以辨賢也。旅酬下為上,所以逮賤也。燕毛,所以序齒也。……郊社之禮,所以事上帝也。宗廟之禮,所以祀乎其先也。明乎郊社之禮,禘嘗之義,治國其如示諸掌乎。”

我們再以諸侯祭祖為例。諸侯先執圭瓚于尸前行祼禮,隨后大宗伯執璋瓚再次于尸前行祼禮。接著,諸侯親自牽著牲畜入廟,卿大夫、士緊跟其后。祭末之“馂”極力彰顯著“貴賤之等”(《禮記·祭統》),“馂”就是將祭祀完畢之后所剩的事物與群臣共享,地位尊者先吃,地位卑者后吃:

君與卿四人馂,君起,大夫六人馂,臣馂君之余也。大夫起,士八人馂,賤馂貴之余也。士起,各執其具以出,陳于堂下。百官進,徹之,下馂上之余也。(《禮記·祭統》)

通過莊嚴的儀式,馂從儀式和心理上加固了上下尊卑之別。馂還體現了諸侯的施惠之道。每變一次,受惠之人就越多,諸侯之恩澤也就越普及。“諸侯之祭也,與竟內樂之。”(《禮記·祭統》)在祭祀過程中,諸侯、卿大夫、士、百官各有分工,各司其職。任何人都不能僭越其位,地位的差等就是不容侵犯的政治秩序。

孔子指出,祭祀之事是治天下之事。有人向孔子請教禘祭之禮,他說懂得禘祭的人就知道如何去治理天下。君王祭祀“鬼神”最重大的意義就是“治政”。《禮記·禮運》說:“圣人參于天地,并于鬼神,以治政也。”

四、“鬼神”與政治教化

《易》曰“觀天之神道,而四時不忒,圣人以神道設教,而天下服矣”《周易正義》卷三《觀》,第36頁。,《禮記·樂記》曰“率神而從天”,“居鬼而從地”《禮記正義》卷三七《樂記》,第1531頁。。“神道設教”的合理性在于宗教的神道是天道的順承,以神道來設置教化,這是借用宗教的力量來推行政治教化和維護宗法制度。宗教是手段,不是目的。

圣人順天教民,最重要的途徑就是以祭祀來化民。《禮記·祭義》言:“合鬼與神,教之至也。”祭祀“鬼神”不但順承天道,也順承人情:“(圣人)教民修本、反始、崇愛,上下用情,禮之至也。君子反古復始,不忘其所由生,是以致其敬,發其情,竭力從事,不敢不自盡也,此之謂大教。”楊朝明、宋立林主編:《孔子家語通解》卷四《哀公問政第十七》,第216頁。

祭祀“鬼神”是人們的宗教生活和情感表達,即人們的日常,圣人把教化融于日常中,既是一種溫情的教化,又最切實際,最為有效,最能使“天下服”,故先秦儒家稱祭祀為“教之本”:“夫祭之為物大矣,其興物備矣,順以備者也,其教之本與!是故君子之教也,外則教之以尊其君長,內則教之以孝于其親。是故明君在上,則諸臣服從;崇事宗廟社稷,則子孫順孝。盡其道,端其義,而教生焉。是故君子之事君也,必身行之。所不安于上,則不以使下;所惡于下,則不以事上。非諸人,行諸己,非教之道也。是故君子之教也,必由其本,順之至也,祭其是與!故曰:祭者,教之本也已。”(《禮記·祭統》)

所謂“教之本”,指的是在祭祀中教民孝親、敬長。孝親、敬長是人之根本,也是教化的核心。先秦儒家指出,君王教民孝親、敬長能“領天下國家”,“錯諸天下,無所不行”(《禮記·祭義》)。這就是教化的政治意義。

荀子否定天對人的主宰,與此相應,他也否定了“鬼神”對人事的影響荀子指出祈雨并不能真的得雨,星墜、木鳴、日食、月食等神怪現象是天地、陰陽變化所致,根本無須恐懼。,但荀子卻不反對祭祀“鬼神”,他指出祭祀“鬼神”是出于文飾、政事的現實需要。他說:“君子以為文,而百姓以為神。”王先謙撰,沈嘯寰、王星賢點校:《荀子集解》卷一一《天論篇第十七》,第316頁。又說:“其在君子,以為人道也;其在百姓,以為鬼事也。”王先謙撰,沈嘯寰、王星賢點校:《荀子集解》卷一三《禮論篇第十九》,第376頁。君王正好可以借助百姓的這種認知來宣揚和推行政教,進而穩固宗法制度。

