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史 哲》 2021 年 總 目 錄
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囑托 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兩創”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給《文史哲》編輯部全體編輯人員
重要回信精神學習體會劉家義(45)
牢記歷史囑托 增強文化自信
奮力書寫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山大篇章
——山東大學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給《文史哲》編輯部全體編輯人員重要回信精神中共山東大學委員會(48)
堅守初心 引領創新
——《文史哲》編輯部全體編輯人員學習習近平總書記
重要回信的初步體會本刊編輯部(411)
弘揚文史見長傳統 再創人文學術輝煌
——寫在山東大學建校120周年暨《文史哲》創刊70周年之際樊麗明(3)
□中國哲學研究
原忠恕劉夢溪(15)
王國維對中國哲學核心范疇的解釋嘗試干春松(116)
帛書《黃帝四經》的陰陽思想及其思想史地位白 奚(228)
圣人之權與成德之輿
——論儒家的名聲觀念茍東鋒(239)
經學分派與分期說評述黃開國(249)
“推己及人”與“中華民族”建構的情感進路任劍濤(342)
詩教與美育
——從唐弢先生的一道試題說起汪 暉(362)
儒家自由主義辨析姚 洋 秦子忠(370)
天吏:孟子的超越觀念及其政治關切
——孟子思想的系統還原黃玉順(386)
儒墨關系的現代詮釋(筆談)(413)
從“儒墨不相用”到“儒墨必相用”陳 來(413)
仁愛與兼愛異同論李存山(417)
墨子:孔孟之間的重要環節
——以古今之辯為中心的考察陳衛平(423)
儒墨會通與中西會通
——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再思考秦彥士(431)
儒與墨的殊途與同歸楊武金(436)
“自然”的蛻變:從《老子》到郭象劉笑敢(441)
《性惡》的文本結構與荀子的思想體系
——從“性樸論”的內在緊張談起方 達(453)
以事行道
——基于泰州學派的考察楊國榮(65)
此心“安”處
——論儒家情感倫理學的奠基付長珍(614)
論“家庭本位”與“個人主義”兼容之可能進路
——以先秦儒家“報”倫理為視角陳晨捷(622)
□唯物史觀與現代學術
西方馬克思主義史學的過去、現在與未來汪榮祖(133)
試析宋代海上絲綢之路勃興的內在經濟動因
——兼論兩宋經濟結構變遷與三大文明競爭格局形成? 柳平生 葛金芳(150)
宋初武將政治地位再認識
——崇文抑武之另一面田志光(162)
官制撰述在漢末的興起黃 楨(257)
傳統中國史學中的世界認識葛兆光(35)
《春秋》“大一統”觀與秦漢時期的思想及創作劉躍進(312)
蓄勢驟發的五四學生運動羅志田(327)
趙取中山與“代道大通”孫聞博(480)
何以善治:唐代京畿縣鄉的權力結構與社會治理徐 暢(491)
西周學校的等級體系、升汰機制與學員出路王進鋒(551)
秦簡與傳世文獻中的賜田制問題晉 文(565)
先見與妖言:靖康之難后同道教相關的北宋亡國預言謝一峰(580)
寇謙之的密碼
——一個宗教敘事的解讀胡 鴻(654)
□文明互鑒與中國道路
“遠者來”:關于外來移民問題的儒家智慧方旭東(190)
墨子和孟子的戰爭倫理思想比較崔華濱 貝淡寧(196)
何必問“祖師西來意”
——文化傳承和創新的“禪宗經驗”? 陳 堅 張梓波(1105)
民主主義與群眾主義之間:
中國民眾與國家關系的歷史回顧與前瞻愿想黃宗智(25)
“皇權”與“不死”
——漢賦早期兩大文本主題與“梁園文學”之興起? 孫少華(1113)
《廣成頌》與東漢禮制及賦體文學的變遷蔣曉光(2101)
