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一帶一路”參與、高管海外背景與企業技術創新

2021-12-08 02:36:02黃丹華
管理科學 2021年4期
關鍵詞:一帶一路研究企業

劉 振,黃丹華

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 商學院,鄭州 450046

引言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一帶一路”建設需要科技創新來支撐。2017年5月,習近平主席提出將“一帶一路”建成創新之路,不僅受到“一帶一路”國家的廣泛贊譽,而且得到中國企業的積極響應。中國企業加快“走出去”步伐,紛紛到“一帶一路”國家從事研發、生產和銷售等跨國經營活動,成為經濟全球化的新現象。企業是創新之路建設的重要微觀經濟主體,“一帶一路”能否建設成為創新之路,關鍵在于企業是否愿意到“一帶一路”國家從事跨國經營活動,以及企業參與“一帶一路”跨國經營活動(以下簡稱“一帶一路”參與)能否整合國內外資源提升其創新能力。因此,“一帶一路”參與對企業技術創新的影響及其作用機理值得深入探究。

已有研究多從宏觀和中觀層面考察“一帶一路”倡議對國家創新[1]、區域創新[2]和產業創新[3]的影響,僅有少量研究從微觀層面探討“一帶一路”倡議下出口貿易[4]、對外直接投資[5-6]、跨國并購[7]與企業技術創新之間的關系,但鮮有學者深入探究企業參與“一帶一路”跨國經營與其技術創新之間的關系。為深入探究二者之間的深層次作用機理,有必要從3個方面展開深度研究:一是為加快“走出去”戰略,近年來海外背景高管被大部分中國企業納入人才發展戰略,與本土高管相比,海外背景高管擁有獨特的人力資本和社會資本優勢,其特有的優勢可能對參與“一帶一路”跨國經營企業的技術創新活動產生影響,但尚未有學者深入研究;二是參與“一帶一路”跨國經營活動的企業不僅有國有企業,還有非國有企業,不同產權性質企業的公司治理機制不同,在創新資源稟賦和抵御創新風險等方面存在差異,勢必影響參與“一帶一路”跨國經營企業的技術創新活動;三是參與“一帶一路”跨國經營活動使企業暴露在世界經濟政策不確定性的風險之下,自金融危機以來,世界各國政府為促進本國經濟復蘇頻繁地調整經濟政策,加劇了“走出去”企業經營的不確定性風險,勢必影響參與“一帶一路”跨國經營企業的技術創新活動。鑒于此,本研究以滬深A股上市企業為樣本,從參與“一帶一路”跨國經營對其技術創新的直接影響關系和間接作用路徑、高管海外背景對二者之間關系的調節作用,以及產權異質性和經濟政策不確定性對二者之間關系的差異影響等多個維度,深入探討企業參與“一帶一路”跨國經營對其技術創新的影響機理。期望能夠為中國企業全球化戰略的區位選擇、組建高管團隊和應對世界經濟政策不確定性提供決策依據,為加快“一帶一路”創新之路建設提供理論指導。

1 相關研究評述

1.1 “一帶一路”倡議與企業技術創新

2017年習近平主席提出將“一帶一路”建成創新之路,關于“一帶一路”倡議和科技創新的相關問題開始引起學者們的關注,已有研究多從宏觀和中觀層面考察“一帶一路”倡議與科技創新的關系,僅有少量研究從微觀層面展開探索。①出口貿易視角。王雄元等[4]研究發現,“中歐班列”開通通過促進出口貿易推動企業創新,因為“中歐班列”的開通改善了企業的貿易通達條件,優化創新資源配置,不僅有利于企業獲取充足的創新資源,而且有利于降低企業參與國際貿易的物流成本、產品成本和融資成本,緩解企業創新融資約束,促進企業創新。②對外直接投資視角。CHEN et al.[5]研究發現,“一帶一路”倡議不僅沒有促進對外直接投資企業的技術創新,而且短期內對企業技術創新具有抑制作用,因為過多資源的海外配置對企業創新投資具有擠出效應,導致企業創新資源不足;但王桂軍等[6]的研究表明,“一帶一路”倡議對中國企業創新具有顯著的促進作用,因為“一帶一路”倡議給企業對外直接投資創造新的機遇,能夠實現企業規模經濟效益,為企業創新提供豐厚的資金。③跨國并購視角。周晶晶等[7]認為,“一帶一路”跨國并購能夠顯著提升企業的創新能力,其中對資本密集型企業創新能力的影響更明顯,對中西部地區的跨國企業研發創新影響較弱。

1.2 跨國經營與企業技術創新

跨國經營活動是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的延續,主要包括海外研發、生產和銷售等活動,雖然學術界比較廣泛地考察了對外直接投資對企業技術創新的影響[8],但是關于跨國經營活動對企業技術創新的影響,學術界主要考察了海外研發(或研發國際化)對企業技術創新的影響。學術界主要有三大觀點:①促進效應觀,該觀點認為企業海外研發活動能夠繞過中國的制度約束,嵌入到東道國的創新體系,獲得不同國家異質性的創新資源,對企業技術創新具有促進作用[9];②抑制效應觀,該觀點認為不是“內部人”的身份差異使跨國公司在東道國面臨外來者劣勢,提高了企業的學習成本,抑制了企業技術創新[10];③區間效應觀,該觀點認為海外研發對企業技術創新的影響并不是簡單的線性關系,而是呈區間變化[11]。

1.3 高管海外背景與企業技術創新

高管團隊是企業戰略的制定者,制定企業戰略與高管團隊成員的成長環境、職業經歷和教育背景等特征息息相關。自HAMBRICK et al.[12]開創性地提出高階梯隊理論后,高管特征與企業戰略、行為和績效之間的關系便成為學術界研究的熱點,其中,高管海外背景與企業技術創新之間的關系受到部分學者的關注。已有研究主要有兩大觀點:①積極影響觀,該觀點認為海外背景高管掌握了前沿的科學文化知識和先進的管理經驗,不僅對企業具有知識溢出效應,而且具有較強的風險承擔能力,對企業技術創新具有積極影響。LIU et al.[13]采用中關村高科技企業數據、劉鳳朝等[14]采用中國計算機、通信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上市企業數據進行實證研究,結果均表明高管海外背景對企業技術創新具有促進作用。②消極影響觀,該觀點認為與本土高管相比,海外背景高管長期缺乏與本土社會的廣泛聯系,對本國的基本國情、制度和市場環境缺乏準確的認識,極易出現“水土不服”現象,而且在與本土高管共同組建的高管團隊中,成員之間容易產生認知沖突和情感沖突,進而對企業技術創新產生消極影響。LIN et al.[15]采用中關村中小企業數據進行實證研究,結果表明在創新績效方面,海外背景高管管理的企業不及本土高管管理的企業。