我們可以從兩個方面來具體闡發祭祀的政教功用。第一,先秦儒家認為,祭祀“鬼神”可以強化人們對禮制、人倫的認同:“夫祭有十倫焉:見事鬼神之道焉,見君臣之義焉,見父子之倫焉,見貴賤之等焉,見親疏之殺焉,見爵賞之施焉,見夫婦之別焉,見政事之均焉,見長幼之序焉,見上下之際焉。此之謂十倫。”(《禮記·祭統》)這“十倫”的核心是:尊卑之別、長幼之序。“十倫”對人際關系的維護、對國家、社會的穩固有重要作用。通過祭祀,強化秩序和身份認同,這實在是高明的管理手段和治國方略。故先秦儒家才會說:“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禮。禮有五經,莫重于祭。”(《禮記·祭統》)

第二,君王祭祀“鬼神”能引導民眾提升修養,完善道德。《周禮》說:“國索鬼神而祭祀,則以禮屬民。”《周禮注疏》卷一二《地官司徒·黨正》,第718頁。君王通過祭祀“鬼神”,將尊卑秩序布施于民,民受之于心,從而能做到感恩父母、尊長愛幼、遵禮守范,這又進一步加固了宗法制度。

先秦儒家指出,祭祀“鬼神”最能使人獲得教化,提升品格。祭祀的教化功能比祭祀儀式更有意義,而教化當然也是出于治政的需要。

五、先秦諸子“鬼神”觀比較

先秦諸子基于各家哲學立場、政治主張的不同,對“鬼神”的看法各有不同。為了更好地探究先秦儒家的“鬼神”觀的獨特價值,我們將之與先秦道家、法家、墨家的“鬼神”觀進行比較分析。

先秦儒家與道家“鬼神”觀的不同根源于他們對天道理解的不同。先秦儒家認為,天生養萬物,是一種創造、有為,人們通過祭祀“鬼神”通達于天,以順承天道,獲得天命,得到護佑。先秦道家主張天道自然無為,天“無為無形”,“自本自根”,“自古以固存”王先謙撰,沈嘯寰點校:《莊子集解》卷二《大宗師第六》,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第59頁。。天道自然無為表現在天不對萬物施加影響,任其自然。“天”不是宗教意義的天。因此,從“道”的角度看,“鬼神”也不影響和主宰萬物莊子的看法有一點不同,他指出“鬼”雖然不能主宰萬物,但他能賞善罰惡。莊子還塑造“天人”“神人”“至人”“真人”等神仙形象,他們不問世事、長生不死,逍遙自由、有特異功能。。老子說:“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非其神不傷人,圣人亦不傷人。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王弼注,樓宇烈校釋:《老子道德經注校釋·六十章》,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第157158頁。老、莊指出,“鬼神”得“道”(無為),就擁有了神奇的功能和力量老子說:“神得一以靈。”(王弼注,樓宇烈校釋:《老子道德經注校釋·三十九章》,第106頁)莊子說:“豨韋氏得之,以挈天地;伏戲氏得之,以襲氣母;維斗得之,終古不忒;日月得之,終古不息;堪壞得之,以襲昆侖;馮夷得之,以游大川;肩吾得之,以處大山;黃帝得之,以登云天;顓頊得之,以處玄宮;禺強得之,立乎北極;西王母得之,坐乎少廣,莫知其始,莫知其終;彭祖得之,上及有虞,下及五伯;傅說得之,以相武丁,奄有天下,乘東維,騎箕尾,而比于列星。”(王先謙撰,沈嘯寰點校:《莊子集解》卷二《大宗師第六》,第6061頁)。先秦儒家所謂的“鬼神”觀與人事、政治緊密相連,先秦道家的“鬼神”觀遠離人事、政治。