韓愈的夷夏觀及其對古文思想的形塑劉 寧(2112)
奇詭托諷與詩派建構
——以韓愈、盧仝《月蝕詩》為中心孫羽津(2123)
唐代小說的虛構性質
——以裴《傳奇》為中心小南一郎(3124)
宋詞的境界之美
——生命情感的“要眇宜修”曾繁仁(3129)
中國文學批評史領域的新“礦源”
——《名媛詩話》的文獻及學術價值陳 洪(3138)
高麗中期文人群體的國家主體意識與對華觀念轉變劉 暢(4106)
乾隆陶瓷詩里的陶瓷文化侯樣祥(4117)
唐宋詩學觀照下的“野水”意象李曉峰(667)
莫言小說中的意象敘事張學軍(677)
□文史新考
“秦人不得真道”考姜 生(1125)
劉向《別錄》“一人持本”考述馬 楠(1143)
忻州九原崗北朝壁畫墓墓主人蠡測張金龍(276)
馬王堆《易傳·系辭》篇的形成與抄寫
——基于同今本《周易·系辭傳》的比較? 池田知久 撰 曹 峰 譯(3104)
《書》與國史《春秋》的生成張艷萍(595)
從五行歷到四時歷
——三十時的形成、發展和消亡劉愛敏(5108)
□道德、理念與制度
儒家公私一德與家國一體的形而上學基礎
——從中西之爭而非古今之變的角度看 趙 炎(175)
公私反轉:當代中國社會的道德實踐機制李向平 楊 洋(216)
從中國傳統社會特質看公德私德問題何中華(3203)
□當代學術縱覽
敦煌文學編年史相關問題討論伏俊璉(2133)
近二十年唐詩研究述論尚永亮(3168)
人文學科的“科學”與“人文”葛劍雄(3184)
后現代之后如何重啟宏觀史研究
——從三種“大歷史”談起郭震旦(465)
構建中國文學的偉大傳統陳曉明(55)
從古典到新傳統的多元性重建
——當代“中國哲學”世界的新開展? 姚裕瑞 王中江(521)
黑格爾法哲學的邏輯結構與歷史內涵
——兼與韓水法教授商榷叢日云(632)
司馬光的學術邏輯與唐宋時人對漢武帝的看法:讀《制造漢武帝》林 鵠(643)
詮釋學中的“前見”
——以《真理與方法》為中心的分析陳 來(3151)
□海外中國學研究
“愿你生活在有趣的時代”
——美國的中國哲學研究現狀…亞歷克蘇斯·麥克勞德 撰
侯萍萍 張文珍 譯(1147)
中國哲學與更寬泛的哲學話語:
西方一般性哲學學術期刊對中國哲學文章的收錄
艾米·奧伯丁 撰 孫昌坤 鞠 偉 譯(1155)
從“文”向“道”
——花園天皇與14世紀初日本宮廷對宋學的接受? 楊 洋(533)
抒情與商業:《劍橋中國文學史》中的明代詩歌研究范式顏子楠(6116)
中國哲學經典在芬蘭的早期譯介與傳播高 源(6126)
良知既非能力之知亦非動力之知
——與郁振華、黃勇商榷路傳頌(6136)
□儒學研究
“孔子出而有經之名”駁議
——皮錫瑞《經學歷史》的論證問題黎漢基(5120)
儒學與現代性關系之論爭:西方視角的范式轉換徐 陶(5129)
政治視域下的先秦儒家鬼神觀張 卉 蔡方鹿(686)
傳統儒家論“血流漂杵”:價值共識與史實考究白立超(695)
宋代儒家視野下的墮胎問題蔡 蓁(6106)
□政治哲學/經濟哲學/法哲學研究
超越權利與善的優先性之爭
——以多重反思平衡為分析方法曹晟旻(2143)
亞當·弗格森的文明演進論高全喜(3188)
世俗化的終結?
——關于現代社會宗教供給與需求的變遷
羅納德·F.英格爾哈特 撰 葉娟麗 譯(4135)
人類文明的中國模式何以可能
——梁漱溟鄉村建設理論的實質及其當代意義? 顏炳罡(4145)
制度理性建構論與制度自發演進論的比較及其融合黃凱南(5142)
本質與形式:貨幣演化的邏輯楊依山 劉 強(5154)
傳統話語背景下近代維新派的民權觀孫曉春(6144)
論作為行為之理由的規范楊 松 徐夢秋(6153)
□學林春秋
劉敦愿與中國早期美術研究鄭 巖(2157)
高亨與《文史哲》:漫談訓詁學的基本原則夏含夷(3237)
陳炎先生的學術次第與學術貢獻楊天奇(3242)
“花開兩朵緣一枝”:王元化、牟世金與文心雕龍學會的成立
——以王元化致周揚兩封未刊信為主疏考? 徐慶全(4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