1.4 產權異質性與企業技術創新

企業產權性質是公司治理的基石,產權異質性不僅導致公司治理機制不同[16],而且引發企業戰略決策、行為選擇和企業業績的差異。國有企業是中國制度背景下的特有現象,已有研究在深入探究中國企業問題時,一般將國有企業與非國有企業進行區別或對比研究。關于產權異質性對企業創新的影響,大部分研究表明,與國有企業相比,非國有企業對研發創新的促進作用更大,主要原因是國家所有制引發的代理問題和政策性負擔。馬連福等[17]基于產權屬性和社會網絡的雙重視角,考察董事會網絡位置對企業創新投入的影響,發現董事會網絡位置對企業創新具有促進作用,與國有企業相比,該促進作用在民營企業中更為明顯;胡華夏等[18]以企業產權性質為調節變量,以成本粘性為中介變量,考察企業實際稅率對研發投入的影響,發現企業稅收優惠對研發投入有正向影響,與國有企業相比,民營企業稅收優惠對企業研發投入的影響更大。僅有少數基于資源依賴理論的研究認為國有企業對企業技術創新的促進作用更大,曾鋮等[19]研究發現,國有企業的技術創新績效優于其他所有制企業。

1.5 經濟政策不確定性與企業技術創新

經濟政策是政府塑造企業外部環境的重要工具,在金融危機之后,為了避免經濟衰退,世界各國政府頻繁調整本國經濟政策,加劇了企業經營不確定性風險。近年來,關于經濟政策不確定性對微觀企業行為的影響受到學術界的高度關注[20],由于企業創新戰略受經濟政策不確定性的影響,學者們開始將二者關系納入分析框架。已有研究主要有兩大觀點:①促進效應觀,該觀點認為當創新投資的增長期權價值大于延遲投資帶來的期權價值時,經濟不確定性增加促使企業進行更多的創新投資[21];②抑制效應觀,該觀點認為經濟政策不確定性增加延遲期權的價值,導致企業減少或延遲當前對不可逆項目的投資,尤其是對企業的創新投資項目具有抑制作用[22]。

綜上所述,已有研究從不同維度比較廣泛地考察企業技術創新的影響因素,但仍存在一些不足。①雖然已有研究考察了“一帶一路”倡議下對外直接投資與企業技術創新之間的關系,跨國經營是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的延續,但鮮有研究進一步深入探究企業參與“一帶一路”跨國經營對其技術創新的影響及其深層次作用機理;②雖然已有研究比較廣泛地考察了高管海外背景對企業技術創新的影響,但是對企業參與“一帶一路”跨國經營時高管海外背景的作用機理尚未涉足。除此之外,已有研究在探究中國企業技術創新時,不僅結合中國現實考察了企業產權異質性的影響,而且從企業外部環境考察了經濟政策不確定性的影響,為了更加深入地揭示參與“一帶一路”跨國經營對企業技術創新的影響機理,有必要進一步探究企業產權異質性和經濟政策不確定性程度對二者之間關系的差異影響。

2 理論分析和研究假設

2.1 “一帶一路”參與和企業技術創新

資源基礎理論認為稀缺、難以模仿和無法替代的資源是企業持久競爭優勢的源泉[23]。當前,隨著新技術的不斷涌現,技術升級、迭代和躍遷不斷加速,在激烈的全球競爭環境下,僅僅依靠本國創新資源難以獲得競爭優勢,企業技術創新越來越依賴于獲取國外創新資源。GENC et al.[23]和CHANG et al.[24]研究發現,跨國經營活動能夠使企業通過獲取東道國創新資源提升其創新能力。因此,尋求海外創新資源成為中國企業跨國經營的主要目標之一,但是跨國經營將面臨東道國組織合法性障礙。

組織合法性是指在特定情景下組織被利益相關者所認可和接納的程度[25]。在國際化進程中,中國企業面臨的首要挑戰是,如何在與中國經營環境迥異的東道國獲得當地政府、供應商、銷售商和消費者等利益相關者的認可和接受,然而在獲取東道國組織合法性時,企業將面臨東道國利益相關者的刻板式判斷、不公平歧視和“闖入者”排斥等外來者劣勢[26]。目前,為獲取東道國的組織合法性,跨國企業主要采用3種應對戰略:一是同構與迎合戰略,即企業通過與東道國合資[27]、創建戰略聯盟[28]、增加公益性投入和培育社會資本[29]等方式,進行“入鄉隨俗”式的行為同構,迎合東道國利益相關者多樣化的利益訴求;二是選擇與規避戰略,即在選擇海外投資或經營區位時,企業通過對全球環境進行掃描和比較,選擇有利的環境,規避不利的環境[30];三是操控與重構戰略,即企業通過戰略性行為影響、改變和重構東道國外部環境,實現組織與環境的匹配[31]。但是企業通過上述3種方式獲取東道國組織合法性將付出高昂的代價,同構與迎合戰略使企業承擔額外的交換成本[32],選擇與規避戰略使企業放棄對組織合法性門檻高的國家投資,同時也使企業喪失發展的潛在機會[33],操控與重構戰略會引起東道國利益相關者的誤解和抵制[34]。尤其,面對權力強大的東道國政府構筑的組織合法性壁壘,即使“富可敵國”的跨國企業也難以應對(如美國對華為公司“莫須有”的制裁)。但是如果本國政府與東道國或區域簽訂合作協議,能夠克服外來者劣勢,降低企業獲取東道國組織合法性的門檻,有利于企業獲取東道國創新資源,促進企業技術創新。

中國與“一帶一路”國家或區域簽訂的合作協議,以及中國政府對“一帶一路”國家人才和技術等方面的支持政策和措施,不僅讓“一帶一路”國家分享中國的成功經驗,搭上中國經濟發展的快車,而且能夠有效地消除中國企業獲取“一帶一路”國家組織合法性的障礙,為企業獲取、整合和轉化外部創新資源提供條件。①中國與“一帶一路”國家簽訂合作協議。“一帶一路”倡議是順應全球治理體系變革的時代要求,采用了更加開放包容的國際經濟合作新模式,據中國“一帶一路”網統計,截至2019年10月底,中國已與13個發達國家和124個發展中國家簽署了“一帶一路”合作文件。中外“一帶一路”合作協議的簽訂,優化了“一帶一路”區域的營商環境,能夠有效地克服中國企業在“一帶一路”國家的外來者劣勢,使企業快速嵌入東道國的社會網絡和商業網絡,降低獲取創新資源的成本和時間。②中國政府對“一帶一路”創新之路建設的相關支持政策和措施。為發揮科技創新對“一帶一路”建設的引領和支撐作用,不僅中國科技部等四部委聯合印發了《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科技創新合作專項規劃》,而且中國地方政府也相繼出臺了“一帶一路”科技創新合作相關政策和措施。在中國政府的大力支持和“一帶一路”國家的積極參與下,多層次全方位的“一帶一路”創新之路建設成效顯著。截至2019年5月,中國已建成700多個國際科技合作基地,與印尼和菲律賓等8個國家建立了科技園區合作關系,在東盟、南亞、阿拉伯國家、中亞和中東歐創建了5個區域性技術轉移平臺,為“一帶一路”國家培養了高達31.72萬人的留學生。“一帶一路”區域的創新生態得到持續優化,不僅增進了中外友誼和互信,消除了東道國利益相關者對中國跨國企業的歧視,降低了中國企業獲取東道國組織合法性的障礙,而且提高了“一帶一路”國家的科技水平,為中國跨國企業利用“一帶一路”國家的創新資源提供了保障。總之,中國與“一帶一路”國家簽訂的合作協議以及相關支持政策和措施,打破了中國企業參與“一帶一路”跨國經營的進入壁壘,克服了外來者劣勢,降低了獲取東道國組織合法性的門檻,使企業能夠快速嵌入東道國的社會網絡、商業網絡和創新網絡等,獲取更多稀缺且異質性的創新資源,對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具有重要的支撐作用。