先秦法家主張以法治國,這與先秦儒家以德治國的政治主張截然相反。商鞅貶儒學為“六虱”“六虱:曰禮樂,曰詩書,曰修善,曰孝弟,曰誠信,曰貞廉,曰仁義,曰非兵,曰羞戰。”(蔣禮鴻:《商君書錐指》卷三《靳令第十三》,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第82頁),指出儒家的禮樂教化不能富國強兵,唯有法治才是治國之本法治一是為了治民,商鞅說:“法令者,民之命也,為治之本也,所以備民也。”(蔣禮鴻:《商君書錐指》卷五《定分第二十六》,第144145頁。)二是為了強國。韓非子說,圣人治國“不務德而務法”(王先慎撰,鐘哲點校:《韓非子集解》卷一九《顯學第五十》,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第461頁)。。先秦法家主張“以吏為師”,“以法為教”。他們認為“鬼神”沒有治國、政教的功用。韓非子指出,以“鬼神”來決定戰爭的勝負簡直愚昧至極,他說“龜策鬼神不足舉勝,左右背鄉不足以專戰。然而恃之,愚莫大焉。”祭祀“鬼神”也與法治背道而馳,“恃鬼神者慢于法”王先慎撰,鐘哲點校:《韓非子集解》卷五《飾邪第十九》,第123頁。。祭祀“鬼神”最大的危害是亡國。韓非子說:“用時日,事鬼神,信卜筮而好祭祀者,可亡也。”王先慎撰,鐘哲點校:《韓非子集解》卷五《亡征第十五》,第109頁。在法家看來,當有法律這一強力的武器去治國,何須借用“鬼神”?法令顯然比“鬼神”能帶來更直接的政治效果。先秦儒家的“鬼神”觀極力彰著人的宗教情感與政治功用,而先秦法家否定了“鬼神”的價值。

墨子主張“非命”“明鬼”,其所針對的就是儒家“天命”“鬼神”觀,他說“儒之道足以喪天下”孫詒讓撰,孫啟治點校:《墨子間詁》卷一二《公孟第四十八》,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第458頁。墨子的批判主要有四個方面:第一,“天為不明”“鬼為不神”;第二,“弦歌鼓舞”;第三,厚葬久喪;第四,“以命為有”。。墨子尊天事鬼,但非命。在《非命》篇中,他對“執有命者”提出了強烈的批判,指出人的生死、富貴,國家的治亂不是命定的。他以經驗主義的“三表法”為標準,論證命定論是錯誤的。他說如果人人安于所謂的命運,不從事生產勞動,是“天下之厚害”孫詒讓撰,孫啟治點校:《墨子間詁》卷九《非命中第三十六》,第277頁。。從邏輯上看,“命”由“天”定,墨子既然承認天的主宰性,自然會認同命,但他卻主張“非命”,這是其思想的矛盾之處。實際上,墨子要為其“兼愛”思想找到可靠的理論依據,只有根溯于上天,將上天的意志看作是絕對的。他指出,上天的根本意志是“義”,他說“天欲義而惡不義”孫詒讓撰,孫啟治點校:《墨子間詁》卷七《天志上第二十六》,第191頁。,又說“義者,正也”孫詒讓撰,孫啟治點校:《墨子間詁》卷七《天志下第二十八》,第207頁。,天之義的體現就是兼愛天下之人,可見,“天志”“明鬼”的宗教思想是為其“兼愛”的政治思想服務的。“鬼神”在《明鬼》篇中,墨子對“執無鬼”論者進行了批判,他從圣王之書、圣王之事、人之見聞論證了“鬼神”的真實存在。雖然在“天”之下,但也代表著“天”之“義”。“鬼神”與“天”一樣能“賞賢而罰暴”,有了“鬼神”的“賞賢罰暴”,就能避免人人交相爭利。尊天事鬼是“治國家,利萬民”孫詒讓撰,孫啟治點校:《墨子間詁》卷八《明鬼下第三十一》,第220、241頁。的根本。君王尊天事鬼,兼愛百姓是“圣王”,其政謂之“義政”。反之則是“暴王”孫詒讓撰,孫啟治點校:《墨子間詁》卷七《天志上第二十六》,第193、194、193頁。,其政謂之惡政。儒家“鬼神”觀與“墨家”鬼神觀的不同在于:儒家對“鬼神”有一定的理性態度,墨家則沉迷于“鬼神”,儒家“鬼神”觀是為了維護宗法制度,建立和諧有序的社會,墨家“鬼神”觀是為了兼愛天下,建立平等的社會。

先秦道家與法家將“鬼神”拋在政治之外,先秦墨家的“鬼神”觀缺乏理性精神。先秦儒家的“鬼神”觀既尊重了人的情感和生活,延續了文化傳統,又通過一系列繁雜但有序的禮儀去落實政治意圖。在理論上,解決了“鬼神”與人、天的關系、信仰問題,說清了“鬼神”如何影響政治;在政治實踐上,祭祀“鬼神”的具體儀制,解決了操作性的問題。正因為先秦儒家“鬼神”觀理論性與實踐性兼備,其不但影響了后世儒家對“鬼神”的詮釋,還影響了國家制度的建設。

