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劉偉 韓彩云 趙武琦 華清安泰(北京)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隨著我國城鎮化的高速推進,我國城鎮建筑面積不斷增長,集中供熱面積逐漸擴大。2018年,我國集中供熱面積約為87.8億m2,較2013年新增30億m2供暖面積,增加約10億GJ供熱量,而且未來將以每年8億~10億m2的速度增長。
在國家大力推行清潔供暖,大力推進“煤改電、煤改氣”工程的大背景下,我國供熱結構發生了顯著變化。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8年相對2013年能源結構趨向清潔、低碳化發展。
統計顯示,我國每年新增建筑面積約20億m2,其中住宅約15億m2,公建約5億m2。建筑增長帶來的采暖需求就增長,而且采暖需求增長率超過建筑增長率,主要體現在北方的建筑集中供暖是必配的,華中、華南為主的南方地區也有很大需求。
供熱是民生保障問題,隨著需求快速增長,帶來的是供應不足問題,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主要體現在既有產能不足、新增產能受限、新能源受限、可再生能源發展緩慢等方面。
我國建筑能源消耗在總能耗占比約40%,供熱空調能耗占到建筑能耗的40%~50%,因此供熱空調能耗占到我國總能耗的15%~20%,通過在供熱領域開展能源革命、通過變革與創新實現綠色發展,同時解決供需矛盾非常必要。
在日常消費角度開展革命,培養公眾樹立社會責任感,優先采用綠色低碳技術和產品等。從消費角度創新,由單一的集中供熱思維向區域能源、分布式能源發展方面創新,因地制宜的選擇供熱能源方式。
2.2.1 供給革命
在能源供應方面采取多方舉措,挖掘現有潛力提高供應能力,發揮工業余熱利用潛力,實施新能源替代,發展分布式能源。
2.2.2 供給創新
改變傳統的單一供熱模式,向供熱、供冷、供熱、供電綜合供應發展,提高企業經濟效益。
2.3.1 技術革命
從節能建筑向超低能耗、零能耗建筑邁進,降低能源消耗量;采用大溫差輸送,提高輸送效率,降低輸送能耗;通過儲能技術、多能耦合技術,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減低能源消耗.
2.3.2 技術創新
單一能源向多能耦合、智慧能源和能源綜合利用發展;采用集中供熱大網與分布式供能相結合,通過大網為分布式補熱、調峰,實現靈活供能和安全供能。
供熱體制方面實施自我革命,打破壟斷,實施多元化主體參與、融合參與,激發市場活力。同時,實施模式創新,改變以往設計、施工、運行獨立實施的單一模式,向EPC、EPCO、F+EPCO、BOT、BOO發展,將資本與技術、管理融合,選擇適宜的模式保障項目安全可靠運行,實現用戶、投資人、服務商、社會各方滿意。
3.1.1 解決熱源供熱不足問題
在集中供熱能力不足情況下,集中熱網以解決住宅采暖為主。對于冷熱需求都有的辦公、醫院、學校、商業等公共建筑,優先采用地熱能、空氣能等清潔可再生能源技術實施分布式供能。
3.1.2 解決熱網不到位的問題
對于新建開發區、園區,熱源廠供熱距離較遠、供熱管網不到位情況下,采用清潔可再生能源分布式自行解決用能需求,可以解決熱網不到位無熱可用問題。
3.1.3 提升供熱能力
城市大網輸送距離長,管網調節困難,冷熱不均問題明顯。為解決個別樓宇低溫問題,不得不提高整個大網的輸送流量和溫度,既造成能耗浪費有影響經濟效益。分布式能源站發揮靈活調節優勢,可以降低能耗約20%左右。據統計,對于住宅項目,供熱效果好的熱網的平均能耗在0.25GJ/m2,而分布式能源站能耗約在0.2GJ/m2。
3.1.4 提高可再生能源利用率
可再生能源技術節能、綠色、低碳的優勢,但是建成區由于場地資源條件限制,實施難度大。而新建開發區、功能區,可以統籌規劃采用地熱能、太陽能、空氣能等可再生能源用于供暖、空調,即便采用熱網或燃氣調峰情況下,可再生能源利用率也基本能夠達到60%以上。這樣可以整體提升城市或地區可再生能源利用率,從而實現國家2030年可再生能源利用率指標。
綜合能源涵蓋傳統的煤炭、石油、天然氣等化石能源,以及風能、太陽能、地熱能、氫能、核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以及通過這些能源加工形成的各類電、氣、冷、熱產品的供應和服務。
專業服務公司具有靈活、高效的優勢,在早期階段進入分布式能源市場,研發積累了成熟的技術和精細化管理經驗。隨著綜合能源服務行業發展,擁有資金和規模優勢的以區域能源為主的央企、國有大型能源公司,業紛紛進入細分分布式能源市場。兩者結合,可通過合作實現共贏。
3.3.1 發包服務模式
工程發包服務是較常見的實施模式,以國有公司為主的能源公司投資能源站,將設計、工程施工、設備、運營分別發包給不同專業公司。
3.3.2 股權并購合作
規模實力雄厚的國有或大型民企能源服務為了補充短板,收購并購一些專業的能源服務公司,解決綜合能源服務實施環節中的關鍵問題,快速占領市場。
3.3.3 項目合作實現產融結合
參考PPP、BOT、BOOT等模式,合作方以項目公司模式,衍生F+EPCO模式,通過項目公司或契約合作,可以占有股權或不占有股權,各方明確職責和分工,全壽命周期捆綁在一起合作。F+EPCO模式將競爭變成了合作,可以促進產業融合,有助于區域能源和分布式能源融合發展,從而提高可再生能源利用率,實現綠色可持續發展。
北京城市副中心堅持綠色發展理念,優先采用綠色、低碳新技術,可再生能源利用率達到40%以上。目前1號站、2號站均采用在區域內建立采用地熱能、水蓄能為基礎的多個分布式能源站,同時接入三河熱力管網作為熱力調峰,項目運行安全穩定,取得了很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北京市海淀北部區域也是科學城北區核心區,日前為北京市自貿區創新示范區。區域內有上莊熱電廠,采用燃氣發電余熱進行供暖,同時廠區內建立冷機和冰蓄冷系統可以為周邊區域提供供冷服務,建成后陸續接入周邊居民、銀行、酒店、部隊等供暖項目。
用友產業園采用地源熱泵、水蓄能為基礎,燃氣鍋爐、冷水機組調峰的多能互補分布式能源技術解決園區采暖、空調、熱水,項目采用“互聯網+智慧能源管理平臺”進行管理和運維。華清安泰實施EPCO模式進行設計、施工、運行,項目運行效果良好,為地熱分布式能源發展起到了示范作用,實現了很好的技術、經濟和社會效益。
中糧科創小鎮一期30萬m2已經竣工投產,項目采用市政熱網供熱+現場冷機、水蓄能+光儲充一體化的綜合能源服務,實施模式為典型的F+EPCO模式。項目以區域能源和分布式能源結合的創新模式榮獲“2020年度中國分布式綜合能源技術/設備創新獎”,項目的成功實施為雙方合作開發海淀北部區域綜合能源奠定了基礎,未來該區域600萬m2的建筑,都將采用綠色、低碳的節能新技術,為自貿區創新示范區提供清潔、綠色的智慧能源。
在國家“十四五”規劃綠色發展主題下,以新能源與可再生能源為主的分布式能源將迎來快速發展機遇。科學有序地制定好清潔供熱領域規劃發展目標和路線,分布式能源與區域能源協調發展、有機融合,必將大大促進綜合能源綠色發展,為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做出重要貢獻。