參與“一帶一路”跨國經營對企業技術創新的影響主要通過獲取創新資源的路徑機制實現,具體包括兩條路徑:

路徑一:“一帶一路”參與→獲取創新資金→提升技術創新能力

充足的資金是企業從事技術創新活動的保障[35],企業技術創新需要大量的、穩定的和持續的資金投入。由于技術創新的高風險性、收益滯后性、無形性和弱抵押性等特征,企業技術創新面臨嚴重的內外源融資約束,但是參與“一帶一路”跨國經營能夠提高企業的籌資能力。①提高企業內源籌資能力。首先,簽訂中外“一帶一路”投資合作協議,降低了中國企業在東道國投資的合法性障礙,基于價值鏈的全球戰略布局,企業能夠跨越“一帶一路”國家的地理邊界,到“一帶一路”國家進行生產和銷售活動,獲取廉價的生產資源,向更多的潛在客戶提供產品,實現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效益[36],增加企業收入。其次,簽訂中外“一帶一路”貿易合作協議,降低了中國企業在東道國貿易的合法性障礙,加之“一帶一路”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中歐班列”的開通、貿易的便利化等,能夠降低參與“一帶一路”跨國經營企業的流通成本和生產成本[4]。最后,簽訂中外“一帶一路”稅收協議,如截至2017年5月,中國已與“一帶一路”國家簽訂了54個稅收協議,降低了中國企業在東道國獲取稅收優惠的合法性障礙,企業參與“一帶一路”跨國經營能夠享受沿線國家給予的稅收優惠,降低企業的稅收負擔。收入的增加、成本的減少和稅負的降低,使企業能夠獲得更多的稅后利潤,提高其內源籌資能力。②提高企業外源籌資能力。首先,簽訂中外“一帶一路”金融合作協議,如2017年4月,中國財政部與“一帶一路”沿線27國財政部共同核準了《“一帶一路”融資指導原則》,降低了中國企業獲取金融支持的合法性門檻,只有參與“一帶一路”跨國經營的企業才能享受到“一帶一路”金融互聯互通帶來的資金融通便利。其次,中國政府給予參與“一帶一路”跨國經營的中國企業金融方面的政策支持,只有參與“一帶一路”跨國經營的企業才能享受這種金融政策支持。最后,參與“一帶一路”跨國經營向外界資金供給者傳遞出企業發展符合“一帶一路”倡議的積極信號,能夠吸引更多的外部資金流入企業,有效緩解企業創新面臨的外源融資約束。總之,簽訂中外“一帶一路”合作協議,降低了參與“一帶一路”跨國經營企業的組織合法性障礙,提升企業內外籌資能力,能夠有效緩解企業技術創新面臨的融資約束,對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持續提升具有重要的資金保障作用。

路徑二:“一帶一路”參與→獲取創新人才資源→提升技術創新能力

人才是技術創新的核心資源[37],企業技術創新需要多元化和異質性的創新人才支撐,KAFOUROS[38]認為,不同思想、創意、知識和能力的多元化創新人才,能夠有效提升企業技術創新的速度和質量。中國政府對“一帶一路”國家提供的科技和人才支持,提高了“一帶一路”國家的科技水平,受到“一帶一路”國家的高度贊譽,增進了中外友誼和互信,消除了參與“一帶一路”跨國經營企業的外來者劣勢,克服了中國企業嵌入東道國創新網絡的組織合法性障礙,有助于企業獲得“一帶一路”國家的創新人才。①從“一帶一路”發達國家獲取創新人才。與發展中國家相比,發達國家人才資源較為豐富,在“一帶一路”發達國家從事跨國經營的企業,不僅能夠雇傭到高水平技術專家,優化創新人才隊伍,而且通過與高素質和有經驗的技術專家合作,可以獲得外部知識存量和人力資本溢出,進而提升企業的創新能力[39],如隆鑫通用公司在意大利設立研發機構,利用當地高水平創新人才設計和開發高端發動機(資料來自該公司官方網站)。②從“一帶一路”發展中國家獲取創新人才。發展中國家人才資源雖較為稀缺,但是中國政府幫助“一帶一路”國家培養了大量的優質科技人才,為“走出去”的中國企業提供了創新人才支持,隨著中國對“一帶一路”國家人力資源開發工程的不斷落實,企業在人力資源成本較低的“一帶一路”發展中國家從事跨國經營,能夠雇傭較低成本的技術專家,以同樣的創新投入實現更多的創新產出,如人福醫藥公司在非洲馬里等設立研發機構,利用發展中國家較低成本的技術專家進行產品研發(資料來自該公司官方網站)。總之,中國政府對“一帶一路”國家的科技和人才支持,有利于企業獲取和整合“一帶一路”沿線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多元化和異質性的創新人才,對促進企業技術創新具有重要的人才支撐作用。

基于上述分析,簽訂中外“一帶一路”合作協議以及中國政府給予“一帶一路”國家的諸多政策支持,優化了“一帶一路”國家的營商環境和創新生態,降低了企業獲取“一帶一路”國家組織合法性的門檻,有利于中國企業快速嵌入東道國的社會網絡、商業網絡和創新網絡,為企業獲取“一帶一路”國家創新資源提供了條件,并通過獲取創新資源的路徑機制促進企業技術創新。因此,本研究提出假設。

H1在控制其他因素的條件下,參與“一帶一路”跨國經營對企業技術創新具有促進作用。

2.2 高管海外背景、“一帶一路”參與和企業技術創新

高階梯隊理論認為,由于外部環境的復雜性和經理人的有限理性,企業高管基于其認知結構和價值觀念進行決策,企業行為常常是高管個人特征的反映[12]。在參與“一帶一路”跨國經營過程中,與本土高管相比,具有海外背景的高管能夠利用其特有的社會資本和人力資本優勢,提高企業對“一帶一路”國家創新資源的獲取、吸收和轉化能力,從而增強參與“一帶一路”跨國經營對企業技術創新的促進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是海外背景高管擁有豐富的社會資本,能夠提升企業外部創新資源的獲取能力。與本土高管相比,海外背景高管通常與海外研發機構、金融機構和優質企業等有著密切的聯系,擁有復雜的國際化社會網絡[40],能夠幫助企業從多個渠道獲取外部創新資源。①具有海外技術背景的高管與國際學術界和研發機構建立緊密的聯系,能夠把握科技發展動態,了解科技發展前沿,有利于企業及時獲取提升其技術創新能力的知識和技術資源;②具有海外金融背景的高管與國外金融機構建立緊密的聯系,能夠降低研發創新資金供求雙方的信息不對稱,有利于企業獲取創新資金;③具有海外工作背景的高管與供應商、生產企業、銷售商和消費者等建立緊密的聯系,能夠幫助企業建立寬廣的業務網絡[41],及時了解和把握東道國消費者需求偏好,增強企業新產品研發的針對性。因此,在企業參與“一帶一路”跨國經營過程中,擁有豐富社會資本的海外背景高管能夠增強企業獲取“一帶一路”國家創新資源的能力。