結 語

先秦儒家想要通過對禮樂制度和價值體系的重塑來改革崩壞的社會,讓分裂的政治國家回歸到正常的秩序之中,“鬼神”是他們重塑秩序的一個切入點。先秦儒家的“鬼神”觀主要體現在他們對祭禮的闡釋中。從儒家文獻來看,他們多是站在統治者的角度來論“鬼神”。先秦儒家在“鬼神”信仰的基礎上,又持有理性的態度,這種理性態度并不是基于對“鬼神”的否定和質疑,而是考慮“鬼神”信仰所帶來的道德價值、政治價值。他們考察了“鬼神”與政治結合的合理性問題,重點詮釋了祭禮中所彰顯的君王德性、政治秩序以及教化功用。可見,先秦儒家“鬼神”論的核心指向是宗法秩序。正如錢穆先生所說:“中國古代的宗教,很早便為政治意義所融化,成為政治性的宗教了。因此宗教上的禮,亦漸變而為政治上的禮。”錢穆:《中國文化史導論》,北京:商務印書館,1994年,第72頁。較之于先秦道家、法家忽視“鬼神”的政治功用,墨家的“鬼神”觀缺乏時代精神,先秦儒家立足于現實的宗法去闡釋“鬼神”與政治的融合,較為合理,也易推行。

先秦儒家的“鬼神”觀是儒家“鬼神”觀之源頭,影響了后世儒家對“鬼神”的闡釋:一是向神學方向發展,這是先秦儒家“鬼神”觀宗教內涵的進一步延伸,如漢代董仲舒提出“天人感應”“君權神授”,將神學與政治緊密結合起來;二是向哲學方向發展,這是先秦儒家“鬼神”觀中陰陽、形氣理論的進一步延伸,如宋代二程、張載、朱熹等人從形上的角度討論了“鬼神”的本質,并與“理”結合起來。當然無論向哪個方向發展,都與政治相涉。

[責任編輯 李 梅]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精品久综合蜜| 亚洲人在线| 亚洲中文字幕在线精品一区| 色135综合网|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久久综合影院| 国产日韩精品欧美一区喷| 久久综合伊人 六十路| 中文字幕亚洲专区第19页| 亚洲精品天堂自在久久77| 久草网视频在线| 日韩午夜片| 97青青青国产在线播放| 老司机精品久久| 亚洲精品制服丝袜二区| 在线免费看黄的网站| 久久综合伊人77777| 亚洲视频无码| AV熟女乱| 色噜噜狠狠狠综合曰曰曰| 女人18毛片一级毛片在线 | 亚洲精品国产首次亮相| 99视频在线看| 国产网站一区二区三区| 69视频国产| 久久伊人久久亚洲综合| 少妇精品网站|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秒拍1o | 尤物视频一区| 亚洲精品爱草草视频在线| 亚洲国产成人自拍| 五月婷婷丁香综合| 伊人久久久久久久| 日韩福利在线视频| 欧美一级黄片一区2区| 免费国产不卡午夜福在线观看| 亚洲欧洲日韩综合色天使| 免费国产在线精品一区| 亚洲日本在线免费观看| 免费无码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乱码二三区免费| 欧美a√在线| 91色爱欧美精品www| 秋霞国产在线| 午夜免费小视频| 在线精品自拍| 久久免费视频播放| 四虎影视库国产精品一区| 九九九精品视频| 99尹人香蕉国产免费天天拍| 制服丝袜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国产成+人+综合+亚洲欧美| 亚洲女同欧美在线| 久久国产av麻豆|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鸭| 久久国产精品夜色| 天堂久久久久久中文字幕| 亚洲国产欧美自拍| 日本三级黄在线观看| 国产91丝袜| 亚洲视频a| 91午夜福利在线观看| 久久久久国产一区二区| 国产内射一区亚洲| 女同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黄色a一级视频| 99九九成人免费视频精品| 黄片在线永久| 依依成人精品无v国产| 亚洲精品日产AⅤ| 日韩毛片视频| 免费不卡在线观看av| 91久久国产热精品免费| 成人午夜免费观看| 永久在线播放| 精品国产免费观看一区| 久久中文电影| 8090午夜无码专区| 欧美日韩精品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国产主播在线观看| 免费在线观看av| 野花国产精品入口| 99热这里只有精品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