二是海外背景高管擁有高質量的人力資本,能夠提升企業外部創新資源的轉化能力。①海外背景高管的風險承擔能力較強,能夠提高企業外部創新資源的轉化動力。一般來說,基于集體主義價值觀的本土高管厭惡風險,且風險承受能力相對較弱,傾向于規避高風險的創新項目,而接受個人主義價值觀文化熏陶的海外背景高管冒險意識強,具有較高的風險偏好,且更有能力承擔創新風險[42]。②海外背景高管具有制定高水平企業戰略的能力,能夠提高企業外部創新資源的轉化質量。擁有留學和工作經歷的海外背景高管更具國際性視野,宏觀把握能力較強[41],能夠幫助企業制定最優的創新戰略,提高企業外部創新資源的轉化質量。③海外背景高管的公司治理水平較高,有利于提升企業外部創新資源的轉化效率。受過海外良好教育和管理實踐的高管能夠幫助企業嚴格遵循公司治理準則[41],將海外健全的公司治理機制“嫁接”到所在的企業,通過優化公司治理結構和機制,提升企業外部創新資源的轉化效率。所以,在參與“一帶一路”跨國經營過程中,擁有高質量人力資本的海外背景高管,能夠增強企業轉化“一帶一路”國家創新資源的質量和效率。

基于以上分析,與本土高管相比,海外背景高管的社會資本和人力資本優勢能夠幫助企業獲取更多的創新資源,加快創新資源的轉化質量和效率。因此,本研究提出假設。

H2在控制其他因素的條件下,與未聘用海外背景高管的企業相比,聘用海外背景高管的企業參與“一帶一路”跨國經營對其技術創新的促進作用更強。

2.3 產權異質性、“一帶一路”參與和企業技術創新

當前,國有企業是“一帶一路”建設的主力軍,但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成功推進,非國有企業參與“一帶一路”跨國經營活動的意愿隨之增強[43]。國有企業是中國制度背景下的特有現象,其公司治理機制與非國有企業不同,不同產權性質企業參與“一帶一路”跨國經營對其技術創新的影響可能存在明顯差異。本研究預測,與非國有企業相比,國有企業參與“一帶一路”跨國經營對其技術創新的促進作用更強。之所以做出這一假定,主要源于以下邏輯推理:

(1)國有企業具有資源稟賦優勢。資源依賴理論認為,企業創新依賴于外部資源,與非國有企業相比,國有企業更容易獲得銀行信貸和政府補貼[44]。從銀行信貸視角看,在國有銀行占主導地位的環境下,非國有企業容易遭受“信貸歧視”,往往需要面對更為苛刻的信貸條件、更高的融資成本[45],而受到政府隱形保護的國有企業較少受到“信貸歧視”,且融資成本較低。從政府創新資助視角看,與非國有企業相比,國有企業與政府存在先天的政治“血緣”關系,這種高度相連的“政治紐帶”使國有企業更容易獲得政府的創新資助[46],有利于企業開展創新活動。

(2)國有企業擁有較強的風險承擔能力。與企業在國內經營相比,在“一帶一路”國家開展經營活動的企業將面臨諸多風險,不僅面臨“一帶一路”國家的政治、法律、宗教等宏觀風險的綜合影響,還面臨創新項目運營、管理和財務等微觀風險的重疊壓力[47]。與民營企業相比,國有企業的抗風險能力較強。一是國有企業大多規模較大,在行業中處于龍頭地位,技術和產品相對成熟[48],在國際市場上具有一定的競爭優勢,抗風險能力較強;二是“一帶一路”是中國政府發起的倡議,國有企業在“一帶一路”建設中扮演重要角色,當企業面臨財務困境時,政府會授意銀行等金融機構為企業提供資金支持,以解決其創新的燃眉之急[19]。而非國有企業主要對股東負責,對財務損失比較敏感,抗風險能力較差[49],在外部環境不確定性的國際市場上,企業更關注短期獲利的投資項目,而不是追求長期盈利的技術創新項目。

基于以上分析,本研究提出假設。

H3在控制其他因素的條件下,與非國有企業相比,國有企業參與“一帶一路”跨國經營對其技術創新的促進作用更強。

2.4 經濟政策不確定性、“一帶一路”參與和企業技術創新

經濟政策不確定性是指經濟主體無法預知經濟政策是否、何時和如何改變[50]。參與“一帶一路”跨國經營使企業直接暴露在世界經濟政策不確定性風險的影響之下,自金融危機以來,為促進本國經濟復蘇,世界各國政府頻繁調整經濟政策,加劇了“走出去”企業經營的不確定性風險,勢必影響參與“一帶一路”跨國經營企業的創新決策[51]。根據實物期權理論和融資約束理論,本研究預測,在世界經濟政策不確定性較低的情景下,企業參與“一帶一路”跨國經營對其技術創新的促進作用更強。之所以做出這一假定,主要源于以下邏輯推理:

(1)根據實物期權理論,外部不確定性對企業投資具有延遲效應,即外部不確定性升高造成企業未來投資收益的上升能夠提高投資項目的期權價值,誘導企業延遲投資,尤其企業創新投資具有高度的不可逆性,其延遲效應更加明顯[22]。在世界經濟政策不確定性較高的情景下,參與“一帶一路”跨國經營的企業對創新活動保持更加謹慎的態度,推遲技術創新投資。

(2)根據融資約束理論,經濟政策不確定性導致企業創新投資的融資約束增強。從企業角度看,經濟政策不確定性上升會引起企業營業收支大幅波動,致使企業難以準確預測未來資金流的走向[52],企業未來經營風險增大。為應對經濟政策不確定性帶來的負面沖擊,企業傾向于保留更多的現金以應對未來不確定性風險,進而抑制企業創新。從債權人角度看,在經濟政策不確定性較高的情景下,金融機構的系統性風險將增加,為降低信貸風險,金融機構會縮減借貸規模[46],進而抑制企業的創新活動。

基于以上分析,本研究提出假設。

H4在控制其他因素的條件下,在世界經濟政策不確定性較低的情景下,參與“一帶一路”跨國經營對企業技術創新的促進作用更強。

3 研究設計

3.1 樣本選取和數據來源

本研究初始研究樣本為2013年至2018年中國滬深A股全部上市企業,企業參與“一帶一路”跨國經營的數據主要來自上市企業年報和企業官網,通過手工收集整理獲得;經濟政策不確定性數據來自世界銀行公布的世界經濟政策不確定性指數(http:∥www.policyuncertainty.com/),其他數據來自Wind數據庫、Resset數據庫和CSMAR數據庫。之所以選擇2013年至2018年,因為在2013年中國提出“一帶一路”倡議之后,中國政府相繼與“一帶一路”國家簽訂了合作協議,為“一帶一路”建設提供了相關政策支持。同時中國企業加快“走出去”步伐,紛紛參與“一帶一路”國家的經營活動,以2013年為時間起點,能夠凸顯“一帶一路”合作協議及其相關政策對企業戰略和行為的影響。按照已有研究慣例和本研究特點,對樣本進行如下篩選:①剔除上市企業中ST類企業樣本;②剔除金融類上市企業樣本;③剔除相關數據缺失的上市企業樣本。除此之外,本研究還抽取部分數據與企業年報數據進行核對,對錯誤數據進行矯正,對出現異常值的連續變量進行縮尾處理。最后共獲得9 708個觀測值。

3.2 變量設計

3.2.1 被解釋變量:企業技術創新

已有研究測量企業技術創新的指標主要有新產品的新穎程度、新產品銷售收入、專利申請數和專利授權數等。新產品的新穎程度或新產品銷售收入不能直接反映企業技術創新投入的直接產出結果,且其測量存在一定的不確定性。相對于新產品的新穎程度或其銷售收入,企業專利申請數或授權數能夠直接反映創新投入的直接產出結果,且不易受管理者盈余操控的影響[53],相對客觀可靠。因此,本研究借鑒李梅等[53]的研究,以企業專利申請總數加1的自然對數測量企業技術創新。此外,鑒于企業專利申請總數中不僅包括原創性強、技術含量高的發明型專利,還包括技術含量較低的外觀設計專利和實用新型專利,因此本研究采用發明專利申請量作為測量企業技術創新的另一個指標,期望能夠更加準確、客觀的刻畫企業技術創新。

3.2.2 解釋變量:“一帶一路”參與

用啞變量測量“一帶一路”參與,當企業在“一帶一路”國家進行生產、研發和銷售一項或幾項經營活動時取值為1,否則取值為0。之所以用啞變量測量“一帶一路”參與,主要因為可能出于安全或保密的考慮,企業年報中沒有充分披露其在某個國家生產、研發和銷售的具體數據,無法用企業的詳實數據進行測量。

3.2.3 調節變量

(1)高管海外背景。目前學術界對高管的定義尚未達成統一共識,已有研究中,部分學者從狹義視角,將企業高級管理人員或董事會成員和高級管理人員作為企業高管;大部分學者從廣義的視角,將董事、監事和高級管理人員均作為企業高管。考慮到對創新決策的影響,本研究將高管界定為董事、監事和企業高級管理人員。參照已有研究[41],采用高管海外背景的啞變量測量高管海外背景,若企業中至少有一位具有海外工作或海外學習經歷的高管取值為1,否則取值為0。

(2)產權異質性。借鑒嚴若森等[54]的設計思路,從控制權性質角度,按照樣本企業是否為國有企業測量產權異質性,國有企業取值為1,非國有企業取值為0。

(3)經濟政策不確定性。本研究采用世界銀行公布的世界經濟政策不確定性指數的年度均值除以100測量經濟政策不確定性。

3.2.4 控制變量

參照已有研究[55-56],本研究將影響企業技術創新的企業特征變量和公司治理變量作為控制變量,企業特征變量包括企業年齡、市場績效、財務績效和現金比率,公司治理變量包括董事會結構、董事會規模和機構持股比例。此外,還控制了行業變量和年度變量。各變量詳細定義見表1。

表1 變量定義

3.3 構建模型

為檢驗H1,即“一帶一路”參與對企業技術創新的影響,本研究借鑒李梅等[53]的研究,構建模型為

PA=α10+α11Brp+α12Age+α13MP+α14Roa+α15CR+

α16SB+α17BS+α18IS+∑Ind+∑Yea+ε1

(1)

其中,PA為企業技術創新,分別為PA1和PA2,;α10為常數項,α11~α18為回歸系數,ε1為隨機擾動項。如果α11顯著為正,H1得到驗證。為了檢驗高管海外背景、產權異質性、經濟政策不確定性對“一帶一路”參與與企業技術創新關系的影響,根據企業是否聘用海外背景高管、是否為國有企業和經濟政策不確定性指數均值將樣本分組,并采用(1)式依次進行檢驗。根據H2~H4,本研究預測α11在聘用海外背景高管的企業組、國有企業組、經濟政策不確定性低組更為顯著。

4 實證結果和分析

4.1 描述性統計

表2給出變量的描述性統計結果,PA1介于0.693~9.909之間,均值為3.182;PA2介于0~9.108之間,均值為2.288。平均看,中國上市企業創新產出偏低,且不同企業技術創新水平存在明顯差異。Brp的均值僅為0.102,表明中國上市企業中參與“一帶一路”跨國經營的企業較少,多數企業還處在觀望等待階段。OB的均值為0.638,表明中國上市企業中60%以上的企業聘用了具有海外背景的高管。Soe的均值為0.328,表明國有企業樣本占30%左右。Epu的最小值為1.025,最大值為1.830,表明樣本區間內經濟政策不確定性的波動較大。

表2 描述性統計結果

4.2 相關性分析

表3給出變量之間的相關系數,對角線左下方為Pearson相關系數,右上方為Spearman相關系數。由表3可知,PA1和PA2與Brp的相關系數均在1%水平上顯著正相關,表明在不考慮其他因素的影響下,參與“一帶一路”跨國經營能顯著促進企業技術創新,H1得到初步驗證。由表2可知,單個變量的方差膨脹因子介于1.020~1.591之間,遠小于10,所有變量方差膨脹因子的均值為1.177,小于2,表明變量之間不存在嚴重的多重共線性問題。

表3 相關系數

4.3 回歸結果分析

4.3.1 “一帶一路”參與與企業技術創新:基本回歸分析

表4給出“一帶一路”參與對企業技術創新影響的回歸結果,(1)列~(3)列的被解釋變量為PA1,(4)列~(6)列的被解釋變量為PA2。為保證結果的穩健性,(1)列和(4)列僅控制行業和年度變量,(2)列在(1)列的基礎上、(5)列在(4)列的基礎上納入企業特征變量,(3)列在(2)列的基礎上、(6)列在(5)列的基礎上納入公司治理變量。由表4的(1)列和(4)列可知,Brp的回歸系數均在1%水平上顯著,表明無論是基于專利申請總量還是發明專利申請量,參與“一帶一路”跨國經營均能顯著促進企業技術創新,H1得到驗證。表4的(2)列和(5)列控制企業特征變量、(3)列和(6)列控制公司治理變量后,Brp回歸系數的符號和顯著性均未發生實質性變化,表明回歸結果具有較強的穩健性。

表4 “一帶一路”參與和企業技術創新的回歸結果

4.3.2 “一帶一路”參與與企業技術創新:調節效應分析

表5給出企業是否聘用海外背景高管的分組檢驗結果。由表5的(1)列~(4)列可知,Brp的回歸系數均在1%水平上顯著為正,表明無論企業是否聘用海外背景高管,參與“一帶一路”跨國經營均能顯著促進企業技術創新。(3)列和(4)列中Brp的系數大于(1)列和(2)列,Suest檢驗結果也顯示p值均小于0.100,拒絕組間系數相等的原假設,表明聘用海外背景高管的企業參與“一帶一路”跨國經營對企業技術創新的促進作用更大,H2得到驗證。

為進一步檢驗高管海外工作背景與海外學習背景對二者之間關系是否存在差異影響,本研究將高管海外背景細分為海外學習背景和海外工作背景兩組進行比較,僅聘用海外學習背景高管的樣本1 821個,僅聘用海外工作背景高管的樣本1 344個,回歸結果見表5的(5)列~(8)列。由表5的(5)列和(6)可知,Brp的回歸系數大于(7)列和(8)列,Chow檢驗結果也表明p值均小于0.100,拒絕組間系數無差異的原假設,表明與聘用海外工作背景高管的企業相比,企業參與“一帶一路”跨國經營對其技術創新的促進作用在聘用海外學習背景高管的企業中更強。這可能是因為具有海外學習背景的高管更易與國際學術界和研發機構建立緊密聯系,能夠準確把握科技發展動態,其技術創新更具針對性,有利于提高企業技術創新的速度和成功的概率。

表6給出企業產權性質分組的檢驗結果,(1)列~(4)列Brp的回歸系數均在1%水平上顯著為正,表明無論是國有企業還是非國有企業,參與“一帶一路”跨國經營均能顯著促進企業技術創新。(1)列和(2)列中Brp的回歸系數大于(3)列和(4)列,Chow檢驗結果也表明p值均小于0.100,拒絕組間系數相等的原假設,表明與非國有企業相比,參與“一帶一路”跨國經營對企業技術創新的促進作用在國有企業中更強,H3得到驗證。

表7給出經濟政策不確定性的分組回歸結果,(1)列~(4)列Brp的回歸系數均在1%水平上顯著為正,表明無論經濟政策不確定性高或低,參與“一帶一路”跨國經營均能促進企業技術創新。(1)列和(2)列中Brp的回歸系數大于(3)列和(4)列,Chow檢驗結果也表明p值均小于0.100,拒絕組間系數相等的原假設,表明在經濟政策不確定性低的情景下,參與“一帶一路”跨國經營對企業技術創新的促進作用更強,H4得到驗證。

表7 不同經濟政策不確定性分組下“一帶一路”參與對企業技術創新的影響

4.4 穩健性檢驗

為了保證研究結果的可靠性,本研究采用傾向得分匹配法、工具變量法、Heckman兩階段回歸、更換被解釋變量和更換回歸模型等方法進行一系列穩健性檢驗。

4.4.1 傾向得分匹配法

企業是否參與“一帶一路”跨國經營在一些可觀測的企業特征上存在顯著差異,實證結果可能受到樣本自選擇問題的影響。基于此,本研究借鑒ROSENBAUM et al.[57]的做法,使用傾向得分匹配法進行驗證,具體步驟如下。

(1)篩選匹配變量。采用Logit回歸和逐步回歸分析方法對匹配變量進行篩選,回歸結果見表8,表明所選匹配變量均在5%及以上水平顯著,說明匹配變量的選擇較為合理。

表8 Logit 回歸結果

(2)匹配效果檢驗。對參與“一帶一路”跨國經營與未參與“一帶一路”跨國經營企業的傾向得分值進行配對,看匹配效果是否同時滿足共同支撐假設和平衡性假設。共同支撐假設要求匹配完成后,參與“一帶一路”跨國經營與未參與“一帶一路”跨國經營企業的傾向得分值的分布形態基本保持一致。匹配結果見圖1和圖2,參與“一帶一路”的企業為實驗組,未參與“一帶一路”的企業為控制組。對比圖1與圖2可以看出,匹配前未參與“一帶一路”跨國經營企業的傾向得分值的分布重心明顯高于參與“一帶一路”跨國經營企業的,匹配后參與“一帶一路”跨國經營企業的傾向得分值的分布曲線向左上移動,與未參與“一帶一路”跨國經營企業的傾向得分值的概率分布形態基本趨于一致,說明匹配效果良好,滿足共同支撐假設。

圖1 匹配前實驗組與控制組的核密度函數

圖2 匹配后實驗組與控制組的核密度函數

平衡性假設要求匹配后各變量在實驗組與控制組中不存在顯著差異。一般而言,各變量標準化后的偏差小于5%時,說明匹配效果較好[58]。平衡性檢驗結果見圖3,各變量的標準偏差在匹配后均大幅下降,大多數匹配變量的標準偏差都在0附近,因此平衡性假設得到滿足。

圖3 平衡性檢驗結果

(3)企業技術創新的平均處理效應分析。在對各變量進行匹配后,得到的實驗組與控制組的樣本相似,說明兩組樣本之間的差異僅存在于企業是否參與“一帶一路”跨國經營。因此,匹配后的差異可以代表企業參與“一帶一路”跨國經營對企業技術創新影響的凈效應。表9給出通過最近鄰匹配、半徑匹配和核匹配3種不同方法匹配后的估計結果,3種匹配方法都表明實驗組中企業技術創新的均值顯著高于控制組,表明參與“一帶一路”跨國經營能顯著提升企業的創新能力。研究結果未受到樣本自選擇的影響。

表9 平均處理效應分析結果

4.4.2 工具變量法

本研究還采用工具變量法進行內生性檢驗,因為可能存在一些不可觀測因素同時對參與“一帶一路”跨國經營和企業技術創新產生影響,使研究結果可能受某些遺漏變量的干擾。在工具變量選取方面,借鑒FISMAN et al.[59]的工具變量設計思路,以同年同行業企業參與“一帶一路”跨國經營的均值(Mhb)和同年同地區企業參與“一帶一路”跨國經營的均值(Mab)作為“一帶一路”參與的兩個工具變量,因為處于同年同行業或同年同地區企業參與“一帶一路”跨國經營的情況,可能會對本行業和本地區的其他企業是否參與“一帶一路”跨國經營產生影響,但不會對企業技術創新水平產生直接影響,因此Mhb和Mab均可作為較為理想的工具變量。本研究采用兩階段最小二乘法進行回歸,回歸之前,為進一步驗證工具變量的有效性,對所選工具變量進行弱工具變量檢驗和過度識別檢驗。弱工具變量檢驗結果表明,F值為157.294,且p值為0,說明強烈拒絕弱工具變量的原假設;過度識別檢驗結果表明,p值為0.379,說明不能拒絕工具變量滿足外生性的原假設。綜上所述,本研究所選工具變量比較合理。兩階段最小二乘法的回歸結果見表10的(1)列和(2)列,(2)列中Brp的回歸系數在1%水平上顯著為正,表明企業參與“一帶一路”跨國經營對企業技術創新具有促進作用,說明研究結果具有較強的穩健性。

4.4.3 Heckman兩階段回歸

考慮到企業參與“一帶一路”跨國經營可能存在樣本選擇偏誤問題,本研究采用Heckman兩階段模型對研究結果的穩健性進行檢驗。第1階段構建Heckman選擇模型,采用Probit回歸估計企業參與“一帶一路”跨國經營的可能性,并根據第1階段的估計結果計算逆米爾斯比率(Imr)。第2階段構建Heckman結果回歸模型,并將Imr納入回歸模型中作為控制變量進行回歸。表10的(3)列給出Heckman第2階段的檢驗結果,Brp的回歸系數在1%水平上顯著為正,表明在控制樣本選擇偏誤問題之后,本研究的結果依然成立。

4.4.4 更換被解釋變量和估計模型

(1)更換測量企業技術創新的變量。借鑒陳欽源等[60]的做法,用專利授權數加1的自然對數(IG1)替換PA1作為測量企業技術創新的變量,模型中其他變量保持不變。回歸結果見表10的(4)列。

(2)更換估計模型。由于PA1樣本存在嚴重左缺失問題,因此本研究采用Tobit模型重新進行回歸,結果見表10的(5)列。

表10 穩健性檢驗結果

無論是更換被解釋變量還是更換回歸模型,回歸結果均未發生實質性變化,表明研究結果具有較強的穩健性。

4.5 “一帶一路”參與和企業技術創新:路徑機制檢驗

根據H1理論推導,參與“一帶一路”跨國經營主要通過獲取創新資源的路徑機制促進企業技術創新,即存在“一帶一路”參與→獲取創新資金→提升技術創新能力和“一帶一路”參與→獲取創新人才資源→提升技術創新能力兩條作用路徑,然而這兩條路徑是否發揮實際作用,本研究進一步通過實證檢驗為此提供一些佐證。

4.5.1 “一帶一路”參與、獲取創新資金與企業技術創新

由于獲取資金主要用于緩解企業創新融資約束,本研究從緩解企業內外融資約束視角,探究獲取創新資金的中介機制。參考張杰等[61]的研究,以企業現金流測量企業內源融資約束,該值越大,內源融資約束越小,企業獲取內源資金越多;以企業長期借款當期增加額測量企業外源融資約束,該值越大,外源融資約束越小,企業獲取外源資金越多。此外,還參考戴小勇等[62]的研究,以WW指數測量企業總融資約束,該指數取值越大,總融資約束程度越高,企業獲取資金越少。借鑒BARON et al.[63]的研究,構建檢驗中介效應的3個模型,即

PA1=α20+α21Brp+α22Con+ε2

(2)

FC/FC1/FC2=α30+α31Brp+α32Con+ε3

(3)

PA1=α40+α41Brp+α42FC/FC1/FC2+α43Con+ε4

(4)

其中,FC為企業總融資約束;FC1為企業現金流,等于ln(凈利潤+本期折舊);FC2為長期借款當期增加額,等于長期貸款增加額與總資產之比;α20、α30和α40為常數項,α21、α22、α31、α32、α41~α43為回歸系數,ε2~ε4為隨機擾動項。(2)式檢驗Brp對PA1的影響,若α21顯著,則用(3)式檢驗Brp對FC/FC1/FC2的影響,若α31顯著,則(4)式同時將Brp和FC/FC1/FC2納入模型。若α42不顯著,則中介效應不存在;若α41不顯著、α42顯著,則存在完全中介效應;若α41和α42均顯著,則存在部分中介效應。

表11給出“一帶一路”參與為解釋變量、融資約束為中介變量、企業技術創新為被解釋變量的中介模型檢驗結果。因為FC、FC1和FC2存在缺漏值,樣本觀測值減少為6 815個。由表11可知,(1)列中Brp的回歸系數為1.034,在1%水平上顯著;(2)列、(4)列和(6)列中Brp的回歸系數分別為-0.046、0.955和0.003,均在5%及以上水平顯著,表明參與“一帶一路”跨國經營能夠緩解融資約束(包括內源融資約束、外源融資約束和總融資約束);(3)列中FC的回歸系數為-9.331,(5)列FC1的回歸系數為0.517,(7)列FC2的回歸系數為0.928,均在5%及以上水平顯著,且與(1)列相比,Brp的回歸系數均有所下降,表明內源融資約束、外源融資約束和總融資約束在參與“一帶一路”跨國經營與企業技術創新之間均發揮部分中介作用。即參與“一帶一路”跨國經營企業通過獲取創新資金,緩解融資約束,進而影響企業技術創新,此結果支持“一帶一路”參與→獲取創新資金→提升技術創新能力這條路徑。

表11 “一帶一路”參與、融資約束與企業技術創新

4.5.2 “一帶一路”參與、獲取創新人才資源與企業技術創新

為檢驗獲取創新人才資源的中介機制,將創新人才資源作為中介變量,考慮到相關變量的代表性和數據的可獲得性,本研究選取當期研發人員增加數加1的自然對數(Prd)對其進行測量,此值越大,表示研發人員增幅越大,企業獲取的創新人才越多。中介效應模型構建和檢驗步驟與前文類似,此處不再贅述。

表12給出“一帶一路”參與為解釋變量、獲取創新人才資源為中介變量、企業技術創新為被解釋變量的中介模型檢驗結果。Prd存在缺漏值,觀測值減少為4 453個。由表12可知,3列中的Brp的回歸系數均在1%水平上顯著為正,表明參與“一帶一路”跨國經營能夠幫助企業獲取創新人才,獲取創新人才資源在參與“一帶一路”跨國經營與企業技術創新之間發揮部分中介效應,即參與“一帶一路”跨國經營通過增強創新人才資源的獲取能力進而促進企業技術創新,此結果支持“一帶一路”參與→獲取創新人才資源→提升技術創新能力這條路徑。

表12 “一帶一路”參與、獲取創新人才資源與企業技術創新

5 結論

在2013年“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之后,中國企業紛紛參與“一帶一路”跨國經營活動,成為經濟全球化的新現象,“一帶一路”參與對企業技術創新和“一帶一路”創新之路建設的作用日益凸顯,然而鮮有研究深入考察“一帶一路”參與對企業技術創新的作用機理。本研究基于資源基礎理論和組織合法性理論,以2013年至2018年中國滬深A股上市企業為樣本,以手工整理的企業參與“一帶一路”跨國經營活動的數據,探究“一帶一路”參與對企業技術創新的影響機理,并且采用一系列穩健性檢驗,以保證研究結果的可靠性。研究結果表明,①企業參與“一帶一路”跨國經營對其技術創新具有促進作用,該促進作用主要通過企業創新資金和獲取人才資源的路徑機制實現;②高管海外背景能夠增強“一帶一路”參與對企業技術創新的促進作用,與擁有海外工作背景高管的企業相比,擁有海外學習背景高管的企業參與“一帶一路”跨國經營對其技術創新的促進作用更強;③分組檢驗結果表明,在國有企業和經濟政策不確定性低的情景下,參與“一帶一路”跨國經營對企業技術創新的促進作用更強。

本研究的理論貢獻在于:①基于組織合法性理論,從中外“一帶一路”合作協議以及中國政府對“一帶一路”建設的相關政策視角,深入探討參與“一帶一路”跨國經營對企業技術創新的影響機理,不僅拓展了已有跨國企業獲取東道國組織合法性的途徑,而且揭示了參與“一帶一路”跨國經營促進企業技術創新的制度根源。已有研究在分析跨國企業獲取東道國組織合法性時,主要基于自由經濟的分析范式,在“無為”政府環境下,獲取東道國組織合法性的途徑僅僅依靠企業自身的努力。與自由經濟模式完全強調私人主動性不同,“一帶一路”是一個多主體驅動的全新經濟模式,是政府和私人共同參與的混合體,在強調私人參與的同時,更加凸顯政府對“一帶一路”公共產品的提供[49],以及對“一帶一路”營商環境和創新生態培育的重要性。在“有為”政府參與下,“一帶一路”國家政府之間合作協議的簽訂、公共產品的提供和創新生態的培育等,在克服企業獲取東道國組織合法性障礙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②基于資源基礎理論,從企業獲取創新資源的視角,深入探究參與“一帶一路”跨國經營對企業技術創新影響的路徑機制。雖然已有學者考察了企業跨國經營與其技術創新之間的直接影響關系[11],但鮮有研究考察創新資金和創新人才的獲取在二者之間的中介作用。本研究彌補了已有研究對于二者之間的作用路徑分析不足的缺陷,揭開了跨國經營與企業技術創新之間關系的“黑箱”。③從高管海外背景、產權異質性和經濟政策不確定性視角,深入探究它們對參與“一帶一路”跨國經營與企業技術創新之間關系的調節機制。雖然已有學者考察了企業跨國經營與其技術創新之間的關系[11],卻鮮有研究從高管海外背景、產權異質性和經濟政策不確定性視角,深入考察“一帶一路”背景下跨國經營對企業技術創新影響的作用機制,本研究彌補了已有研究對于二者之間調節機制分析不足的缺陷,為深入揭示跨國經營與企業技術創新之間的作用機制研究提供了新的視角。

本研究的政策意義在于:①為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中國企業要抓住“一帶一路”倡議的機遇,加快“走出去”步伐,將“一帶一路”跨國經營納入企業全球發展戰略。“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之后,僅有部分中國企業參與“一帶一路”國家的經營活動,大多企業處于等待觀望階段。雖然參與“一帶一路”跨國經營會給企業帶來諸多風險,但是參與“一帶一路”跨國經營能夠使企業從東道國獲取多元化和異質性的創新資源,對促進企業技術創新發揮重要作用。②為發揮“一帶一路”創新之路建設的主力軍作用,國有企業要積極參與“一帶一路”跨國經營,充分發揮自身資源獲取和風險抵御能力的優勢,在推進“一帶一路”創新之路建設的同時,不斷提升自身的技術創新能力和全球競爭力。③為提升企業海外創新資源的吸收和轉化能力,參與“一帶一路”跨國經營的企業在組建或優化高管團隊時,要積極吸納具有海外背景的人才,充分發揮海外背景高管的人力資本和社會資本優勢,加快企業對外部創新資源的吸收和轉化。④為應對經濟政策不確定性對技術創新的負面沖擊,企業可采用柔性的技術創新策略。為防患因經濟政策不確定性對企業技術創新的負面沖擊,企業要對經濟政策不確定性進行科學預測,把握好創新的機會窗口。在經濟政策不確定性較低時,可采取進攻型的創新策略;在經濟政策不確定性較高時,可采取適當收縮型的創新策略。⑤為加快“一帶一路”創新之路建設,“一帶一路”國家要不斷地優化區域營商環境和創新生態。在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則的基礎上,“一帶一路”國家要進一步加大開放合作力度,營造有利于企業技術創新的營商環境和創新生態,不僅能夠吸引更多的企業參與“一帶一路”國家的經濟建設,而且能夠降低跨國企業嵌入東道國創新系統的組織合法性障礙,加快對東道國創新資源的利用效率,實現“一帶一路”國家和跨國企業的雙贏。

本研究存在兩個方面的不足。①參與“一帶一路”跨國經營對企業技術創新的作用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限于篇幅,本研究主要考察高管海外背景、產權異質性和經濟政策不確定性的影響,對企業內部公司治理和外部宏觀環境等其他因素分析不足;②本研究僅探討了參與“一帶一路”跨國經營對企業技術創新的影響,受研究方向的限制,未研究參與“一帶一路”跨國經營對企業其他財務行為及其績效等方面的影響。后續研究可以從這兩方面入手,對“一帶一路”研究做進一步的補充和豐富。

猜你喜歡
一帶一路研究企業
企業
當代水產(2022年5期)2022-06-05 07:55:06
FMS與YBT相關性的實證研究
企業
當代水產(2022年3期)2022-04-26 14:27:04
企業
當代水產(2022年2期)2022-04-26 14:25:10
遼代千人邑研究述論
敢為人先的企業——超惠投不動產
云南畫報(2020年9期)2020-10-27 02:03:26
視錯覺在平面設計中的應用與研究
科技傳播(2019年22期)2020-01-14 03:06:54
EMA伺服控制系統研究
印媒:“一帶一路”可助力人民幣國際化
環球時報(2014-12-10)2014-12-10 08:51:32
主站蜘蛛池模板: 青青操国产| 亚洲国产午夜精华无码福利| 国产哺乳奶水91在线播放| 一区二区三区高清视频国产女人| 亚洲成综合人影院在院播放| 免费一级成人毛片| 国产麻豆精品手机在线观看| 亚洲天堂免费观看| 精品伊人久久久香线蕉 | 波多野结衣一区二区三区四区视频 | 99热6这里只有精品| 久久亚洲精少妇毛片午夜无码| 99re经典视频在线| 国产黄在线免费观看| 真实国产乱子伦视频| 国产精品亚洲综合久久小说| 99热这里只有精品在线播放| 色婷婷电影网| 色老二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狠狠色狠狠色综合久久第一次| 亚洲午夜综合网| 国产精品成人一区二区不卡| 在线看AV天堂| 18禁黄无遮挡网站| 国产人成在线观看| 欧美日本激情| 无码人中文字幕| 毛片一级在线| 色婷婷啪啪| 亚洲人成网站在线播放2019| 国产精品浪潮Av| 国产精品专区第1页| 成人国产精品网站在线看| 大香网伊人久久综合网2020| a级毛片在线免费| 夜夜操狠狠操| 日本免费精品| 午夜性刺激在线观看免费| 亚洲欧美人成电影在线观看| 午夜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app| 伊人狠狠丁香婷婷综合色| 国产美女自慰在线观看| 久久国产精品麻豆系列| 99免费视频观看| 国产欧美日韩专区发布| 韩日无码在线不卡| 亚洲va在线观看| 欧美成人看片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欧美日韩视频一区| 亚洲第一区欧美国产综合| 免费一极毛片| 欧美日韩专区| 国产成人AV综合久久| 一本一道波多野结衣一区二区| 一本大道无码日韩精品影视| 在线国产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伊人色天堂| 亚洲第一成年人网站| 欧美三级视频网站| 97成人在线观看| 国产在线观看成人91| 日韩无码一二三区| 国产成人成人一区二区| 欧美一区二区精品久久久| 人人妻人人澡人人爽欧美一区| 呦视频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欧美中文字幕一本| 免费a在线观看播放| 91丝袜乱伦| 久久人人爽人人爽人人片aV东京热 | 日韩毛片免费| 亚洲 成人国产| 9啪在线视频| 72种姿势欧美久久久大黄蕉| 欧美h在线观看| 久久公开视频| 久久a毛片| 67194亚洲无码| 久久精品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华人在线亚洲欧美精品| 999福利激情视频| 中文字幕无线码一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